精准扶贫,“输血”不如“造血”

来源: 网络资源 作者: 未知 本文已影响: 在线投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预示着中国脱贫攻坚战已经拉开战幕。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由于地域条件不同或地区发展不均衡,仍有一些地区处于贫困线下,再加上一些因病致贫,截至2015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安徽的大别山区及皖北一些地区,仍是国家贫困区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只有大家都富了,小康社会才真正实现。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思想,进一步指明,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充分激发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才能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输血”不如“造血”。“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看病要除根,扶贫要找出根源,“扶智”直捣贫穷落后的病根,只有病根除了,才能真正排除贫困。
 
  如果我们把外部多元扶贫看作是“输血”,则内部自我脱贫并是“造血”,只有造血功能恢复了,才能靠自身的力量强壮起来,而“扶智”正是恢复自身造血功能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至所以一些地区仍然处于贫困线下,缺乏的是人才和智慧。客观因素是一方面,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只有改变贫困地区的发展观,培养出一批有智慧的致富带头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扶贫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资金援助只能保证硬件设施的建设,但不能完全起到促进的作用。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在扶贫工作上还存在“摊大饼”现象,力求铺的大面面俱到,这与“精准扶贫”格格不入,不但不能有效地进行扶贫,甚至还浪费了有限的资金。只有把精力和资金应用到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上,才能从思想上、观念上解决问题,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发挥主体脱贫作用。
 

    TAG标签:
    分享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