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礼仪知识
阿富汗的名字在普什图语中的意思就是“普什图人的地方”,而普什图人亦是现时国内人口最多的族群。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礼仪
相见
阿富汗属于多民族国家,虽然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尽相同,但是都能友好相处,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很热情好客,很讲礼貌,不论是在何处,只要碰到亲友、来访者其他相识或不相识的人,都能热情友好地相互致敬、行礼。他们的见面礼是:右手扶住胸口,微微躬身,再点几下头,并说“真主保佑您”。交往时要自然、热情,交谈时要语气温和,注意力集中。
在阿富汗见到不认识的女士千万不能主动去交谈,即使是认识的女性,男士也不能主动伸出手去与其握手。妇女们更不能与不认识的男士去交往。男士不能为女士让座、帮扶等,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女士不能走在男人前面。要求女士要文静、谦和,不要大声谈笑和说话。
仪态
阿富汗人热情,但又很传统保守,所以,举止拘谨。与人交谈和交往时,都不抽烟,也不给对方敬烟。他们在平时交谈时,最喜欢的话题是生意场上的轶闻趣事,对旅游中的景致、文化古迹也很感兴趣。
服饰
不同的服饰、打扮,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阿富汗至今还遗留着这个过去的痕迹。例如,一看到西装革履,留小胡子,有的还戴着羊皮帽子,特别是冬天,这些人不是政府官员,就是知识分子。现在一些有钱的商人也学着如此打扮着装起来,一般从事体力劳动的老百姓,则多是头上缠头巾,穿着条子大褂,上了年纪的人还留着大胡子,有的还穿着厚的皮鞋。
过去,妇女们要头戴面纱,身穿绣花的并带有各种颜色的服装。现在,妇女们的面纱不用戴了。2001年阿富汗成立了新的临时政府以后,政策开放度加大,西方的好多东西逐渐引进阿富汗,妇女也得到了解放。从服饰上来说,妇女们已经有不少穿西式女装,特别是年轻女士穿得更多。有些姑娘们喜欢传统的红衣服,金线刺绣,非常鲜艳好看。很多女性喜欢手镯及其他装饰品。有的小伙子,特别是游牧民的年轻人,经常穿长衫,衫上还有各种图案,裤子很肥大,头上有头巾。
主要禁忌
1、阿拉伯多为伊斯兰国家,对含猪肉食品及酒精类饮料有严格限制,外国人可在指定的宾馆、商店购酒自饮。穆斯林每天须做5次礼拜,无论是在办公室、家中还是在飞机上。
做礼拜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旁人不得与其谈话,更不得开玩笑。斋月期间,在日出后到日落前,禁止在公共场所和大街上喝水、吸烟和吃东西。
2、阿拉伯人视左手为不干净,因此应当用右手向对方接送东西,大件物品可以双手递送。大型活动一般是男、女分开。如有阿拉伯女士在场,一般不与男士握手,男士对其点头微笑打招呼即可,不可显得太过热情。如有女士主动伸手,可与其握手。在活动中,男女可以交谈。
风俗
阿富汗人在生活风俗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大。他们对伊斯兰教十分虔诚,严格遵守5条教规(又称作“五功”)。每天要在晨、晌、脯、昏、宵五个时辰面向麦加方位礼拜,即使是正在值勤的警察,和正在玩耍的小孩也要屈膝脆地,念经磕头。每周的星期五,他们通常还要举行一次主麻拜。“主麻”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聚会”,因此,星期五又称为聚礼日。
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是阿富汗人一年中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尤其是古尔邦节更是十分隆重,类似我国汉族的春节。“古尔邦”即“献牲”之意,因而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每逢此节日,穆斯林就要沐浴礼拜,并宰羊或骆驼、牛来待客或作为馈赠品,以示纪念。在斋月里,各地城乡的饭馆、茶楼、商店都要停业,白天,人们虔心诚意地不进食,夜间,大家明灯高悬地来欢庆。
阿富汗人常以各种装束来标明各自身份。乡间妇女外出时,往往戴着面纱。城市的上层妇女,戴面纱者已越来越少了。从事普通工作的一般男人,往往是头缠粗布的大头巾、留浓重的大胡子,身着竖条花纹的大裤,胸穿厚牛皮的大鞋。而知识分子,官员绅士或富商巨贾的装束打扮,则常常是戴着羊羔皮的船型帽,留着小胡须,穿着轻皮鞋,经常穿着西装。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等级身份的人的装束区别,将日趋消失。阿富汗这个穆斯林国家,按风俗妇女须终生戴面纱。且这种面纱极长,从头一直拖到脚跟,将整个身子裹得严严实实。面纱的头部正面开两个小洞,以窥外界。但农村妇女在从事家务或野外劳动时,也有不戴面纱的。
库齐(即游牧部落)妇女喜装饰打扮,最平常的装饰品是宝石首饰。首先是戴"柯尔",即一种围绕在脖子上五六层的豪华首饰。其次是戴"班德",即一种粗大、很沉的手镯。库齐的年轻姑娘还都戴着称为"查德利"的面纱。游牧民族的年轻男子,常在眼部四周涂上蓝色颜料。有时候这种眼影会从眼睛周围一直涂到鬓角。
阿富汗的礼仪知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