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电影最新观后感作文
《爱乐之城》讲述一位爵士乐钢琴家与一名怀揣梦想的女演员之间的爱情故事。2017年《爱乐之城》获得第74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爱乐之城电影最新观后感作文,希望能帮到各位。
爱乐之城电影最新观后感作文1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发展史上,岁月无边遐想的空谷里,那里埋藏着数如家珍的文化、故事、制度……还有无数人的青春。从间隙传出的呐喊,无奈声声,些许是散藏深埋的爱情,在不为人知的时刻,表现出惊人的生机。我们总在伺机寻找、创造一些永恒的现实,来供我们揣摩,孰知仍旧常常失落。那种永恒,在瓜熟蒂落的一天,我坐在银河的梦里冥思苦想,或许是爱情,因为唯有爱情,在无边落叶的深秋,也能散发格外的深沉,蹦出摄人心魄的音符。
在这部电影里,查泽雷导演一直游离在真与假、梦想与现实之间,这不仅体现在歌舞片本身固有的特征,更在于导演对主题的拮取和意象的选择,以及对现代科技超然的运用和对过去时代执着的追悼。使电影在音乐和镜头双重作用下,完成了一场甚至好莱坞的新时代的蜕变,男女主角的恋变,也仿佛象征歌舞片在如今社会的生存状态。影片更深层次讨论爱情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理想与现实得到实现时,那么爱情将何去何从。
影片的开始,两个人都在为为梦想努力,斯通饰演的米娅、高斯林的塞巴斯汀都把角色的苦钝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是在不懈的追逐爵士乐的道路上,一个是在奔赴演员的途中,就这样,两个人在一家咖啡馆相遇,徐志摩曾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现实总不是常常让人满意,两个人擦肩而过。此处通过下文我们知道,亦是导演有意为之,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既借用了好莱坞经典故事开头,又不落于俗套,与整部影片的结构相得益彰,实为大家手笔。
在接下来的影片发展中,仍旧遵循一贯的好莱坞叙事风格,两人的爱情得到升华,导演刻意凸显两人原生爱情的狭隙,在冲破旧爱情的基础上引起观众对剧情的认可和趋同。这让人很自然的想起来此前高斯林饰演的《恋恋笔记本》以及电影史上许许多多的经典爱情片,这当然也是致敬的法则一种。有一句话是“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影片在此处将主题止住,是在为下文编织一个更大的局。
音乐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海景,是跌宕起伏的浪涛,是无限的诗意,电影中,音乐是一条透明的线,串联整个影片的发展,它又像一块无形的幕,覆盖在影片的情节之上。在暗处引导着影片的发展,也同样引导着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对情节的把握。
歌舞片当中音乐是电影的中心。因此,音乐的好坏决定着电影的胜败。毋庸置疑,在这部电影当中,音乐的的确确是成功了。他要人物在其中得到了饱满的形象,也让故事更加生动而立体,哥,更让观众随着人物的变化而拥有了喜怒哀乐。
举影片当中的一例,当高斯林演奏完爵士乐时,背景音乐缓缓响起,那种音乐是落寞的、是凄凉的!是寂寞的、是孤独的…恰恰表明了人物内心不可言喻的活动。这种表现是无声无息、是一种浅浅淡淡的转身式的自然。他不像镜头一样刻意而为之,也不像蒙太奇的组接一样,稍有用力就显得格格不入。当斯通听完他的爵士乐时,这时候的音乐显得欢快而明亮,这种节奏又恰恰是斯通内心的感受,是准确无误的表达。
电影因为音乐而增色增彩。它像中国的戏曲一般,诚实地将一切都呈现在舞台上,表现在荧屏上,不加造作、毫不夸张,不加掩饰、更加美丽。
除音乐之外,电影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一个时代的追忆。歌舞片在漫长的时代发展当中。已经与现在的观众产生莫大的距离。也可以说,是欣赏歌舞片的观众越来越少。因为现实带给大家的更多是剧情生动的剧情片、甜蜜击人的偶像片、生杀掠夺的枪战片、侠肠义胆的武侠片…在这种现象当中,推出一部歌舞片而成功几率是相当渺小的,导演反时代潮流而行,其勇气可嘉。
但脱开勇气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是影片对新技术的运用。还有就是影片对情怀的把握。在这部电影当中,导演大量的运用过往歌舞片当中经典的情节,比如影片的最后,舞台的实景打造,实际上就是《雨中曲》当中经典的一处镜头运用,再比如从电影当中出现的雨伞,更是导演对《瑟堡的雨伞》的致敬……因为这一系列的致敬,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当中,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镜头和画面,更是产生了多种的联想,浮现了往昔一个辉煌的电影时代。
好莱坞的电影发展是需要突破的,从上个世纪的独立制片人到现在,无一不是都在实践创新和改革。《爱乐之城》可以说是重新巩固了好莱坞在影坛上的地位,为好莱坞的发展和导演送上了一颗定心丸。仅仅对往昔的追忆也是不够的,影片之所以成功,另一个重大的方面就是对新技术的运用,这是史无前例的,这也是唯有在现代才能完成的,电影当中有许多唯美的镜头,每一个镜头都可以在电影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比如石头姐从餐厅跑出来与高斯林见面一段,一直到两个人执手相舞,在深蓝色的背景构图之下,演绎了一出如梦如幻的镜像,这在以前的人们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但是他真真正正地把握住了年轻人的心。也真真正正地把握住了新技术。导演并不拘泥于讲故事。他在讲故事的同时在对过去进行追忆,又在追忆的同时,加入了现代大量的科技。正是如此种.种的结合。促成了《爱乐之城》影片惊人的成功。相信歌舞片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时代在发展,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升,歌舞片会迎来新的辉煌。
爱乐之城电影最新观后感作文2
“人生没有一桩幸福不要付代价的。东边占了便宜,西边就得吃亏些。”--《傅雷家书》
这电影给了我一些“意料之中的触动”,它所描写的只不过是生活本身,其中大多是艰难的选择,和长久的无奈
生活迫使我们做出选择,做选择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选择会指向何种结果,而我们贪婪的天性又注定让我们在日后对当初作为代价牺牲了的,长久的怀念
就这样某些人和事便成为了人生中的执念,what if这个问题会在数个酒醉寂寞的午夜被重复提出。如果当时是另一种选择,如果对的人没有出现在错的时间,如果当时冲动一些,如果当时不顾一切,那人生是不是就没有遗憾,那这样的午夜是不是就不会伤感
把这样的选择和执念抽象成一个二选一的简单选择题,就是电影里表达的生活。两个选项是理想和爱情,二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理想,于是未尽的爱情便成为了执念,这执念在多年后尚可令两人在一首曲子的时间里伤感而流泪
如果他没有成名那么早,如果她的舞台剧大获成功,如果他追随她去巴黎,如果她为他留下,是不是就会获得想象的录影带里播出的大团圆而没有遗憾的生活?我对这答案并不乐观 - 这仿佛在问当年选择的红玫瑰是否会变成胸口的朱砂痣,亦或是选择的白玫瑰是否会变成床前明月光
我挺喜欢电影的结尾,在短暂的伤感过后,两人平静地接受了生活的安排,坚决而头也不回地走回各自需要面对的现实,没有拉扯,没有犹豫 - 这是成年人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多年前在理想与爱情间选择了前者,最后的结果也是求仁得仁,生活已经对其善意相待。最终的结局虽然感人流泪,但这并不是一个伤感的结局 - 甚至连无奈的结局都算不上 - 至多是个稍有遗憾的结局。而这种不能两全其美的遗憾,不过是生活本身罢了
爱乐之城电影最新观后感作文3
LA LA LAND,爱乐之城,一部金球奖七投七中、获得奥斯卡14项提名六项中奖的歌舞片,虽然在最佳影片颁奖时出现乌龙,爱乐之城并没有获得最佳影片奖,但如此战绩也足以证明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电影讲述的故事在当代的洛杉矶,寂寥的小演员米娅的志向是女演员兼剧作家,她沉迷老电影明星。她在华纳兄弟的片场当咖啡师,经常翘班去试镜。塞巴斯蒂安是一名爵士钢琴师,对艺术有着近乎洁癖的追求。他想开间俱乐部,但他所痴迷的音乐更适合博物馆,几乎没有人会愿意花钱去听,为了生存,他在与米娅相爱后违心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乐队,在尖叫的观众面前摆弄音乐合成器。同样追求梦想的两人在这座城市里遇见彼此,在唱唱跳跳中坠入了爱河,相互慰藉扶持,一起追求毕生梦想。但在逐渐达成梦想的同时,艺术与商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朦胧博弈,另两人的情感也面临抉择和考验,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分歧后,他们彼此鼓励对方不要放弃梦想。五年过后,米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出名的女演员,小塞开了自己梦想中的爵士俱乐部,但他们并没有像传统的爱情剧中两人同时收获了爱情和成功,米娅结婚生女而小塞依然孑然一生,某天,米娅无意间和丈夫来到了小塞的俱乐部,听小塞弹完了一首曲子后,两人相视而笑,各自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中国选择在情人节这天上映这部电影,我也刚好在情人节这一天看了,原本以为就是一部加了歌舞元素的爱情片,最后的结局一定是男女主角收获各自的成功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当然,我错了。从电影院出来,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广电审片的人一定没有看结尾,这是摆明着情人节要人分手的节奏啊。但整部电影最出彩的恰好是它这看似不圆满的结尾,就像雅克·德米的《瑟堡的雨伞》的结尾,曾经热恋的男女主各自婚嫁,分别多年之后相遇,只有简单的几句寒暄,他们回到了各自的轨道上。毒舌电影说:只有懂得遗憾的人,才能拍出真正的伤感。就是这份不圆满,这一份遗憾,使得影片最后八分钟Seb那首曲子的回忆和幻想升华了整部作品:假如餐厅相见的时候我吻了你,假如我没有为了生计而加入那个新式的爵士乐团,假如你面试成功后我们一起去了欧洲,你在拍戏,而我在我喜欢的爵士乐餐厅里弹琴,假如最后我们一直在一起,结婚生子,一起在某天进入了一家爵士俱乐部……当最后一个音落下,回到了现实。这样,电影就像给予观众两个结局,一个happy-ending,一个因为这个虚构的happy-ending而强化了之后的遗憾和伤感。而这个结尾升华了整部电影,一个真正令人满足的结尾不会是敷衍的大团圆,而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对于在现实中活着的观众而言,一个万事如意的故事,根本不会动人。只有拍出那份遗憾,拍出爱的脆弱,才能让我们走出影院时,收获真正的抚慰。”
这部电影还有其他的高明之处,一个是配乐,一个是摄影,还有主角们的表演,尤其在米娅面试时讲述她姨妈的故事那一段,导演没有选择在此处放入回忆杀,而是直接让周围灯光暗下,全靠石头姐来演绎,那段虽然是歌曲,但它更像是一个陈述,一份祝福,给那些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的人。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虽然并不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相比起月光、海边的曼彻斯特、血战钢锯岭来说,爱乐之城的确很难从当中脱颖而出),但并不妨碍它横扫各类大奖。
爱乐之城电影最新观后感作文4
前些日子我观看了《爱乐之城》,深有感触,认为这部电影能够成为奥斯卡的候选电影之一,必有其独特迷人之处。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渴望成为女演员和剧作家的女主角米娅和踌躇满志想要开爵士俱乐部的男主角小塞以外地在一家餐馆相遇。两人拥有者各自梦想,却面对同样窘迫的显示:米娅为维持生计在咖啡馆打工,小塞为户口不得不去神域其他酒吧中。相似的境遇,并都有着为梦想奋斗的年头,使得两个年轻人坠入爱河。然而,种.种事情使得两人的感情悄悄变质:米娅独角戏的失败,小塞常年在外巡演等等。最后,成功成为女演员的米娅在小塞的爵士俱乐部中重遇了小塞,他在弹奏她爱听的曲子,她凝望许久,转身离开。
这部电影的逻辑十分清晰明了,从两人相见相识,到相爱,最后两人有着不同的解决,一切都干净利落。而故事中并无俗套的小三、外遇等情节,诉说一个平淡的故事,更显清新脱俗。再看回结局,可以说我喜欢这个结局,但又不喜欢这个结局。并不似一般的爱情片那样以两人幸福圆满在一起的结局,两位主角并没有在一起,但以完成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为结局,如此看来,两人的最终分开似乎也是命中注定的。生活不是童话,没有那么多的圆满,可彼此都本想各自的戏剧,不也是好的吗?
当米娅最后站在俱乐部门口,双眼噙满泪水,与舞台中央的小塞相视而笑时,我忽然就想到,米娅最初在参观偶遇小塞的情景。世界这么多餐馆和咖啡厅,偏偏你就闯入了我在的那间,能遇上你是我的夫妻。在此我不得不感叹缘分的神奇,能让两个人相遇,并共同前进,是的,两个总比一个号。因你我也灿烂过,说到底还是缘分给予了所有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而高峰过后总会有下坡,遇到你是我的福气,错过你也是我的福气。
在一个酒吧里,透过那带着烟囱的拥挤餐馆,便发现那就是爱。男女主角的故事令人动容,其间的美好回忆都在观众们脑海里印下深深地烙印,甚至是那些小吵小闹的时光。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接受这样的结局,但我认为这样也是挺好不过的,就印证了那一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爱乐之城电影最新观后感作文5
直接说了吧,这个题目取自英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的一首诗:If Recollecting Were Forgetting,如果记住就是忘却。我还想过用这样一些题目:《别了,爱》《我曾爱过你》《当我俩分手时》《当温柔的声音消失时》《玫瑰为何如此苍白》……这样一来,托马斯·怀亚特、普希金、拜伦、雪莱、海涅这些伟大的名字就被扯进了这篇文章里。可是,它们跟我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呢?硬要论起来,多多少少也是有的,至少可以说是在致敬。同样的事情,放在电影上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情节、场景、服饰、台词巧妙地融合在一种设计之下,显出诚意满满。毕竟百多年的电影史可供致敬和效仿的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尤其是局限在歌舞片这一类型上的时候。选取其中的某些部分,便是回顾了一段往昔。
《摇摆乐时代》《我们跳舞?》《雨中曲》《错失甜蜜》《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甜姐儿》《红气球》……我把这些名字先列出是为了将它们抛开,下面绝不再提。我们正在谈论的和将要被记住的电影叫《爱乐之城》。我属于这部电影一结束就毫不犹豫的要给它打五星(满分)的那类观众,尤其结尾那五分钟的高潮,它把电影的造梦功能演绎到了极致。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却是一次完美的观影体验。我为这种体验打满分。且不去论那些关于爱情与梦想的主题,那些致敬与怀旧,那些无处不在的迷影趣味,单单是说它的呈现方式,便可以使之成为在记忆深处留下痕迹的经典影片。
在我翻过的几本世界电影史类的书籍,谈到有声电影类型的时候,都把歌舞片作为第一个描述的类型。声音的出现使电影有可能成为音乐性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2012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了。《艺术家》以默片的形式讲述了默片的消亡,而《爱乐之城》以歌舞片的形式道出歌舞片仍旧可以存活。想到一个例子,当香港本土电影只能致敬曾经的香港电影的时候,恰恰证明香港电影已经死了。把包裹着层层致敬与怀旧的《爱乐之城》撕开,里面讲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观众被这个故事感动了。观众被自己感动了。
《爱乐之城》的故事本身简直可以说是陈词滥调,这一点倒也跟《艺术家》类似。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的故事都被人讲过了,成千上万遍。关于这两个俗套故事,可以有这样一个问题被提出:如果以普通的(常规的)方式讲出来,电影会怎样?不会怎样,甚至都不会被那么多观众注意到。但是,上述问题本就不该被提出。表与里,形式与内容,讲什么和怎么讲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这两个部分都做到极致,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中一部分做到极致另一部虽不那么出色但还不至于拖后腿的时候,如《爱乐之城》,同样可以成为经典。找到了适合的形式,让电影可以卓然而立。这部电影本身肯定是音乐性的,我丝毫不怀疑多年后本片被回忆起的首先是声音,是旋律,是歌曲,比如《City Of Stars》。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以自己对爵士乐的无限热爱向世界呈现出了《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这两部对我来说都是“好看,好听”的电影,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但是,凡事都有个但是,不知是不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始终觉得作为导演的查泽雷对影片的掌控是有些问题的。最直观的感受在节奏上,接着这一点的是整体性的问题,这两点都会最终影响到那些精心设计的情节。不管是《爆裂鼓手》还是《爱乐之城》,在每个局部的好看好听上似乎都光芒闪现,不过整部电影却发展成了板块状,这一点让我感觉别扭。尤其是《爱乐之城》直接分为“冬春夏秋冬”的设计,明白是为了对照爱情关系的发展,但这样一来割裂之感便被放大了,中间部分显得平庸。好在最后那五分钟让我忘记了前面的一切,心甘情愿的接受了电影。音乐和局部的出彩确实是可以扬长避短的。不知道导演以后会不会挑战一下音乐性不是那么强的电影,或者学着慢慢收起那些无处不在的技巧性过强的东西。或许,这还要时间的历练。当然,这一切的“挑刺”都首先是建立在肯定其能力的基础上,毕竟他已经为世界呈现出了那么多的精彩。
“如果你爱电影,你就一定爱《爱乐之城》。”本片的簇拥们曾这样宣告到。但大洋彼岸的中国观众们似乎并不太爱这部电影。不要提什么刷爆朋友圈这样的现象了,一时的跟风很快就消散了,真正花钱去看的没多少人。《爱乐之城》的票房在中国大陆遇冷已是不争的事实,携11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而来的《爱乐之城》,且有这么多丰富又时尚的视听元素,上映9天票房不足两亿。明白所谓的歌舞片在这里的水土不服。但还是有些不可思议,毕竟那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电影随便一哆嗦就能在这里拿走十几个亿票房。有人说这部影片对于中国大众来说是阳春白雪,适合音乐学院或者美术学院的去看,我哪个学院都不是,但自认为还算一个影迷。一面是被不少人吹捧得神乎其技,一面是票房遇冷的尴尬现实,这种局面下才尤其需要一个中间地带,多一份心平气和。真与美的标准一项模糊不清,我遗憾的是,错过了的观众,不知何时才能在电影院里等到下一个《爱乐之城》或是类似的存在。老去的是年华,电影不会。
与其说是被本片的爱情和梦想感动的,不如说是被可能性感动的。我尤其喜欢可能性,以至于在那五分钟的幻想情节的一开头就忍不住了泪水。那是让一切从头开始的五分钟。一种现实,和另一种现实。只是那另一种现实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于电影里。这便是电影能带给我们的最美的梦。幻想里一起生活的人和在台下带着别人来看自己表演的那个人;看这个电影想起的那个人和看电影时坐在身边的那个人孰轻孰重,我不去讨论这个危险的命题。可能性的美好和忧伤之处,都在于它从未发生过。如果记住就是忘却,那么那些被记住了的和被忘却了的是否都是同一回事?沉浸在电影的梦幻里拥抱那些可能性吧,然后安静地走出电影院。
爱乐之城电影最新观后感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