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给青年人的励志文章
尽管人生旅途中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厌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人生。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给青年人的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无路可走时,你才能更快学会飞
高中同学Z的故事。
大三那年他执意退学。几乎是跟家庭决绝的状态,僵持之下办了休学。自己一个人带着两千块钱到北京。
08年,Z同学还没有大学毕业,又没有一技之长,碍于面子也不想做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在北京溜达了两个月零五天,发现自己只剩下两块钱了。那天晚上在地下室的木板床上,他纠结着要不要给家人打电话求助。
第二天早上,穿着带着霉味的衣服出门,用两块钱买了馒头,和一瓶水。吃完之后,一直走,目的地是哪里他也不知道。
中午,走到了天安门广场。
走累了,Z同学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前的台子上坐下来。被他捏扁的矿泉水瓶,被人捡走了。
秋天的午后,阳光正好,Z同学只感到了阵阵寒风,一直坐到了天色变灰。也许是他穿的太破了,一个小孩把空水瓶仍到他的脚边。
Z同学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形容他当时的感受,羞耻,无助,委屈,还有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前二十年,被荒废得如此彻底。
Z同学盯着那个瓶子很久很久,终于弯腰捡起来。捡起来第一个,后面的就轻松多了。
那一晚,Z同学捡的瓶子装满两个大袋子,是电视上那种比小学生还高的鱼皮袋。正好他住的出租屋的旁边就是一个垃圾回收站,一个晚上,收获了八十二块钱。Z同学一毛线都没有花,拖着疲惫的身躯直接回到出租的地下室。
那天晚上他握着这八十二块钱,忘记脚上磨出的血泡,忘记一天没有吃东西,只是在被窝里哭的稀里哗啦:图什么。
Z同学说,当时毅然决然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的时候,怎么都没有想到,第一笔收入靠的是“拾破烂”。
半个月,他买了辆自行车,跟着一起住在地下室的男孩送快递。
两个月后,找了一个库房看管员的工作。晚上就在昏黄的灯光下看书。
又一个月后被经理调到了办公室打杂。然后勤奋好学,领悟力又强,成功推销出自己,做了经理的助理。
这一年的磕磕绊绊,Z同学深深认识到,要生存,比考上重点大学困难多了。再忙也保证每天八小时的学习。吃饭睡觉娱乐的时间,能压缩就压缩。
后来他回学校完成了学业,也针对性的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毕业后,跨入物联网行业,事业做的风生水起。
Z同学说:“这经历一点都不好玩。我希望其他人不要把自己逼到这么无助的境地。只是我以前过的太安逸了,从来都没有认真想过为自己独立生活储备点什么。等到口袋空空的时候,才知道储存精神食粮。不过,不管处境多么狼狈,也不用害怕,因为一个人的潜能很大有无限大,只是我们在绝望的时候,才想起来去挖掘。”
Z同学给我讲这些故事的时候,坐在城墙边上的一家咖啡厅。冬天午后的阳光打在那张棱角分明的脸上,温暖,明亮。
“离开北京之后,曾以为这辈子再也不愿意去那个让人一夜长大的地方。”Z同学笑了笑说,“不过,这还没过两年,就想回去了,想把自己拖着大塑料袋走过的地方走一遍,不为别的,只为了看看起跑的地方。如果不是那一年的落破,我在学校里还是跟同龄人一样混日子,眼高手低,混吃等死。不踏实不努力,也不会有现在的心智和能力。”
Z同学说,后来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简直就是在看自己,死磕。最喜欢的台词是,只要有梦想,你就与众不同。
是啊,只要希望在,一无所有的日子就不会太长。不管是在怎样艰难的境地,不管有多少人说你“不行”,只要自己不给自己放弃的机会,终将展翅飞翔,成就与众不同的自己,闪闪发光。
也只有在看似无路可走的时候,一个人才会想起来努力地扑扇翅膀,才能更快的学会飞翔。
我们小时候看过这样的故事:
一个农夫养了一只鹰,不知道自己能飞。农夫想要让它学会飞,就把它扔下了悬崖,于是鹰在坠落之后展翅高飞。
中学时候也读过: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大学毕业之后重读《三杯茶》,理解了写在开头的那一句波斯谚语——
天空越暗的时候,你越能看到星辰。
曾经我们被人牵着鼻子走扶着翅膀飞,忘记了无常才是生命的常态。看到太多道理,没有真正经历过一个人孤立无援的日子,怎么也不能明白,挫折只是一块块垫脚石。
在磕磕绊绊之后,才能看清楚,所有的磨难,也是历练,是我们成长更快,变得更好的机会。
生活不会平白无故给你想要的。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就越早学会在消极处境中积极为人生储备,然后,等风来。有时候,逼自己一把,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无路可走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还有翅膀,你还可以努力飞。这翅膀,是多年来的积累。无论何时,让自己的羽毛丰满起来,就不怕无路可走,也不怕任何方向的风。
前些天,我到北京跟小学同学M姑娘一起吃饭。她在北京学习工作了近十年,有一个爱人,一个小房子,一辆小车子,有两份工作。
她说,都是被逼的,你没有尝试过一无所有时的恐惧。两份工作,一份赖以谋生,一份是备份,以防万一也不至于无路可走。
在北京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知道这些人里面有无数的Z同学和M姑娘。他们挥洒着汗水,也怀揣着希望;他们脸上写着笃定,笃定地相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看着在地铁里看雅思英语的女孩,我想,“逼着”一个个年轻人奋斗的,是高房价和高消费,更是执着和梦想,为了更圆满的生活,和更美好的自己。
朋友曾说,北京是一个站在大街上喊一声都没人回头看看你是谁的城市。
但这座城市,也是公平的,是努力就可以离目的地近一点点的地方,只要愿意,就能走下去。
我们都被生活所迫,也被“迫”变得越来越靠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贾拉尔·阿德丁·鲁米写过一段诗:
你生而有翼
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
形如虫蚁?
我们“生而有翼”,不管是弱不禁风还是能御风飞翔,一定是有的,只是我们还不自知。在无路可走时,才能觉醒,原来还可以向上飞。
之前装修房子时认识的一个室内设计师,老刘,熟悉之后聊了他年轻时的故事:中学时是问题青年,逃学,打架,没有考上好的大学。
家里卖掉了一套房子送他出国读书。爸爸把现金一摞一摞摆在他面前:“这是你以后娶媳妇和买房子的钱,给你读书了,以后你自力更生,我们不管了。”
老刘在国内读书时看到英语就头疼,出去之后半年完成了一年的语言课程。老刘说,爸爸说到做到,还真是不管了。他在陌生的环境里像一个白痴一样生活不能自理时,突然意识到没有人能为他的未来负责,除了努力,他别无选择。
后来老刘四年的成绩单上没有一科是“A”以下,才知道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学霸,也可以学成归来,也可以用双手和头脑撑起自己的事业。
老刘说,记得当时在新西兰街头的无助,让十八年的寄生虫生活一下子结束了。也正是那段没有谁可以依靠的日子,让他开始修炼自己的金刚不坏之身。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一条路上一马平川地走到最后,也许一不小心就会把一条路走到了尽头;也许一不留神眼前的路就被时代洪流淹没成了断头路;甚至会突如其来一场冲击,直接把脚下原本平坦的路变成了悬崖边……
无路可走时,还可以试试自己能不能飞起来,然后拼命飞,探索一个出口。这出口之外,是更广阔的天地,更灿烂的阳光。
所以,当感到人生陷入困境的时候,抬头看看上方,那里还有一片希望的天空。人生的状态是立体的,多维的。只有你放弃的时候,才真的是被逼上了绝路。
很喜欢一句话,“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若我们不断努力,也积极储备,才能在人生的航道上,一路前行一路高歌,任凭电闪雷鸣或是暴雨滂沱,都不怕。
年轻如你,无路可走的时候,记得你还可以飞;也只有在无路可走的时候,你才能更快学会飞。
数年之后,回头看,一定会看到一个了不起的自己。
励志文章2:你好像很努力的样子
这是22时54分的夜晚,刚刚回到宿舍,满脑子都是这几天的工作计划。除了正常的课程,我还要参加一个面试,还要准备一个社团的答辩。我还有一大堆的琐事,好像每一天都忙碌而充实。做了很多很多事情,然而躺在床上细细想来,却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日子就这样过得像流水账。
每到这时,总会想起一个朋友。我们在高中认识,在我的印象里,她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小学主持市文化节的文艺汇演,高中全程主持学校的英语竞赛,高三的时候考过了中级口译。在我们被高考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她放弃了一所名牌大学的校长推荐,准备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在我以为所有的不可能都可能发生在她身上的时候,却传来她因文化课2分之差与中传失之交臂的消息。那天,她对着做题快要抓狂的我哭得死去活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歇斯底里,像只受伤流浪的小猫一样。
她终究没有去中国传媒大学,来到一所在北京不是特别有名却也是211的学校。大一的时候,我们互通音讯,得知她已经成了新东方的兼职老师。再后来,她以令我咋舌的速度变成了某英语APP的产品经理,每天见到的都是我认为是大牛的人。好像她是坐着火箭在发展,而我却驾驶着20世纪的汽船。
每一次与她交流之后,我都为她骄傲,也一次次在我心里产生一种微妙的挫败感。每每那时,我都会暗下决心做些什么。
记得高中我们俩逃课来到实验室,对着彼此的MP3许下以后的愿望,信誓旦旦多年以后要看看彼此的模样。在她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失利的那段日子里,她一直在怀疑自己,而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不断劝她看开些。而如今,她在北京做着很多高学历的人都无法得到的工作。我这个自诩博览群书的人,却远远不及她。
好像她可以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到游刃有余,我也好像在她身后远远地看她很久了。
我想,我还是有些追求的。比如说,我想去贵州支教一年,我想在大学里看500本书,我要在大学里瘦10斤,我想考北京某大学社会学的硕士。如今,我好像也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混着学校的荣誉称号,拿着学校的奖学金。我在社团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被定为下届的社团秘书长。我还得到了有些男生的青睐。可是,每每想到我的朋友,我总觉得自己所得的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好像七彩的泡泡,碰碰就会破掉。
她曾经向我推荐了很多精品软件,我承认它们很好,然后继续着我不温不火的日子。
偶尔,我也会羡慕她的生活,但也只是偶尔而已。
我喜欢文字,喜欢唐诗宋词,喜欢写歌,喜欢写诗词散文小说,可后来渐渐觉得文艺毕竟不能作为吃饭的家伙,于是,我开始读专业书,然而它常常让我痛不欲生。浅尝辄止了几次,又一头扎回我的文学幻想城,做着公主的梦。
去年秋季学期,她告诉我她想成为一个作家。我笑了笑,不置可否。而现在,她已经成了简书的推荐作者,那天心血来潮去看她的文章,我惊讶她的文笔和思想早已不是我熟悉的样子。
毕竟她的执行力,不知比我好过多少倍。我想,这也是症结所在吧。
现在想来,其实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我们都曾在内心有强烈的渴望,渴望有一天出人头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过着大部分人眼中大学生应过的生活,就好像在我身后有一堵墙,累了可以趴一会;却也正是这堵墙的存在,限制了我的步伐和方向。我不是不努力,只是没有用全力,因为我有可以后退的筹码,累了懒了,我可以选择休息。
而她的身后,却像是悬崖。
曾经有朋友给我发过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努力不一定会得到想要的东西,告诉我平凡的人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才可以让后代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许正是因为在我们的脑子里早有这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我们早给自己设定好了各种框框架架,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我们需要成功,但我们更需要失败的理由,有了这个万能的理由,我便可以心安理得去接受失败,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成功源于幸运和努力,失败则是人之常情。
就这样,我好像很有追求,却总是与理想相隔千里。
所以,在没有尽百分百可能去做一件事情之前,每个人都没有权利先在意识层面否定自己,也不要再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承担预料中的失败。那些理由可以汇成一个,就是你还没有准备好去成功。
励志文章3:犯错时别轻易原谅自己
周末在外闲逛,在广场看到一位衣着时尚的老人在陪着孩子玩耍,孩子很小,走路的时候有些晃,因为太兴奋跑起来,不可避免地摔在了地上。孩子坐在地上揉了揉眼睛,裂开嘴巴正准备嚎啕大哭,老人迅速跑过去将孩子搂着,一边扶起孩子,一边责怪道:“都怪这个破地板,把我们家宝宝都摔疼了,奶奶打它。”说着就用脚跺了跺地板。
孩子学得有模有样,皱着棉花糖一样白嫩的小脸,双手攥成小拳头,右脚卯足了劲向地板踩去。
仔细想想,这样转嫁错误的责难,不止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在成年人的世界更是多见。
穿过一条车水马龙的柏油路,慵懒的槐树沉默地打着盹儿,年轻的姑娘垂首走在路边,右手拎着复古色的包包,左手拿着几份简历,步履不停嘴巴也没闲着,一边走一边跟同伴抱怨:“看看咱们这个破专业,这都两个月了,简历投了无数,愣是找不到一份心仪的工作。都怪我爸妈,当初报志愿的时候说就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好,结果毕业了处处吃闭门羹。要不是他们帮我做了错误的选择,我根本就不用承受这种艰难。”
卖饰品的街边摊,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宝石蓝的绒布上玲琅满目,手镯、手链、戒指、发夹等整齐地摆放在一起,摊主水嫩的俏脸染着薄怒,她正在抱怨她的伙伴:“昨天补货的时候我跟你说多拿一些盘发夹,你非得不听,结果这一上午咱们什么都没卖就盘发夹全卖光了,要是你昨天肯听我的话,现在也不会眼睁睁错过几单生意了。”
街角的咖啡店,隔壁桌坐着一对情侣,女人的声音如她的长裙一样漂亮,可惜负性情绪破坏了这份美丽,她正在向男朋友发难:“你为什么总是这么不争气,我想买的衣服,我喜欢的鞋子,通通买不了。别的女生轻易就能获得的东西,我却只能饱饱眼福,凭什么呀?哎,自从跟你在一起,我的生活质量都下降了。”男人拉着女人的手一直在低声道着歉,女人则喋喋不休。
你没有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于是,你就按照你生活的去想,将自身的错毫无道理地归咎出去。
既然对专业的选择不够满意,感觉就业前景一片惨淡,学校转专业申请的考场上为什么并没有你的身影,弥补不足的选修专业课上也未见你埋头苦读。读高中时候,你可以怪罪父母选了一所烂学校,但是大学毕业的你依然只知道怪罪,也只能责怪自己,因为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你没有为生命注入新的东西。
如果对生活的规划那么笃定,预见前路光芒万丈,认定盘发夹就是比其他首饰热销,在遇到反对意见的时候为什么不见你据理以争?车走车路,马走马路,理性分析是聪明人的砝码,敢想也敢做是强者的秘笈。你这个有砝码的聪明人,做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事后最该埋怨的难道不该是你自己吗?
那位埋怨爱情降低了生活质量的姑娘,你要知道认同最基本的层次就是实体事物认同,既然把你的欲望投注在幻影里,就该做好幻想随时破灭的心理准备。
个体的独立表现在清醒而自知,始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爱人可以信赖而不能依赖,向往果实的丰盛就会粒粒皆辛苦地去播种,安全感在你自己手里,将盲目的不愤不甘转嫁给对方不是强悍是虚弱。
还有那些挣扎在不幸婚姻里,对嚷嚷孩子‘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的女人,也是同样是虚弱的,没有承受的担当,没有改变的勇气,只能将自身的过错转嫁出去。
其实,当你对别人发出责难的时候,往往也会造成对自己的二次伤害。
我的朋友辛逸告诉我,她小的时候常常会遭到父母的打骂,家里的玩具坏了,钱包里的钱少了,新买的衣服破了个洞,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会遭来一场责骂或体罚,他们从来不肯听她的解释。
朋友说,这种不断被人否定的感觉,像雾霭笼罩着她的人生。而她的家也是常年硝烟弥漫,父母永远在互相指责,自己犯了错也会怪罪到对方身上。
比如,初二那年家里准备换新房,父母分别看上了两个小区,各持己见争执不断,好不容易母亲妥协了,结果双方又在对旧房的处理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后来,父亲坚持卖掉旧房子的三个月,房子遭遇拆迁,母亲埋怨父亲一意孤行不听人劝,父亲梗着脖子骂母亲是事后诸葛亮,争吵升级成肉搏,夫妻双双都挂了彩……
辛逸高考那年报考了距离家乡很远的学校,独自在异地求学直到工作,这期间遇到的任何麻烦,她从来没有对父母说过一句,因为她知道这不仅得不到丝毫安慰,还会遭到父母严厉的批评。自从辛逸去了外地,父亲最常说地一句话就是“你不是能耐着吗?”
大学毕业那年,辛逸在下班回来的地铁上丢了钱包,囊中羞涩的她吃了一个月调味料蘸馒头也没跟家里透漏丝毫。她说不想跟家里说,并非是害怕父母担心,而是他们知道以后只会责怪她粗心大意,咎由自取。
现在的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寡淡而矛盾,辛逸每周固定时间给父母打电话,每月发下来工资会给父母汇款,看到合适的衣服也会给父母邮寄,可是因为长久累积在心底的否认盘踞在心底,辛逸很少回家。偶尔回趟家,父母开口依旧是批评,虽然言语里藏着关切,单薄如蝉翼,即使彼此有爱也被岁月切割得七零八落,这样的状态对彼此而言难免遗憾。
可能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一群人,看似强悍独立,其实比常人更脆弱、敏感、不堪打击,思维模式套着硬壳儿,习惯性抱怨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严于律人又宽容待己。遇到对方转嫁过错的指责和埋怨,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体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哪有那么多愚公费力去掰你坚硬的保护壳呢。
我们无法避免被人转嫁过错,但是可以选择不做转嫁过错的人,也不为别人的责难买单。勇敢地正视自己的过错,比转嫁错误于无辜的人,更容易获得尊重和幸福。
而且,如果一件事你只是一味躲避没有勇敢地去解决掉,它会辗转反侧再次席卷而来,生活是严厉而古板的,它会让你一次一次为相同的过错买单,直到你学会正视它解决它。
去年长假,辛逸与朋友聚会回来摔伤了腿,深夜里,父亲背着她跑去路边打车,母亲紧跟在他们身后,在医院办手续做检查,两位老人如脚下生风。辛逸躺在病床上静静地听着父母的责骂,听他们抱怨她这么大人什么时候才能让人省心,第一次没有皱起眉头,心底反而涌出莫名的幸福。
父母依旧爱互相指责,也习惯对辛逸发出责难,如今她都一笑而过。
有些障碍,唯有跨越它,你才能安心往前走。
纪伯伦说过:“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不要因一个zan颂而得意,不要因一个责难而忧伤。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一直怀疑自己劳动的价值和品级,直到今日为它们派来一位褒扬者或诋毁者。可是现在,我已明白,树木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并不企盼赞扬,秋天落叶冬天凋零并不害怕责难。”
不转嫁自己的错误,也不惧于别人的责难,悲伤了就抱抱自己,犯错了也别轻易原谅自己。
愿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善者得乐。
励志文章4:你所等的那个“合适时机”永远都不会来
我曾经做过一份工作,当时我的直线经理找我谈话,我俩的话题很新颖:不要惧怕升职。
是的,我曾经就是一个惧怕升职的人。
我不是不想要更高的职务头衔和薪水,但伴随升职而来的角色转换的压力会令我胆怯。当你做初级工作时,只要凭技术做好手头的工作即可;而升到经理角色,就需要承担一定的销售指标。再比如以前的工作,管好自己就行;而再上升就需要管理其他同事,偏偏这些归你管的人又不能由你指定,往往都是些桀骜不驯的主儿,那么自己的压力就会变大。我总会在关键时刻退缩,并提供出正当且充分的理由:我还没有准备好,以我现在的能力恐怕很难胜任……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能如此“脚踏实地”和“谦逊有加”而洋洋自得,我觉得这么做说明自己是一个负责任而且谦逊谨慎的人。直到辞去了那份工作,老板离别时给了我一句发自内心的忠告:“希望你不要太过安于现状,要多些进取心。”我很吃惊,也很不服气:“我不是不肯抓住机会啊,是时机还没到啊!”
我有一个朋友的经历和表现,却恰恰和我相反。
她在职场上是公认的“好人牌”软柿子,比我还要安于现状,唯一的愿望是年假能多休几天。结果两个派系的领导打架,最后落得两败俱伤,单位部门重组后斟酌了半天新部门人选,选来选去便选中了她——因为只有她不隶属于任何派系,不会激起太大的矛盾。
被赶鸭子上架的朋友并不乐意,因为这个部门领导的工作并不好干,既要像浪尖上行船一样有高超的平衡技巧,还要懂得将处事说话的技巧拿捏得当。朋友不想干,又不知道怎么和上面的头儿说,辗转反侧之际被任命,她没有欢天喜地,反而被催生了华发。
不过上去也就上去了,看起来很难的事,拆分到每一天,也就过去了。问题当然不少,但好在部门刚血洗过一回,无法在短时间内二次震荡,于是一些难处也被她咬牙撑了过来。结果她居然在那个位子上干了两年,后来被猎头挖去了一家北欧的公司去做相同职务,虽然职务相同,薪水却翻了几番,人际关系也简单了许多,而她本人则凭借着”得体”和”考虑周全”深得老板信赖。
面对机会和重大的决策,我们最自然而然的反应就是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可是什么才是合适的时机呢?我们并不清楚,也没想清楚,就把答案稀里糊涂托付给了未来。
美国思科的首席技术官帕德玛锡·华莱尔曾被问道:“你从过去所犯错误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是什么?”她回答说:“当我刚起步时,我拒绝过很多机会,因为当时我想‘我这个水平还胜任不了这项工作’或是‘我对这个领域还不了解’。现在回想起来,在某个特定时期,迅速学习并做出成绩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如今我常跟人提到,当你寻找你的下一个目标时,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完全合适的时机。你得主动抓住机会,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拒绝。学习能力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
帕德玛锡的回答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一是生活中没有一个完全合适的时机,除非你”逼”自己一下。我们的恐惧往往来自对自己能否胜任的不确定,还来自对将要承受的压力的恐惧。越是平时喜欢思考、喜欢规划的人越容易怀有恐惧,反倒是平时大大咧咧或者功利主义的人不会那么多虑,欢天喜地地就上去了。至于怎么适应更高的职位,可以先做了再说。由此可见,”做了再说”比”先想后做”要好,迅速学习、做出成绩才是主要的。
二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抓住机会最重要,不要顾虑是否需要踮起脚尖。坦白地说,在职场上能给你一个机会已实属不易,没有哪个领导会去反复劝说沉默谨慎的人申请更高的职位。更现实的是,你可能觉得自己不够格尝试,但在你身边却有的是能力不如你却敢于尝试的人。你不去,他们就会去,并且会以更快的速度跑上去。
有关“合适的时机”问题不但出现在职场上,也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换工作,什么时候出国,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对于这些常见的问题,大家往往给的都只能是模棱两可的答案:现在还不合适,等条件成熟点儿再说吧。
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时候”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有趣的是,假如这些事情在未加计划的情况下发生了,比如被猎头打电话建议跳槽、意外怀孕有了孩子等情况下,大家都能欣然接受。可见我们的内心都愿意拥抱一些改变的机会,却又本能地抗拒着改变会带来的风险。
机会并不来自你的选择在未来包含了多少风险,而来自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全情投入和你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如果我们总是像坐在自动扶梯上一样被动地等待着什么好运降临,一般都不会有期待中的好事儿发生。
雅虎总裁梅耶尔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人们应该去做一些还没有准备好去做的事情。做一些你感到害怕的事,意味着你将向前迈出一步,你将会学习新的东西,你将会成长。
当然,逼迫自己打乱自己的节奏,向上向前够一够,必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看看我们自己,再看看周围,你会发现,那些对职场、对生活不满意的人,真正不满意的并不是环境,也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自己没有尝试过转变,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需要清楚的事实是,生命中永远不会存在一个“完全合适的时机”让你能够去做某件事情。如果你打算做某件事情,不要等待,从现在就开始着手去改变。尽管你并不自知,但其实你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和力量去实现这个你希望拥有的改变。
而放弃自己力量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认为自己毫无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