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诗歌教学教案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董大》诗歌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别董大》诗歌教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三首之《别董大》
学习目标
1、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1、播放歌曲《送别》。(板书:别)
2、送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古人就把这种.种别离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吗?(补板书:董大)
4、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5、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6、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本,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
2、你读懂了哪句诗,你就说哪一句。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品读前两句。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
(1)指名读前两句诗并说理解。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指导感情朗读这前两句诗。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范读)
5、品读后两句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高适会对董大怎么说。
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背诵古诗。感受着这对朋友的深情,我们心潮澎湃。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么?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1、生比较,指名汇报。
2、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别董大
白日熏,天色昏黄
莫愁,不要发愁
《别董大》诗歌教学教案2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是高适在送别友人著名琴师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这两首诗描写了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场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学语文《别董大》教学设计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谈)。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
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
(预设,作以下回应:)
──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
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
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所以,诗人这样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6.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愁 景
莫愁 情
《别董大》诗歌教学教案3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渭城曲》,复习该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的古诗《别董大》,看看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渭城曲》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直接点题,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有利于根据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古诗。)
二、反复诵读,整体把握
(一)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课件自读古诗,把诗读通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教师范读。
3.简评“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第一句写了什么?其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天、雁、雪)
(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地方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出示课件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4.出示课件说说这几幅图中,哪一幅图和诗里所描写的景象一致,并说说理由。
同学们修改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5.如果你来到这样的情景中送别你的好友,你会不由得产生怎样的情感呢?再读第1、2句,走进景中,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
6.作者与好友的心情都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写下后面的诗句,是带着这样的悲情吗?
7.出示课件: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这里指谁?董大。)
说说高适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作者是怎样豪情满怀的鼓励友人的。为什么让董大“莫愁”。
(引领学生敢于对文本质疑,寻求更好的版面设计,这样不仅有利于诗词文字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古诗,知诗人
教师出示课件,进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介绍。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出示课件。你也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安慰一下董大吗?
如果你是董大,听到朋友的劝勉会怎么想?
(三)多诵读,悟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2.教师出示课件,总结诗歌的译文。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
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里朝南飞去。
你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
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3.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教师点拨朗读技巧,再请学生朗诵诗歌。
(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来朗读古诗中劝慰的话,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古诗的内涵。)
三、比较学习,朗读提升
1.分别读一读已经学习过的这两首送别诗,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出示课件
(1)这两首诗前两句都写了分别时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这两首诗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这两首诗的整体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小结:这两首诗都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但是《渭城曲》用一个清新明丽的景色表达朋友间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浓浓情意,《别董大》却用反衬的手法,一扫愁苦低沉的景致,鲜明地释放出积极向上的重重豪情;一个清新深情,一个慷慨豪放。
(通过对比,交流各自的发现,充分展示孩子个性化理解,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体会两首诗的异同,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借景抒情,但不能被景所控,渗透了写作的方法指导,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内化。)
四、小练笔
高适的这首《别董大》写得很感人,请大家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别董大》诗歌教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借助多媒体,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送别的歌曲.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这首歌唱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吗?(是一首送别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在学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是否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二.朗读指导.
幻灯片出示《别董大》这首诗.指导读诗,要求读得节奏明快.语言流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作者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背景.(出示幻灯) 高适字达夫,今河北沧县人,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代仕途失意,50岁后又数任地方大员和朝廷官员。他的诗风格雄浑,粗犷,悲壮
四.内容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背景,幻灯出示. 《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五.理解诗句,以及所包含的情感.
1.当同学们看到第一行诗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一幅图的景象。
2.当同学们看到第二行诗的时候脑海中又会出现怎样一幅情景呢? 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二幅图的景象。
师引导:在这样的景色里好友要天各一方,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说说。(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
3.作者与好友的心情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但诗人为了好友的未来,力劝董大什么呢?请同学们读出来. 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指导: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格调正好相反.前面是(低沉的),后面是(高昂、豪迈向上的).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先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一句诗意的幻灯:黄云千里,太阳昏黄昏.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向远方飞去.
再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二句诗意的幻灯:和作者分别后,在今后再也遇不到像你这样知心的朋友.但作者劝董大不用发愁.因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你的名气。
5.佳句欣赏.
同学们这首诗里写得最好的一句诗是哪句,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 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 谁人不识君.”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里面所包含的情感.
师相机引导: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美与衷心的祝愿,写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写出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
6.那我们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出示中心思想这一张幻灯片. 这首赠别诗描写了作者与朋友董大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情厚谊,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大丈夫气概.
7.请同学们背诵一下我们今天学的《别董大》,一边背诵一边回忆当时的景象,然后出示幻灯片:默写此诗..同学们一边默写一边听音乐.
六.情境表演.
同学们,通过读、背、说、写,理解这首诗了吗?那好,同学们想想,他们当时分别的时候会说此什么呢?请看96班两位著名演员表演: (出示幻灯)现代版——话别.同学们,他们表演得怎样?请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谢谢,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
七.小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我们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的天气 ,最重要的却是高适送别时对友人说的这句名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啊,前路茫茫,一路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远去.这便是诗的魅力,它写自然恶劣,写人情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这样的好诗.
八.作业.
下面是老师给大家出的作业题.好好看看,自己最适合做哪道?下课后好好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番.出示幻灯:
1.喜欢表演的同学下课后把这首诗表演给大家看.
2.喜欢朗读的同学开个诗歌朗诵会.
3.喜欢写字的同学开展一次诗歌写字比赛.
4.喜欢电脑的同学给此诗设计一个封面.
5.爱唱歌的同学唱一唱有关送别的歌.
九.下课.
今天,我们这节课到此结束,祝愿老师和同学们在今后的道路中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别董大》诗歌教学教案5
送别诗是中国古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或婉约,或缠绵,或凄清,或感伤,诗人们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读来让人觉得那送别的声音绕粱千年,余音犹在,好象那一幕幕送别的场景就在昨天。而在众多的送别诗中,《别董大》可谓是独树一帜,一改送别诗的凄凄惨惨,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出了多少志士和游子的心声,分别时的豪情壮志千百年来被人们争相传诵。
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景况有所了解。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和不甘;董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的是知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不遇,董大要离开时高适为董大做的。
运用读(读通、读熟、读出味道),释(借助教师或资料帮助能说出诗的大概意思),悟(感悟诗的内涵和意境),背(在多次朗读中当堂能背诵),吟(有节奏地朗诵或配上合适的曲调把诗歌唱出来)五步教学法来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和研究的教学方法。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释、背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涵一时还未能解读到位,故笔者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慷慨豪迈)这一难点。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特别之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破。
一、导入直奔“特别”
佛学中有人生七大苦之说,这七大苦就是生老病死别离、憎恨、求不得,离别是人生的大苦之,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老师认为它是送别诗中最特别的一首诗,为什么会特别呢?我希望通过学习我们能一起找到答案。
(这样的导入既有崭新的人生之苦的知识学习,又能直奔特别这一主题,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渴望大有裨益。)
二、学诗感受“特别”
让学生探讨两个大问题:
1、分别总是一个断肠的场面,总有千丝万缕的愁绪在心头,这首诗中有愁绪吗?诗人和董大此时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
(这是一个初具探究的教学设问。尽可能聆听学生的声音,有的学生觉得诗中没有愁绪,是对诗歌内涵还未感知。有的学生能从白日曛,北风,大雁,大雪等景物感受到凄凉,眼前凄凉景正好是作者心中愁绪的反映,诗人在借景抒情,对诗歌的内涵已经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可乘机让学生争鸣:有的资料书说是一群大雁,有的说是一只孤雁,你觉得是一只还是一群?他们心里此时在想什么?在争鸣中让学生感受董大的孤单,离别的凄凉,在想象二人心里中感悟二人内心的郁闷和对前途未卜的惆怅,进而从诗歌的前两句悟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描述的是两个失意人。)
2、在送别诗中,有的是以酒相送,如《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以歌相送,如《赠汪伦》;有的是以泪相送,如《雨霖霖》,有的是以柳相送,如《青门柳》,那我们今天的这首诗是以什么相送的呢?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探究话题,既让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整体的回顾与感知,又能给学生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空间。到底是以什么相送,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可做如下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言情,诗言志。本诗吐露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小组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帮助:(1)根据最后两句推断一下,诗中诗人对友人说了什么?(2)如果把最后两句换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你读一读,觉得诗的内涵有什么变化?(3)对董大这样一个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的失意人来说,离别之际需要什么?如果董大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假象与朗读中,学生能悟到朋友情深,亦能悟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能悟出知己就是在对方遭受挫折时给以安慰,失意的时候给以鼓励,相互欣赏,相互鼓舞。亦能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这样的学习帮助环节,既能让学生悟出诗歌的意境,又能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既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拉近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又能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到诗歌中流露的慷慨与激昂,豪迈与坚定。谁解其中味?豪情句间藏!学生在朗读,联想,对比,假想中感受出本诗是以情相送!知己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相送!)
三、总结悟出“特别”
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学到此处学生能明白了,它一改送别诗中的感伤,对朋友充满鼓励,赏识,让朋友在离别之时信心大增,踌躇满志。可谓是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四、读唱吟出“特别”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声请并茂地朗诵,也可以配上一个合适的曲调进行吟唱,用独特的方式把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表现出来。
(整个教学以探究诗歌的“特别”之处贯穿教学的始终,有的放矢。通过学生朗读,合作探究,对比,想象,吟唱等学习方式按着读、释、悟、背、吟五步来展开学习,学生学得起劲,对知识有吸纳,有运用,可谓是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同行借鉴注意:
(整个教学是以读为教学着力点,读顺,读熟,读出味道是古诗教学中读的三步曲,但在整个诗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读出不舍,读出忧郁,读出迷茫,读出劝勉,读出激励,读出豪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揣摩!)
附板书 别董大
一首送别诗,
两个失意人。
谁解其中味?
豪情句间藏!
《别董大》诗歌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
《别董大》诗歌教学教案
上一篇:语文《丰碑》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