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1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二、说目标

• 1.认知目标

• ①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 ②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 ③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 ④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 2.技能目标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 3.德育目标

• 运用教材(如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但电解质的强弱不以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划分;导电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

三、说重点、难点

• 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理解及有关概念、理论和应用。

•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不是物质本质上的分类。决定电解质强弱的因素复杂,教材仅仅是从电离程度不同加以区分。因此,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强化对学习重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 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在不断辨别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探究。

• ③通过列表类比和设计重、难点习题等,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程序:创设情境 → 提出问题 → 引导探究 → 实验研究 →引导分析→ 引导归纳 → 巩固练习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 → 实验研究 → 分析现象 → 形成概念 → 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们在家自己想办法确定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思考为什么能导电?

NaCl固体、NaCl溶液、蔗糖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食醋、铁丝、铜丝。

[演示]HCl气体、HCl水溶液(盐酸)导电性

[小结]①铁丝、铜丝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食醋、NaCl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食醋、NaCl溶液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演示] Na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过程(fiash模拟)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S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溶液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SO2能导电是因S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SO3, H2SO3能够电离而非SO2本身电离。所以SO2不是电解质。

[电解质定义可改为]: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直接电离)导电的化合物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

否相同?

(类比相同条件下,不同金属导电能力不同.)

• [演示实验1—1]观察: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

• 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ll; 溶液的温度

• 当溶液体积、浓度、温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二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写出电离方程式)

•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归纳]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里粒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导电性

物质类别

强碱、强酸、大多数盐

弱碱、弱酸、水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此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 大多数盐大多数盐中学见到的盐都是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C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布置作业]复习、预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 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 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 ,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3

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和进度:第二 节 醛、酮及习题讲评

第一课时:(1)以乙醛为例学习醛基的化学性质;甲醛的反应及相关计算。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简单介绍酮的性质。

第三课时:《步步高》 醛的练习讲评。

第四课时:《步步高》 酮的练习讲评

2、教学目标:

认识醛类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主要通过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介绍了乙醛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来归纳乙醛的性质;结合乙醛的结构特点,复习和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图;结合乙醛的加成反应,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 要化学性 质。

教学难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资料准备: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实验药品、仪器、视频

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

第一课时 醛

学生已经掌握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了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变化,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对比羟基和醛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推测乙醛 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乙醛的化学性质,落实“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最后通过小结醛基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迁移到醛类化合物,并掌握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首先提示讨论乙醛的结构特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

然后开展实验探究,探 究乙醛的还原性。探究乙醛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与银氨溶液、与cu(oh)2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规律。讨论小结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学习:边讲、边讨论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讨论反应规律,1 mol 醛基(—cho)可还原2 mol ag+或2 mol cu(oh)2,醛基(—cho)转化为羧基(—cooh)。

迁移提高:根据乙醛与 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规律,写出甲醛、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题:下列有机物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a.hcho b.ch3ch2cho c.hoch2ch2oh d.ch3cooh

答案:c、d

小结:乙醛的反应中“官能团转化”的基本规律:

第二课时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3-5】乙醛的银镜反应

实验关键:为使生成的银能很好地附着在试管壁上,可先在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煮沸1 min,以除去试管壁上的油污;硝酸银溶液要新配制 的,若放置太 久或酸性太强实验效果都不佳;氨水要稍过量一点,保证反应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配制银氨溶液时,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氨水的过程中,应先产生白色略带棕色的沉淀,然后再继续滴加氨水使沉淀溶解;若溶液始终澄清,则说明药品的浓度、用量有问题,或试剂放置太久不宜再用。

【实验3-6】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实验关键: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需要在较强的碱性条件下进行。因此,naoh要大大过量于cuso4。试剂要用新制的cu(oh)2,否则cu(oh)2悬浊液会吸收空气中的co2转化为碱式碳酸铜而影响实验效果。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模板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精选难点总结五篇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模板

最新的高中化学教案模板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梳理2020最新五篇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五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三节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84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