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若水1152 分享 时间: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七年级地理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范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范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学会描述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讨论、交流、回答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方法归纳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

  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作业情况, 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思考、回答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引入新课: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了解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

  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

  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了解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

  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

  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

  掌握、理解。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到黑板上绘制 巩固知识

  内容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方法归纳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板书设计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轴是假象轴

  (2)、南极S,北极N

  (3)、纬线和经线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圆

  长度 一样长 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线 0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连续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回忆、思考

  巩固上节已学知识

  师生互动1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

  讨论、思考、回答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

  完成21页活动题 引导、启发 交流、讨论、合作 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方法归纳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

  小地球仪的制作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七年级地理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4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