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散步教案优秀范文
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据了有关散文的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小学散步教案优秀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一)学生自己 轻声朗读,思考回答下边问题: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人?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给这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
( )的家庭
( )的我 ( )的母亲
( )的妻子 ( )的儿子
(二)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有一个苹果或一束花,你最想送给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看来大家都喜欢这样的家庭。当然,如此温馨家庭,是数不胜数,人们常说,家是爱的港湾,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蕴含着亲情的琼浆,即使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那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全体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内容。
要求:
1、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轻重缓意。
读准下列字音:熬 (ǎo )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就你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从你喜爱或理解的角度,请你给文章拟个副标题并简述理由吗?A(亲情)B三代C温馨的家庭 D一家人)……
3、文中的一家四口人,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以下举学生部分发言)
喜欢文中“我”,因为他有责任感,孝敬老人……
喜欢文中的“母亲”, 虽然自己腿脚不灵便,但她深爱孙子,宁愿受累选择了大路。
喜欢文中“‘我’的儿子”他聪明,可爱,听话……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师生评价。
4请复述课文内容。
三、品读文段,美点寻踪。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形象的给人以强烈美感、句段,并从思想内容、文章的自身语言和结构特色等方面说说美在哪。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评价。
2、提示:写人的写景的句段,可从用词或修辞去欣赏。示范:a文章的开头美,美在“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开头有诗意的镜头。B“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地新绿随意的铺着”
3、美点寻踪: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的句子,并说说为何喜欢?
4、学生发言,然后师生评价。
(以下举一些学生发言的例子)
例1: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鱼塘,你看……
例2: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3:美在那无言的细节,你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就是爱,这就是责任,这就是尊老爱幼美好家庭,,结尾点明题旨。句式整齐、对称)
例4: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写出孩子的活泼、可爱,聪明)
四、问题探究:
1、当散步发生分歧时我是怎样处理的?我为什么这样决定?
(委屈孩子决定走大路,儿子小我可以背他,母亲老小路不好走。)2、 “我”本来决定走小路,后来为何又走大路?
(走小路应该爱是母亲的决定,我尊重母亲。这个决定更完美,这才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3、文章结尾作者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题目《散步》是从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请你从另一个角度给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展开想象 体验感受
1、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爽快地毫不犹豫地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么想?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六、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七、比较阅读,学法实践。
要求: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三’”短文:《三代》,试着实践学法:
(1)重拟标题;
1、让学生自读、思考、自由讨论。
2、让学生自由发言,在发言后加以点评、明确。
小学散步教案优秀范文e二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 ,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
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小学散步教案优秀范文三
摘要:语文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的文本解读和教材处理的能力,是决定其教学设计成败及其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好的文本解读和教材处理能够带领学生走进文字的深处,品读出文本中不一样的美。为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如何从文本解读和教材处理两大板块着手,来优化教学设计,从而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对于该命题的思考提供参考。
摘要:教学设计;散文教学;文本解读;教材处理;散步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通常从两方面着手:备教材和备学生。备教材实际上就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转换成可操作的教学预案的过程,这里涉及到选择教学点,规划教学步骤和时间等;备学生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散文的教学设计,试图通过探讨散文文本解读和教材处理对于教学设计的作用方面来为广大一线教师的设计散文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尤其是在初高中的教材中出现大量的散文,因此,教好这类文章,提高课堂效果,是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话题。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反复阅读王荣生教授的《散文阅读教什么》这本书后,认为要想做好散文的教学设计,关键是要合理地进行文本解读和教材处理。当然,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散文。何为散文?散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种文体。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旧散文”的定义,向来用“排除法”,即:凡是在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就会被归为“散文”。在中国古代,骈文之外,便是“散文”;韵文之外,都是“散文”。在中国现代,小说、诗歌、戏剧等,被称之为纯文学,“散文”则被称之为杂文学,文学作品中“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实用文章称为非文学。散文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无规范可言,一个时代一个样,一个人一个样式,因此我们在谈论散文的时候都会说某某某的散文,如:鲁迅的散文、周作人的散文、尼采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等等。作者不同,散文的样式是不同的;时期不同,同一个作者的散文写作样式也是不相同的。至此,我们清楚地了解了何为散文?既然散文它没有特定的样式,而是更加关注作者本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更加灵活,不能因循守旧。
那么,散文的教学设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笔者认为文本解读是关键,教材处理是保障。
一、文本解读是关键——找到文本的关键点
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宝藏,因而是需要教师反复咀嚼与品位的,文本解读是语文文本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文本解读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①]文本解读离不开对于文本细节的把握,有时候借助一个关键词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激发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学习热情;有时候又必须反复通读全文才能对文本有清晰的把握。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既不能只抓住某些关键词,也不能将面面俱到,将整篇文章的细枝末节在课堂中展现给学生。教学设计归根结底是要求学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语文实际能力选择有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文本最值得探究的点进行设计。而对于本文所要探究的散文这一文体,笔者认为找到文本的关键点才是最重要的。
散文的关键点是理解散文的突破口,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最佳途径,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了最佳关键点,就会“切”出兴趣,“切”出能力,“切”出高效课堂,也能使学生顺利走进文本,进而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可是,教师又如何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快速的找到关键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提炼文本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可以梳理出很多可供教学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从背景着手,探讨背景和作者创作之间的关系,例如朱自清在创作《荷塘月色》的时候正值大革命失败,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的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作者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再比如教师也可以从文章的从字词和句子,修辞和结构等方面切入。比如《散步》,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下列几项教学内容:
l 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l 概括这篇散文的故事情节。
l 分析这篇散文的主旨。
l 分析一家人的形象。
l 品味语言的美感。
但是,并不是教师文本解读过程中所有解读的教学内容,都能够进入到教学设计中的。事实上,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教师仅仅将自我阅读体验简单地呈现给学生,完全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没有将学情充分考虑到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既要结合学情,又要从教学内容中挑选出最能感受本文情感的教学点进行切入,所选择的这个点应该是能够支撑全局并且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实践意义的,它是本文内容和形式的结合点。因此,对于《散步》这篇经典散文,教学点就可以落在散步过程中“我”对母亲的孝顺这件以小见大的事上。这一内容可以统领全文的结构,并升华全文的内容,甚至还可以迁移到作文教学中。我想这就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应该围绕这样的训练点次第展开。而对于其他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渗透即可,甚至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予以剔除。
(二)重视作者的独特体验
前文有述,散文没有固定的样式,因此我们在谈论散文的时候会说某某某的散文,由此看来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必须特别重视作者个人的独特体验。
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和感情[②]。散文中的主体并不是作者眼前所看到的真实存在的事物,而是作者由眼前所看到的事物生发出的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因此,散文的客体是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是作者特定时期眼里的描述对象。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即使没有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夜晚清华园的里的荷塘依旧是无比美丽的,但是那一晚朱自清所见的“荷塘月色”却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他自己一个人,因为那晚的“荷塘月色”是倾注了作者自己个人高度的情感。再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据当时的事实记载,作者的母亲和儿子并没有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之间有过争执,当时,作者也并没有背起自己的老母亲,虽然之前作者有过这样的行为。但是作者创作的时候想到了“孝顺”这个主题,他需要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来展现散步的过程,这是属于作者一个人的“散步”,它甚至不属于“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仅仅只属于“我”。这就是散文的关键点,这就是作者一个人的散文。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不能只关注作者文章中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需要透过作者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作者当下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
(三)尊重个人的独特感受
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尤其是散文的文本解读的时候,要把自己清空,完全没有任何目的地去阅读文本,即“零体验阅读”。教师以自己对语言文字惯有敏感沉浸其间,获得最真切的阅读体验。阅读完毕,久久挥之不去的,往往也是这篇文本最为动人和最具价值的地方。这可能是一处细节,可能是一处伏笔,可能是一个人物,也可能是一处漏洞。把它作为文本解读的第一手资料,会让教学充满个性和温度,彰显出迷人的人文气息。这与从其他地方生搬硬套来的文本解读不可同日而语。例如,在阅读《散步》这篇散文中,“好像我背上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对于这句话,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可以理解成:“我背上的是年老的母亲,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年幼的儿子,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生命绵延不断的整个世界。”当然,也可以换一个思路进行理解成:“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尊老爱幼,就是整个世界,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当教师发现类似的可以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句子,需要格外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想要读者进行细细品味的句子,值得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
二、教材处理是保障——发现学生疑难点
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需要教材处理。教师的文本解读虽然可能是丰富而深刻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解读和发现都具有教学价值。即使教师利用上述方法找到了文本的关键点,但是根据王荣生教授所言:文本的教学点是文本的关键点和学生的疑难点的重合处。因此教师必须经过教材处理这一环节,它是连接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纽带,能过滤文本解读的一些杂志,淬炼出符合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从而进行有语文教学意义的教学设计。通过教材处理找到学生散文学习的疑难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关注学情
众所周知,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而成的,反映学科课程的内容体系。[③]可是,统一编写的教材,无法兼顾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校情、学情等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之后,完成教学设计之前要对教材进行处理,因“学”就“导”。教师要根据所教授学生的学情对文本内容进行优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如何理解课程标准和处理教材,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
除了文本本身的特点,我们还要兼顾学生视野。以他们现有的阅读经验,会对文本中的哪些地方感兴趣?会对文本中的哪些地方存有困惑?他们根据这篇文本会联想到哪些文本?根据这个作者会想起哪些事件、哪些相关的人、相关的文章?这篇文章与他们的生活距离如何?他们是否已有相关的生活体验?如果有相当的距离,是否有可提供的材料用于桥接?他们这个年龄段,对文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又有哪些可能会被忽略的要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散步》这篇散文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到,散步这件事本身是一件几乎人人都熟悉的事情,所以对于散步时的心情感悟可以让大家自由地讨论和分享,这是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作者莫怀戚的散步和我们大家平时的散步又不太一样,一家四口人,三代人,这是一个相对来说复杂的家庭的关系,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深层次的关系可能还有些陌生,因此教师可以在祖孙三代人的关系这儿稍作停留,因为只有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了散步四人的关系,他们才能对文章接下去所体悟出的生命感悟有感触。
(二)关注课标和单元要求
一篇文本的解读千差万别,一篇文本的处理千姿百态,所以语文教学是一份百花齐放的事业。但同时,语文教学又不是一件任人为所欲为的事情。它有基本的规范要求,那就是新课程标准关于年段目标的基本要求。训练不到位,则会离目标太远,完不成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过分拔高,则容易“食不对味”,造成“消化不良”。教师在关注个人学情的基础上,还应该关注课程标准对于该年段学生的要求,如果教师的教学偏离了课程标准的指挥棒,那么就会距离教学目标和要求越来越远。就会出现过分拔高学生的要求或者教学内容过易的现象。例如,在《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有如下两条: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教师在对《散步》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对里面的关键词句进行重点推敲。而《散步》中,最关键的一个句子就是“好像我背上加上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至此,本文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点找到了。
综上所述,要想完成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在文本解读和教材处理两方面着手,设计的时候要把握轻重、主次,这既是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合理地安排教学的环节。如果教材处理面面俱到,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拖沓烦琐,不仅吸引不了学生,而且很容易让学生觉得乏味,那么教学只能事倍功半。然而,教材处理过于简单化,节奏过快,学生又不易掌握。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资源,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好的教学设计从文本解读中来,但一定会超越文本解读。好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文本整体解读与教材处理的整体的叙事。
【参考文献】
[1] 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 危乃华.重读解读与处理教材,构建“学导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9(04).
[3] 王湘萍.教材文本解读的三个中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3).
[4] 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9):49-54.
[5]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67-168.
[6] 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 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2.
附录1: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美。
2. 通过品析体会本文的亲情美、人性美、生命美。
3. 通过写作体悟生命在孝顺中传承的含义。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不管是生活也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好,一切皆于平淡才是真实。生活哪有处处精彩,都是平淡之事累积起来,蓦然回首,才觉得生活其实也有它的精彩之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体会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
(板书课题:散步。齐读课题)
二、初读知关系
★快速地浏览课文,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并结合具体的分别说说每个人的特点。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句话中的“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四人构成了我们中国典型的三代人。但是作者在这里不用“三代人散步”而采用一种更占篇幅,更加诗意的表达,就是将四者的关系描绘出来,从而表现出浓浓地亲情。并且这四个人的关系之中,“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是连接着其他三个人的纽带,因此从侧面也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由此看来,作者将称谓写出来并不是为了占用篇幅,而是为了起到一种更好地表达效果,这样写更加的严肃和庄重,这也反过去映衬出题目中“散步”这件事在我心中的地位。
★小孩(聪明、可爱、机灵)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小孩天真的话语一下子就道出了散步一行人的关系,是啊,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两对母子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既可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够看出小孩的聪明、可爱和机灵。
★母亲(慈祥、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小时候,孩子听母亲的话;长大了,母亲听孩子的话。这一前一后的变换身份事实上也是生命在延续。母子之间通过语言互诉心声,通过语言表达情感。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还是走小路吧。”
母亲本来是想要走大路的,因为母亲老了,大路平坦。但是当母亲听到孙儿要走小路的时候,她就“摸摸”孙儿的头,然后改变了自己的主意,这个动作能够看出母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孙儿,愿意满足孙儿的要求。并且 “摸摸”这个动作体现了母亲的温柔和对孙子的疼爱。本段看似是母亲替儿子解了围,但是这不单单是母亲疼爱孙儿的表现,也是母亲体恤儿子的表现。为儿子、为孙子而甘愿做出让步,而这种让步,这种付出也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其实,亲情的其乐融融,并非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实际上也是要作出必要的让步和付出的,正是因为这必要的让步,亲情爱情才更好对保持。因此,在文章中,作者是借“散步”这一件小事,表现出爱的表现不是积极的索取,而是退让和付出,在自己珍爱的人面前,宽容、付出、退让都是爱的一种方式,爱即是一种成全。
★妻子(贤妻良母)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妻子在家里,不一定听我的,但是在外面他总是听哇我的,可见这位妻子是疑问非常尊重丈夫,非常懂得家庭经营的人。
★我(孝顺、有责任)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到母亲和儿子在走哪一条路这个问题上发生分歧之后做出的决定,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很短。因此,我可以委屈儿子成全母亲的决定。这是“我”孝顺母亲的表现。
作者说这话时语气是干脆利落的,有一种当机立断的魄力。因为此时的我是母亲、妻子和儿子的依靠,是唯一一个能够做决定的人。因此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无比坚定的语气朗读这句话,去用心体会作者的心情。
的确,母亲的身体状况,我们从文章的开头就可以看出来,“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说明了母亲挺过严冬不容易,每活过一天,十分艰难,很不容易。这更加突出“我”的孝顺。
三、再读品景色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第一句中的“新绿”“绿芽”“冬水”无一不象征着春天来了,而春天又是生命的象征,这是作者通过描写“新绿”“嫩芽”等春天特有的景物来抒发对于生命的热爱。同时,这也侧面烘托出了作者散步时的闲适心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二句话是母亲眼中小路中的风景,“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景物都是美好的象征。这也正好印证了儿子所说的“小路有意思”。这也正是年幼儿子以后所要行走的人生路。
一边品读这两段描写景物的句子,一边请学生试着带着欣赏的心情美读这两段话。
四、三读悟情感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这段话中的情感是需要我们体悟的,但同时里面的句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两句话都是对称句,讲究对称美,前后两个分句是明显对称的两个部分,显得特别精炼、精神,不仅仅在形式上很美观,同时读者在阅读时候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文中的"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的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背上的”是母亲。“她背上的”是儿子。“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母亲加儿子。母亲加儿子,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花一天国,一家一世界。”
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尊老爱幼,就是整个世界。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整个世界。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五、总结提升
★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站在读懂课文的角度说明理由。
小组合作讨论并得出小组答案,最后一起来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使用“散步”这个题目。
★探讨对称句
教师问学生大家发现没有,这篇文章什么句子比较多?(对称句)
这种对称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大家找找看,找一找对称句。
让学生读自己找的对称句。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对称句,让学生齐读)
这种句式多美呀!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着这样的对称句,说一句话。(师出示多媒体)
说得太美了!诗一般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除了具有对称美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几生说)
六、拓展延伸
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亲情无处不在,它不仅在莫怀戚先生的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每一个人的心中,只要你用心观察。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庭中的亲情故事。
同学们,我们即将走出美文《散步》,但是从这篇文章中传达出的浓浓的亲情其实藏在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中,老师相信,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小事,课后有时间就请拿起你的笔来写一写。下课!
附录2: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相关文章:
小学散步教案优秀范文
上一篇:散文《散步》的教案优秀范文
下一篇:散文《听雨》幼儿教案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