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铁牛》教学课件模板

若水1875 分享 时间:

《捞铁牛》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时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捞铁牛》教学课件1

教学内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第五册第29课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水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为人类造福,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确立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给课文分段,学习抓住重点,详略分明的写法。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如何利用水的福利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1、做浮力小实验用的器具,即:透明圆底玻璃缸、小沙包、沙子、圆口烧杯、木棍、粉笔头、棉线。

2、投影仪、投影片、银幕、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

1、同学们很喜欢听故事是吗?现在,杨老师就给你们将个故事。故事发生在离现在约一千多年前的我国宋朝时期。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后,要重修浮桥,可是一只铁牛有一万多公斤重,两辆大卡车拉也拉不动,何况当时又没有吊车。这样笨重的大铁牛怎么捞起来呀!人们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好办法。后来来了个和尚,他说:“我有办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水怎能帮和尚送回铁牛呢?这不是说大话骗人吗?!其实,和尚确实有个办法。和尚究竟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我们一齐来学习第29课。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听完课文,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1、齐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河中府”“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的意思。

3、概括段意:这段写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一个和尚说他能把铁牛捞起来。

过渡:和尚将铁牛捞起来了吗?他在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课文第几自然段是写和尚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余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用几句话写和尚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

2、分组轮读四句话。通过读,了解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

师概括板书:①找“牛”②装沙③搭架④拴牛

3、分组讨论:

_为什么要派人摸清铁牛沉在哪儿?

_为什么两船要装满沙子?

_为什么要将两船并排拴得紧紧,在两船之间搭架子呢?(为了保持船身的平衡,而且浮力也大)_

_为什么要用两只大船、结实的木料搭架子和用很粗的绳子拴“牛”呢?(因为铁牛笨重,需要很大的力量。)

4、老师检查讨论的情况。

5、提问:

_和尚做的这四项准备工作出色吗?(做得很出色,考虑得很周到。)这四项准备工作能随便乱做吗?这说明了和尚做事怎样?(和尚做事情有条不紊)

_这四项准备工作用了四句话,一句接一句,每一句写了一项准备工作,句子之间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6、小声读,体会出色的准备工作。

过渡: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是怎样将一只只铁牛打捞上来,拖回岸边的?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这的?

五、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女生齐读四、五自然段。

2、读完,指名复述打捞一只铁牛的过程。

3、分组讨论:

_为什么要铲沙?(铲沙使船上浮)

_船靠什么上浮?船上浮拴铁牛的绳子怎样?(绷紧)绳紧,铁牛就会怎样?铁牛靠什么力量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向上拔?

_为什么要划桨?划桨时,为什么要使劲?

_两辆大卡车拖也拖不动的铁牛,为什么两只大船能拖回?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

4、(出示投影片)老师边说边演示,学生仔细看片,看和尚是怎样捞铁牛的。

师质疑: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铁牛,水是不是真的有浮力?我们来看下面的一项小实验。

5、演示浮力小实验。

_老师将小烧杯中的小沙包提出来,学生观察盆底的粉笔头有什么变化。(将圆底玻璃缸装入大半盆水,盆底有细沙,两个烧杯上架小棍,小棍中央系有棉线,线下吊有一个粉笔头。)

_说说:这项实验的操作与捞铁牛有什么相似之处?即:盆底的粉笔头和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都是靠什么把它们从盆底、河底拉出来的?

_指出操作器具相当于捞铁牛时的哪些物体?

6、提问: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其余七只呢?

7、课文只详写打捞一只铁牛的准备工作、打捞的过程,为什么不再详写其余七只呢?

师:这说明作者在写打捞铁牛的过程中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学习这种写法。那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就把文字减少了呢?(同样)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和尚打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做得出色,而且打捞的工作也做得你认为这个和尚怎样啊?他叫什么名字?请男生读第七自然段。

六、学习第七自然段。

1、男生齐读。

2、这一段指出了什么?(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七、读、思、议相结合,领会全文中心,总结全文。

1、怀丙和尚为什么会想到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这个出色的办法呢?

请大家齐读怀丙和尚说的话。

“叫水送回”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早就知道水有浮力。)

“我来试试看”说明和尚说话怎样?(谦虚)

2、铁牛被水冲走,水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灾难)叫水送回,水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师:这说明水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有害也有利。怀丙就是利用水的有利一面,变害为利,捞起铁牛的。他为重修浮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我国人民同样利用水有利的一面,利用水的冲击力建造水力发电站发电,给我们带来光明,解决我们用电的问题。

3、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4、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怀丙和尚很聪明,有才干。你们是不是很佩服他呀?我国古代像怀丙这样的人有很多。我们光佩服他们还不行,要用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现在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学会认识事物,预防事物有害的一面,利用有利的一面为人类造福,做一个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捞铁牛》教学课件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的事,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了捞铁牛的过程,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重点突出。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起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默读、朗读课文,读懂并复述怀丙老捞铁牛的办法,体会生产和生活都需要智慧。

2、认字8个,写字8个。

3、理解“笨重、议论纷纷、沉没、出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习“栓、浮、绷、拔、拖”等动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铁牛你们见过吗?出示铁牛图片认识铁牛,学习“笨重”一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铁牛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捞铁牛)学习“捞”字。

二、质疑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这个课题。看了题目,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三、播放课文朗读读音,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听。

四、布置自学课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意思。

3、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字、词卡片,认读。

2、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的故事内容。

3、学生质疑。

六、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怀丙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

2、怀丙为了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你觉得怎么样?

3、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进行的?你觉得怎样?

4、为什么说怀丙是宋代出色的工程家?

七、交流讨论上述问题,深入读文。

1、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交流讨论第一个问题。说说“议论纷纷”的意思,启发学生想象:人民会议论什么呢?

指导读和尚说的话。

2、读课文第3自然段,交流讨论:为捞铁牛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指名读文后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并板书:

潜水摸牛

备船装沙

拴船搭架

粗绳拴牛

(2)引导学生用“先……再……然后……最后……”表示顺序的词把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四项准备工作连起来读一读。

3、读课文第4、5自然段讨论交流人们是怎样捞铁牛的呢?

(1)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后做下面的练习:给下列动词排序,说明捞铁牛的经过。

浮绷离开拔拖铲划

(2)引导学生用四个字的词概括一下捞的过程,并板书:

铲沙拔牛

划桨拖牛

(3)指导写法:重点写一个,其他的略写,即有详有略。

(4)启发想象:八只大铁牛都被拖回来后,人们又会怎么想?说了些什么?

4、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画出“出色”一词,引导学生体会,怀丙的智慧高于周围所有的人,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难题他很容易地就解决了,这就是“出色”的意思。

八、总结课文。

1、怀丙是宋朝人,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这说明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怀丙的办法来源于生活经验。

2、启发学生说说:你有没有更高明的办法?

九、布置作业。

1、回家做怀丙捞铁牛的模拟实验。

2、像课文第四自然段那样,有条理地把自己想出的办法写下来

《捞铁牛》教学课件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让学生查找资料,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聪明、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世界人民所称颂。我们已经知道的张衡、李时珍、茅以升等人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历史故事,大概了解了当时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事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捞铁牛》,看看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2、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三、指导学习,点拨解疑。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2、点拨: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名说。

据文件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带上感情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4、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用“——”划出来。

5、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6、指导朗读: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看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自信和智慧,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语: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1、请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4项准备工作?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步、第二步等或先、然后等)

2、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一读,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指名说。)

3、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3、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男、女生轮读读第3自然段,你一句,我一句。

5、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2、先请同学讲,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3、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4、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5、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6、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众人拖牛

7、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过渡语: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详写和略写)

8、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引申提高,鼓励创新

1、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铲掉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向黄河铲入16船泥沙,你们觉得有没有问题?

(学生讨论,广泛发表意见,教师概括:①污染河水②可能造成水道阻塞③浪费泥沙④不方便,不快捷)

2、那么就当时的条件水平,你是否想到改进的方法,既能捞铁牛,又环保、又方便?

(再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①准备四只大船,两两并船搭架。②泥沙装入_袋,装到两只并好的船上。③水手们只需将装有泥沙的_袋搬到另外的两只船上。④将铁牛拖回岸。⑤船循环往复,就能很快捞回八只大铁牛。)

3、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结合课前查阅、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教师也可适当介绍几种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等)

五、总结、谈话、鼓励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1、“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他几次利用水的浮力?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2、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说明了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3、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你会怎样评价他?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六、朗读课文。

《捞铁牛》教学课件4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扰铁牛的经过。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演示所需的材料:玻璃缸、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2.覆盖式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捞铁牛》。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怎样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宋、拴、尚、绳、绷”的字音。强调“拴、潜、陷、铲”是前鼻音,“潜”读去声。“宋、尚、绳、绷”是后鼻音。和尚的“尚”读轻声。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从课题上看重点应该写什么?

(2)默读,找出描写捞铁牛的经过部分。(课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3)可见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4)如果捞铁牛的经过部分再分为“准备工作”和“捞出一只只铁牛”的两部分的话,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部分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三、深入深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因为八只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要修浮桥,必须要捞起铁牛。)

2.比较句子: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河水冲断浮桥,铁牛都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也”换成“都”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单就一句话说,“也”或“都”都可以,意思也明白。但就联系课文和故事来说,两个字的作用是不同的。“也”与上文呼应表示同样。如果不用“也”而用“都”,这句话就只是讲铁牛是被冲走这一件事。

3.铁牛有多笨重呢?据记载,黄河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没有)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没有)可见,要打捞这八只大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

4.指导读句子:“人们议论纷纷。”理解“议论纷纷”

5.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怀丙站出来说话了,你们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他当时胸有成竹,所以才主动要求打捞铁牛的。

——他是一个虚心的人,明明胸有成竹,却还说“试一试”。

6.比较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要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还”换成“要”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还”常常用于讲同样的情况,有表示现象继续的作用。怀丙的这句话前后讲的都是水,铁牛被冲走的是水,把铁牛送回来的是水。用“还”很自然。如果用“要”,就不一定有这种继续的意思。

7.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表示捞铁牛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再……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

4.用覆盖式投影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用上“先……然后……再……又……)师生评议。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

小结:认真读书,读懂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五、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3、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看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利用了水的浮力。

(2)交流:带点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学生读这段话。

②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向上拔”,这些词语之间可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强调:带点词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词语要朗读的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这几个词语也要读出味道来。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3)学生读。

(4)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铁牛太沉了,没办法拉上船;即使拉上船也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5)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读。

(2)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从淤泥里拖了回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要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六、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七、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铁牛陷进了淤泥,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捞。(2)怀丙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4)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2.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拴浮桥用的铁牛陷进淤泥,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他不愧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八、延伸课外。

1.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泥沙,以现代的环保观点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实际上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决问题。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的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在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再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用向黄河里铲泥沙。)

3.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

九、板书

捞铁牛

怀丙聪明了不起谦虚

潜水找牛

准备工作装沙上船

拴船搭架

拴牛连驾科学成就

铲沙下船浮力人民的智慧

打捞工作拖牛靠岸

拖牛上岸

十、布置作业

选做: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呢?(可以和同学讨论合作完成)

《捞铁牛》教学课件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2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做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的字要注意“淤”的读音,读“y”而不是“y??薄R?蠡嵝吹淖种幸?注意“潜”的读音,读“qi?醤”而不是“qin”。要注意“绑”的写法。“和尚”的“尚”要读轻声。

2.阅读教学

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怀丙和尚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先找出重点词语,再组织语言表达。准备工作的要点是:(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在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概括出要点后,再把课文读一读。至于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这几项准备工作,为减少理解上的困难,可在学完第4自然段后再回过来想想、说说。

教学第4自然段,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想一想这段课文涉及到哪些事物,把它们找出来(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再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体会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看看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经过读书、思考、讨论,学生会发现“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被往上拔”的因果关系(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才把铁牛一点一点地往上拔)。从对捞铁牛过程的具体记叙中,感知怀丙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学生理解了在打捞过程中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的,再回过头来探究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第3自然段),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为的是更好地确定打捞办法。为什么船里要装满泥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为什么两船拴紧、跨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平稳,增加浮力。为什么要用两只船?是考虑铁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为什么铁牛和木架用绳相连?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拔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准备中体会到怀丙和尚事前的周密思考和安排,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3.朗读指导

要以3、4自然段为重点。第3自然段的朗读,要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一段写了哪些准备工作?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学生通过自读和互读,还可体会到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第4自然段的朗读,可抓住重点词语想想事物间的联系,再在试读中体会怎样把这种联系读出来。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并用加点的词说话”。本题目的在于积累词语,练习运用词语。在教学中,要注意“潜泳”中“潜”的读音和写法。在练习写话时,要先把课文中含有加点词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再练习写话。

参考例句:

出色:他把这项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议论纷纷:大家对他的做法议论纷纷。

(2)“讨论交流”。这道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感悟段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体会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课文为什么只具体写捞第一只铁牛的情况?

2.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对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于第一个问题应让学生懂得叙事要有详有略,这样才能重点突出,避免繁琐。对于第二个问题要纵观全文来思考。

从课文前面讲的和尚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指挥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与能力,是了不起的人。这样必然引起人们对他的姓名与身份的关注,因此课文最后做了交代,说明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是当之无愧的。可见,这样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相关资料

1.怀丙和尚

北宋出色的工程家。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据史书记载,怀丙和尚聪明善思,曾多次解决当时谁也解决不了的工程难题。真定十三级宝塔,中间的柱子坏了,宝塔向西北倾斜,怀丙和尚另做一根柱子,把坏柱子换下,把宝塔扶正了。赵州石桥歪斜欲倒,怀丙和尚说,往桥下石头中灌铁,可以扶正。乡民们踊跃捐助。怀丙和尚在石头上凿洞,熔化铁水灌入其中,果然扶正了石桥。

2.黄河大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年间,作浮桥的锚用。宋末,浮桥被金军烧毁。后来,大铁牛渐被泥沙埋没。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有26吨,最重的达45吨。四只铁牛一只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圆目怒睁、威风凛凛,相貌彼此相似而又各有差别。1991年12月8日,黄河大铁牛复制品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1992年11月26日,这些复制品走出国门,在意大利罗马博览会大厦展出。

3.河中府古代府名,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管辖稷山、运城、芮城等县。府治在今山西省的永济县。


《捞铁牛》教学课件模板

《捞铁牛》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时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捞铁牛》教学课件1教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9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