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10篇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10篇

若水5595 分享 时间: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欢迎大家来阅读。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1

著名作家桂文亚曾这样写道:“欣赏一篇文章,不只为喜爱其中充满生趣的情节,而是因为产生‘人世’的共鸣。”而作家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无疑亦具备了让人产生“人世”的共鸣的魅力。

这部作品收录了作家三毛的《沙漠中的饭店》、《悬壶济世》、《娃娃新娘》、《天梯》等十四篇作品,生动地为我们描述了她在漫漫黄沙的撒哈拉沙漠里极富色彩与浪漫的沙漠生活,以及其对生命意义、灵魂归依的探索与思考,给读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心灵之旅。

一、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会体会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无法消释的孤独感,也是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存有的与外部世界的疏离感。

作者在《极乐鸟》一文中曾写道:“我羡慕你说你已生根在那块陌生的土地上。我是永远不会有根的。”又写道:“一切的感觉就是那样无助,好似哪儿都不是我该定下的地方……我已没有自己的地方了。”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读出作者那份难以言明的孤独。

于别人言,这份孤独缘于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无法打破的隔膜。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独立的思想。然而外部世界又具有另一套普适的思想、舆论体系。于是,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不可调和与冲突,使之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进而产生隔离感,也即孤独感。而这,在当今这个旧有价值理念被摧毁,新的价值体系却未建立的迷茫时代里,又愈加明显了。物质文明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精神文明却无法与其同步向前。外在世界越来越喧嚣,个人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侵袭而愈显空洞与苍白,人们愈加感到焦躁与不安,而这份无法言明的孤独感也愈加的强烈。《撒哈拉的故事》道出了人们心中的迷惑,表达了人们内心的痛苦,也因此而与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于作者三毛而言,这份孤独感或许更深入骨髓。

在别人眼中,这个“令人费解的、拔俗的、谈吐超现实的”奇怪的女孩(这是文学院教授胡文清对三毛的印象),常常因为她特立独行的思想与外部世界的格格不入,而成为众人眼中的“怪女孩”,被“另眼相看”,成为众矢之的,因其而产生的孤独感也愈为强烈。在阅读《撒哈拉的故事》时,这种空虚的孤独感常常萦绕心头,也让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个体的思想与传统的普适的思想之间的平衡问题。

二、《撒哈拉的故事》折射出了点点智慧之光,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生活价值的思考,带有一定的哲学色彩。

作者对生命似乎有种超乎生死的淡然。

生命在她看来,就是起点与终点的一个循环,一个轮回。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她曾写道:“我们不耐的期待再来一个春天,再来一个夏天,总以为盼望的幸运迟迟不至,其实我们不明白,我们渴求的只不过是回归到第一个存在去,只不过是渴望自身的死亡和消融而已。”在她看来,生与死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正如她所说的:“人生是一场大梦。”

或许也正因为这样,世俗的名利在她眼中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活着已花力气,再要付出努力的代价去赢得成功的滋味我是不会的。我不要当那个连苦味都没有的空杯。”所以,她辞去工作,离开家人与朋友,踏上前往撒哈拉沙漠的旅行,来到那片辽阔的沙漠,开始自己另一段的人生。

否定了外界对人生意义的定义,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我来说,旅行的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遇见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乐。虽说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况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我看,我听,我的阅历就丰富了。”于她,生命的意义在于行走,在于其过程。或许如她常常说的:“我喜欢流浪。”。

三、《撒哈拉的故事》——关于灵魂的归依、命运的奥妙等形而上的问题。

三毛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种命运抑或称为不可知力量的神秘色彩。无论是《悬壶济世》中沙漠居民对巫术的崇拜,还是《死果》中对咒术的神秘力量的描述,都营造了一种异国的神秘氛围。

如《沙漠军团》中所说的:“不记得哪一年,我无意翻到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刊里,正好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天地。”她将自己与撒哈拉沙漠之间的不可解的情节归于一种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是命运的安排。而这种难以言明的心情,大概就是她所写道的“我只常常感到那种冥冥中无所依归的心情,却说不出到底是什么。”命运于她,是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

可是,不同于他人将失败,挫折,个人的不得志归结于命运的无情,三毛更多的是将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向前归结于命运在冥冥的所做的决定,引导她走向她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因为对文字的特殊情感,她始终未放下手中的笔,将自己的所知所感都诉诸于书;因为对撒哈拉沙漠的莫名的眷恋,她来到了那片异国的乡土,与丈夫荷西相爱结婚。每一次的向前,是宿命,也是选择。

“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时候,决不妥协。”

“……你要赢得你的人生,你就不能患得患失,是不是能够赢,你尽可去赌,只要不把生命赌掉,可以一赌再赌。”

在我看来,《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一本讲述生命历程的书——途中会感到孤独,却绝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的热诚。一路旅行,捡拾洒落在沿途的生活光点,找寻自己的存在意义与生命本源。

这便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它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生命,新的态度面对每一个人的人生——健康,豁达,洒脱不羁。

我始终坚持,一本优秀的书籍,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史的沉淀。甚至,在经由岁月的锤炼后,它会更显光彩。《撒哈拉的故事》一九七六年的出版横扫了整个华文世界,并因此兴起了一股流浪文学的热潮。而今,《撒哈拉的故事》再次出版,不但并未因时代的变更而被淘汰,反而愈加历久弥新,芬芳香醇。生活在拥挤,喧嚣的都市的人们,从《撒哈拉的故事》中感受到自由的快乐,生命的热度,找到了共鸣,填补了空白,为其单调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动力。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2

在非洲,女性八岁就可以结婚了,之前就有所耳闻。看了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威人的结婚习俗,多少还是震撼了我的世界观。她笔下的撒哈拉威女人姑卡十岁就要出嫁了,而且一开始并不知道对象是谁,以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大概率取决于父母和父母挑的人。结婚的时候是这样的,新郎的朋友们上去“帮忙”粗暴地抓她拖她,她哭叫起来,不知真哭假哭,她去抓新郎的脸,新郎反扭她的手指。结婚是要挣扎,拼命打的。到了入洞房还得哭叫,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奇怪的是借口风俗就没有人改变它。

现如今的中国,某些地方依然可以见到类似这种封建落后迂腐的风俗的影子,这是值得好好反思的问题。为什么文明发展至今还有这种腐朽的东西存在?这样的风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风俗文化若不加思索就继承延续下来,那其中腐朽的东西只会伤害一代又一代的人。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这件事大家都这样子做那就是对的,自己应该有是非的的标尺,否则就成了随波逐流,对于不合理的东西应该勇敢站出来指正和批判而不是顺从麻木,视而不见。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3

荷西总是会记挂着三毛的喜好,哪怕驱车几百里也要带三毛去找有化石的小乌龟和贝壳。去这一趟,荷西差点被阎王收去了性命。荷西在找化石的时候陷入了沼泽地,在沙漠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危在旦夕,偏偏这时候三毛还遇到见死不救还想劫色的三个撒哈拉威人。荷西看到那三个瘪三想非礼三毛,想摆脱沼泽地里救命的石头去救荷西,三毛哭着向荷西大叫让他不要过来。三毛在危急关头还是很机智的,一番周旋摆脱了三个色鬼,最后用汽车坐垫和身上的衣物救了荷西。被救下的荷西看到三毛没有穿衣服以为她被侵犯了,觉得愧疚,一把将三毛抱住,流下泪来,嘴里说:“你——你吃苦了”。

看到这里觉得荷西真是傻得可爱,又觉得很感动。危难之际他们互相想着的是对方,而不是自己。荷西对于三毛是:那些你很冒险的梦,我陪你去疯。不管你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我都陪你一起。我知道你的自由,你的浪漫,知道你喜欢沙漠,就一声不吭,默默地陪你一起流浪。三毛对于荷西,用她的话来说,是:这是一种很平淡深远的结合,我从来没有热烈地爱过他,但是我一样觉得十分幸福而舒适。三毛对于荷西是细水长流的。他们的爱情是互相选择了彼此,也成就了彼此。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4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一半在雨里洒脱,一半在春光里旅行;寂寞了,孤自去远行,把淡淡的思念统带走,从不思念、从不爱恋;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最初知晓三毛是通过这样一首诗歌,这样的文字令我着迷,我便读起了第一本她的书《撒哈拉的故事》。

那片沙漠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黄沙漫地,天高云阔,那里充斥着贫瘠、落后、残酷、寂寞。居住在这里的是撒哈拉威人,他们身上用布包裹着散发着浓浓的体臭;没有知识,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几岁;没有正义,善良而美丽的沙伊达被人唾骂,对神灵的迷信让人害怕,一切人们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滋养那里都及其匮乏。在那个荒山之夜,荷西深陷泥潭,没有人帮助,反而惹来强盗。愚钝、迂腐、迷信、荒漠将撒哈拉的荒凉推向极点,你在那无边的荒凉面前,如同一粒沙般脆弱而渺小。

露天的屋子,用棺材木头打造家居,用姆妈邮寄的书籍来给撒哈拉女子讲课,提着药箱悬壶济世,用指甲油帮人补牙,用卡车载着行在途中的路人,请邻里来家做客吃饭;把爱献给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军官,是工人,是地主,还是奴隶,不管他们懂不懂的感恩,你总是一如既往的悲天悯人。或许每个人都向往过流浪,可是那不过是年少轻狂时不食人间烟火的想法,因为要面对生存的困境,总会发现流浪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美好,撒哈拉并不是你想象的撒哈拉,可是你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它的爱,将你的青春献给它,无怨无悔。从没有从你的文字中看到一点埋怨的痕迹,你镇静地、勇敢地、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忘记了恶劣的环境,而被那广袤的自然,美好的沙漠风光深深的吸引。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在这片沙漠里演绎了什么是浪漫,什么是陪伴。他们的生活没有因贫瘠的沙漠,落后的撒哈拉威人而被打乱,他们的爱情使得炎热的沙漠飘落雪花。三毛曾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荷西曾说:“每想拥抱你一次,天空飘落一片雪,至此雪花拥抱撒哈拉”。“让我去爱,即使爱把我毁了,我宁可拥抱一个血肉模糊的人生,也不要白开水一样的空杯”。是了,在这贫瘠的撒哈拉,用一颗爱心,融化了沙漠,融化了伤害,融化了一切荒芜和寂寞。

“我要在撒哈拉自由地飞翔。”说到做到,没有畏惧,没有担忧,没有后悔,只有将你的爱,毫不吝惜地洒在那片火热的土地上,用你的一颗爱心,包容伤害,包容怨恨,包容误解。在你身上我看到了那么多美好的品性,乐观、热情、勇敢、正值、单纯、善良、大爱,因为有你洒下的汗水,这样的撒哈拉充满了生机。

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故事燃起了我的热血,我的梦想,我的爱。一不小心闯进了你的撒哈拉,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感动,一发不可收拾地羡慕,一发不可收拾的敬佩。拥有这样不俗的经历,此生足矣。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流浪远方——也许做人,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洒脱。

那是一片迷人的撒哈拉,在贫瘠的沙漠中,有一朵美丽的花。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5

娶三毛是荷西从小的梦想,那时他可能还未成年呢,他人也有过这种想法,只是其他人都变了,只有荷西没变。六年未见,荷西对三毛的初心不改,算得上痴心一片了,没想到有一天他的梦想真的实现了。三毛会和荷西结婚,我想是有感动的成分在的,因为他的一片痴心和真情。感动也算动心了。从物质条件上来说,荷西比不上三毛之前的男朋友,论颜值论家产都不及他们,但三毛会选择荷西是看中了他的为人,正直善良有担当,三毛是有眼光的人。他们在个性上是契合的,荷西可以让三毛自由地做自己。但是从思想观念上他们不是十分契合,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的原因。三毛说自己并不能说十分爱荷西,但是嫁给他是不后悔的,荷西不懂体贴,但是会行动肯负责,她的所有男朋友没有一个比得上荷西的。三毛说想去撒哈拉,荷西就早早地收拾了行李先到了撒哈拉替她铺路,即便知道沙漠生活会很枯燥也没有一句怨言,你喜欢的事我就陪你去做。有一个支持自己喜好、兴趣,陪你浪迹天涯的丈夫是多幸运的事。

三毛在信中说,荷西去潜水,给他去潜,如果出事了,人生也不过如此,早晚都得去的,也用不着太伤心。只是没想到一语成谶,没想到荷西有一天真的去了。虽说三毛在信里很看得开,但我想她的内心一定还是承受了很大的痛楚吧。她也曾在信中说要守身如孝亲,可没想她还是自杀了,令人唏嘘。她食言了啊。

看了她的书,其实多少能感受到她的内心是有些悲观的,在“死果”这一章节里我想是个伏笔,但是大部分来说她的书里呈现给人的是一种活泼生动、乐观开朗、浪漫不羁的形象。她的青春是叛逆的,小时候任性辍学,骑机车疯玩。她的内心也是敏感的,老师在她的眼睛周围画圈,遭受同学的嘲笑,伤害了她的自尊心。这些经历多少影响了她。她的性格注定了她这一生不会愿意安安稳稳、循规蹈矩的过,而上天也似乎故意要为难她,不过她也说了,她的一生已活得值了。

三毛曾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荷西曾说:“每想拥抱你一次,天空飘落一片雪,至此雪花拥抱撒哈拉”。

我想,撒哈拉已然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结合或许是命运最好的安排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6

长久的沙漠生活,只使人学到一个好处,任何一点点现实生活上的享受,都附带地使心灵得到无限的满足和升华。换句话说,我们注重自己的胃胜于自己的脑筋。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坏胚子就如我们中国人讲的“龙”一样,可大可小,可隐可现,你是捉不住他们,也关不住他们的。

好在,别人如何分析我,跟我本身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其实,青菜豆腐都尝不到。)

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连绵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

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烈的大地,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黑色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长空,满布乱石的荒野……这一切的景象使我意乱神迷,目不暇给。

在这儿,无穷无尽波浪起伏的沙粒,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而人,生存在这儿,只不过是拌在沙里面的小石子罢了。

我在这条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就跟每一个在街上走着的人举目所见的一样普通,说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也不值得记载下来,但是,佛说——“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世才能共枕”—

那一只只与我握过的手,那一朵朵与我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对话,我如何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人淡淡地吹散,漠然地忘记?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我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我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我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

是的,总是死了,真是死了,无论是短短的几日,长长的一生,哭、笑、爱、憎,梦里梦外,颠颠倒倒,竟都有它消失的一日。洁白如雪的沙地上,看不见死去的人影,就连夜晚的风,都没有送来他们的叹息。

每夜你上床时,一定要觉得——今天可真活了个够——那么你的一生都不会有遗憾”,

世间诸事,大凡一个“缘”字,天地上下亲疏爱憎都脱不了这个字,也就是圣经上所说的“万物都有时”,所以强求生死聚散都是愚人的事,我原先很急,现在放下了,顺其自然吧。随便什么时候结婚。

一个人如果心死了,那么活着是非常无聊的。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7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用自己的笔记下了自己与荷西的甜蜜生活和撒哈拉这片沙漠里的动人故事。

三毛,是个传奇的女子,她的一生就像是一张画卷,她的经历就像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在画卷上描龙绘凤,浓墨重彩地画出精彩的人生。

在《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三毛以率真、乐观的手笔记叙了她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难忘岁月。在当地,他们一起参加了民族婚礼、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用自己的医术救助村民、在沙漠中观浴、与邻居打交道、在沙漠中寻宝……一路下来,三毛与丈夫从刚到沙漠的一无所知、白手起家到最后精神财富源源不断,其中滋味只能慢慢体会了。

当然,三毛的生活也不都是欢乐:邻家小孩常来调皮、当地男人对女人的轻视、生活资金的窘迫……但这都无法阻挡三毛那一颗对生活炙热的心,她用自己的热情去融化着生活中的烦闷。

沙漠中的小挫折当然阻挡不了三毛对它的爱。她用沙漠里淘来的小装饰品装饰简陋的家、用简单普通的蔬菜锁住别人的胃、养小植物打发时间……所有朋友都羡慕三毛的生活、羡慕三毛的家。撒哈拉的生活明明是一锅淡而无味的清汤,在三毛的手下添油加醋,成为人人都魂牵梦绕的浓汤,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个多姿多彩的女子用自己的热情书写着沙漠中的幻彩世界,怎能不让人心醉于其中?

这本书中的文字细腻却又不失俏皮,描写着婚后生活的甜蜜与新奇。三毛是个幸福的女子,她自己也乐享其中,与荷西一起抓鱼、一起卖鱼、一起“耍弄”上司、一起去寻宝……三毛若是一人去外面“游荡”,荷西定会一家店一家店地问:“有没有看到三毛?”三毛会对荷西说:“我不会死,我还要给你做饺子呢。”三毛和荷西之间的那些小细节总是让我感动,感叹生命的幸福。虽然荷西早三毛而去,但他们的爱情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着的小河,流得漫长却从不孤单,曲折却从未停息,在小舟上,三毛一直与荷西相爱。

三毛放弃了大城市里的生活,与荷西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撒哈拉,那个神秘且美丽的地方,它的每一寸土地对三毛来说都是渴望的,她用心去感受着每一寸土地,体会它的温存与激情。三毛是梦的使者,跟随着她的思想,顺流而下,抵达开满芬芳的峡谷,深吸一口气,从温暖的文字中呼吸到自由的花香。三毛的每一次旅行都是随性的,不停地在寻找生活的魅力,这样的行走,随时可以拾捡生活的美丽,装饰自己心灵的家。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三毛是个追求完美化、理想化的人,她容易选择最极致的方式去达到超脱与升华的境界。可无论怎么说,她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完美与幸福,认定目标就付诸行动,正是这份追求使她到达撒哈拉,展现心中炙热的爱。三毛心里一直埋藏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是的,在撒哈拉,三毛尝到了幸福的滋味,尝到了快乐的滋味,尝到了生命的滋味……而我也在她的作品中体味到了别样的人生。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8

《撒哈拉的故事》,感触最深的是三毛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积极向上,享受生活的精神。在这本书里,有我向往的生活。即使在荒无人烟,物资匮乏,语言和文明都不相通的沙漠上,三毛这个聪明的女人,总是能把“罗马城”建在沙地上,能让天堂鸟在沙漠里燃烧。

一个女子,仅因为儿时的一个梦想,和一半乡愁,就毅然背起行囊,踏上那未知却又向往的神秘大漠。没有犹豫,没有迟疑,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那该是一个多么随性的女子,她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她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于是才有了《撒哈拉的故事》,一个被她装点得异常美丽的沙漠。

三毛是聪明的,她不会让自己被束缚在一片狭小的天地,她由来向往自由,喜欢我行我素,于是她流浪,流浪远方。贫瘠广阔的沙漠在她的眼里充满了诱惑,她抛弃了繁华便利的都市生活,来到了物资匮乏的大沙漠。沙漠确实不负她所望,“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沙漠中水源奇缺,物质匮乏,白天阳光毒辣,夜里却冰寒刺骨,没有充足的衣物让她维持身体的温暖,她的家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

但这都难不倒三毛,她有一颗坚定的心和非凡的勇气,她一步一步的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沙地城堡”,原本简陋的屋子逐渐变得窗明几净,充满了异国之情,浪漫而美丽。他用空心砖铺在房间的右排,上面用棺材外板放上,再买了两个厚海棉垫,一个竖放靠墙,一个贴着平放在板上,上面盖上跟窗廉一样的彩色条纹布,后面用线密密缝起来。它,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长沙发,重重的色彩配上雪白的墙,分外的明朗美丽。桌子,她用白布铺上,上面放了她的母亲寄来的细竹廉卷。甚至寄了她要的中国棉纸糊的灯罩来。等母亲的棉纸灯罩低低的挂着,林怀民那张黑底白字的“灵门舞集”四个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贴在墙上时,他们的家,开始有了说不出的气氛和情调。这样的家,才有了精益求精的心情。

三毛是个浪漫的女子,在这诗意的生活背后,有初来的困窘,有别样的艰辛,更有对沙漠和生活的热爱。她对美和艺术的追求更是从没停止。用旧的汽车外胎,拾回来洗清洁,平放在席子上,里面填上一个红布坐垫,像一个鸟巢,谁来了也抢着坐。深绿色的大水瓶抱回家来,上面插上一丛怒放的野地荆棘,那感觉有一种强烈痛苦的诗意。不同的汽水瓶,买下小罐的油漆给它们厚厚的涂上印地安人似的图案和色彩。骆驼的头骨早已放在书架上。荷西用铁皮和玻璃做了一盏风灯。快腐烂的羊皮,拾回来学沙哈威人先用盐,再涂“色伯”(明矾)硝出来,又是一张坐垫。见到一位沙哈拉威男人所刻的雕像是更是难掩自己内心的感动,他的创作粗糙感人而自然,充满艺术的美感。

三毛的内心充满了侠义和一颗真挚的善良的心,用现代文明的角度去看待沙漠的旧俗和古代文明。三毛为姑卡只有十岁就出嫁,新郎用暴力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感到愤怒,替姑卡的遭遇感到同情,没有人敢为她站出来说一句话,只有三毛,这个冲动但又善良的女人敢这么说这么做。纵使不喜欢他们落后的风俗习惯,却从来没有看不起那些愚昧的人们。面对他们无理的甚至啼笑皆非的要求,三毛都应允了,甚至帮他们治病,教妇女们知识,帮房东的母羊脱掉衣胞。文明与愚昧是不分等级的。文明人并不意味着高人一等,只是侥幸出生在一个文明的国度,侥幸比那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多学了点知识,所以,这并不能成为文明人炫耀的资本。

在《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三毛对当地居民的尊重和爱护。也许在相处过程中,有小小的矛盾和不满,但三毛总是机巧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她始终以公平的心态与他们相处,不卑不亢,于是,所有的摩擦都变得那么的有趣。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撒哈拉的故事》中,荷西和三毛之间的爱恋简单而深刻。当三毛决心远走沙漠时,荷西没有劝阻,而是默默地收拾了行李,先三毛一步到了大漠上找到工作。在荒山的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没有选择离去,而是留下来营救丈夫。在《沙漠中的饭店》中,她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给大家烹饪来自中国的食物,然后深受大家的喜爱。第一道菜“粉丝煮鸡汤”,还把粉丝比作了春雨一般,第二道菜叫蚂蚁上树,更加受到大家的喜爱。还有“荷西含情脉脉地望了我一眼,婚后他第一次如情人一样地望着我,使我受宠若惊,不巧那天辫子飞散,状如女鬼。”在做中国菜之余,还会抒情,三毛与荷西的感情是多么令人羡慕与向往啊。书中“黄脸婆”等等都是夫妻生活的一种很有情调的调侃,这不是骂,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

三毛经历过许多挫折,但我没有在她的言语中看到一个“苦”字,可见她是一位乐观豁达的女性。途跋涉,历程艰辛,但他们依然微笑面对,我们的人生也如此,就像海面不可能永远都风平浪静,我们只有拥有一颗乐观的平常心去静观其变,我们才能用生命去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

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在读这本《撒哈拉的故事》后,我也读懂了三毛,读懂了她的美,她的灵魂如漂泊的女子,去寻找幸福的国度。从她的身上我开始感知并感悟到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让我学会了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难,我也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9

初读三毛的文章――《撒哈拉沙漠》,就让我喜欢执爱,真实的文字、动感的心灵、细腻的感情……就如一首曲子,辽远悠长。其中的调子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说它沉郁忧伤、旷古悠长,都有。在辽阔的原野上,一只大雁的孤鸣;在晚风中,一个孤独者的守望;在沙漠中,一头骆驼的低呤……在她的文字中间,我可以用心去触摸感应她的心灵。我才发现当你真正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语言是那么的脆弱无力。

三毛以忧郁的情绪带着我们进入撒哈拉沙漠,让我们看到很多关于落后地区的故事悲剧,让我们看到很多沙漠里的人们在远离知识的情况下是过着的生活,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不同层次的文明的对比和碰撞。

撒哈拉的沙漠是一片壮美而浩瀚的沙漠,却也是一片精神文明的荒漠。三毛用一颗善良的心将一个黑暗的社会用轻松的笔调描写出来,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迂腐愚昧的部落——撒哈拉威人。这里的人们都不识字,妇女常年用深色的裹身布包住自己,面带黑纱,即使病了也不去医院,因为医院的医生是男人。于是好心的三毛只能将自己手边所有的食物和药留给了穷苦的撒哈拉威人。聪明的她用自己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和自身经验为邻居妇女们治好了一些小毛病,渐渐的邻居们有什么头晕身疼的都来找她取药。她说自己是“非洲巫医”,丈夫劝阻她不要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她只能无奈的笑笑,然后固执的跑到每一个需要她帮助的妇女家里。

她也知道这样子很冒险,可是这里的文化禁锢了女人的自由,善良的她无论如何也没法眼睁睁的看着她们痛苦受折磨。于是,当姑卡的脚生疮时,她用中国的老药方黄豆医好了;当邻居的母羊生小羊衣胞下不来时,三毛用在书上看到的方法给羊灌酒救了它;当沙蒂的表妹就快饿死时,是三毛从她的脸上看到了饥饿,教她捡回了性命;还有帮法蒂玛生小孩,用指甲油帮别人补牙……促使她大胆行医的是那些宁愿病死也不去看医生的妇女,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医生是男人。这些足以让我们看到远离文明的封建与文明中的智慧,有着令人心酸的反差和难以言说的疼痛。

三毛总是想要帮助沙漠中的这些弱者。平日无事时,她就在自己家里开了一个免费女子学校,教当地的妇女数数字和认钱币,程度好点的便教点算术,然而这里的“学生”流动性很大,因为她们没有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在她们的意识里,生活就应该是那个样子,依循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知识离她们太遥远。可是即使是最简单的数数,她们也没有什么心思学习,多半是翻翻书里的漂亮图片,试穿三毛的各种欧式衣服,或者集体躺在新床上。三毛在家的时候,经常或有当地妇女或小孩敲门,理直气壮地借东西,从剪刀、酱油、淡水到食物、衣服,能借的都借过,却从来不会归还。看到这些,三毛只能无奈地笑笑,感叹文明的落差和个人力量的薄弱,她不会计较太多,只是可惜没有真正的帮助到她们。

三毛,用她的热情与爱在撒哈拉沙漠上留下美丽的身影。留给读着深刻的思考,究竟这样的无知只是地理环境的限制,还是人为的因素,这个世界要如何帮助他们走向文明,走向科学的发展。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10

第一次读三毛的书,却发现已经“喜欢”上了她。

断断续续的读了好久,吸引我的是那在撒哈拉的生活。你可以对着繁华的都市生活说拜拜,前往那人生地不熟的撒哈拉。仿佛能看到你去买菜时那娇弱的身影,风沙飞舞,你提着一大包东西跌跌撞撞,却走的那么坚定。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你和荷西在上面玩的是那么开心。那份魄力和毅力很难得的是在一个女性身上体现出来。原谅我,我在此书中把你当成了一个“爷们”。撒哈拉的异域风情只有你领略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应该很壮观吧。撒哈拉里独自一人的孤寂也只有你懂的。

替你高兴,遇到了荷西这样一个人。你想去撒哈拉,他便提前去撒哈拉,等待着你。正如你所说,你“疯”,他便陪你“疯”。这也正是你坚定的跟随他的原因吧。那样的生活,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你很伟大。没有听到你的一丝报怨和退缩。每当有不高兴时,你总是开玩笑的一带而过。这种乐,积极的态度应该是你在撒哈拉里过的满足的原因之一吧。

撒哈拉的生活是那样单调,枯燥。但你和荷西却过成了诗人般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一种不舍和品味吧。向往着那样的一种生活,一日,两人,三餐,四季。

98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