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高一学生读后感8篇
推荐文章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语言是具有三毛特色的。她的散文语言自然、清新、朴素。她能真实而具体地感受到写作对象所感受到的一切,对其行为动作进行白描,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撒哈拉的故事高一学生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撒哈拉的故事高一学生读后感1
一直对三毛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洒脱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
撒哈拉的故事高一学生读后感2
第一次,是听语文老师提起三毛的作品。三毛原名陈懋平,改名陈平,之后就以笔名“三毛”为名,她是永远的三毛。
我小时候只听说过“三毛流浪记”,那个三毛是个只有三根头发的小男孩,很顽强地活着,流浪……当今我渐渐长大,我惊奇地发现了这个全新的三毛,她是个最浪漫,最真性情的女作家,她有一个男朋友叫荷西,因为她对沙漠生活充满了好奇,所以去大沙漠旅行,写出一系列大漠风情的散文,从而成就了一种“流浪文学”文化。
这哪是玩啊?他们在大沙漠里结婚,虽然那里的家具是用捡来的棺材板做的,虽然房子不像房子,顶上还有个大窟窿。虽然撒哈拉威人有种种陋习,但是他们不介意,他们认为只要能住就行了,还在这里长久安顿下来了。他们乐于助人,自己的什么东西都可以给别人用,有些人很不懂规矩,把三毛晾的衣服裤子拿去用几天后在还回来;可是三毛也够大方的,还是那样和睦相处,三毛还要教那些撒哈拉女人做什么什么的,她还义务地给大家送药,免费给大家治些小伤,把东西让给别人……
我比较喜欢这本集子里的《死果》这一篇散文,它惊心动魄地结束了这个故事。三毛被“死果”弄得快死了一样,一天,被这挂坠折磨得不成人样了。这一篇文章挺长,但每一个细节都很吸引人,无论是谁都会一口气看完。对三毛来说这是一个噩梦,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结尾是“今天是回教开斋的节日,窗外碧空如洗,凉爽的微风正吹进来,夏日已经过去了,沙漠美丽的秋天正在开始。”说明这时三毛的心情已平复下来了,不去想那些事……继续生活……
读三毛的作品,你会发现三毛教会了我们热爱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只要你认真地去体验生活,生活也会赠予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礼物。三毛笔下的文字,让我明白,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生活处处有精彩。在撒哈拉沙漠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三毛依旧活的这样精彩,还有什么困难我们面对不了呢?
人活着,就应该有目标与理想。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让平淡的生活充满欢乐,用爱滋润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一次次挫折,经历一次次考验,挑战一次次难题,才能像三毛那样活出精彩人生,虽然短暂却是永恒的。
撒哈拉沙漠的夜空,应该是星罗棋布,有无数颗星星向你眨眼睛,哇!那颗最亮的会是三毛吗?
撒哈拉的故事高一学生读后感3
许多年前第一次翻完《撒哈拉的故事》的时候心情一如那天阴郁的天空,带着不顾一切下沉的决心。而今,时过境迁,在这白云悬碧空的秋日午后再次捧起它时,脑中闪现的却是沈从文的那句蔼然仁者之言: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不得不承认的是,曾经年少痴狂,以那个年纪特有的忧郁视角看待这个缤纷的世界,因而也就错过了许多美丽,然而生活里那些错过的美丽更多不是因为阅历而是经历,不是因为缺少爱而是感悟。
《撒哈拉的故事》以作者在西属撒哈拉沙漠加那利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漠景观,讲述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又何必曾相逢”的异域故事,也记录了这位流浪远方的奇女子的自由、善良的灵魂。全书18篇文章,18个真实故事,没有所谓的优美华丽的语言,没有过多匠心独运的构思,但是作者的情感始终牵引着我们,一颗感动的心随着她浮浮沉沉,或悲或喜。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那个充满诗意苍凉的沙漠,而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更多的人看到的是这位走过大漠,走过高山大川,跨洋越海的奇女子凭着一颗善良、勇敢的心从一个孤僻辍学的少女成长成一个独立、敢爱敢恨的美丽女人的美丽蜕变。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无法了解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尝试过就无法了解其中的快乐。沙漠的躁戾,物质生活的极度缺乏无法消磨三毛的热情;撒哈拉威人的落后无知,与荷西的聚少离多的生活也无法阻止三毛的步伐······因为一颗积极乐观,懂得感恩,勇于学习的心适合在任何土壤生根发芽,长成大树,供他人栖息乘凉。
田维说,因为仰起头颅变可望见辽远,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心怀善良和感激。这位身患绝症的北大学子在有限的生命中尚且感恩生命、享受生活。而健全的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遥不可及,常常不知那朵花,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记忆中那一只只与我们握过的手,那一朵朵与我们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对话,我们如何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淡淡地吹散,淡漠地忘记?正如三毛所说世间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意韵。当风穿过你的发间,当手触到阳光下光滑温暖的肌肤,当泪无声滑落,你是否感悟到了其中的真情?
撒哈拉的故事高一学生读后感4
撒哈拉沙漠是人人皆知的著名大沙漠。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难以想象在这荒芜,要水没水,要食物没食物,要环境没环境的地方,竟然也会有一群人在那里居住着,像我们一样生活着,只是没有我们这样好的环境罢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了撒哈拉沙漠的另一面,也为撒哈拉威人的居住环境而惊叹。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三毛与丈夫荷西一起来到了著名的撒哈拉沙漠生活。三毛对撒哈拉的生活十分感兴趣。撒哈拉威人与阿拉伯人很相似,不论是衣着信仰,还是对于男人与女人不平等的看法,它们都是一样的。在这里,却也住着西班牙人的移民。虽然在这种地方,可不论遇到什么事,三毛都不会退缩,都会十分乐观的接受,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勇敢,也很有善心,这是普通的人所不能拥有的,也是我最佩服的。而且她在这里呆了那么久,却一直以一个新鲜,不厌倦的目光看待撒哈拉,总能发现新鲜事物,那一双“慧眼”值得我去学习。撒哈拉威人所处的环境在大沙漠之中,没有过多的淡水,咸水却不少。作为一个在好环境中生活惯了的人,突然被扔进大沙漠,一定会难以承受这里的风沙漫天与各种离奇古怪的习俗:比如说把照相机当做收魂器,女人都要包好头巾,宁可死掉也不去医院看病,10岁不到也能被嫁给别人,十万八千年不洗一次澡。而男人呢,相比女人情况就好多了。
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三毛对沙伊达的态度。沙伊达遭人侮辱,被人讽刺,却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依旧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沙伊达信仰天主教,却不信仰回教,使撒哈拉威人认为成她对自己民族信仰的背叛,竭力所能的侮辱她。三毛却尽力的帮助她,以至于最后也被人讨厌,可依然故我,与沙伊达一样,不去在乎别人的目光,依然帮助她,信任她,这点十分令我感动。
在这种环境下,三毛以一种愉快的眼光去看这里的人情世故,没有批评与讽刺。就算是这样,她也依然可以一点一点的将自己的家装修得像一个小小城堡一样,成为这沙漠之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抱着一种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态度来干任何事情,让我大为敬佩。
撒哈拉的故事高一学生读后感5
打开页面,找到《撒哈拉的故事》。细细品读三毛在撒哈拉的趣事。
本书记叙了三毛定居在撒哈拉的种种趣事,书中洋溢着三毛对沙漠的热爱与执着的追求。
本书字里行间透露出撒哈拉人独有的风土人情,使读者如置身在一幅撒哈拉风情图中、穿梭在三毛细腻的文字里,感受撒哈拉的美妙之处。
三毛是个十分热爱沙漠的女子,她抛弃了大城市里的繁华生活,毅然来到撒哈拉定居,去实现她的梦想。可当她带着丈夫兴高采烈地来到撒哈拉时,迎接她的只有黄色的沙土、贫瘠的土地、简陋的房子——狭窄简陋、没有家具、天花板上还有一个大窟窿。而她们并不为此而退缩——她们一起动手装修房子、用装棺材的箱子做家具、巧用铁皮自制风灯……使得她们的房子成为了撒哈拉中的宫殿,引得人们啧啧称赞:“你们创造了罗马”,三毛的心灵手巧为她的沙漠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
在这片沙漠中,她们发生了许多趣事——在《撒哈拉的餐厅》中,三毛以粉丝的三次吃法,引得憨厚的荷西不想吃他的老本行——西餐,只想光顾她的“中国餐馆”了。当看到荷西把粉丝误认为是鲨鱼翅、把海苔误认为是蓝印纸时,我终于忍不住,大声笑起来,心里想:“她们在撒哈拉的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在《悬世济壶》中,三毛当起了沙哈拉威人的“非洲巫医”,而荷西却极力反对,认为她是自找麻烦。然而,三毛的医术却对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药到病除。当读到三毛对荷西说她用指甲油帮人补牙后,荷西被吓的头发都立起来时。我又忍不住笑了,“这沙漠的故事可真有趣”。可有时,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并不都是以开心的结局收场的——在《荒山之夜》里,荷西不慎掉入沼泽,三毛好不容易才搬来救兵却差点惨遭侮辱,最后,三毛急中生智,救出了荷西。在《死果》中,三毛因带上被诅咒的符咒而中邪,荷西不顾一切的救她……先不说她们有多么情深似海,也不说她们为对方不顾一切,单是看到这个情节就令人感动万分了……
三毛与荷西就这样在撒哈拉生活下去,虽然生活平淡、简朴、十分贫困。但她们却是非常快乐,因为她们知道,物质上的贫困没什么,精神世界的丰裕才是真的好,精神世界是不能用物质换来的。她们心里这样想:“平平淡淡过生活,认认真真去做事。莫愁今生无富裕,精神丰裕才可贵。”
撒哈拉的故事高一学生读后感6
我来不及认真的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的老去。——三毛
有时想想,我这个年轻的资本家也濒临破产了,都说十八岁,最好的年纪,可我的十八岁勉强也只剩下半数了,按照正态分布的话,十八岁的巅峰之后,我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惨淡啊。于是我便恐慌,十八岁后还会不会有大把的灿烂和肆意?三毛告诉我,一定会的,灿烂和肆意是一辈子的事。
《撒哈拉的故事》让我认识三毛,一个怎么可以这么可爱的三毛哦。
《沙漠中的饭店》里,她会心血来潮的哄骗她“中国餐馆唯一的食客”荷西,粉丝啊,是高山上冻住的春雨,正常情况下,是山胞们下山卖了换米酒的,“所罗门王宝藏”猪肉干是治咳嗽的,是药,不可多吃,紫菜包饭的外皮是复印纸,虽然她也会发出“有时想想荷西很笨,所以常常感到悲伤”的感慨,但在她深深的套路里,荷西很开心,她就更开心的当着他口中会七十二变的猴子。
《收魂记》里,她带着她的雄心和穷的一逼的口袋,偶尔在三四百张照片里,拍出一两样好东西,她拍下如梦如幻又如鬼魅的海市蜃楼,拍下连绵平滑温柔的沙丘,拍下如雨的风沙、焦裂的大地,拍下深蓝的海洋、淡红的云彩,也拍下可爱又极易受到惊吓的撒哈拉威人,也许,这就是她前世的乡愁吧。
《沙漠观浴记》里,她一边吐槽着撒哈拉威人的脏和触目惊心,一边又如狗尾巴草一样站在这群胖女人之间吓又兴奋的激动着,沙漠果然是个神奇的地方,连洗澡都让人惊奇,有时候狠狠羡慕过三毛的大胆和肆无忌惮,但没办法,仍是被害羞和不好意思支配的多些,天啊,下辈子让我投胎成三毛吧,不是为了那满满一枕头的钱,死的早也没关系,我的诚心,天地可鉴啊!
真的是喜欢三毛,喜欢给幼小的新娘子塞鸡腿的她,喜欢会和小奴隶一起串肉串的她,喜欢为“芳邻”们借东西而深深计较的她,喜欢结婚时在帽子上插了一小把香菜的她。
鬼知道她对我的影响有多大,也鬼知道我脑子里快装不下的奇怪知识是不是她种下的恶果,算了,还是谢谢她吧,给我荒芜的年轻岁月里,添了点偷偷摸摸的兵荒马乱,添了点莫名其妙的天马行空。
撒哈拉的故事高一学生读后感7
读撒哈拉之前,在小女子无知而狭隘的世界里,三毛是文艺的象征。读过之后,才越发觉得,她是自由的代表。
自由,随性,可以真实的做自己。在有想法后,避免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矫情与难过,三毛没有与任何人说再见,只是给自己的室友留了一封信,她说,因为自己离开的日子是周末,不道别是不想让别人的周末变得不愉快。毕竟离别多少都夹带着伤感。或许,在别人看来,三毛是自私,任性的。她没有考虑别人面对她不告而别的感受,只是自以为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举办告别仪式更加显得难过。在小女子看来,三毛只是再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她所爱的人。
热情,温暖,有生活是三毛的代名词。在面对一群又一群无赖的沙漠邻居时,三毛也会怒,也会生气。但是三毛依旧会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尽管她在别人那里索取不来任何的好处,一直在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毕竟,人际交往是礼尚往来的,一味地付出又有谁能做得到。在因想开车去接荷西的路上,总会时不时搭载一些沿途过客,尽管,他们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会把车上弄的脏兮兮,乱糟糟,但是三毛,荷西不会计较太多。或许是因为他们曾经也得到过沙漠道路里,搭载主给予他们的帮助,他们懂得在无助时别人伸出的援手有多重要,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懂其感受,或许,三毛荷西在将别人给予他们的温暖继续传递下去。
说起荷西,不由得感慨道;三毛是何其幸运,能够遇到这样价值观一致,迁就,包容她小任性的人。他们会一起建造沙漠里并不完整的家,而不是各种嫌弃。他们会各自搭载不同的沿途客,而非互相抱怨。他们会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各司其职,而非互相推脱。看后心中,不免产生一种激动之情,原来世界上真的可以有一个人可以与另一个人情投意合,各种观一致。
三毛是一个有生活的女子,可以把自己不堪的沙漠小屋装扮的奢华而别致,成为沙漠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在坟场,但却从未显得凄凉。变废为宝,真的是一个富有生活的词语,真的是一个具有智慧的技能。
撒哈拉的故事高一学生读后感8
我一直对三毛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洒脱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
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撒哈拉的故事高一学生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