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小学作文教学论文5篇
推荐文章
现今,绝大多数学生都惧怕写作文,所写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缺乏感染力,根源便是缺少真切的生活体验,或不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使所写作文无法打动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0年最新小学作文教学论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
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核心素养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四个层面的要求。面对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浮而不实”、“思维僵化”、“积累不足”、“古今脱节”的问题,将核心素养的四个元素融入到作文教学实践中,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对作文教学提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语言建构与应用是写作的基石。语文具有工具性的本质属性,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是写作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创新的源泉。在选材定题时,需要观察力和直觉力,在炼意构想时,需要推断力和想象力,每一环节的升华,都是在思维的推动下完成的。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增采的途径。审美作用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价值体现。文采的增加以及文章思想深度的提升是作文审美鉴赏能力提高的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升格的方式。在作文训练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提升文章的品格,提高思想的深度,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只有协调四个层面的关系,才能优化作文教学系统。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要求来审视当今的作文教学,主要存在浮而不实、思维僵化、缺乏积累、古今脱节四个方面的问题。
1.忽视语言基础的教学,浮而不实
为了让学生“先人一步,抢占优势”,许多教师在学生的记叙文功底尚不扎实的时候,就让学生开始学写议论文的文体,并以高考题目为范例,嚼碎了作文套路喂给学生。许多学生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工整,反而忽略了一些表达上的问题,语言上错漏百出。作文水平的提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语言上来,语言的运用能力很大一部分是由语言基础决定的。
2.忽视思维水平的提升,思维僵化
传统的“命题———写作———批改”作文训练模式过度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在很多时候被一套套格式化的写作公式限制,将原本自身的灵性和闪光遗忘了。主体意识的自然流露、率真情感的畅然宣泄本该是写作应达到的目标。这样被条条框框束缚的文章,纵使格式整齐划一,也不会出彩。
3.忽视审美情趣的培养,缺乏积累
当今的高中生被关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缺乏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再说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作文格式和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语言的积累、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总是传授“有用”的课本知识,对于社会、自然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注度远远不够。作文缺乏丰富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就像育苗失去了土壤,难以培育出高雅的审美情趣。
4.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古今脱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学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外国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许多学生陷入传统文化匮乏的境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虽增加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但在高考的驱动下,语文课的课时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只是选取一些常考的或旧教材的篇目进行讲解,学生由于课业重并没有对新增篇目进行认真研读,导致新增的篇目并不能真正做到扩大传统文学作品阅读量的作用。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高中作文教学应该加强语言基础的教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审美情趣的培养、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加强语言基础的教学———夯实基础
准确而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个表达工具,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②为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应加强口语和书面语的训练。
1.口语训练
口语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倘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那么书面表达能力也随之增强。口语训练可以随堂进行。常见的方式有提问、自由发言、定题演讲等。例如:课前的三至五分钟,让学生轮流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点评。口语训练还可结合校内活动进行,例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等。
2.书面语训练
有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搭建起文学的城堡,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适当的造句、写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如《荷塘月色》中优美的词语和丰富的句式、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教师在分析过程中不妨让学生进行仿写。还可以展开学生写段训练,例如提供“虐童案”的材料,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再组织语言进行述评。
(二)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活化思维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要想作文创新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思维的创新。只有作文思维创新了,文章的思想才能独到、新颖并且深刻。具体而言,要从立意、材料、体裁、语言四个方面入手。
1.立意求新
要做到立意创新,需要调动思维,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例如:2018年深圳市高三一模的作文题:根据中外育儿理念的不同谈谈你的看法。这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立意:赞成中国家长(成长需要呵护)、支持外国家长(放手也是一种爱)、持中立态度(教育既需要呵护也需要放手)。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写作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材料,深挖材料后面的深刻。久而久之,学生才能发散思维,立意才能创新。
2.材料喜新
如果说立意是作文大厦的设计图纸,那么素材就是作文的砖瓦。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观察生活中一些特别的现象,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培养学生养成看报的习惯,积累报纸杂志里面的时事热点;带领学生到校外采风,将美丽的山山水水内化于心,形成作文的素材;启发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旧素材,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体裁出新
一篇作文倘若只有优美的内容而不能用适当的体裁来表达,仍不能做到文质兼美。当今的高考作文虽以议论文为主,但是也出现了不少新型文体,如:寓言体、书信体、话剧体、报告体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有时新的文体比议论文更容易达成文题的要求。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议论文和记叙文这两种常考文体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教授其他文体,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开展创新文体的训练,活化学生的思维。但运用新体裁要把握好度,不可语言浮夸、内容脱离生活。
4.语言更新
语言创新可从语词、句式、修辞、主旨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训练学生运用词汇的高阶思维。例如:“高兴”一词,可以用眉飞色舞、眉开眼笑、喜气洋洋等词语来替换。再者,要引导学生变换句式写作。例如:将“亲爱的没事吧?”换成“没事吧,亲爱的?”第二句的主谓倒装句,更能凸显出妻子对丈夫的关心。然后,要强化学生的修辞意识。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教师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还应让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其中的修辞方法。最后,要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引导学生将主旨与时事政治、民生民情结合,深化主旨。
(三)加强审美情趣的培养———增强语感
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和理解力即语感。语感需要广泛涉猎、反复修改,将积累和反思结合起来才能提高。
1.广泛涉猎
写作文是一个提取信息并输出的过程,当积累的多了,敏感度强了,提取速度就会加快,输出时经过精细的加工,能迅速写出优美的文字。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材的推荐书目,给学生列出每学期或每月的必读书单,并进行读书指导,让学生定期写读书心得,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此外,还可以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师生一起谈谈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不同的思想进行撞击、交汇、融合,能加深学生对各类文学作品的直观感受,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审美能力。
2.反复修改
修改文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检测并提升语感的过程。教师应将生生互改、学生自改等多种方式结合。教师批改时,将旁批和总评结合,学生在全面了解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反复修改,才能快速进步。生生互改时,教师可将作文随机分配给学生批改,还可以一篇作文给多个学生改,这样不仅使修改者能分析到更多作文,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被修改者也能得到更多的修改建议,取众所长。学生自改时,教师要提供批改标准和作文模板,让学生在改中自思、自学。
(四)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境界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前人思想的精华。作文体现思维,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境界。为达成上述的目标,需要利用好教材和练习并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及比赛。
1.利用好教材和练习
教师要利用好必修和选修中的古代篇目,在分析透彻重点篇目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教授或指导学生自学其他篇目,形成对古代作品的宏观认识。对不同时代、风格、地区的作品进行分专题探究,进而让学生理清不同的文化特点。练习中也会出现许多课外的文言文和诗词,教师可将课内外结合,借助已经学过的篇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外的篇目,并积累其中的写作素材。
2.开展专题讲座及比赛
中国传统博大精深。由于阅历尚浅再加上教材的限制,有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较片面。学校可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讲座,如《谈孟子思想的启示》、《杜甫诗歌赏析》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将其迁移到写作中。还可以开展如“传统文化征文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教学,形成浓厚的学习传统文化氛围。
四.结语
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语文作文教学应当从每个文题设计着眼、从每次作文训练入手、从每回习作讲评做起,加强语言基础教学、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让学生都能从作文中汲取精神的滋养、成长的经验。
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的开展
摘要:现今,绝大多数学生都惧怕写作文,所写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缺乏感染力,根源便是缺少真切的生活体验,或不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使所写作文无法打动人。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写出有“人情味”“生活化”的作文呢?本文则结合课题研究,总结几点落实策略。
一、积累生活经验,丰富写作细节
生活为写作的源泉与基础,唯有生活阅历丰富,方可写出感触颇深的文章,写作若离开生活,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缺乏生活的色彩。写作的本质属于对生活素材的二次加工,以优美语句来对生活里常见状态与细节给予精心整理,促其变成一篇优美作文。故而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时刻留意生活的点滴,进行生活经验积累,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使自己阅历更丰富,感受更深刻,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有用的作文素材。同时,由于学生每日学业负担相对沉重,生活范围基本都局限于家庭、学校,发生了一件事情后整个学校都能知道,故而教师就可在每周一引导学生相互间进行生活阅历的分享,将别人身上发生的典型案例与事件融入到自己身上,也属于不错的素材积累方法,可使作文变得更丰富。
二、拓展教材内容,用心感悟生活
写文章三分靠技巧,七分靠选材,如果缺乏有感染力的素材,作文则没有光彩,也就不能展现出独特的语文味。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均是经挑选的,文质兼优的名篇,涉及的内容广泛,有不舍挚友离开的难分难别之情,有对某个人的崇敬之情,有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等,这些美文中所讲述的内容均有共同特征,即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则可以教材内容为抓手,将其向现实生活拓展,与作者、文本等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整篇文章写了通过对父亲不美外表、笨拙动作与不漂亮言语的表述,并以背景为“点睛之处”来展现慈爱父亲形象,属于感人至深、文质优美的佳作。那么教师则可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父母亲的背影,以及由此而得的感想,体验人世间值得让人感动与潸然泪下的亲情,并以此为主题进行感想写作,如此学生所写的内容更具真情实感。
三、关注社会百态,扩宽视野认知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丰富多彩,不过我们却因来去匆匆,而未留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简单而暖心的问候、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感人的精彩瞬间等)有写作价值的素材。加上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已能够结合自己的认知来“慧眼识英才”。故而教师则应将学生现有能力利用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百态,进行生活素材积累,可采取的措施具体如下:1.实地观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等多项要素进行《我的青春我做主》《最为感动的那一刻》《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等作文题目,鼓励学生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实地考察,总结要点,这样学生“肚中”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在写作时自然也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整篇作文无论是篇幅、内容上自然均独具特色。2.社会调查。改革开放40年,科技、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采取的自行车出行方式现今已变成了高铁、轻轨、飞机,以往的人们吃不起肉到现在肉已不是新鲜物,以往的土墙矮房到现在一幢幢的高楼大厦,均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与调查。学生在调查后可根据结果写作一篇体会与总结,因为在感受到这些变化的时候对学生带来的震撼是相当大的,所写的内容也必将是真实情感的迸发,可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另外,虽素材的积累在学生写作水平提升中很重要,但记录习惯的养成也很关键,教师应鼓励学生随身准备专门的笔记本,时刻记录下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感一悟,并及时将其进行内化吸收,于恰当的时机将其融入到写作中,可达到提高作文感染力的效果。
四、依靠多媒体,开展生活化教学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信息技术内容更多,涉及面广,有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教师可定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有教育价值的视频、图片,也可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浏览一些生活中的热,让学生通过这些事件进行自身意见表达,情感抒发,这对学生写出有感情的作文是有很大帮助的,也和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需求相符,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将生活引进课堂,将作文引进生活属于一种可行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勤于发现,乐于学习,进行真实生活描述,真实感想抒发,使学生思维于天地间自由翱翔,这不仅对他们健康成长有利,也能实现语文成绩的提升,一举两得。
统编教材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一直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核心和难点问题。虽然这个问题一直在被探讨,但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化思维的影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依然面临种.种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通读统编教材,重点探究每个单元的阅读目标与作文训练之间的连接点。
统编教材单元阅读与单元写作设置之间有无有机联系?有,也没有。有,是指有的单元阅读教学与单元写作之间刚好能有效连接。没有,是指统编教材写作编排有独立的体系,遵循写作循序渐进训练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呈阶梯螺旋上升训练。因此,有的单元后面安排的写作从表面上看,与该单元的阅读训练没有显性联系。因此,需要语文教学团队,通力合作,去探寻每个写作训练单元与阅读教学单元之间的联系,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前后串联,把符合写作训练的课文素材聚合到写作单元,以便教学写作单元时选用,这利于学生迅速理解、体会写作相关技巧与方法。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训练———《学写故事》。本单元的篇目分别是:《庄子二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从篇目看,与本单元写作能明勉强沾上边的大概就是《卖炭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但关联性不大。在写作导读里,编者列举了蒲松龄的《狼》,《孙权劝学》,但列举的都是古文,故事性不强。这就要求老师在整个初中统编教材里去筛选,就会发现学生兴趣很浓的故事性强的文章素材很多:文言小说《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现当代小说、散文:《社戏》、《故乡》、《老王》、《老山界》、《驿路梨花》等等。
二.通读统编教材,罗列写作训练点,并理清训练点之间的关系,形成写作训练网络图。
以下是初中语文教材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的写作单元安排,依次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学写传记;学习描写景物;语言要连贯;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表达要得体;学习仿写;说明的顺序;学写读后感;学写游记;学写故事;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学习缩写;论证要合理;学习改写。首先明确整个初中的训练点,然后结合课标要求和单元阅读训练,教学团队一起对写作体系进行梳理。其次,按每类文体梳理训练点。第三,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重新编排写作训练单元,并力求与单元阅读训练相匹配。比如“文从字顺”。老师们认为放在七年级上册第一次写作训练比较恰当。进入初中的第一次写作,只要把话写清楚就好。这样利于减轻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感到写作就是说话,没什么了不起。
三.勾连课文素材与写作题目要求之间的关系,解决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问题。
譬如让学生写“人间真情”主题的文章,一部分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尤其是男生或留守儿童,情感体验虽说有,却肤浅而苍白。老师借助教材中的素材帮助学生挖掘、领会,能较快激发出学生的写作欲望,恰当使用书中的素材借鉴写作。如让学生写关于理想、责任担当主题的文章,那么就借鉴以下诗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己亥杂诗》、《最苦与最乐》、《老山界》等
四.勾连课文构思立意与写作题目之间的关联,解决学生写作布局谋篇的问题。
例如写托物言志的文章,平常训练要求写作的时候多,生活中运用也广,但初中生一般难以写出新意,文章结构安排也臃肿,形成了一种新八股文不良倾向,以致于看起来视觉不佳,读起来味同嚼蜡。
五.生态写作,让写作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持续写作的兴趣。
写作教学,很多时候在室内;学生写作,绝大多数时候在课堂。但一些观察性写作,其实完全可以在课外教学,在课外写作。我们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涉及到季节性的散文,都带着学生到校园去赏景。现场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发挥想象,即兴造句作文。允许学生给自己的作文配上图画、诗歌、歌词,鼓励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文章,让写作变得灵动,写作变成生活的游戏,切合文艺理论“文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游戏”,“写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样,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联系,把作文教学与生活有机联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同时对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训练、文化审美等核心素养也进行了培育。
作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在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课程中,教师开设了以“珍视童心、放飞想象”为专题的写作训练课程,并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方面能力的训练,旨在以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期望通过普及这种创新的课程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真情流露,表达内心
今天的写作呼吁展现孩子内心本真的模样,《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然而,在传统的写作教育课程中,教师一直以是否具有思想性为标准来评判学生写作内容和写作水平的优劣,即要求作文中心思想必须足够积极。不可否认,作文育人是语文教育一直的追求,教育者希望通过划定衡量学生写作水平标准的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但是要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仅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对学生做出学术性要求外,教师还需要充分理解和认同学生的内心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不论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不够成熟,对于许多事情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这些心理体验有时会让成人觉得幼稚不解,甚至违背客观事实,但教师仍需要肯定学生在写作时吐露出的内心真实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现自我。因为只有这种真情流露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发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做到有话可说、有理可言。由此可见,在开展写作课程时,要积极地鼓励小学生用心去写,保留小学生自行发挥的写作特色与魅力,破除传统课堂的条条框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课堂并通过写作课堂展现自我。
二、放飞想象,拓展思维
儿童时期是孩子的想象力最为丰富的阶段,孩子从小所接触的一直是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故事中美好的人物陪伴了他们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一进入小学就突然斩断孩子与童话世界的联系,显然不利于他们尽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教师要负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展示出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当然,除去大胆的想象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细致地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去发掘身边的素材。那么,教师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发挥想象力呢?1.鼓励孩子尝试童话体作文。适当地引导学生尝试童话体写作,这种文体能够使学生在展示自己所思所想的同时体验写作带来的趣味性。在进行这类文体尝试时,需要注意两方面的表达:一方面是准确把握故事主人公的特性;另一方面是通过故事的展开烘托出主人公某些品质特征。以蝴蝶这种昆虫为例,其最鲜明的特点是其拥有色彩斑斓的双翅,那么在蝴蝶身上可以联想到什么美好的品质呢?有同学认为,它在花间翩翩起舞,热爱生活;还有同学说,它与捕蝶人斗智斗勇,坚强机智;也有同学讲,它悄无声息地为花传粉,象征无私的奉献。2.进行课文延伸性创作。课文延伸也是一种备受学生青睐的拓展方式,进行这种练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想象力,续写课文主角后续的故事,比如学习了《列那狐的故事》之后,学生可以续写度过寒冬后,列那狐在春天的奇遇;或是对课文进行仿写,比如在学习了《骄傲的公鸡》后,自己尝试编写《勤劳的蜜蜂》来歌颂蜜蜂敬业的精神。在学习完《断了尾巴的壁虎》之后,老师可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一只断了尾巴的壁虎出现在教室的角落里,一个同学无意中发现了它,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壁虎最后长出尾巴了吗?然后以我与壁虎的故事为题目进行创作。这样的练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系统化的写作训练,在掌握一定素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构建自己的思想世界。
三、加强口语训练,增强表达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做出如下要求:鼓励学生去倾听、去表达,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口语方面的训练。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不强,对大多事物仅能留下一个薄弱的概念,如果仅在此基础上展开写作,很难写出连贯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享收获,在谈论中不断丰满自己的内容。在写作完成后,教师应督促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通过自己的语感和听众的反馈及时纠正表达中的问题,反复诵读订正直至最终确定。长此以往,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语感的养成,对其写作时语言的组织、词句的引用也助益良多。
结束语
在写作课堂上开展“珍惜童心、放飞想象”的专题训练,有助于解决表达僵化、无话可说等写作问题,以贴近孩子内心的童话风格为写作训练的切入点,有助于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使其作文更具有真情实感。教师也应在授课中与孩子一同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体验式学习,力求在写作过程中与学生发生情感共鸣,让写作成为学生日常的一种习惯和兴趣。
思维导图优化作文教学策略
摘要: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初中生的作文教学也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采用思维导图优化初中作文教学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为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思维导图中所涉及的主要理论,然后谈一谈思维导图对初中作文教学产生的主要作用,最后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相关的策略,以期一方面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作文教学新思路;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语言奠定基础。
引言
随着我国全面、深入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的地位逐渐提升,特别是写作课、作文课、国学课等有利于初中生写作课程的开设,让学校、教师、家长都对初中语文写作产生了新的认识。思维导图以往在理科中的应用比较多,引入到初中作文教学中尚属新创。但是,从思维导图的特点、优势及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必然也会带来新的发展。由此可见,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初中作文教学,并对其优化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维导图中涉及的主要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强调学生的整个知识建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其作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为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或者采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让他们新的认知与旧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冲突,继而形成更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的有效认知,最后将这些有效认知主动建构成新的认知结构。而一旦学生的认知结构建构成功,就说明学生已经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为他们日后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是强调打造高效课堂,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效教学理论关注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第二,重视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评价;第三,对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第四,非常重视教学是否面向了全体学生;第五,实施可测性以及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评价;第五,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反思,以此找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1]。
(三)现代脑科学理论
现代脑科学理论对大脑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将其图像绘制出来后发现呈现发散的、网状的形式,由此说明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接近发散思维方式。所以,由此特点开发了思维导图这种方式,一方面是来自大脑思维的灵感;另一方面是来自大脑神经元形状的启发。可以说,图式化的结构代表了大脑思维的外显方式,而思维导图就与大脑思维的这一方式非常类似,进而让学生的大脑潜能根据思维导图得到不断挖掘和开发。
二、思维导图对初中作文教学产生的主要作用
(一)能让初中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启发
思维导图借助关键词一层层递进,从而找到和关键词有关的内容再一步步地扩充下去,继而形成以关键词为核心的网络形状结构。在教师给出一定的思维主题或关键词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些主题或关键词将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立意确定下来,从而有效防止了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的窘状的出现。当然,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不断以关键词为核心作为知识和结构拓展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让学生建构符合自己特征的思维导图,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写作风格。
(二)能让初中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开发
首先把语言在大脑中形成放射性、网状的图画,把一些非常复杂的知识点用这样的图画展现出来,从而使这些知识点更加直观,并且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直观、形象,并能有效帮助初中生发展想象力。相对而言,语言比较抽象,而形象比较直观;抽象的东西不容易记忆,而直观的东西比较容易记忆。所以,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点更直观地展现出来后,学生看到后首先会对相关的素材进行深入思考,然后按照关键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不断进行下一步的扩展和联想,最后按照联想的内容筛选出有利于自己理解和思考的东西,最终形成写作思路和内容,从而有效开发了自己的想象能力。
(三)能让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和谐、更有效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先是教师给出题目或话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写完之后交给教师批改,教师改完发下来之后学生就可以看到教师的批注,从而通过批语了解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足。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批语。一方面,教师批改作文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每篇作文的点评都准确;另一方面,师生交流的方式太单一,不是面对面而是借助纸质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效率和质量都大打折扣。但是,思维导图是在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形成思路和建构导图的,从而让师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发生碰撞,进而形成更高效的交流效果[2]。
三、通过思维导图指导初中生写作文的主要方法
(一)优化初中生写作的思路
初中生在写作时往往难以下笔,一方面觉得无话可说,另一方面语言组织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就要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初中生解决这个难题。其实,教师在给出关键词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主题有关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拓展。例如,教师给出“春天”这个关键词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以往很多学生是写不出来的。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春天”的特征,想象自己在春天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春天,找出与春天有关的内容,如绿色、阳光明媚、绵绵细雨、万花争相怒放等,然后由这些内容再一层一层地联想下去,如绿色代表着自然和清新之美,绵绵细雨给人一种柔和与飘逸之美,万花争相怒放给人一种繁花似锦之美。如此一来,学生的写作思路就得到了有效优化,进而找到了写作突破口并写出作文。
(二)拓展初中生的思维空间
首先,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对写作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继而不断发散他们的思维。其次,引导学生不断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以关键词为中心的想象中,学生才会逐渐产生写作的欲望。最后,鼓励学生多看书。读书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而且能打开其写作思路。教师可以根据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找出平时要读的书目,然后让学生自主展开阅读。
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蕴含的教育理论非常丰富,且对初中生的作文教学产生了多方面积极的作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重视思维导图对初中生作文的优化作用,另一方面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他们一起建构思维导图,继而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的写作。当然,以往思维导图应用在理科教学方面的比较多,而运用到文科教学方面的非常少,因此,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写作教学优化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研究,从而给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写作指点。这样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借助思维导图的帮助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对他们日后的素养形成与全面发展产生更积极的作用。
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应用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初步培养写作思路和写作习惯的关键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塑造小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课外阅读是一项大有裨益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多个方面为小学生的作文学习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增进其作文学习的效果。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和研究经验,总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紧密关联、相互影响的两个部分,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能够促进语文基础知识和词汇量的积累,提升写作水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课本内容外,还应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知识,以促进其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是帮助小学生积累词汇和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适合的课外阅读材料能够促进小学生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其学会如何使用修辞手法来使文章增色。通过接触优秀的课外读物,小学生能够形成优秀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审美能力。课外读物当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对小学生道德和意志的培养也具有积极作用,颇具教育意义的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和吸收正确的价值观,在实现语文教育的同时,完成对小学生道德水准和价值体系的初步塑造。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扩展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其写作水平
小学生受学习经验的限制,语文基础知识和词汇的积累相对有限,能够彻底掌握和灵活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不多,表达方式也较为简单。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时常出现词汇量匮乏、缺少文采、篇幅过短等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词汇的积累有限,无法采取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符合这一年龄段的优秀课外读物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成为学生借鉴的范本。课外读物中不仅有丰富的词汇,同时也展现了运用该词汇的情景,小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语境掌握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对于教师来说,课外读物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材料,能够实现智育与德育的融合与交互、体现阅读与写作的相互影响。在讲授新的修辞方法或句式时,教师可以课外读物中的语句为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修辞手法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效果[1]。此外,小学阶段的课外读物除文学价值外,通常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刻思想和正面的价值观,让学生在丰富词汇积累的同时,接受道德教育的熏陶。长期的阅读积累在提升小学生写作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的阅读技巧。由于课外读物的质量参差不齐,其背后的价值观和教育意义也各有不同,所以教师需要亲自把关,将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推荐给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对于不同类型的作品要配合不同的教学手法。例如,某小学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爱的教育》一书时,由于此书篇幅较长,该教师将阅读过程拆分成多个阶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读书报告,使学生分享某一阶段的阅读体验,并交流各自学习到的新词汇和修辞手法。该教师共计用时两个月引导班级学生完成了这一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并且全程参与读书分享活动,及时讲解学生感到困惑的词汇和修辞,启发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教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精神。经过这次阅读活动,班级中的每位学生都受益匪浅,班级的整体阅读和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开阔小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写作思维
课外阅读材料可以成为小学生接触和感受新鲜事物的窗口,由于课外读物题材丰富、内容各异,不同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视角也各有不同,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广泛阅读,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通过阅读来感受新鲜事物,培养自己的阅读趣味。除了文学作品之外,人物传记和科普读物也是有益于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积累常识性的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底蕴,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均衡提高自身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课外读物也可以成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工具,许多读本的观点和阐释观点的方法都可以促进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学会从论据出发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可以运用阅读过的人物故事和基础常识等服务于文章主旨,让文章变得更有层次感和逻辑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适当为学生补充读本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将自己学习和感受到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之中。教师可以对课外读物的主要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谚语、名言、诗词、常见文学意象等写作素材。例如,某小学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居里夫人传》一书,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居里夫人在祖国形势动荡、生活条件拮据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以强大的意志力进行科研工作,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书中引用了大量居里夫人的名言以及其他科学家对居里夫人的评价。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时常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自己欣赏的句子并说出欣赏的原因;同时,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转述居里夫人的故事。在该教师的引导下,班级同学对居里夫人的经历理解得颇为深刻,在此后的作文中也常常引用居里夫人的故事来凸显文章主旨,增强文章信服力。
四、课外阅读有助于调动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写作热情
写作是小学生语文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很多学生因为阅读量过少,写作不得要领,也没有体会到语文的魅力,导致缺少学习作文的热情。这时,课外读物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的主题内容充分迎合了小学生喜欢猎奇、追求趣味的心理,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课外阅读材料种类丰富,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的选择空间,而且读本中生动形象的描述和一语中的的表达也会让写作困难的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可以说,优秀的课外读物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学习写作的方法,降低了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阻力[2]。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因材施教、难度适中、循序渐进的原则。很多学生由于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在初期阶段并不愿意主动阅读课外读物。这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内容浅显的读本开始,先打消学生的抗拒心理,再逐步提升阅读材料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逐渐对语文产生兴趣,保持对学习写作的热情。教师应注意不要操之过急,以免适得其反。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班级一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在作文环节却表现不佳,作文语言干涩乏味,常常写几句话就草草收尾。该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观察学生的兴趣,发现该学生热爱自然,喜欢与小动物接触,于是,就和该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中的情节,在激发了学生兴趣之后,就推荐学生阅读该读本,再依据这一基础逐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启发学生将阅读到的内容与写作进行互相关联,并融入作文之中。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调整,该生对写作的态度大有改观,作文水品也逐步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能够帮助小学生丰富词汇量、拓宽视野和见闻、培养写作兴趣。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培养学生欣赏和借鉴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