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10篇
推荐文章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可以说,思政课就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第一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体会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范文一
办好思政课当善抓“关键”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深度分析了抓好思政课“是为何”,同时高位谋划了思政教育要“如何走”,对于怎样办好思政课具有鲜明深刻的指导作用。
办好思政“基础课”,关键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蒙以养正,圣功也。”用思想利器武装自身,提升科学的理论水平,塑造高尚的价值观,温润丰富的内心世界,涵养优秀的意志品质,这是设置思政课的意义所指。青少年有着蓄势待发的潜能和朝气蓬勃的动能,自当“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开好这门立德树人的“基础课”,就必须从严抓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从“起跑线”上讲明规则、摆正方向、框定跑道。要把对学生的德育观塑造放在重中之重,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目标指向性,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回答好“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通过精心引导和精细栽培,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做到厚植家国情怀、深怀民族大义、立定高远志向、自觉报效社会,以正确的“三观”打开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人生大门。
办好思政“必修课”,关键要“为人师表,提质增效”。教书的目的是为铸魂育人。“乐教善教、潜心育人”应是教师队伍的职责所在。纵观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各个时期,思政教育建设一直承担着“弘扬美好品德、讲好人民故事、提升理论修养、宣扬党的主张”的重要功能。古人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烧旺这个“大熔炉”,就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抓好思政教育的“必修课”。教师队伍要自觉肩负担当,承担育人使命,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时效性,正视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探求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明确教书育人的针对性。要追求高超的理论水平和高尚的个人修为,紧跟时代步伐,洞察全局形势,努力提升综合素质,既要做本领强、学问深、方式新、渠道广、观念正的“经纶之师”,也要当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的“人生导师”,让思政课既独具深度,也特有温度。
办好思政“专业课”,关键要“加强领导,守正创新”。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是政治引导,是解释“为何”与“何为”的真理学问,因其鲜明特点,自当成为说理育人、以理服人的“专业课”。思政课不是遮遮掩掩的“隐性”课程,而是应该融会贯通、发扬光大的“显性”学问。各级党委要建立统一领导、周密布置、齐抓共管、通力配合、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把党的教育主张放在明面上,让政治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专业性紧密结合,深度挖掘学术水平强、作风素质佳的高水平教师,精准部署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方位、广覆盖、无死角的完善课程设置。同时要主动反思、积极谋划,避免唯“到课率”“抬头率”“出勤率”考量的形式化、表面化教育,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做到案例式教学更鲜活、探究式教学更直观、体验式教学更丰富、互动式教学更亲密、专题式教学更深入,竭力将科学理论讲深说透,务必强化学思行的统一,在惊涛拍岸的大声势中不断提升润物无声的硬质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范文二
党员干部学好“思政课”的“要”“忌”良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提到,“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学习“思政课”,是新时代党性教育的一次再洗礼、再“补钙”,更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再起航、再出发。学好“思政课”,党员干部要从自身上下功夫,对标做到“四要”“四忌”。
“要”有勤学之心,“忌”眼高手低本领差。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党员干部要把思政学习放在首位,保持始终如一、勤学笃行,做到理论学习永远在路上,切忌心高气傲、心浮气躁、眼高手低。不能“三天打鱼”,也不能“蜻蜓点水”,把学习停留在学了多少篇目、抄了多少笔记、参加了多少讲座是表面上的“假把式”,要扑下身子、静下心来,通过“换脑筋”增强“转变”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这样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要”有为民之心,“忌”脱离群众根不稳。如果说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人民群众就是大树扎根的大地。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是要吃亏的。学习思政课,是从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从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出发,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开拓前行的导航标。党员干部要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就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群众心中的好干部,不说大话、不说谎话、不说失信于民的话,把工作重心放在回应民求、解决民难、化解民怨上,才是一名党员干部一以贯之的政治品格。
“要”有爱国之心,“忌”思想信念不坚定。“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作为党员干部,更应用“爱国主义”精神引燃干事创业的进取心。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在培养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驾驭复杂局面能力、防患政治风险能力的干部。如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与党中央“脱节”,那就会造成“上传而下不达”的被动局面。唯有政治立场坚定、爱国情怀深刻,积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才能更好地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奋斗之中,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要”有务实之心,“忌”光喊口号手里空。作为领导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至关重要。殊不知,浩然正气和良好形象不是来自你的“衣着”,而是来自你“勤政为民”和“清正廉洁”的形象。新时代,党员干部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应将学习“思政课”融入大脑、融入灵魂、融入血液、融入生活工作的全方面,严禁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光喊口号流于形式,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履行好从政的承诺,与攻坚克难的决心、敢于啃硬骨头的毅力,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来回报党和人民的期待。
学好“思政课”,关键在党。要抓好思想理论建党强党,需以“思政课”的“要”“忌”良方,让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坚定意志、协调行动,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能力水平的营养补剂,去实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的伟大任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范文三
学好“思政课”应有“三动”的感觉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年轻干部是重要力量。年轻干部学好“思政课”应有“三动”的感觉,让自己克服“三种现象”,做新时代的可靠接班人。
学好“思政课”应有“心动”的感觉,克服“分神”现象。古人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信仰是思想灵魂,是精神支柱,是指路明灯,是动力源泉。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和远大目标,是不会有所作为和成就的。当前,有少数年轻干部工作之余不想着如何提升自己,而是热衷于看视频直播、沉迷于网络游戏,整天在网络虚拟世界打圈子,心中“空空荡荡”,精神“恍恍惚惚”,不符合新时代年轻干部朝气蓬勃和追求进步的鲜明特征。年轻干部要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的观念,学好“思政课”,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把握,不断补齐补足知识和能力的短板,坚守心中信念、净化思想灵魂、提升精神境界,用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用远大的目标鞭策自己,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时刻走在时代前列,争做学习的先行者、发展的开路人。
学好“思政课”应有“情动”的感觉,克服“迷路”现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不论处于什么岗位,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成就最有价值的人生。当前,有少数年轻干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对国家发展缺乏热情、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对干事创业缺乏激情,缺少一种高境界、大格局,容易迷失人生前行的方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年轻干部要注重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学好“思政课”,对标钟南山、袁隆平、于敏等先进典型,怀揣家国情怀,担起时代责任,努力把爱国为民融入到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经济发展等重点任务中,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完成好每一个目标,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贡献。
学好“思政课”应有“行动”的感觉,克服“越线”现象。“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年轻干部要将学好“思政课”作为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说明书”,摒弃“位微权轻可以脱离监督”的侥幸心理,时刻保持“不以贪小而为之”的敬畏心理,不把年轻当作可以犯错的借口,始终将党的各项纪律规矩记在心上、做在手上,时刻以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纪律来约束自己,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越线”,牢记“底线不能破,黄线不能踩,高压线不能碰,红线不能闯”,做到“红灯停、绿灯行”,把牢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握稳理想信念的“方向盘”,真正“身入”基层、“心入”群众,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听民声”中知实情,在“察民情”中长知识,在“学民智”中强本领,在“惠民生”中生情感,用实际行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办“暖心窝”的实事、好事,在乘风破浪中展现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担当作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范文四
做一名“用心用情”的“贴心人”
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有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事业就能注入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既已明白党的事业始终与百姓的幸福感同向而行,就更要牢记宗旨、坚守初心,在用心用情的努力奋斗中,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用心用情必须“身入”与“心至”并行。1934年,三名女红军在路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深情地说,“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句朴实的话语,说出了共产党人的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都说“相由心生”,身入心不入、走形不走心的形式主义,就像一堵无形的墙,只会把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分开。所以,广大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既要有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疾苦冷暖的“身入”,更要有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心至”,这个“心”,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忠心、解难纾困的真心。
用心用情必须“多做”与“做好”统一。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走得最近、靠得最近的“贴心人”,所做的工作都是惠及民生的实事。对老百姓而言,自己身边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每一件琐事、小事,都是他们最关心的事。广大干部要真正地把服务送到家,把温暖送到心,就决不能只走“指定路线”、看“规定动作”、听“汇报之词”,而是要迈开步子、扑下身子、沉下心来聆听百姓的心声、了解琐碎的大事小情、摸清“民生”的脉络走向,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在肩上,不仅要切实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办好办漂亮,还要有前瞻性、发散性、换位性思考,让便民之举多多益善,让百姓笑脸更加灿烂。
用心用情必须“融入”与“参与”结合。对于干部而言,要适应基层生活,做好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融入”基层。英雄起于阡陌,壮士拔于行伍,干部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基层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是锻炼一个人品行与能力的最好“课堂”,是成为一名经得住艰苦、受得了磨砺、耐得住寂寞的人的“必修课”。“融入”基层能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而“参与”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就是把“人民情怀”嵌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转变了工作作风,也拉近了干群关系,回答和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这样的“鱼水关系”引领下,群众的事情有人听、冷暖有人问、困难有人帮,群众的心气顺畅了,干部的工作就合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