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教材美学功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因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仍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仍难抹去其阴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将一篇课文,简单地分解成字、词、句、段、篇章结构来进行分析讲解,把一篇本来具有整体美的文章拆得支离破碎,认为这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其实,这种方式方法,忽视了语文教材中的美学功能,越来越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入难以摆脱的困惑:教师教起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更是味如嚼醋,恹恹欲睡,学生觉得难学,厌学,学不好,倒致效果甚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都有追求美欲望,而追求美却潜蕴着人们不竭的积极动因。很简单,如果学生不能感觉到语文的美之所在,就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了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就没有了学好语文的动因。因此,让学生发现、感受和体验语文教材的美,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因,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学生觉得语文课中充满了美,他们就会不断努力去发现,他们就会主动去学,刻苦去钻研,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然美、社会美、语言艺术美因素,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就是 “潜在的引导力量”它可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意识和行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关键在于挖掘出教材中“美”的因素,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力,通过感知与体验,在对课文美的接受与观照的双向流动中获得美感。
  一、积极利用语文教材中自然美的功能,激发学生充分感受语文课中的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个别性显著地表现了一种属性。如明月、彩虹、红花、绿叶,以及鸟兽虫鱼、园林田野等,都是自然产生的美,本身就是美。自然美包括:形态美、色彩美、声响美和人文景观美。自然美是人们在其审美经验中所常常接触的,有其巨大的魅力。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穷莲叶接天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展现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自然美景;如朱自清的《春》中随着春天脚步的走近,“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生机盎然柔和温馨的江南令人陶醉。
  又如《天山景物记》中皑皑雪山,澄澈的溪流、辽阔草原构成别具一格的北疆画卷,又如《故乡的榕树》中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汩汩的溪水,老榕树则组成了特有的南国风光,《绿》展现的是大自然生机盎然之美,《荷塘月色》则表现的是令人遐思的大自然的朦胧之美……。只有对这些自然美的因素认真加以开掘,才能呼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开拓其视野,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美,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的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一般称为社会美。社会美广泛存在于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涉及到社会美的内容。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峻青的《海滨仲百夏夜》等;特别是文学课反映和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可以算得上博览社会生活美的殿堂,如《荷花淀》对水生嫂编席的描写“女人坐在院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让人体会到劳动的美。《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不愧为人人称道的巾帼英雄。《孔雀东南飞》情侣间的深切爱恋。《致橡树》平等、忠贞的爱情。《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让人体会到人际关系中的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表示的环境美,可以使人怡情悦目,体会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意境。
  三、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语言艺术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因
  语言艺术是以语言为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媒介,其艺术形象,人们是无法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的,而在语言的指导下,通过欣赏者的想象和理解,才能体会和感受到的。可以说,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艺术美,基本上是属于语言艺术美。
  艺术美因其特殊性,使人易于感受到它的美,通过对艺术美的欣赏,易于提高人的审美感受的敏感性。
  如刘禹锡的《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看似在写由远而至的秋风,实际上是在抒发独处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愈锤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作品中的语言铿锵有力,激越飞扬。大量的排比、反复、叠句的运用,使西北汉子在黄土高原上的忘情奔放、狂野倾泻表达得酣畅淋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再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引导学生读出语文课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进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读出美,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美读:1、读出音韵美: 2、读出意境美: 3、读出情感美;美读极富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声传情,将文学中的情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来打动听众,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中含有十分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因素,这些因素正是牵动学生审美注意的一根根无形的线,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这种教学资源,用“美”去迷住学生,引起他们的审美注意,寓语文教学于美感之中。这样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动因。

利用语文教材美学功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因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仍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仍难抹去其阴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