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若水1152 分享 时间:

  本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收集处理信息。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联系的含义

  二、联系的普遍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三、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

  2、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四、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

  (1)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设置活动导入新课)

  ppt:(试试看)以“踏花归去马蹄香” 或“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

  问: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会画画,如果以这两句诗为题作一幅画,你会怎样立意构图,才能使这幅画成为佳作、名画。

  引导:为什么画面有和尚却不见寺庙呢?为什么只画蝴蝶或蜜蜂,而不画花呢?

  点题:同学们做画中已经运用了哲学上的一个重要观点。---联系的观点。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书,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联系是什么?联系有哪些特征?

  ppt: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含义”

  问:联系指的是一种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问:是谁与谁的相互关系呢?

  问:事物的联系具有什么特点?

  问:请同学们说说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怎么理解?请就上述事例进行说明。

  (根据学生的归纳 ppt展示联系的普遍性的三个表现)

  点拨:是不是只有在自然界中存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呢?同学们还能举其他例子说明吗。

  引导:怎么理解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过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请说说理由。

  点评:同学们的分析中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还具有什么特点?

  过渡: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中。同学们说说我们的学习处于哪些联系中?古人认为学子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今天,能不能只读书,而不问窗外事呢?

  师:是的,我们既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关心国家大事。同学们知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快了,却带来了什么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p55探究活动,来谈谈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相处?

  师: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是怎么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国家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

  点题:同学们的分析不仅应用了许多时政热点材料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而且应用了学过的《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同时还运用了今天学习的哲学原理。说说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到国家提出的政策说明联系的什么特点?

  师: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师:人可以改造自然,创造出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使自然带上人类活动的烙印,自然物呈现出“人化”的特点。是否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师:这说明什么?

  师: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那么是不是人们在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了呢?

  ppt归纳:联系具有客观性的表现

  过渡:如何理解联系的多样性?联系有哪些形式?

  ppt归纳:联系具有多样性

  ppt(连一连)请对号入座:说出下列俗语、谚语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 瓜儿离不开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牵一发而动全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唇亡齿寒-----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以及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理解联系的多样性;运用联系的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处于相互联系当中的。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能够在复杂的事物和多样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的地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内容结构分析:本课一共设计了三目。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其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其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其逻辑顺序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重视事物之间本质的、间接地和长远的联系---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图片《蝴蝶效应》

  师:北美洲的一只蝴蝶在阳光下优美的扇动了翅膀,几周后在加勒比海上刮起了漫天的风暴,这被我们称为蝴蝶效应。那么这两个看似天壤之别的现象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联系的普遍性去研究探讨

  2.展开新课:

  师:14年前,面对入世的成功,我们高呼“狼来了”;14年后我们却得到了“中国赢了,世界赢了”的结论,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中国赢了,世界赢了》。

  师:(幻灯片)A:为什么说中国赢了,世界赢了?

  B:这说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EMBED PowerPoint.Slide.8

  生:A:略;B: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师: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的事例?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同学发言,通过咱们同学的发言,我们看到,不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其事物都与周围事物以及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由此。联系是指?

  生:总结联系含义。

  师: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板书)

  师:刚刚我们同学举了很多的事例,那么在这些事例中都存在谁和谁的联系呢?

  生:自由发言。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联系有什么特征呢?普遍性!(板书)

  EMBED PowerPoint.Slide.8

  师:联系具有普遍性,那么你头上的头发丝和我们莒县浮来山上的银杏树有什么联系?

  生:小组讨论发言。

  师: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的,对于具体事务来说,他又是有条件的,因此,任意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存在联系。

  师: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确实这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理解: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通过联系概念的学习,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收集、分析、筛选、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分析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在与生生、师生合作探究过程中,获得合作、交往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哲学观点去分析和解决一些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在情感上相信,在行动上愿用、会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难点: 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二、进行新课

  (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相关链接”以及“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2.什么是联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综合上面所学内容,思考什么是联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学生可能会觉得概念中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这三个词用得重复,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

  (二)联系的客观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5页探究案例的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我们可以看到气候的恶化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增加,人与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破坏生态不利于人的生存。

  1.为什么说联系是客观的?

  (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5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类早就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利用这种联系为人类服务。

  2.联系客观性的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①客观联系面前人有所作为: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为人类造福。

  ②不能主观臆造出实际上不存在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探究案例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时空变化,联系形式随着变化。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联系。

  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探究案例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警告我们:不要做“享祖先的余德,断子孙的后路”的事,要真正的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联系多样性的意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恩格斯说:“不要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进行了报复”。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本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62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