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一起看看小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欢迎查阅!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
4、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到新中国的建立历程,我们不会忘记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不会忘记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寻那段激动人心的革命岁月。
2、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要求。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
4、简介延安。我们为什么要追寻延安?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朗读:
翩翩归来 茁壮成长 满目琳琅 毫不犹豫 灿烂辉煌
脊梁 镢头
2、指名分节读诗歌,思考这每节诗的意思。
三、指导学习第一节诗歌: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你从这节诗中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3、仿照写句子:
4.朗读。背诵。
5、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自学后面的几节诗:
1、学生自学。
2、交流:
(一)第二节:
1、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是指当年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当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它代表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追寻的是这种精神。
2、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 1938年11月,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中央机关由城内搬到杨家岭。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运会、妇委、青委等单位均设在这里。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领导了大生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也是在这里举行的。1943年10月,中央书记由此迁驻枣园,中央其他单位仍留住这里。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驻地。实际上是指追寻党中央的领导。
3、朗读。
二)第三、四节:
1、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涌现得快、多。
满目琳琅:各种好东西很多。通过这两个比喻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化。
2、温热土炕:代表的是延安的精神。
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的含义是指贫穷落后,顶天立地的脊梁是指延安精神
4、连起来读三、四节诗。
5、概括意思。
三)第五、六节:
1、反问句的体会。
2、追寻信念:什么样的信念?——金色的理想,解放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3、追寻温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追寻光明:只有拥有延安精神才能拥有光明。
五、总结全文:
1、分段概括段意。
2、概括全文及中心思想。
3、练习背诵。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利用课文插图和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100%的学生能通过反复地练读和师生互相评价的读,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90%的学生能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情境,感受到诗中儿童的可爱,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98%的学生能借助书上的注释和插图,结合课外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3、95%的学生能通过熟读和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感受到儿童的可爱之后,能体会出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学习重点:
学生能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情境,感受到诗中儿童的可爱,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吕岩的《牧童》一诗,欣赏到了一幅牧童晚归的休憩图,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首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背诵情况,并在评价的同时,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就像一幅恬淡的山水画,让我们感受到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安然与恬静,更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儿童那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的趣味生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古代儿童趣味生活的小诗,题目是《舟过安仁》。
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品味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通读顺读出音律。
1、教师范读,学生初悟。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小组练读,熟读比赛。
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同学们不仅要把古诗读熟,更要把每一个字词读准确。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4、指名朗读,生生评价。
5、齐读古诗,读出音律。
(二)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意。
1、同学们,恭喜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仅读通读熟了古诗,而且读出了古诗的韵律,下面请你们再读一读这首诗,并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插图,看你有读懂了些什么?不懂的可以画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预设:
(1)词语:怪生 遮头 使风
(2)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感悟童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感悟童真童趣。
1、同学们,波光粼粼的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2、指名描绘看到的画面。
预设:学生首次描绘可能仅仅是把诗句的意思枯燥地讲给大家听,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语句说得更丰满一些。也可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并让学生互相评价。
3、品读诗句,感悟童真童趣。
(1)如此特别的两个孩子,杨万里看到他们时会有什么感受呢?
(2)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看到这么可爱的孩子,你内心充满了什么之情?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这首诗。(喜爱)
(二)再创情境,品读体会作者的不泯童心:
1、同学们,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是啊,晴空之下,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杨万里。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设: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
2、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想象一下。
3、疑窦顿解,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4、是啊!眼前此景不觉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眼前孩童不禁让人啧啧称赞!让我们再次齐读第3、4行, 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
(三)了解诗人,升华童趣
1、介绍诗人杨万里
美好的童趣令我们深深陶醉。诗人杨万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所写的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2、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点化诗境的词语。预设:怪不得 使
3、再读古诗,读出恍然大悟的感受,读出对孩童聪明伶俐的赞美之情,并背诵。
四、拓展延伸,享受童趣
介绍诗人其他具有童趣的古诗。
《稚子弄冰》 《桑茶坑道中》
杨万里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晴明风日雨干时,
采丝穿取当银钲。 草满花堤水满溪。
敲成玉磬穿林响, 童子柳阴眠正着,
忽作玻璃碎地声。 一牛吃过柳阴西。
五、读写延伸,延展童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描写童趣的小诗,为了让大家能继续品味它的芳华,请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把它变成一幅流动的画,一个美丽的小故事。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