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课件
为了培养学生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法运算定律》课件,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加法运算定律》课件1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6~ 48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教师:森林小学今天要举行智力竞赛,让我们去看看吧。
课件中出现:(1)小动物围坐在一起。
(2)大象老师出第1道题:小老鼠扛着两个袋子,前面一个袋子装着米,后面一个袋子装着黄豆,小老鼠跑着跑着喊累了,怎么办?小鸟发言说:“把黄豆放前面,米放后面,这样就不累了。”
2.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小鸟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不对,米还是那袋米,黄豆还是那袋豆子,它们的位置变了,但是总的重量没有变。课件中出现小动物们鼓掌的画面。
3.课件中大象老师出第2道题。12+2525+12500+300300+50030+2020+301200+650650+1200这8道题小动物们要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不一会儿,小猪就写出了所有答案,其他小动物还在一道一道地算着,看到小猪算完了并得到大象老师的夸奖,小动物们傻眼了……
4.教师:小猪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观察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5.学生在全班交流。
学生1:小猪算了左边4道的结果,右边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2:实际上12+25与25+12都是求12与25的和,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3:我发现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学生4:我发现……
6引导归纳。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比较。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发现的规律?
学生1: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结果一样。
学生2: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教师:如果用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等式表示加法运算的这个规律,你行吗?
学生1:我用m、n表示两个加数,那么……
学生2:我用a、b表示两个加数,那么a+b=b+a。
教师:真了不起,你们已经归纳出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加法交换律。
……
板书:交换律,a+b=b+a。
(齐读)
[点评: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使数学问题在富有童趣的事件中提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先通过分析,得出交换大米和黄豆的位置,但总重量不变,为后面学习加法交换律作好了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通过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等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理解加法交换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课件播放小动物集合图:一队89只小狗,二队96只小猫,三队104只小兔,小猴说:“同学们请帮我算算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 教师:该怎样列式?
学生:89+96+104(板书)
3.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该怎样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教师:谁代表你们这组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我们先计算89+96算出小狗、小猫共185只,再用185+104算出3种小动物一共有289只。
(板书计算过程)
学生2:我们先计算96+104算出小猫、小兔共有200只,再用89+200算出3种小动物一共有289只。
(板书过程)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正确,下面请你们在书上完成“填一填”。
4.学生填空后对答案。
5.引导归纳。
教师:从上面两组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相同的。
学生2:左边是前两个数先加,再加第3个数。右边是后面两个数先加,再加第一个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教师:那么左、右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等号连接
教师:对,能写成一个等式,89+96+104=89+(96+104)。
(板书)
教师:你们的发现是不是适合其他算式,请自己举例验证。如果适合,请用一个等式表示。
学生1:10+20+30=10+( 20+30)
学生2:5+6+7=5+(6+7)……
教师:看来,你们的发现都适合三个数相加的情况。恭喜同学们又发现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为了简便易记我们需要几个字母表示?
学生:3个不同字母。
学生分组用字母表示。
汇报并板书:(a+b)+c=a+(b+c )。
教师: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1:加法组合律。学生2:加法结合律。……
教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好,我们就按约定俗成的叫法,把它称作加法结合律吧。学生齐读加法结合律,(a+b)+c=a+( b+c)。
课件播放小动物们鼓掌致谢的画面。
[点评:学生在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时,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并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6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教科书上第46、47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上的重点句勾画出来理解并记忆。
三、巩固规律
1.第47页,课堂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再集体评讲。
2.第48页,课堂练习第2题。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校对。
(4)问:136+89+64与 89+(136+64)用等号相连的依据是什么?
3.练习九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校对答案。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交换律、结合律是加法运算的两大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律)
它们在计算中怎样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本案例由胡文谦提供)
《加法运算定律》课件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学习准备
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好多人都旅游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课件出示: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2.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选取“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来做我们的学习材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列式?
生1:40+56(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6+40(板书)
师:它们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号。(师板书等号)
师: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1:因为它们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总路程。
2.课件出示:
123+377Ο377+123
1124+76Ο76+1124
师:这两道题,它们的算式之间的能用等号相连吗?请你算一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和都相等。
师板书:
3.师:观察这三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从刚才的发现中,你们会猜想到什么呢?
生: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呢?
(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师:口说无凭,你打算怎样验证咱们的猜想?
生: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师:那请大家拿出本子来,举几个这样例子来验证看看!
(生独立举例验证)
5.师:谁来上台说说你是怎么举例验证的?
生:(百以内的加法、多位数的加法、小数加法……)
师: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举例,都能证明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谁有没有发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相等的情况吗?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举不出反例,那证明我们该刚才的发现是正确。
师:谁能够再一次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旁边的问号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师:这个规律,数学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6.师:刚才同学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举不完。
师:是啊,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能写出很多很多来。
(师边说便在等式的下面板书“……”)
师:既然像这样的等式写不完,你能否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所有的等式吗?试一试,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
7.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一个怎样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的?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生3:a+b=b+a
师:这三位同学的方法能表示出所有的情况吗?
生:能。
师:这三种方法,你更欣赏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第三种更方便、更简洁。
师:其实咱们的数学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是a+b=b+a。
(师板书a+b=b+a)
师:你觉得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数?
8.师: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加法交换律”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我们是先观察发现,再举例验证,最后是总结规律。
师:很简单明了,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们第一步是观察发现,我观察这三个等式,发现了任意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第二步是举例验证,我们举了好多例子,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最后一步是总结规律,总结的规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说的好不好?把掌声送给他!
(板书: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9.师:我们刚才是通过观察发现,然后是举例验证,再总结规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刚才大家经历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做数学的过程,那你能不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探索其他的运算定律呢?
生:能。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师:现在请大家自学<学习单一》,自学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锦囊,谁愿意大声读一遍?
生:
一.观察发现。
仔细算出每一组题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二.举例验证。
你能再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吗?
三.总结规律。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个运算定律吗?
2.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学锦囊上的提示自学,开始。
(生独立完成)
师:完成的同学同桌交流一下。
3.师:都完成好了吗?谁愿意到前面分享一下你的自学收获?
生:我发现第一组算式都等于288,第二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组算式都等于507,它们都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师:每一组题的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享了这么多自学的收获,那你还发现了什么?还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这三组题,后面的题都改变了运算顺序。
师:运算顺序改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
生:和不变。
师:还有没有什么不变?
生:数字的位置没变,只是运算顺序变了。
4.师:刚才通过这三组算式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那这个规律对不对还需要我们怎么样?
生:举例验证。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好,你来!
生1:(24+76)+28=24+(76+28)(师板书)
师:谁再来分享一下你举的例子?
生2(8+7)+3=8+(7+3)
师:谁再来举一个?
生3:(325+178)+22=325+(178+22),他们都等于525.
5.师:谢谢大家的分享。刚才,我们大家进行了举例验证,你们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对不对?
生:对!
师:有没有举出反例的?
生:没有。
师:那由此可以说明,我们该发的规律是……
生:正确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发现的规律齐读一边,预备,起!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刚才发现这个重要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6.师:这是我们发的第二个运算定律,那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生:(a+b)+c=a+(b+c)。
7.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发现了两种的加法运算定律,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吗?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交流研究,开始!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哪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发现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加法,和不变;不同点是加法交换律的加数是两个数,加法结合律的加数是三个数。加法交换律是数字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是运算顺序变了。
师:你们同意吗?还有和这一组不一样的吗?
师:好的,看来其他组的同学的发现同他们是一样的,我们班的同学观察力和思考力非常强,那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学会的本领来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下列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你能()中填上适当的数吗?
3.今天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看到体育用品柜台有下列物品:
4.小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课件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从近期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例2连加法做好铺垫。]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 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说明:通过编题解答,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为后面归纳概括打下基础。]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说明:由小组到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散学生的思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说明:学以敢用,强化简算意识。]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说明:清除练习中的障碍与疑点,使学生真正学懂会用。]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习例3.计算480+325+75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4.计算325+480+75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把两道例题放在解决应用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说明: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教育。]
四、综合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说明:巩固结合律,打好基础。]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 )
△+(○+b)=(△+□)+b ( )
(10+20)+30+40=10+(20+30)+40 ( )
3.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说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说明:巩固例题,打好基础。]
5.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说明: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以及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加法结合律》导学案
【知识梳理】
1、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字母表示:(a+b)+c=a+(b+c)
2、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字母表示:a-b-c=a-(b+c)
【拓展提高】
怎样简便怎样算?
169-247+231-53 9+99+999+9999 567-(245-123)
《加法运算定律》课件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个性质。
2.掌握积、商的变化规律。
3.能运用这些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如何“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寻求起点,揭示课题
1、你能在2分钟内完成下面6道题吗?试试吧。
①103+28+97+72 ②688-291-9
③(25+12) ×4 ④25×44
⑤129×101-129 ⑥__÷125÷8
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能那么快吗?
生:这些题都可以简便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对这些定律和性质进行复习和整理。(板书课题)
三、梳理知识,分类整理
1.做这些试题的时候你们都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呢?(板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连除的运算性质,乘法分配律)有补充吗?
老师曾经总结过是5定律2性质。
2、自主看书,完成任务。(出示课件)
a、请把5定律2性质的意义和字母表达式说给同桌听。
b、同桌商量,(思考:哪些是相同的?哪些容易混淆?)请你分类整理,让人一目了然。
师:老师黑板上也挺乱,想听听同学们是如何分类整理的?
学生汇报。根据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分类:加法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乘法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除法有除法的运算性质。
根据变换符号: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乘法分配律。
师:我们刚才复习了那么多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每一道试题到底运用到了哪一个定律或者性质呢?我们现在来对号入座。
(出示上课开始做的6道题目,学生回答解题思路)
师:我们对运算定律做了整理,分类。这样我们对这些运算定律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刚才做的六道题目。请你们自己用红笔给自己修改一下。
四、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一)基础练习。
1.a+b+c=a+□+b 运用了 定律。
2.436-(136+208)=436-□-□) 运用了 定律
3.◆×☆×■ = ◆ ×(□×□) 运用了 定律。
4.(25+125)×8=□×□+□×□ 运用了 定律。
(二)辩错题。
①101×56=100×56+1 ( )
②123-68+32=123-(68+32) ( )
③25×(8×4)=25×8+25×4 ( )
( 三)解决问题。
1 水果店卖苹果一箱45元,香蕉一箱55元。某单位买苹果和香蕉各7箱。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2 一个盒子能装12枝钢笔,每枝钢笔3元钱,买这样的钢笔5盒共用多少元钱?
(四)怎样填,可以使计算简便。
38×45+( ) × 38
76×36+( ) × ( )
28×( )=( )×
( ) × ( )
(五)最佳创意:
从以下4个数中,任选3-4个,编写一道能简便计算的算式。
16 4 200 25
《加法运算定律》课件5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八册课本116页例5以及相应的习题,学习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目标分为三类:(1)知识目标: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1、竞赛。考虑到下午学生的情绪可能较低落,加上本课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为此本人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把口算题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圆圆买文具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她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情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计算时让学生自行探究,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本人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比赛。
目的:检查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断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课前两三分钟的口算,我几乎每课必用,不知在座认同吗?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总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习,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
当学生学完新知,让学生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结构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拓展练习。
包括两个小题。(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学生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2)、开放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新课标》指出:必须让每个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内容必须来自于学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本课的教学从胆抛弃教材那枯燥无味的数字,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提炼出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利用旧知进行迁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开放题时,对于5.38-1.66-()时,括号里的数有的学生填1.66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为何填1.66不能达到简便计算,引导时可以留点时间让学生先进行试算一下,学生便可以较清楚地发现:1.66与1.66不能凑成整数,从而解决这个难点。
《加法运算定律》课件相关文章:
《加法运算定律》课件
上一篇:《混合运算》教学课件
下一篇:《我们都是木头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