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刘永坦优秀事迹学习心得
推荐文章
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时代楷模刘永坦优秀事迹学习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时代楷模刘永坦优秀事迹学习心得篇一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幼年目睹山河破碎,在家国蒙难中萌生爱国心、强国志,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成才。他一生致力于我国雷达事业发展,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培育凝聚了一支掌握海防科技主动权的战略创新力量,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刘永坦同志是科学素养深厚、组织领导能力突出的战略科学家,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优秀代表,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他以身许国、科技报国,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万里海疆,为筑牢共和国“海防长城”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治学严谨、敢于创新,奖掖后学、甘为人梯,坚持为学为事为人相统一,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他以赤子之心诠释忠诚,扎根东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刘永坦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以英雄模范为榜样,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时代楷模刘永坦优秀事迹学习心得篇二
当白发苍苍的他登台领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
2020年8月,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
这一生,他只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
从零开始,他干了一桩“惊天动地事”
1990年4月3日,某地雷达实验站。
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
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数据、核对信息、小声交谈或者大声惊呼……目标确认!
人群中央,那个戴着眼镜、脸晒得黝黑的人,热泪纵横。他身后,雷达天线阵迎风矗立。
他,就是主持这项科研工作的刘永坦。在这片满目荒芜的海岸线上,他带领团队奋战多年,终于使我国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首次实现目标探测!
新体制雷达能突破传统雷达探测“盲区”来发现目标,是海防战线上决胜千里之外的“火眼金睛”。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牢牢把持着对海探测的信息优势,中国始终难有突破。
“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这“三怕”就重重地压在刘永坦心头。他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任何国家都不会拱手相让。
从零开始!45岁的刘永坦义无反顾,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10个月后,团队建起来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出炉了!
“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一场填补国内空白的开拓性攻坚战正式拉开帷幕。
当时,雷达实验站的选址位于一片荒芜地带,批复的经费不足,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系统和操作系统也十分落后。
团队里有人打了蔫儿,刘永坦话语铿锵:“如果没有难点,还叫什么科研!”
选址地远离人烟,科研人员住在四面漏风的简易房子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干就是几个月。
生活不便,他们经常用冷面包充饥;交通不便,他们顶风冒雨,单程徒步3公里往返驻地和雷达站。每到天黑路过一片坟地,就用手电的光柱给自己壮胆。
1989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中国人用8年时间,赶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199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随后,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着力解决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的实际应用转化。
刘永坦已是两院院士,很多人劝他“歇歇吧”“别砸了自己的牌子”,他却坚持:“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就如同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
设计——实验——失败——总结——再实验……刘永坦领着团队进行了更加艰辛的磨炼,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
时代楷模刘永坦优秀事迹学习心得篇三
今晚(9月29日)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首播了一位一生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研究的科学家的事迹。
雷达被称为现代战争中的“千里眼”,对战争的进程和胜负起着关键性作用。2018年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站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新体制雷达这项研究才揭开了面纱。
刘永坦,1936年12月生于江苏南京,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2020年8月,刘永坦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
新体制雷达有多重要?
“雷达相当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远才能说保护你的海岸线和海域有多远。”刘永坦介绍,我国海洋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九,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范围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
作为新体制雷达的杰出代表,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HFSWR)利用高频电磁波沿海面绕射传播的特性,可实现对数百公里之外的海面舰船目标和超低空飞行目标进行超视距探测。具有“看得远、捕得快、跟得牢”的特点。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已开始研发超视距雷达,与苏联和美国几乎同时。苏联和美国在冷战结束前已经建成首批可实际运行的雷达样机,但中国项目因技术基础薄弱、国外技术封锁等原因未能取得成功。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45岁的刘永坦开始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10个月后,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出炉。1989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199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2015年刘永坦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从不足20%达到全覆盖。
而随着中国远距离海上防御力量的部署,建设海上机动超视距雷达,是保障侦测远离中国海岸目标的重中之重。
伯乐的“梦之队”
在诸多的身份称谓里,刘永坦更喜欢“老师”这个身份,而他从教生涯也长达60年。在一直致力的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他先后讲授过专业数学、电工基础等10多门课程。
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刘永坦在自己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起了一支“雷达铁军”,带出了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三代人才的“梦之队”。
“坚持你的理念,努力实践,克服途中的困难才能达到成功的境界。”刘永坦培养研究生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学习愿望、做科研的热情和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
对于团队成员和学生,他从来不“许愿”,却总是尽己所能地去观察、去爱护、去培养。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不仅使8人破格晋升教授,同时还使团队中出色的青年教师被评为“航天十佳青年”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必须志存高远,大胆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攻占世界前沿高地,打败那些科研实践中遇到的‘拦路虎’;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一步一步达到光辉的顶点。”刘永坦常说,创新跟学风联系最密切,不能模棱两可做事情,必须严格。只有做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学懂了、弄透了,才能法无定法,不拘一格去创新。
迄今为止,他已培养研究生80多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40多人,其中不乏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国家级专家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人才,他的很多学生已成为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2020年8月,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助力学校培养人才。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来第一批“00后”新生。
大侠与慈父
在同事和学生们眼中,刘永坦是个子高大,能点燃每个人“内核”的大侠“坦院士”,而“燃着一把火”的大侠背后,是家人默默的支撑。
走进刘永坦的家中,看不到豪华家具,最多的就是各类书籍和科研资料。书房里,一块闪闪发光、刻有“金婚之喜”的银盘,赫然与那些奖章并列摆放着。那是2010年11月,学校送给刘永坦与冯秉瑞这对哈工大“科学伉俪”相伴50周年的礼物。
1953年,刘永坦、冯秉瑞二人共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随后留校任教。婚后,刘永坦长期在野外实验,妻子一人撑着整个家。本可以站在讲台上,刘永坦却到偏僻落后的海边一年又一年,送走了青春,如今已是皓首老者,“我们那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刘永坦永远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不管将来学什么专业,都要多为国家干点事。
儿子刘兴钊在父亲刘永坦的影响下,也从事了雷达研究。一生多数时光给了雷达研究的刘永坦,教给了儿子最重要的一课,对学术的追求不是简单地“为发表而写论文”“为评职称汲汲努力”,而是要做出真正有用的研究,怎样对国家有利,就怎样去做。
时代楷模刘永坦优秀事迹学习心得篇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始终致力于我国对海远程预警技术研究和装备发展,为祖国筑牢“海防长城”;他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率先在国内开展新体制雷达研究,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广大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认为,刘永坦同志是科学素养深厚、组织领导能力突出的战略科学家,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大先生”,教书育人的优秀代表;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忠实守护者,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
时代楷模刘永坦优秀事迹学习心得篇五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刘永坦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刘永坦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黑龙江省委、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负责同志以及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代表参加了有关活动。
时代楷模刘永坦优秀事迹学习心得篇六
刘永坦院士冯秉瑞教授伉俪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800万元设立永瑞基金的报道一经推送,立刻在媒体中引起强烈反响。新华视点微博、新华网微博、科技日报微博、光明日报微博等率先发布“#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致敬!刘永坦捐出最高科技奖800万奖金#”,经人民日报等微博热烈转发,仅仅几个小时即进入新浪微博热搜榜、要闻榜。在24小时内,该内容微博阅读量突破2亿。
新华社连夜发表通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详细报道了此次捐赠中刘永坦院士夫妇回报国家、回报学校的质朴初心和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助力学校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的深切期待。该文被全网广泛转发,阅读量近150万。人民日报、人民网发表《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这样说》等多篇报道。光明日报公众号在4日一天内两次报道此举并链接刘永坦院士以往的专访,立体展现一位战略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和家国情怀。人民日报海外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央广网、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网、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澎湃新闻、黑龙江日报、龙视新闻联播、抖音等数十家国内知名媒体、知名新媒体公众号、视频平台持续转发,表达对刘永坦院士冯秉瑞教授伉俪的敬意。
在这些报道的评论区,网友齐刷刷点赞并留言“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仰慕的国家的栋梁!”“这才是值得国人追捧的偶像!”“时代楷模、薪火相传!”
时代楷模优秀事迹学习心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