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脱贫攻坚个人心得_情牵脱贫攻坚心得体会5篇
推荐文章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在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发起脱贫攻坚最后总攻还存在的短板不足和困难问题,而你是怎么做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脱贫攻坚个人心得_情牵脱贫攻坚心得体会5篇,希望你喜欢。
2020脱贫攻坚个人心得篇一
国家政策,普查对于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我校于七月底组织大量学生赴湘西贫困地区展开了为期十天的调研工作。
曾几何时,当听到父母在给我诉说他们儿时的艰辛时,是多么的不屑一顾,衣食无忧的我总觉得他们是在以夸大的手法对我进行说教。总是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因此,在我真正的参与这次精准扶贫的调研工作之前,我对扶贫中贫的认知是有着些许的失准,甚至内心中还有些许的将其视为参与一场郊游。
不出多日,在我参与了整个调研过程以后,更是知了贫人之贫,了解苦人之苦,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而对我的生活也作出了重大的反思,也表示出了惭愧。面对这一片几天之内让我作出了改变的土地,我只能尽我所能来给予帮助,且深切的希望青山再无老来贫。
当我还没到第一个村寨时,就着实的受到了一个下马威。通向村寨的路异常难走,并且特别的险,路就修在山的峭壁之上,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河水,而山路更是窄的只能通过一辆车,如遇到反向的车辆,还需要退到几百米一个的错车道去让路。当时的心里就在想,这样的路通向的村寨,不会是那种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吧。可没想到,到了村子之后更让我感受到了可怕之处,没想到,我们所到的村子,比我想象中的情况还要让我觉得难受。热是第一感觉,其次就是味道。直接就让我对我自己能不能将这为期十天的调研坚持下去产生了怀疑。
此次前去,我们调研小组一共前去了阳朝乡之下的涂坝村,尧洞村和仙仁村三个村子。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对于精准扶贫的调查,主要对村寨中精准扶贫户的评定是否有漏判,误判,扶贫情况及村民对政策的认可度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可喜的是,在我们小组所去的几个村中均未出现漏评和错评的情况,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当我问到村民们对精准扶贫是否满意时,几乎人人都是满带着笑容回答着“满意,这有什么不满意的”,“国家的政策好啊”,“感谢都来不及了,更别说满意了”这样的话语。让我是真切的感受到了精准扶贫对于人民的帮助,以及人民对国家方针的理解。而在群众的笑容和满意声中,我像是找到了我调研的意义和动力。从一开始的怀疑,变成了对行动的肯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离开第一个村的时候,因为自己的不小心,摔了一跤。在我自己看来,其实就是自己的不小心。可我们的带队老师却给急坏了。生怕我的伤口感染,一边向上级汇报,还着急的想找附近的卫生所帮我处理伤口。按照老师的意思,他怕我伤口感染,其实是想我就好好休息了,可我其实内心中有些不甘,在休息了一个下午之后,看没有什么大碍,就打算继续行动了。而最让我感动的是,阳朝乡乡长在得知我的摔伤情况后,亲自给我上药,还不停的询问我的状况。
虽然调研活动只有短短的十天,但三个村子给了我家一般的感觉,在离开之时也是充满了不舍。几个村寨的贫困状况也让我感觉痛心疾首。大多数贫困户所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而青年劳动力大多都是出去务工且常年不在家中,因此,大多数人家的致贫原因之一是缺少劳动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还有很多家庭的孩子都需要读书,老人身体有所不适,更是会加重他们的家庭负担。这些问题都由精准扶贫在逐步的解决了。但其实,我也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也许是在我看来,思想确实是比物质要更加重要一些。能否使贫困人口思想上的教育更进一步呢?
十天的调研有欢声笑语的交流,有流血流泪的过程。但更多的是成长与感动。用我们带队老师刘老师的一句话来说,走过路过不住过,还是不清楚这里的状况;听过见过没实践过,也还是处于浮在上面的状态。让我值得骄傲的是,我不仅仅来过,我还在这里工作过,吃了这里的苦,看了这里的美,让我了解了我所没有了解的,并让我对自己能重新定位和认知。也许过程很苦,但是充满了收获。当我看到贫困的村民眼中因“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哪一点小小的火花,我知道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感谢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感谢这青山绿水,愿君回首勿相忘,青山再无老来贫。
2020脱贫攻坚个人心得篇二
新场村位于永顺县东北部,距县城70公里,是永顺县的边远地区,全村12个自然寨,分成了5个生产小组,人口1267人,291户,其中贫困户121户,504人,换言之贫困户占了一半,贫困人口差不多占到三分之一。
酉水连高岗
情牵盐井乡
脱贫攻坚战
汗水洒新场
就这样,我们顶着炎炎烈日,攀爬着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峻岭,走访一户户贫困人家,采集翔实数据,在盐井新场村脱贫攻坚调研路上,我们步步艰辛,却也收获良多。
第一天,我们在村扶贫秘书,这位五十多岁,精明能干的彭玉香大姐的带领下,开始走村串户,贫困户散落在大山的各个山头,第一天的攀爬就几乎让我们全体中暑,但我们擦上随身携带的解暑药后继续走访。
每走访一户,我的心情就更加沉重,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饱含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眷恋这片土地。所有走访户,致贫原因极其相似,读书的娃拖垮了家,缺乏劳动力,因病因残……所有访问村寨,所到之处,看到的几乎只有妇女、儿童、老弱病残。
目前的新场村是由原来两个村合并的,一个新场村,一个天远村,那天坐郑启民同志的车上山,去走访天远村,真是惊心动魄,身边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将浑身碎骨,而这样的路,他们天天要走,是他们出行的必经之路!
在陪我们一起走访原天远村的扶贫专干郑启民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和很多贫困户进行了深入交流,要想留住这些山尖尖上的村落,必须要留住人,年轻人都走了,老人故去以后,村落就会自然消亡,要想留住人,必须得把基础设施建设好,像这样的边远村落,要引水下山,引电入户,开山劈路,只有生活环境改善了,才能留住村人,保住村落……
感谢党的扶贫政策,目前从永顺县城到盐井乡的公路已经修好,但各村各户通公路,还需加大力度,电已入户,家家通电,但缺水的问题依然比较严峻。
再就是住房问题,有一些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堪忧,住着破木板房,阴暗潮湿,下雨天气,四处漏水,冬天八面来风,很是凄惶。还好有党的扶贫政策照耀,很多脱贫户已经住上了新房,危房改造,异地搬迁,都在有序进行。
为期五天的走访结束,感慨良多,愿我湘西人民在党的扶贫政策引领下,团结奋斗,自立自强,湘西的明天更美好!
芳草萋萋,恋恋酉西,朵朵夕颜,楚楚养眼,灿灿葵花,夺目光华,许我光阴,长驻常吟,今我惜别,依依不舍,回望来时,在目历历,他年若归,小康添辉!
2020脱贫攻坚个人心得篇三
早年的河南安阳林县,严重缺水,全县耕地面积98.5万亩,水浇耕地仅有1.24万亩,历经多次大旱,旱灾之年颗粒无收。光绪三年,粮食天价,幼女出卖一两串,换回小米一斗半,人吃人肉,遍地不安。1932年全县饿死荒民1650人。1958年又遇大旱,林县人民食不果腹,成批外出逃荒。于是,从1960年开始,在以杨贵为县委书记的林县县委一班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打响了“引漳入林”的水利建设攻坚战。在杨贵的带领下,林州人民历经十年之功,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巍峨太行山上修建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它以浊漳河为源头,通过开山通道把漳河水引入林州做灌溉用——这就是号称“中国水长城”的红旗渠。
红旗渠灌溉渠分干、支、斗三部分。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2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合计总长为1525.6公里。林县人民用十多年之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土石方1515.82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土修成一条宽2米、高3米的长墙,可以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也因此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地球的蓝色飘带”、“中国水长城”。20世纪70年代,周总理把“红旗渠”与“南京长江大桥”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并不断向国际友人推荐,由此而引发了参观红旗渠的热潮。
看到林县人民当年的苦难生活,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我们今天的桶井极贫乡,桶井距县城29公里,是德江县交通基础设施极为落后的一个乡,与沿河县夹石镇、板场镇和德江县的稳坪、长堡多面相接,地处两县多乡插花之地,长期以来除了一条从德江到桶井的沥青公路外,再也找不到一条像样的出境路。国土面积93.75平方千米,境内乌江径流27公里,耕地1168公顷,林地3769.4公顷,森林覆盖率仅达42.88%。全乡23个行政村(社区)27000多人中,就有贫困村22个贫困村10000多贫困人口。我们的交通设施欠账较大、水利设施不健全、信息网络闭塞、贫困农户文化素质低、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和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一条条刚性的致贫原因,导致我们的好大一部分群众还在脱贫路上艰难跋涉。
穷则思变。想一想,我们这一群作为极贫乡脱贫攻坚的生力军,是不是应该像林县人民一样,拿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胆识与勇气面对我们当前的脱贫攻坚。
2020脱贫攻坚个人心得篇四
红旗渠,这条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孕育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忠诚,本人经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结合桶井极贫乡的实际情况,对红旗渠精神有了一些不成熟的肤浅认识:
对党忠诚、矢志不渝,是我们应该学习政治品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克难攻坚的制胜法宝,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50年前,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够在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正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激励和支撑,正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谱写了林县的精彩华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期盼的吃水问题,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在10年修渠过程中,300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30多万林县人民前赴后继,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可以说,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红旗渠始终在提醒着我们,只有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才能从群众中汲取磅礴力量,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人间奇迹;只有依靠群众、广泛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我们要办的事才能成功而持久。然而在今天,我们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投入庞大资金,实施脱贫攻坚项目共730个,对我们的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和就业扶贫、基本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建设,对照林县人民那一种在光石板上改天换地的信心与决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党和国家安排的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好?有什么理由不把群众的事情当回事?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
勇于担当、实事求是,是我们应该履行的工作作风。“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和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红旗渠的修建既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先例,更面临着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修建初期,有人举报“林县不顾群众死活,大搞工程建设”;总干渠修至一半,有关方面下达百日休整文件,要求建设中的大型工程停工;因为动用县里退赔款修建红旗渠,上级派来了调查组。面对这些尖锐问题和困难,林县县委一班人没有退缩回避,想到林县人民那份盼水渴水的可怜与凄惨,实事求是,顶着压力,排除万难,决心“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的信念责任,经过深入讨论和科学论证,毅然决然地继续修建红旗渠,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挖砌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砌起了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桶井的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矛盾多。基础设施性工程项目占地拆房无补助,工程项目实施程序繁多迟迟不能落地,帮扶人员多而杂且素质参差不齐,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意识淡薄,这一系列的问题犹如太行山上需要凿通的一段段隧道,摆在我们这一班人的面前,一个字,“难”。但是,我们的群众要脱贫,这是中央下达的死任务,也是群众的殷切期盼。在这种特殊的时段,我们还能无动于衷袖手旁观么?我们还能怕这怕那畏首畏尾么?我们还能麻痹大意怠慢不前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红旗渠勇于担当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把腰板挺起来,把决心表出来,把担子扛起来。
同甘共苦、无私奉献,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工作态度。“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从县委政府到大队合作社,从县委书记到支部书记,从干部职工到生产队员,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领取补助比群众少、完成任务比群众多。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扛着红旗走在修渠大军队伍的最前面,支部书记率先拆掉了自己祖宗的祠堂,共产党员任羊成飞旋在悬崖峭壁凌空除险,党的好女儿李改云绝处逢生——一个个光辉的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就是一首首艰苦卓绝的赞歌。“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个顺口溜是当时干群齐心筑梦的最好诠释。可以说,正是各级党组织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正是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同甘共苦,才形成了建设红旗渠的无声无形却强大有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当前,正因为我们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而艰巨,每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地与推进,每一个助推群众致富的产业发展与壮大,每一个贫困群众的致富举措,容不得我们任何一个干部怠慢。我们在 “两走进”活动中探索创新的“党建三个一”和“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颗钉”,就是要求我们每一名干部在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斗中,直面面对困难,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出现千千万万的任羊成、李改云……
严格自律、廉洁奉公,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廉洁准绳。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两天时间里,听得最的多的几句话是杨贵书记的“这是命令,死命令,不讲客观,不讲条件”,李改云的“感谢共产党”、任羊成的“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一句句敞开心扉对党忠诚的铿锵誓言,时刻敲打着我的灵魂。感触最深的就是红旗渠展览馆里那一张张记录清晰的资金账目,那种严格自律,那种廉洁奉公,警示着我们的每一个干部的一言一行。
翻开 50年前的红旗渠工程账本,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修渠物资分类管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月月清点。粮食和资金补助严格按照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对照执行。“把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在红旗渠建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历时10年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物资、为自己亲属谋私利,体现出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廉政观。
我们今天的桶井,项目多,资金庞大,每一分钱都是老百姓的致富希望,一定要把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绝对不能铺张浪费。在村里,我们的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服务群众,一定不能吃拿卡要,我们要严格遵守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2020脱贫攻坚个人心得篇五
晨曦微露,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梦幻般的美丽新玉树又一个充满朝气的清晨降临。
行走在街头,一排排藏式新居,一所所新校园,一座座新医院,一片片商贸新区,一条条宽阔道路让人仿若置身大城市,经过十年重建,改天换地,浴火重生后的美丽新玉树,正向世人展现着一场灾难过后的玉树奇迹与中国力量。
从到户产业扶持到产业园区建设,从易地扶贫搬迁到危房改造,从技能培训到安排公益性岗位……伴随着脱贫攻坚这项“国字一号”工程的不断推进,一系列惠民富民强民政策犹如一阵强劲的春风吹遍雪域草原,温暖着农牧民的心田,玉树州积年的贫困冰山已然解冻消融,处处能感受到脱贫攻坚为农牧民带来的幸福生活。
党建统领擘画脱贫攻坚蓝图
党建统领、优化机制,玉树藏族自治州挺进贫困深处的冲锋号一次次吹响!
作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我省脱贫攻坚“难中之难”“困中之困”的地区,玉树藏族自治州以“耽误不起”的责任感和“懈怠不得”的紧迫感,把脱贫攻坚当作是一场输不起的政治、民生战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一户一户去攻克,确保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丢、一步都不能迟。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玉树藏族自治州累计实现2个贫困市县摘帽、88个贫困村退出、10.16万人如期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34%下降到2018年底的7.2%,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上升到5200元以上,“3+1”保障得到有效解决。
2016年以来,玉树藏族自治州坚决扛起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双组长”责任制,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和遍访贫困户,明确时间表、划定责任田、绘制作战图、立下军令状,合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州、县(市)委认真履行脱贫攻坚总指挥部职责,向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报工作12次,州、县(市)委书记统揽脱贫攻坚,遍访贫困村和贫困户。各市县走出富有地域特色的脱贫攻坚路子。
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做足文章
脱贫攻坚关键要靠发展。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发展产业,困难比低海拔地区更多,产业配套少、建设成本高、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这样的现实决定玉树藏族自治州产业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选择契合当地特色与优势、适合贫困群众参与和从事的产业。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在推动产业发展上,玉树藏族自治州集思广益,做足文章。
做一篇关于合作养殖的文章
高海拔、纯牧业区的玉树市下拉秀镇,草场资源优势显著。借助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建设的“东风”,全力打造纯牧业区发展扶贫产业的“钻多”模式,通过畜种改良、牛羊入股、草场流转、劳力整合、产品加工,使玉树州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高达350多万元。高原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点燃这片深情的土地,使这里的牧民通过接受一种新型的合作养殖模式,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做一篇关于技能培训的文章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作为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重点精准扶贫项目,囊谦县慈行职业培训学校自2016年8月建成以来,在贫困户职业培训上不断发力,过去两年,服装设计、烹饪技能、机械手工、美容美发等行业近2000余人在这里获得一技之长。2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江洋拉毛放下牧鞭,从囊谦县觉拉乡过来接受40天的培训,倍加珍惜这样的机会,一个“自己开饭馆”的小梦想在心里萌发。
做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
2020年3月25日,玉树藏族自治州部分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迎来开学。“这一天,孩子们期盼了很久,我们也准备了很久。”看着同学们依次穿过校门口的红外测温仪,玉树市第四完全小学校长张雪晴发出这样的感慨。
落实政府补助资金1.2亿元,通过安排学生异地就读、购买学前教育岗位等措施,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工作。2019年本科上线总数735人,本科上线率达20.49%,全省民考民藏理科、藏文科状元均出自这里。玉树藏族自治州聚合内劲发力,坚持一张教育蓝图绘到底,只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
据玉树州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杨晓伟介绍,近年来,玉树藏族自治州围绕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方面开展各项工作,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急需的现实困难问题。经过几年的投资和建设,住房、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全面强化和改善。
让新玉树成为各族群众的幸福家园
在山顶放眼眺望,蓝天、白云、草原、山峰衬托下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毛庄乡犹如镶在草原上的明珠。一排排极具民族特色的农牧民住房,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秀美。
走进毛庄乡村民阿扎的家,一股奶茶清香扑鼻而来。崭新的藏式家具,红色地砖,明亮的大窗户,让屋子显得格外宽敞,阿扎的妻子保思看着8岁的小孙子,正在悠然转经。
今年57岁的阿扎,有四个子女,十年前的那场灾难,使本就不怎么结实的游牧民定居房墙体开裂,摇摇欲坠。“多亏了政府,不仅给每家每户都盖了新房,还为大家带来脱贫致富的各项好政策。”阿扎说,现在不仅住的环境好了,收入也增多了,乡上合作社每年都有分红,再加上孩子们外出务工的工资,一年的生活过得富裕又幸福。
“完成灾后重建只是第一步,全力以赴打好城市管理和服务硬仗,让新玉树成为各族群众的幸福家园,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毛庄乡乡长东塔说。
瞄准关键区域集中力量,玉树藏族自治州全面发力,以系统思维谋划搬迁前后的农牧民生计,创新形式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县域经济发展、水利设施建设等充分结合,有效改变“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面貌。
近年来,玉树藏族自治州狠抓质量进度,加快推进扶贫项目,投资5547万元的50.5兆瓦光伏扶贫建设完成省州级验收,投资1.54亿元的154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已收益329.4万元,受益贫困户2.26万户。104个贫困村全部注册成立互助资金协会,累计为5287户农牧户发放借款2.89亿元。统筹安排6320万元风险防控资金,为贫困户发放贷款2.81亿元,贴息146万元。
不忘初心,向着新的目标继续挺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
面对新的目标和考验,玉树藏族自治州将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巩固提升上,补齐短板弱项,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重点抓好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9个方面的巩固提升工作,筑牢稳定脱贫的基石,促进长远发展。防止摘帽后松劲懈怠,重视强化对摘帽县的督促检查力度,做到重视程度不减、投入力度不减、工作力度不减、人员力量不减、脱贫质量不降。
同时,谋划好“十四五”规划,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扶贫项目库建设,提高项目库入库项目的质量,提前着手项目前期工作,为持续开展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早谋划、早安排。
10年来,玉树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一直未曾中断,建设和谐美丽新玉树已成为每一个玉树人心中的期盼。
随着加速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越来越多惠及民生的“大礼包”将送到百姓手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会越来越多!
相关文章:
2.2020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讲话心得体会精选个人感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