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基本知识
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且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关于礼仪的内容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国传统礼仪基本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传统礼仪基本知识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 都南 郊 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 拜,在达到一定数 量之后 ,才抽 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生活礼仪
1、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2、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3、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社交礼仪
1、关于见面的礼仪
在古时候人与人的见面可谓彬彬有礼,热情大方,过去与不同身份的人见面更要讲究规矩,一般的见面要行拱手礼,家里来人做客要行谦让礼,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2、关于入座的礼仪
在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当中,坐席更是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座,卑者末座。不同的身份做不同的位置,都是有一定的规矩。如果盲目的做错位置将会有所失礼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1、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2、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3、要注意的是一般但凡抱拳行礼,一定是右手握拳,左手抱在右手外,且不分男女。跪拜叩头之礼分为九拜,稽首最重,顿首次之。所谓大礼,不过跪拜九次,不复再多。
传统礼仪的介绍
1、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2、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3、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