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心得体会800字范文精选
以前的诺贝尔奖老让中国人添堵,现在莫言获奖中国人终于可以激动一把了,我自然也难免俗,拜读了莫言的名作《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蛙》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蛙》心得体会1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小说是乡土中国六、七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并以作者姑姑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并通过“蝌蚪”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畏。
小说中的“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是因为抗日时期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日本驻军地,而后因男友叛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年轻时她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或者说是代孕却睁只眼闭只眼。文中可笑的是“姑姑”曾是高密东北乡的送子观音,但而后却成了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工作者,她又不得不在自己无奈的叹息声里中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成长发育,被视为杀人的魔王,在那场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中,结果造成她的侄媳王仁美、张拳的老婆死去,或许陈鼻老婆王胆的死与她没有根本关系,但是也与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小说是带有悲剧性的,其实她是珍视、敬畏生命的,对强制性人工流产的做法有意见却无能为力,内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从本性上说是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然而到了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却被蛙吓着。在她看来蛙声是那些被她堕掉的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那些蛙是回来索命的,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与后悔,而自己也因为蛙与自己身份不符的捏泥艺人结婚,到最后有些精神疯癫,而小说最后那句台词“万心,你不得好死!”是对她生命意义的一种拷问和问责!
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蝌蚪”,为了个人的前途,最终决定把自己的妻子和差不多足月就要降生的孩子推上手术台,最终导致两人的死亡。而后来却因为姑姑的劝说娶了自己好友王肝苦苦追求的对象“小狮子”,完全没有自己的一点主见。名义上是为了照顾自己年幼的女儿,实则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还说什么对王仁美有多爱,真的是多么的可笑。后来到了五十出头的时候又因为代孕更体现出其重男轻女的思想,尽管是小狮子背着他去弄的,可是到孩子出生后发现是个儿子后那个喜悦与前面的愤怒形成强烈的反差。其实小说中的那些超生的人都是想生个儿子来传宗接代,这折射出的是对那一代甚至是现在社会依然存在的重男轻女这一不良风气的一种唾弃和一种拷问!特别是对蝌蚪这一知识分子的不屑与讥讽嘲笑。
小说中那些小人物特别是张拳老婆、陈眉,前者为了能逃脱姑姑的魔掌,跳入水中就是想生下肚里的孩子,忍受着痛苦盼望着孩子能早点生下来,然而却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而陈眉的出生就预示着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母亲日思夜想想替陈鼻生一个儿子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最后生下陈眉后便逝去。而她父亲沉痛在她母亲死去的悲痛中将其遗弃给姑姑抚养,即使以后被父亲接回去抚养后也逃不过父亲的痛骂与折磨,长大后与姐姐在工厂里打工却遭遇大火毁容并失去姐姐,最后沦落到为别人代孕的地步,这是多么地惨痛。其实小说中那些近似疯癫的人比如晚年的陈鼻、郝大手、秦河都是某种社会畸形的代表,他们用疯癫的方式来反映这个社会存在的某些阴暗,只能用这种无声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小说中出现的代孕现象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因为目前社会也的确存在这一现象,什么地下卵子市场等,这都说明那些陈旧的思想还没有剔除干净,这是一种畸形的变态心理的反应,作者呼吁的是一种平等和人性,以及唤醒我们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小说从始至终都一直贯彻的一条线就是对生命和人性的敬畏,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作者在自我剖析和反思中萌生了对生命的期待与虔敬,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历程的困难和考验,闪耀着母爱的伟大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琢磨的,也是我们需要的!
《蛙》心得体会2
雌蛙每次能排出大约8000到10000粒卵子,人每次排出大约300到700颗精子,蛙可比人能干多了。“蛙”、”娃”,蛙蛙蛙—人人人—
小说由莫言著作,主要以姑姑万心(一个接生过9883个婴儿同时因积极执行计划生育而残害了两千多婴儿的妇科医女)为主线,讲述他们那一代人经过文-、计生的事情。因为过于执拗,害死许多小生命,老时醒悟,利用泥娃娃进行自我救赎。
莫言笔名蝌蚪,可能也是因为当时计划生育给他留下的阴影才让他取此笔名,而《蛙》中多次提到青蛙、牛蛙也是人的影射。卵子—蝌蚪—青蛙,卵子—婴儿—人。
在万心年轻的时候,我是极其喜欢她的。她开朗、正直、科学、忠诚,被村里人称为送子观音,极受妇女喜爱。她就是当时落后农村里的一阵科学清风,给女人们带来福音。万心的人生转折点在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受人喜爱的她变成了“恶魔”。人类发展,毛主席说要做到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长,所以有了计划生育。万心是它忠实的执行者。免费发避孕套,逼女人吃避孕药,甚至发明了男扎技术。基于我们现在的文化思想,一个家庭有一到两个孩子是最合理的,万心的做法并没有引起我的反感。反而我佩服她的勇敢与执着,她就是当时落后观念中的进步者。
随着计生越来越严,万心走向了冷漠、无情、残忍。真正让我感到遍体生凉的是她弄死了侄媳后,对陈鼻妻子的穷追猛打,更甚于她觉得不把陈鼻孩子打掉她就不舒服。结果张拳妻子一尸两命、侄媳一尸两命、陈鼻妻子身亡……还有许许多多无名人士死于计划生育政策之下。万心灭绝人性、心理变态,这是我对她的评价。
生育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男扎技术、人流这是天性的做法。万心就是一个巫婆、老顽固、狗腿子……我骂得畅快淋漓,令人欣慰的是她收养了被陈鼻放弃的女娃。静下心来,我却又不能恨她,计划生育之下,没有这个万心还有别的万心,这不禁让我感到悲凉!
是什么导致她做出如此行为?我想到了几个主要原因。第一,她没有结婚生子。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永远体会不到母爱的伟大,他们会变得无情。万心一大把年纪却没有认真谈过一次恋爱,看到其他人生儿育女体会不到新生命的真谛。女人只有生过孩子才算得上完整,长期的压抑使她的内心变得不健全。第二,名誉身份的压制。万心是烈士的后代,也是一名党员,她不能行差踏错,她忠于党,忠于称呼下应该要做的事。她偏执,对上头吩咐的事身先力行,不落人话柄,冷血无情。她是可悲的,人民群众恨不得食其肉、啃其骨,她投心事业却没有享受过天伦之乐。第三,时代背景造就。小说写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在当时毛主席的一切都是对的。中国的发展要步入正轨,人口已不是兵力的来源,也不再提倡人多力量大。国民生产值需要上升,社会需要稳定。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中国要让世界安心,万心就是计生的推土机,走到哪压到哪。
莫言的《蛙》是否是对“计划生育”的质疑我们不得而知,但计生一直执行至今。在整个事件背后,又有多少婴灵堆积在它的城墙之下。二00几年,我还在上初中,大婶婶八个月大的孩子引产,听说已经分出了手脚,是个女儿。村里一个妇女在外偷生,一尸两命,棺木放在路边,我还隐隐约约看到了她圆鼓鼓的肚子呢。让我们为这些孩子默哀:希望你们能上天堂,阿门。
这不仅让我沉思,计划生育应不应该继续执行。现在的人都喜欢打法律的擦边球,有儿子的想要再生个女儿,没有儿子的要直到生到儿子为止。偷生者总在与计生执行者“追追打打”。像这种情况,你还会觉得计划生育不应该实施吗?其实,我觉得计划生育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它让女性不再是生育工具。但计划生育必须要人性化、合理化。
“蛙”作为多子的象征与计划生育产生对比,不禁让我们浮想联翩。《蛙》的最后,万心老了,她把自己扼杀的孩子都捏成了泥娃娃,用香供着,希望他们能再投个好人家。她错了,她在自我救赎,我也真心地希望她能够减轻罪孽。
只要每个经过卵子和精子结合的胚胎出了“锅门”,就是一条生命,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蛙》心得体会3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小说《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蛙》心得体会4
初读《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是重男轻女的观念仍像毒瘤一样扎根在人们心中。希望未来人们能够逐渐改变这种愚昧的想法。
《蛙》心得体会5
以前从没看过莫言的作品,自从莫言获得了努贝尔文学奖后,又是山东高密人,我买了全套莫言作品选,到现在我看了《丰乳肥臀》和《蛙》,莫言作品刚开始看感觉很粗鲁,看不懂,但一旦读进去,是让人感觉一气读完才好的迫切感,压抑感、淋漓感、思考感甚至有暴躁的感觉。而且我需第二遍才能看懂,呵呵。
《蛙》,描述的是姑姑—万心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的斗争。结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蛙》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
《蛙》心得体会800字范文精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