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能激发让老师教学得心应手,让课堂学习氛围加厚,激发学生的热情。那么该如何制定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
(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
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载体
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 (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在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状与态势
从认识论视角看,信息是物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达出来的内在逻辑的时空序,表现为实体态信息、运动态信息、基因态信息、反应态信息和思维态信息等五个层次。从本体论视角看,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信息与物质具有对等性,信息是全面的、浓缩的,是潜信息与显信息的统一。
一切可以被感知到的事物都可以叫做信息;可以作为其他信息传输、储存的媒介叫做载体
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3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题信息与信息技术时1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实施“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知识的能力;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情感目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教学重点信息的含义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重要作用。教学难点辨别信息的真伪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札记一程引入二堂教学1(1)什么是信息(2)辨别信息的真伪(3)如何获取信息2信息技术的重要性:3学生自学内容:4后任务
问题1:大家平常都用什么方式和朋友或者家人进行交流呢?
我们交流的内容是不是可以叫做“信息”呢?哪些东西又可以称作为“信息”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信息社会:了解一下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社会问题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什么是信息呢?哪些东西可以称作信息呢?问题3:信息的特征是什么?普遍性、无限性、可传递性、共享性信息载体的可变性教师总结:教师归纳学生所说的信息并总结提出更多详细的信息实例;概括“信息”的含义。思维拓展1: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之后,我们来想想哪些信息对你来说是有用,哪些信息有是没用的呢?或者说,哪些信息是不真实的?总结学生结论,并指出出现信息泛滥的原因。以及大家应该采取的态度。知道了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那么我们又如何来获取有效的信息呢?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处理、存储、传输信息的技术。现在我们通过下面两个个例子来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展示例子)思维拓展2:从这个例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A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越来越快,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强B现代人对信息的过度依赖性会有什么后果?(学生答案)D(学生答案)E(学生答案)F(学生答案)老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进行补充。思维拓展3:通过以上一段话,你觉得美国及其盟国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迅速并且零伤亡的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进行了信息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那么大家可以翻开我们书上的第3页,看一下刚才我们练习的如何获取信息等步骤。根据上面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了,因为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军事上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战战法,所以才轻松地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关系到了国家的命运。那么,信息技术除了运用到军事上面,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呢?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并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文字---造纸和印刷术----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用------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2: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信息的交流及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从处理文字和数值,扩展到处理声音、图像、影像等。查找有关的资料:电脑报、上网、十万个为什么之等信息学科,培养自己的外阅读和自习的能力。
学生举例说出交流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生活举例说出信息实例A: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B: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也会过时D:信息离不开载体讨论: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子来说明。
不信,不传,不造阅读第一个例子:古人通过烽火台、信鸽,驿站传递信息,近代人通过电话、电报,书信传递信息,现代人呢?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阅读第二个例子:自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到南联盟战争、阿富汗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及其盟国都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如此“零伤亡”地取得胜利呢?是上帝偏袒他们还是……?(想一想)举例子说明信息技术在哪些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预想的回答:电话,聊天工具,信等预想: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例:x疆7事中不真实信息起的作用?教学方法:通过例举两个例子:让学生阅读一小短文字,回答通过文字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由以上第二个例子: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决定其命运可以得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引申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农业生产、医疗、军事、教育、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生活等。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
三、后补充:学校信息技术竞赛及上机要求。
四、堂总结:1向学生介绍可以参加的晋中市电脑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勇于动脑,积极活动:2上机带脚套,不吃零食,规范操作,不使用带有威胁的可移动存储设备。总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今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人们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所以,信息和信息技术都非常重要。想要快速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学习信息技术,就是我们要一起努力的事情。
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4
教学案例
《前后》
单位:沧州市实验小学 姓名:吴华 邮政编码:061000 电话:18303268028
【一】教材分析:
我采用的教材是冀教版教科书的一年级数学下册,这册书包括九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位置》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二维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后》这一课就是这一单元中的内容。同时,我把这节课的内容与信息技术课程相整合,我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学会开、关机与鼠标的使用后,先不学习键盘和指法(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完大写拼音),而是从图形、色彩入手来学习画图,本课利用画图中图形的复制、粘贴、移动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对象是单纯、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等因素,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前、后位置关系的过程。 (2)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结合身边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用前后、左右等描述平面上某个物体的位置。
(4)学习在WIN画图里对图形的复制、粘贴和移动。
2、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在WIN画图里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计算机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受到做事要有毅力,遵守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2.利用WIN画图里的复制、粘贴、移动等对物体的位置进行操作。 3.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
【三】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电脑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利用计算机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四】媒体分析:
1、学习材料和资源:Flash课件、网络课件。
2、设备: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5分钟)
动画出示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导入课题,然后指其中的两幅图提问:“龟兔赛跑时,刚开始时兔子在乌龟的什么位置?”“后来兔子在乌龟的什么位置?”“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前后》。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5分钟)
1.生活中数学信息:(5分钟)
课件出示图片(公共汽车运行场景)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并用前后描述乘客上下车规则、车中乘客位置以及各站点的位置,通过对多种事物、多个事物的位置情况的观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这部分教学我不是采用“老师问学生答”形式,而是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把提问题、答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趣味的数学信息(5分钟)
出示课件,通过操作演示,把公鸡的前边复制、粘贴出另一只公鸡,然后移动图形到合适的位置,接着布置任务:
“同学们,大家亲自动手,打开桌面上趣味题,在小猴的后面再复制、粘贴出一只小猴来,如果有不会的可以打开桌面上‘帮助’文件,如果再不会,小组同学互相帮助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复制、粘贴命令。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身边的数学信息(5分钟)
首先我引导学生观察例图,然后学生先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接着让学生在班内交流。在学生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座位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座位的关系,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从而揭示出前后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组,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排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解决质疑,突破难点(3分钟)
学生自由说出学习、操作过程中的困难,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四)反馈练习,巩固升华。(15分钟)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想一想:(5分钟)
第一题,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再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 第二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发现不同的位置关系,既可以用左右描述两组的位置,也可以用前后、左右描述每个运动员的位置,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观察后发现的位置关系。
2.变式练习——做一做(5分钟) 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同时掌握WIN画图里的复制、粘贴和移动。
3.升华练习——说一说(5分钟)
出示古诗《咏鹅》的动态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画中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用计算机操作,就能很直观地解决问题。
这些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从不同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2分钟)
这一环节重点是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出总结;然后作出恰当的评价与反思。
【六】设计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它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突出了以下几个思想:
1.紧紧围绕创建“新型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来进行学科整合。
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教学并重”教学结构)。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有的人误认为只要用了课件就是一节整合课。而我设计的这节课以信息技术做为工具,找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点,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渗透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使两者真正的达到了整合。
2.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3.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例如: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动画引入“龟兔赛跑”的故事;在WIN画图里在公鸡的前边复制、粘贴出另一只公鸡等形象生动的方式教学,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借助观察和比较,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例如:在本课的升华练习中,我出示古诗《咏鹅》的动态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画中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用计算机操作,就能很直观地解决问题。
5.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来表现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本课中我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身边的数学信息” 等环节,在“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中课件出示图片(公共汽车运行场景)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通过对多种事物、多个事物的位置情况的观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在“身边的数学信息”中,让学生观察思考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座位的关系,然后学生先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5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性质,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2、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并能寻找到生活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交流、发现等活动,发展平面几何观念;
2、通过实践去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
2、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实验、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
四、教 法:
新的课堂教学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践和猜测的发现过程。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发现新知识。
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及时点拨,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使学生思维逐步扩展。
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
1、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模型教学;
2、实践式、讨论式教学;
3、评议结合教学。
五、学 法:
从实践中探索―――在讨论中发现―――到生活中对比。
六、教学设计
准备问题: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课件演示: 如果我们要从A地到B地,你会选择哪种走法呢?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回顾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 进行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姚明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篮球明星,根据篮球明星姚明的有关资料,你能算出姚明的步幅有多大?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件演示:
( 说明:设置悬念,从情境中营造可探索的环境,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用同学们感兴趣的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快乐的讨论与探索中尽可能地展示学生丰富的资源、儿童的信息,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精彩,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2、自己实践,发现新知:
① 动手做一做:
用长度分别为7cm、2cm、5cm、4cm的四根小棒,同学们发挥想像,任意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搭成三角形。并思考以下问题:
(说明:学生有了好奇心,同时将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一步是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自己发挥创造力、发现各种可能的结果。学生进行分组实践,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这时引导学生实践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等实践到一定时机时,转入下一步。)
② 交流反馈
③ 形成性质
(说明:通过“做一做”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直观的推理,获得新知,并学会初步说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点评,并用课件总结各种可能。)
④ 作图验证
⑤ 再试一试 (说明:既使得学生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三角形,又让学生在作图中更加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也为下面三角形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3、继续实践,继续发现: ① 再动一动手
(说明:通过“再动一动手”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初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 得出性质
通过展示教具三角形与四边形。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的感性认识。课件演示
(说明:展示教具,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课件,带领同学们到生活实践中的去寻找三角形稳定性的运用,同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图形之美。)
4、重点内容,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找准学生困难在哪里,这就为后面教师讲解提供信息,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同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
5、针对困惑,教师讲解:
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对尝试题进行点评。
(说明: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教师讲解的火候已到。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学重点和难点地方进行讲解。这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关键一步。在“想一想”这一题的启发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6、会学数学,学会小结
在课堂小结前,问一问同学: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后,返回到本节课的开始,让同学讨论姚明步幅有多大的问题。
(说明:通过小结,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时学生已经能很轻松得回答姚明的步幅到底有多大了。)
7、推荐创新,布置作业
(说明:这是为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指明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推荐作业也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
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
上一篇: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下一篇:轴对称与坐标轴变换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