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反思方案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反思方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情景模拟,移情深入到历史场景,根据史料并加以合理地想象,分析出“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繁荣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2.学生概括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主要措施,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唐朝达到全盛的历史地位。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能力教强的学生向全班展示小组成果,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体会到“开元盛世”的繁盛是多方面的,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5.学生感受到唐朝统治前期的繁荣,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2.教材以杜甫的《忆昔》导入,从宏观上介绍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富庶景象。第一部分为“开元之治”,介绍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上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为人节俭,以身作则的情况。第二部分为“盛世经济的繁荣”,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介绍开元盛世经济上的表现,具体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耕技术,新品种蔬菜从西域传入,江南盛产茶叶,曲辕犁、筒车的创制;丝织技术高超,唐三彩;长安坊市制。教材继而小结“开元盛世”的表现,是唐朝的全盛时期。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为“唐朝的衰亡”,介绍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继而灭亡。第三部分是小字部分,略讲即可。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或观看影视作品,对唐玄宗统治后期比较了解,尤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和安史之乱的史实,加上此部分在教材是小字部分,不需要在课堂上花太多时间。学生对唐玄宗前期的情况知之甚少。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去把握一个时代的特点的分析方法。学生也可以从提供的史料中提炼关键词,但分析和概括能力有待提高。七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和古诗比较感兴趣,要补充一些关于“开元之治”的小故事,提供古诗时要加上注释,让文言文水平较低的学生也不会产生障碍。学生对图片能产生直观的感受,促进理解,因而要给学生提供曲辕犁、唐三彩和唐长安城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空间。另外,我校提倡“先学后导,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对小组合作参与度也是较高。但实际教学中很有可能小组的分析可能不够深刻和不到位,教师要加以补充和引导。在小组合作中,有部分同学比较内向,教师要鼓励每位小组成员对小组成果有所贡献。

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讲解法、情境创设法、提问法。

教学资源:学案(包括文字史料和图片)、课件。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开元盛世在经济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农业工具的改进

六、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诗悟史

阅读杜甫《忆昔》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特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代入的角色并提供材料。小组情境代入,收集学案中的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材料。

(1)第1、2组假设是开元时期的玄宗身边的重臣,了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泞。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与姚崇讨论政务。但这种天气,年纪不小的姚崇要进入皇宫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辇抬姚崇进宫。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拥立和辅佐玄宗治国方面的功劳特大,居官甚清,乃至于居无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对他非常爱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对两个儿子疏于管教,两子、广收赠礼,而姚崇又为一个受贿下属说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辞去宰相职务,对受贿者照惩不误。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镜子,见自己脸庞消瘦,闷闷不乐,旁边的宦官说道:“陛下用韩休为相,凡事力争,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将其罢免,改用萧嵩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虽瘦而天下必肥。萧蒿为相,凡事唯唯诺诺,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退下去后,我总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办不好。韩休为相,诸事力争,他退下去后,我睡觉很踏实。”

(2)第3、4组假设是唐朝江南地区的一名农民,描述耕作的新变化,概括这些变化对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共46处,约占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对于破坏水利工程者严厉查处。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整理材料二: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推进犁评,犁箭向下,犁铲入土则深;提起犁评,犁箭向上,犁铲入土则浅,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前进的阻力,同时,通过翻覆图块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同时提供曲辕犁结构图)

材料三:“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3) 第5、6组假设是唐朝的一名手工业者(陶瓷业或丝织业),介绍在手工业方面的技艺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皮日休《茶瓯》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陆羽《茶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咏秘色瓷器》

材料二: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白居易的《缭绫》(节选)

(4) 第7组假设是唐长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绍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长5000米,宽155米,将长安城平分成左右两半。长安的商业区称“市”,东市对内贸易,西市对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经商。街道中间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区,共有108个坊,每个坊都有名字,都有门。清晨,有人负责击鼓,坊门打开。集市每天中午开市,营业到太阳落山。晚上有禁宵,专门有士兵查夜,人们必须在坊中。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魏征等人在长安的坊间长期居住过。

——根据侯磊《唐诗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教师巡视,给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活动3【活动】小组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上台汇报研习成果并指导台下的同学完成学案,每组有2分钟的汇报时间。

2.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对不明白的提法提问或提出质疑,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活动4【讲授】全课小结对全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做笔记和记忆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反思方案2

1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和发现的主要考古资料,知道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体制特征、使用的工具、火的使用和发明以及生活组织情况。

2 、能力目标: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能力;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

2 、难点: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化,掌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

1 、教学设备:多媒体

2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和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元谋人遗址》,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从这个视频中,你获取到怎样的信息?请简单概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作为历史课程开篇的第一课,先声夺人地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至关重要。)

(二)授课过程

1 、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

教师:对于元谋人,结合刚才观看的视频和课本上第2 、3 页的内容,我们发现了哪些考古资料?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展示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什么是化石呢?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观察这两颗牙齿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硕大、粗壮,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它们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个体,而且是门齿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像刚才视频中提到的刮削器,而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了许多炭屑和黑色的烧骨。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现在,请同学们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经开始使用石器了;而炭屑和烧骨,则说明不排除他们已经会使用火了。但是,仅仅靠这些考古资料就想揭开原始人生活神秘的面纱还很困难,我们还需要通过考古资料丰富的远古人类遗址来揭开原始人的生活。除了云南的元谋县,还有那些遗址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原始人的生活呢?

(教师呈现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一张图片,看看能归纳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同学们读历史地图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看图片题目,弄清楚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

第四,找出特点。

现在,以四人小组形式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

同学们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确是中华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代距今有大约170 万年的时间了。刚才我们已经学习过元谋人的相关内容了,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另一远古人类——北京人。

2 、北京人( 距今约70 万——20 万年)

教师展示周口店的照片,为学生介绍:20 世纪20 年代后期,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猿的正面和侧面,请学生思考:认真观察图片,说说北京人的头部特点;再看猿、猿人,结合现代人的头部骨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会发现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也因为这样,我们称他们为“猿人”。细心观察,会发现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他们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非常浓密。

北京人的四肢相对来说比头部要进步些,他们的上肢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形式,下肢虽然和现代人相似,但还有很大程度的原始性。在这里,老师就想到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接近现代人,而头部和下肢却更像猿呢?同学们能推测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略。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劳动,手由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逐渐会做各种复杂动作,灵巧性越来越强。因此,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下肢在四肢分化之后,只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所以相对手的发展来说较为落后。而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根据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图和北京人砸击敲打图,描述北京人是怎样劳动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原始时代,北京人要面对种.种险恶的环境,为了生存下来,他们要进行顽强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创造了和自然作斗争的武器,也就是石器和火。当时他们已经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器,他们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把石块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石器。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的'第4 页,看看顶头部分的小字内容,了解一下北京人打造的石器。

教师:“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能够制造工具,人类的劳动实践便开始了。北京人同自然作斗争的另一种重要武器,就是火。在他们住过的山洞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还有被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木炭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了。而从灰烬的成堆来看,他们还不会人工取火。那么他们的火是怎样来的呢?火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再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对,他们使用的是天然火。火的使用,能够帮助他们吃熟食、御寒、照明和驱赶野兽,这也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虽然如此,当时的生活条件依然很艰险,不仅要抗击种.种自然灾害,还要猛兽的攻击。

在这么艰险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一代代繁衍下来的呢?试着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他们过着互相协作的群居生活。这种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力量的源泉。北京人大约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微博的劳动成果,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采集是北京人获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在群居生活中,他们还处于原始的乱婚状态。这种群体就是原始人群,也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他们就是靠这种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斗争,顽强地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3 、山顶洞人(距今约1.8 万年)

到了距今约1.8 万年的时候,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又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因为他们的遗骨化石是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山顶洞人”。同学们自学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边阅读,一边与北京人的外貌、劳动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回答略。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重点内容是哪些?(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课件展示知识结构。

(四)作业

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写一篇小作文,500 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

云南元谋

二、北京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

1 、形貌、体质特征

2 、制造工具:打造石器

3 、使用天然火

4 、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反思方案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骨文与青铜器》这节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 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是本学期的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它,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搜集4个甲骨文文字,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像,以加深学生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教法 :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听课效率)

四、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猜字游戏:师出示“鱼、山、日、车”四字的甲骨文幻灯片 ,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分别是今天的哪个汉字?(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七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年龄还小,兴趣往往会支配着学习行为。这个猜字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疑:那你们知道这种文字叫什么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你知道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由此导入新课。

(二) 、讲授新课:

按照教科书的框架结构本课共分为两部分,第一框题“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第二框题“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需要讲清“甲骨文的含义” “甲骨文的出土地点”“甲骨文的意义”三个知识点 。

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板书)

1、甲骨文的含义(板书):师出示幻灯片《_甲骨文之谜》,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看书并回答问题,看看谁回答的最准确!1、商代进行占卜的都是什么人?占卜的内容有哪些?怎样进行占卜?2、甲骨文的含义是什么?出土地点在哪里?3、你认为甲骨文的出土和解读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探究问题的好奇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在教学中设置疑点,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疑问,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教师问学生什么叫做占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要用科学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学生回答怎样进行占卜时出示幻灯片《龟甲和兽骨》,学生结合图片讲解,师适当补充。师强调甲骨文的含义应包括以下三点:(1)商超(2)刻在龟甲和兽骨上(3)是一种象形文字,并出示幻灯片:甲骨文人字的形意,加深学生对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的理解。

2、甲骨文的出土地点(板书):问: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在哪里?(殷墟):河南安阳。 .设疑:为什么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就一定是反映了商朝的历史呢?(因为是商朝都城)此设计需要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回答学生提高把握历史脉络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归纳、综合的能力。 .进一步设疑“千里马虽好也要有伯乐来识”发现甲骨文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是谁?师生动讲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习惯。

3、甲骨文的意义(板书): 本环节设计了由“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论证活动,通过双向的推理论证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组织学生进行“甲骨文十二生肖猜字活动” ,(出示甲骨文十二生肖图片)通过甲骨文十二生肖单字寻找自己属相,让学生体会甲骨文象形字的造字特点,认识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甲骨文是汉字的始祖。此设计使甲骨文以近距离的形式与学生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讨论:“通过甲骨文――汉字的推论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分析得出“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转化而来的”。这种设计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教师归纳总结与甲骨文同时存在的人类的古老文字包括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人图形文字这三种古文字早已灭绝唯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并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总结实际上是对甲骨文世界意义的阐述。 .汉字――甲骨文。 造字游戏:要求学生由“人”“月”“水”等简单的汉字想像甲骨文的书写,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横向思考能力及丰富的想像力。最后幻灯片出示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设计意图:通过汉字演变过程的演示,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出示幻灯片:《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导入下一目青铜器的学习。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板书):

首先从框题上分析本目需要讲清两方面内容 “商朝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一)、商朝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板书):

本目的重点应放在两个词上即“发展”与“高度”。 .发展。学生根据搜集的材料复述商朝铸造业的发展。通过这种设计锻炼学生通过相关的信息渠道搜集历史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高度发展:设计说明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的关于商朝青铜器的资料从种类、纹饰、造型等各个方面对商朝的青铜器进行阐述。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搜集材料效果的检测培养学生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初步的分类、归纳、综合的能力及系统化、条理性的表述能力。

.教师出示问题:

1、青铜器是把()( )()三种金属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以木炭为燃料,经高温冶炼而成,因颜色发()故所铸器物叫做青铜器。

2、青铜器的种类繁多有( )( )( )( )等数十种。

生看书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青铜器的代表作是什么?”由此导入下一框题“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板书):

在学生回答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后, 教师出示司母戊鼎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引导学生从司母戊鼎的'名称由来,铸造特点,怎样铸造和司母戊鼎的意义四个方面来了解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在讲解是司母戊鼎的铸造时,让学生讨论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师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司母戊鼎铸造工程的总设计师,你会怎样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并由此评选出“最佳工程创意奖” 。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应重在点拨,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性总结,使学生明确了解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师想一想:司母戊鼎的铸造成功反映了什么?给了我们今天哪些启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总结: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业水平的高超和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创造活动的能力。学生思考设计的过程, 实际上培养了他们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驾驭、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鉴于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评选“最佳工程创意奖”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思想教育。)

最后通过一道判断题的形式进行此框题小循环反馈即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讨论“司母戊鼎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师通过补充四羊方尊图片,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三星堆千里眼,三星堆顺风耳等不同种类的青铜器图片,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既用于生产、军事,更多的则是用于日常生活。同时了解青铜器主要为王室和贵族所拥有,因此它既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从而感受先民的聪明才智和非凡创造力。通过讲解青铜礼器上出现的大量“金文”,使学生认识到青铜器还具有文化传承功能。通过讲解青铜器在铸造过程中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等史实,感受商、周文明鼎盛时期国力昌盛,政府能有效地调配管理各种社会资源,同时广大奴隶也受到严酷压迫。最后出示练一练:问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B )时候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甲骨文当时主要是刻在(C )

A、陶器和青铜器上 B、铁器和木片上

C、龟甲和兽骨上 D 、骨器和石器上

3、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时(A )

A、甲骨文 B、小篆 C、象形文字 D、金文

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C )

A、青铜立人像B、编钟C、司母戊鼎D、四羊方尊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反思方案4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间建立对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作为新来的老师,我还不是完全了解每个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但从这几节课的观察来看,他们的历史知识还是相对比较薄弱,不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敏捷,所以我对提高这届学生的历史文化水平充满了希望,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培优补差,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期末测试的综合评价能有所提高。

三、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则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新课标中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和组合。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作用的因素,对学困生既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5、经常向老教师请教、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反思方案5

以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以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面向新课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要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三、本年度教学计划

教师通过一年教学,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选修)全部的讲课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第的基本史实,并培养学生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综合概括等能力。上期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的教学和学习的任务,下期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的教学与学习任务。

四、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完成章节 主要内容 估计课节

1--- 5周 3月4日到4月8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章 俄国十月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4课时

6--- 8周 4月9日到4月28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5课时

9周 4月29日到5月6日 五一放假

10-12周 5月7日到

5月27日 考试,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四章 考试;两极格局的世界 15课时

13-14周 5月28日到6月10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 10课时

15-16周 6月11日到6月24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六章章 现代科学技术的也文化 12课时

17-18周 复习 期末考试

五、教学方法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

(3)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争取本年度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达到30节以上;

(4) 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第一篇重在探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分类以及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要素、流程;

第二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影响历史教学设计的各种要素,诸如“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史学理论”“课程资源”“学业评价”“史料教学”等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实,目前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趋势也多倾向于从多个研究角度,运用已有的理论成果,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系统方法来研究教学设计。此外,考虑到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方面的差异,本书还进一步探讨了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第三篇重在探讨基于丰富多彩的价值取向指引下,不同历史教学设计的共性与个性,诸如:按照教学目标为分类标准的“以情感目标的实现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方法训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教学设计”“以历史反思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指导思想为分类标准的“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以教学方法为分类标准的'“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采用历史神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等等。当然这里只是我们的一种尝试,当然难以以偏盖全;

第四篇重在归纳与述评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在理念与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详细探讨基于不同史料类型基础之上的历史教学设计(诸如历史文献、网络资源、电影资源等),强调在史料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二是如何搜集、组织历史资料来开展以公民教育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活动;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我们看来,即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最佳结合,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通常同类的书籍,要么以理论分析见长,案例呈现是为说明理论问题服务的;要么是案例的集合,案例的点评中也间或有些理论的指导,但读起来终觉得不过瘾。本书编者从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两条线组构了本书的篇章,力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在理论方面,较少议论理论的意义与价值,着重于理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学案例不只是单独呈现案例本身,而是将案例放到一定的理论框架中去解释、叙述。在本书中,大量以叙事手法呈现的教学案例,希望能帮助一线历史教师在阅读中学会写作,为老师们写下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提供一些范本。同时,书中所举案例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历史教师的案头佳作,具有一定典型性,可读性强。可以说,本书不是一本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的纯粹理论著作,更有别于历史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集,我们期待读者朋友们以游园的姿态来阅读本书,可以随意翻阅,不必讲究阅读的章法——从头读到尾,只要你翻开喜欢的章节、打开亮眼的案例,即可欣赏无限的风景,收获无数惊喜。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反思方案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5篇

初中八年级历史《最可爱的人》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最新优秀教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四篇

初中历史八年级微课教学设计5篇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范文

远程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篇

初中优秀历史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2020热门汇总大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反思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1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