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主题征文理论范文10篇(3)
“学习强国”主题征文理论范文10篇
“学习强国”主题征文理论范文八
学习“三宝”追苏州 答好“四问”绘南通
新征程任重道远,新使命催人奋进。
在2020年1月3日江苏省南通市委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市委书记徐惠民向全市党员干部提出:“面对新机遇,我们准备好了没有;面对过万亿,我们准备好了没有;面对大项目,我们准备好了没有;面对争先锋,我们准备好了没有”,催人奋起地发起新时代南通“发展四问”,对推动新南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回望1992年,当时的南通和苏州几乎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独具海韵江风,坐拥古寺名刹,林水园城相依,宜居人家入画”,给了南通一个迅速发展的天然优势;“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怎么读都是江南水乡的多情与柔美。近三十年过去了,在2019年江苏“小康生活”十强城市榜中,苏州以145.81的小康指数妥妥排在第一,而南通则暂居第六。在成功的背后,是苏州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践行初心使命中“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闯”出来的“昆山之路”、“融”出来的“园区经验”,是各自在实践经验中孕育而成的时代精神,这对南通的发展提供了学习的不竭动力。
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就是要有“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决心。历史上,“实业兴国,教育强国”最早出现在南通的土地上;“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是由张謇百年前开启的。历史尚且如此,南通还有什么理由说未来不可能。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给江苏带来了新的机遇,每一个勤奋、低调、包容的南通人更是要抢抓“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地理优势,每一位党员干部应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兢兢业业地以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决心,以不甘中游的志气、争当先锋的锐气,“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发展南通经济,推动南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等更上新的台阶。
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就是要有“风起正是扬帆时,勇立潮头谱新篇”的行动。2008年苏通大桥开通后,遏制发展多年的交通问题得以疏解,而2011年通车的崇启大桥则解决了南通与上海隔江相望的问题,“上海后花园”正变得名副其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2020年,“南通提出要闯进‘万亿俱乐部’,制造业投资超2000亿元,这比苏州多了500亿”,“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这是每一个南通人的雄心。南通人要紧依国家政策支持,利用近年来上海进行产业转移的契机,加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加速民生社会事业改善,新机场、通州湾,北沿江、中创区……长三角一体化中北翼龙头的历史战略使命,决定了任何因素都已经无法阻止南通雄起的步伐。
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就是要有“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挑战。学习苏州,并不是照搬照抄苏州的“三大法宝”,而是在认清自身实际、找准自身定位基础上的灵活运用。近几年,尽管南通不断发展,但南通和苏州的巨大差距仍然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南通人都应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抓不住苏通大桥和沪崇通快速通道使交通格局大变革带来的机遇,南通和苏州的差距只可能是越来越大……机遇与危机并存,在紧追向前的同时我们还要看见“同行人”的脚步,连已是“最强地级市”的苏州都会有满满的危机感。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都在全市作风大会上提醒,“仅仅满足于处在‘头部’,而不是争做‘头个’,迟早会被别人轻松超越。”没有人、没有地方是停滞不前的,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南通对自己提出的挑战。
时代催人奋进,发展是一个解决难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拥抱旭日的过程,全体南通人要以旗帜鲜明鼓实劲的使命担当,以时不我待、永续奋斗的拼搏劲儿擘画出美好的南通发展新蓝图,把“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学习强国”主题征文理论范文九
党员干部应念好理论学习的“三字经”
“理论学习不够”是我们党员干部在工作总结中经常看得见的短板。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该要念好理论学习的“学”“思”“行”三字经,补足“理论缺位”的短板,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坚定信念,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以“学”为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提升党员干部理论素养的基础要以“勤学”当头,以“巧学”提升,做到“勤学”和“巧学”相互交融,提升理论学习效率。第一,做到“勤学”当头。多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纲要》,多阅读《人民日报》《求是》《半月谈》的文章,结合共产党员网、重庆干部网络学院、学习强国等网络资源,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第二,做到“巧学”提升。“巧学”并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要搞清楚学习的目的,针对相应的阅读目的来采取不同的阅读模式。首先,快速“泛读”。快速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旨句,对文章的主旨思想要有所了解,提升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其次,慢慢“细读”。品读作者在文章构架和词汇使用的精妙之处,强化自身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
以“思”为筏。“学而不思则罔”。理论学习并不是机械地“背无字天书”。要对理论文章进行转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第一,理论学习要探索理论的理论渊源和演进过程。理论学习不能只看到表现就心满意足,一定要去探索该理论的理论渊源和演进过程,让自己充分地了解该理论的来龙去脉,真正地学懂弄通。第二,理论学习要思考理论的现实意义。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学习贵有恒、务求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需要找到该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契合点,搞清楚如何用该理论去指导实践。
以“行”为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学习以行为桨,行稳致远就是要练好“手上功”,修一支“生花笔”,拥一双“调研足”。第一,练好“手上功”就是要巧做笔记,善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理论学习还需要做好笔记,但是做笔记并不是完全的摘抄,也需要有好的做笔记方法。以康奈尔笔记法(5R笔记法)为例,把页面分为三部分,左侧主栏进行摘抄,右侧副栏进行简化,下方空白作为小结。以此种笔记进行梳理,能够对文章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有效避免了“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错误学习方式。第二,修一支“生花笔”就是党员干部自身要扎实练好写作基本功,在阅读和写作中找到理论知识融合的“临界点”,让理论知识真正地“为我所明”“为我所用”。第三,拥一双“调研足”就是要将理论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有勇于带着问号在实践中揭示客观规律,探索理论的“相对性”,充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升华理论。
学习、思考、实践是理论学习过程中一个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行动链”,党员干部要念好理论学习的“学”“思”“行”三字经,以理论坚定促进政治坚定、党性坚定。
“学习强国”主题征文理论范文十
注重“三用” 扎实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活动
上海市宝山区人才服务中心注重“用心、用力、用情”,科学谋划、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掀起学习热潮。
在全面系统学上再“用心”:明历史,砥砺前行务实效
注重在创新形式、搞活方法、做实载体上下功夫,力求出新出彩出亮点。建立“红色”园地。为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思想境界,中心利用空余办公场所,在醒目位置建立“红色”图书角,陈列有“四史”相关图书供借阅,引导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切实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开设“红色”专栏。结合中心“支部亮牌”工程,设立“四史”学习专栏,定期推送“历史人物”“历史上的今天”等学习专题文章,已推送6次、涉及12项内容。增添“红色”播报。积极运用中心党员微信群“宝山人才党员先锋队”等宣传载体,紧扣学习要求,及时传递理论研讨的最新成果及精神解读,下发学习提示12篇,营造浓厚的“四史”学习宣传氛围。
在深入思考学上再“用情”:忆初心,凝心聚力再出发
把“四史”学习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进一步激发党员群众爱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听我忆初心”。开展“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共过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言、讲述个人入党初心、交流心得体会。坚持言传身教,以身边事和身边人为教材,促使“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听我讲党课”。以“微党课”的形式,中心支部书记从个人经历出发,结合前一阶段集中学习、走访调研工作,联系业务实际,运用详细数据,分析身边事例,向支部党员谈体会、讲经验、说历史,引导党员群众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看我寻印迹”。用好宝山红色资源,积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与共建单位吴淞新城居民区党总支一同参观吴淞开埠广场和淞沪铁路吴淞站遗址,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赴淞沪抗战纪念馆参观学习,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四史”的浸润和滋养,让初心薪火相传、使命勇担肩头。
在联系实际学上再“用力”:争先锋,比学赶超展风采
在不折不扣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业务实际,用好“学习强国”“人社技能大练兵”“‘四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等平台,做好“自选动作”,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提醒党员干部及时学。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建立学习打卡群2个,党员带头,互相提醒及时参加各项学习活动。以提醒促进学习、以提醒形成习惯、以提醒提升效能。促进党员干部自主学。由支部书记牵头,定期整理上级反馈的学习报表,与不参与、不主动、不积极的学员开展谈心工作,促进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气氛。激励党员干部积极学。对学习名次靠前、获得称号、学习成绩突出的党员群众报上级部门予以表彰,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
“学习强国”主题征文理论范文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