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案范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推荐文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教案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范文3篇一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 200 年 月 日 | ||||
星期 | |||||
课标要求 |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 ||||
提示与建议 | ▲对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发生的困难进行分析,说明货币的作用。 ▲以金银、纸币、账面结算为例,归纳出货币的基本职能。 ▲ 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 ▲讨论:“金钱万能”吗? | ||||
教 学目 标 |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基础知识】 识记:商品、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纸币 理解: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和纸币 【能力过程】 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 ||||
重点 |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 ||||
难点 | 纸币 | ||||
课时 | |||||
教具 | |||||
方法 | |||||
导 入 新 课 | 拿出人民币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钱)好,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具有流通职能。大家都很清楚“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张印刷精美的纸片为何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 | ||||
教 学 过 程 |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1、货币的本质(板书) 货币不是天神创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 商品和货币的紧密联系。(板书) 讨论思考p4探究活动问题(1)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要求学生由表及里,从表面各不相同的商品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劳动产品、用于交换) ▲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必须又有着交换的目的的)如母亲为你织的毛衣和商店的毛衣比较。从以上讨论我们知道 ①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而且,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购买商品需要货币,但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 ②货币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板书)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不是像我们现在用钱买商品的呢?(不是)最初的是物物交换。那时候还没有钱出现。 (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为了深刻体会货币产生的必要性,请同学们思考讨论思考课本p5探究活动的问题 相信大家已经很清楚物物交换的缺点:红珍珠和牛奶的交换要几经周折才能实现。花时费力,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怎么样才更方便呢)人们在长期的无数次交换中,认识到,某一地方的市场上,必有一种或几种商品是人们比较乐意接受的。就好像北方人比较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米饭。人们把自己手上的商品先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商品,再用它换回自己想要的商品,这样一种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 看名词点击: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有用性)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缺一不可。 最初,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一般等价物各有不同,比如有牲畜、贝壳、布等等。后来人们发现,牲畜等不便分割、保存等,于是开始寻找一种更好的等价物,人们发现了贵金属金银(优点看书p3)。从此,一般等价物的任务就固定在金银身上了,货币就产生了。(含义p3)。所以说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只不过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不随时、地的变化而变化。 (3)、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4)人们为什么要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又为什么能够交换? 因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从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的含义(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充当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看出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板书) ①价值尺度的含义 我们去商店买东西,待售的商品前都会标上一个价格标签,人们一看就知道这件商品值多少钱,那件商品值多少钱。(p4图)。货币的这种职能就是价值尺度(含义看课本p5),注意它衡量的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同时,由于货币具有价值,是一般等价物,它能够行使价值尺度的这个职能,用它自身的价值作为尺子,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就像尺子之所以能衡量物品的长短,是因为尺子本身也有长度;称陀之所以能称物品的重量,是因为它本身也有重量一样。 ②价格的含义 (书p5图1)这些就是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价格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个职能的表现。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价格并不需要拿真正的货币放在旁边,(注意: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就好像价格标签。因为它所表示的是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商品和货币的交换。 (2)、流通手段(板书) ①流通手段及商品流通的含义 如果,现在我需要一辆自行车,就需要拿380元去买,而车主拿了这个钱就可以去买其他的东西。这样,货币就不再固定地在某个人手上,而是在运动了。这个运动的过程就是流通的过程。 布 棉花 菜 衣服 …… 这中间的转换媒介就是货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职能就是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公式就是: 商品 货币 商品 ②商品流通对商品生产者的启示 货币出现以后,由于商品交换包括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所以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下去。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所以生产者要使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要现实的货币,而不是观念上的货币。 以上两种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我们要重点把握的。除了以上两种职能之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的含义(板书) (1)、纸币的产生及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板书)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其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金银条块——富商的打上印记的金银条块──铸币。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出现了分离,预示着可以用某种东西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商品交换者手中的作用瞬息即逝,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要就产生了作为货币的纸币。纸币产生过程如图示: 金银条块→富 (2)、纸币的含义(板书) ①、纸币必须由国家发行。如果不是本国发行的,就不是纸币,而是伪造的人民币,在市场上不能流通。制造假币的行为在各国都属于犯罪行为。伪造假币的行为不加制裁,会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危及国家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正常生活。②、必须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国家以前强制使用的但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 (3)、纸币的发行。(板书) 纸币的发行要遵循货币的流通规律(回顾p7相关链接1)否则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看p8名词点击。这两者产生原因主要是纸币发行量和实际需要量不符或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符造成的,结果对经济都不利。 (4)、电子货币。理解货币的发展:金银—-纸币—电子货币 | 理解商品的含义还要注意交换之前、之中、之后是不是商品 对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从物物交换到媒体交换的必然性 课堂讨论p7探究活动问题(1)使学生明确生产者能否把商品卖出去关系到自身的生死存亡。之后再 设置问题:假如你承包我校食堂,你要如何经营,为什么? | |||
课堂 小结 | 我们懂得了货币的本质以及其职能,也知道了纸币,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货币。 | ||||
反 思 | |||||
高中政治教案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范文3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识记的知识:
商品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流通
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如何对待金钱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一个实例来阐述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拜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教材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现实生活中,商品、货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刚刚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对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是怎样才能使这种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呢?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具备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本框题的特点(知识含量大,知识跨度大,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在设计教案时,我着重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侧重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似的课堂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自我思考中形成对商品、货币等经济现象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1.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含义和两种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问题诱导法
【教具】
黑板 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钱。现在我们常用的钱有人民币(展示图片),它是一种纸币。但在古代,人们常用的钱却是银子(展示图片),它是一种货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货币。货币到底是什么?货币从何而来?货币与纸币的关系是怎样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教学]
1.商品的含义
我们知道,钱是用来买东西的,我们买的东西在经济学中叫做商品。比如这个粉笔(手持粉笔),厂商花功夫把它造出来,是为了把它卖出去挣钱。
[问]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商品有什么特点?
花功夫——劳动产品(板书) 卖出去——用于交换(板书)
[总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4页第一段)
[巩固]展示各种有形和无形物品,让学生判断是否商品并逐一分析。
2.商品的基本属性
[讲解]另外,商品还有2个基本属性,我们一起来看4页框1的内容。
[总结]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民某种需要的属性——实用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等价交换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忽略劳动的具体形式,人类的任何劳动都是人类劳动,搬砖的和打字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在人类劳动这个属性上是无差别的。
3.货币的产生及含义
我们购买商品需要支付货币,那它们是同时产生的吗?我们先来看看4页框2的故事。
[板书] 盐 棉布
银子
马匹 茶叶 米
师:要让他们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生:有马匹的需要盐。
师:这样的交换是不是很麻烦,有没有让交换变得方便的方法?
生:找一个交换的媒介,比如说银子。
高中政治教案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范文3篇三
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3年4月第5版,2013年7月山东第一次印刷。按照十八大精神和社会现实状况,新教材修订部分内容。
第一目 货币的本质
老教材原文: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贵金属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新教材修订: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贵金属金银等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这些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第二目 货币的基本职能
老教材原文: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新教材修订:删除老教材中“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第三目 纸币
老教材原文: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铸币。金属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会逐渐磨损,成为不足值的货币,一般情况下并不影响它同足值的铸币一样使用。后来,又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新教材修订: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的,每做一笔交易都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后来,又产生了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所以,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老教材原文: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新教材修订: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经济生活的开篇内容,也是学好经济生活模块的基础。升入高一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该框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适当讲解的同时,可以通过一些生动形象、模拟实际生活等课堂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题目】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景引导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爸爸去哪儿2》六个小萌娃用自己卖杨梅的钱给独居老奶奶买礼物的视频片段。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品,大多都需要用货币去购买;享受市场提供的服务也要支付货币。货币到底是什么?货币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视频导入新课,不仅能一上去就抓住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该视频在讲解商品、货币这两个知识点时,也能得到充分运用。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 思维对话
一、货币的本质
(一)自主学习——探究商品的基本含义
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4第一段内容,找出商品的含义。然后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片中哪些物品是商品?这些物品由市场销售、孩子购买、到作为礼物送给老奶奶这一过程中都是商品吗?
②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几样不是商品但人们的生活却离不开它的物品吗?并分析它们为什么不是商品。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商品只有在流通领域才能称得上是商品,退出流通领域就不是商品,而转化为消费品。
设计意图:商品的含义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节省时间,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而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商品,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不是商品,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也能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去购买商品?你能用一句成语说明你希望买到的商品的特点吗?
然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人们总是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充分讨论,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能够引导学生更准确、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三)感受生活—探究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教师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都是用货币去买自己需要的商品,但也存在不用货币的换购活动,比如网上的换购和片中多多在钱不够的情况下想到了用杨梅跟买鞋的阿姨换取贝尔喜欢的水晶鞋。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没有货币的时代人们是怎样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的。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模拟换购活动:从班级中找出三个同学,让一个同学用一支笔向其他同学换取笔记本;一个同学用一本英汉字典换取圆规和笔袋;一个同学用教师提前准备好的锅铲换取学习参考书。其他同学则每人从自己的物品中拿出一件准备交换。
活动规则:1、换取物品的数量不定,双方认可就行。 2、本着公平、自愿的原则进行。 3、可以通过多次换购获取最终需要的物品。
教师在学生换购活动结束后,先让这三个同学到讲台上交流一下在本次换购中的体会,特别是说一下换购中存在的困难。然后再设计两个探究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
(1)要让他们都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2)你能设想出让交换变得方便的办法吗?
学生在共同探究后,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大家相对都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
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上一些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他们的缺陷;展示金银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优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货币最终固定在金银上。从而总结出货币的产生过程:物物交换——般等价物出现——固定在金银上——货币。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是否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设计意图:货币的本质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探究,可以使学生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使用货币进行交换的方便;而运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优点和货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货币的本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辩证地看问题。
二、货币的职能
教师过渡: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
(一)观察生活——探究货币的基本职能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到的货币的知识总结: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说货币一产生就具有两大功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将货币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叫做价值尺度;将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然后,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两个职能进行探究,以真正理解。
1、价值尺度
教师活动:《爸爸去哪儿》片中市场上的每一种商品都有它的价格,超市中的每一种商品也都有它的价位牌。不同商品价格不同,表示不同商品需要用不同数量的货币来购买。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思考:为什么不同商品价格不同?在商品交换中价格有什么实际意义?它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总结和升华:
①不同的商品耗费的人类劳动量不同,即价值的大小不同,因而价格不同。
②价格是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将商品中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货币表示出来。
③货币产生以前,商品的价值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或一般等价物)来表现;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价格的高低)。
2、流通手段。
请同学们再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刚才同学们的换购活动是用一种商品直接换取另一种商品。而片中的六个小萌娃则是先将杨梅换成钱,然后再用钱去买自己需要的商品。试分析这两种商品交换活动有什么不同。
(2)多多用自己卖杨梅所得的10元钱给老奶奶买了一双拖鞋,在这里,10元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交流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总结:
①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
②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如“杨梅 SHAPE MERGEFORMAT 货币 SHAPE MERGEFORMAT 拖鞋)
③我们把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多多用自己卖杨梅所得的10元钱给老奶奶买了一双拖鞋,在这里10元钱起到了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也就是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教师进一步设问:如果孩子们没有将杨梅卖出去,他们是不是会很难过?
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示马克思关于商品交换的一段精彩论述: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
片中孩子们的杨梅也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卖出去,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和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的知识讨论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顺利地将自己的商品卖成钱?又如何才能卖出好价钱?
②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
政治教案范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