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观看《长安十二时辰》后的影评以及观后感【五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长安十二时辰》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它讲述的上元节前夕,长安城混入可疑人员,身陷囹圄的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天才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破除隐患。关于观看《长安十二时辰》的影评以及观后感,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长安十二时辰影》影评以及观后感【1】

  首先,我很看好长安十二时辰这部作品,没有快进,认认真真的看到了12集,也给了5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对里面的小小瑕疵痛心不已。关于崔器这个角色,从前面的剧情来看,是失败的。

  编剧大概是觉得恩,这里剧情串不上了,让谁去呢,崔器吧。这里需要张小敬威武一下,谁去衬托,崔器吧,这里要给李必惹个麻烦,谁去呢,崔器吧。以至于他每一次做了什么举动,我都会在心里问一句,啊?为什么?

  崔器真是以一己之力拉上了剧情。比如他一出场,我觉得他应该是有些不服李必,对方只是个年少文人。加上李必的失误,导致哥哥惨死,心里还应是有些怨恨的。然后他也不看惯张小敬,他觉得张小敬只是个滥杀无辜的死囚,这都合理,所以他对张小敬的轻蔑是对的。

  但是从他说出崔六郎为他买官而吞羊肠珍珠的事件时,这个人的形象就开始出现问题了。似乎他这么说只是为了表现张小敬的聪明能由此想到图在崔六郎的肚子里。

  1,首先,崔六郎为他买军籍,还进了太子治下的旅贲军,按说这人出身不高,能爬的这么高,应该是自身有些武力值。到这里,他的形象应该是个有勇无谋的小军头子,易冲动,有些小心思,但本性不坏。

  那他到底什么属性,对太子是否忠心,还是对李必忠心,还是对大唐忠心,还是心中自有正义,还是以以利为优先。似乎编剧都没有想好这要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正是因为这里没有刻画明白,所以在后面他每一次变化都显得非常诡异。

  2,由于1的属性问题没解决,那问题就来了,他至少对哥哥,应该是极为敬重的,加上他又看不上张小敬,张小敬还对他哥哥出言不逊,他的反应应该是极为愤怒的。至少他这件事情也应该是抓着张的脖子,把对方逼如死角,恶狠狠的说。

  但是他只是背对着张,就轻松的把私密说了出来,他这个人可不像个会是喜怒不行于色的沉默角色。在这里,他和张小敬的冲突太弱了,说明他至少没有讨厌张小敬。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后面他可不是这么想的。

  3,他再一次出场的时候,是两方势力来夺权。这个时候何监回家了,李必出去了,靖安司里没有大人物压阵,他是唯一的兵头子,他做做样子在一旁站了站,放任对方,连冲突都没有起。这就有些玩味了,回到1里他的属性问题,他是否在意大唐和长安。

  我们姑且认为他是在意的,那要么他是对太子没那么忠心,觉得靖安司可有可无,交给对方来查狼卫也行。或者是太子私下给他下了命令别管了。

  不然以此人的心境至少也要有些动作。但是有件事情,他就算再愚钝,也总该知道,对方接手了,他太子旅贲军的身份是不可能还留在这里查狼卫,也就不可能为兄长报仇。那只能说明他没那么在意为他哥哥报仇。

  所以他在那干嘛,可能是为了表明,李必回到靖安司的力挽狂澜与孤注一掷吧。

  4,然后就是他磨磨唧唧去支援张小敬。他先是请求李必让他捉拿张小敬。这就好笑了,他知道李必是赌上了性命来救长安吧,他也是知道狼卫要火烧长安了,哦,他哥还被狼卫杀了。他这个时候还先想着要抓张小敬,张小敬干了啥,改变了他的想法,杀了暗桩?

  此刻他对张小敬的恨意已然超过了长安的安危,和他哥被狼卫杀的仇恨了。这合理吗?若是说他不在意长安的安危和狼卫,那他现在处在那干嘛,混日子吗,他是觉得今天抓不住狼卫自己也不会倒霉嘛。

  就算就算他觉得张小敬是个叛徒,想跑,在李必拒绝他之后,且李必极为信任张小敬,他是不是应该赶忙跑去确认张小敬就是个骗子,然后请命让自己来查狼卫。

  那抛去他求令捉拿张小敬,他磨磨唧唧唯一有些合理的解读是,他应该是觉得张小敬确实是找到了狼卫,但是又不想让,就想先让张小敬进去单抗第一波,最好能被狼卫搞死,他再进去摘桃子。

  所以他才会在手下人说别人要借咱们好要立功时说,少说话多做事。只是他没想到许鹤子那花车那么久,所以才要给他镜头不断的问能不能过。可是大哥你的演技真的看不出着急啊,也看不出您心机如此之深啊。

  那您心机如此深,为啥后面要报大捷啊?虽说我勉强这么理解这段的合理性,但还是怀疑,他这一段只是想表现张小敬的孤军奋战吧。

  5,最最最好笑的是他为什么要报大捷。说他贪功,若对方没有劫持将军女儿,这还算合理。可对方是狼卫头子,还劫持了将军女儿,毕竟刚刚崔器就是因为将军女儿放走了这狼卫。换做是正常人,敢报大捷吗?

  这是有多自信能找到对方,就算自信能找到,那万一那个时候将军女儿出事了怎么办。最好的情况是,你把那三人安安全全的找到了,将军女儿也被你救了,可是,你要怎么让将军女儿帮你把事情圆上。

  您都能想到会影响西域战局,就想不到自己不应该报大捷吗。看到这里,我真的觉得编剧只是想让他报个大捷,以继续剧情。

  《长安十二时辰影》影评以及观后感【2】

  唐,天宝三年,上元节,长安。突厥狼卫潜入,酝酿着灭城的阴谋,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潜入的那一刻就已被靖安司监视,然而狡猾的狼卫从严密的包围圈中逃脱,一场请君入瓮的好戏变成了引狼入室,长安一百零八坊,如一个精密的棋局,该如何抓捕逃窜其中的狼卫?曾经的“说棋神童”现在的靖安司司丞李泌大胆启用一个即将被斩首的独眼死囚张小敬,一场反恐行动拉开序幕。

  一、铁汉柔情的张小敬

  故事的主角之一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刻画得十分出彩,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行走于闹市,为百姓而活。

  用三个词语来形容张小敬,其一为血肉,西域守城,九死不悔!仅十来人支撑到援军赶来,凭的是血肉之躯。卫国卫家,张小敬就是今天的战士,这时的他是火热的,有满腔报国热血。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而张小敬所处的也是另一种“乱世”,仅从历史记载中看得的万分之一,也足够惊心,而乱世出英雄,毫无疑问,张小敬是英雄。

  其二为情义,守城之战最后活下来的除了他以外只有萧规和闻无忌,闻无忌没了一条腿把赏赐换成长安户籍,算是了了心愿,张小敬担心闻无忌无人照顾,便利用自己授勋的身份在兵部找了份步射铨选的差事也去了长安,后为护闻无忌杀上司,又为护闻无忌之女闻染甘心下囚,后又为百姓大义,奔波12时辰,成全了全文。

  其三为胆识,追捕过程中,与三教九流周旋,几入险境,权术、政治成了追铺的额外阻力,他的每个决定都很果断,没有一丝犹豫,哪怕在杀暗桩小乙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应该做的事,但这是错事,既然是应该做的,哪怕错了也会狠绝的去做,这是他对长安百姓的大爱,也是对小乙的狠绝。杀暗桩,火烧右骁卫牢房,假扮伤员进靖安司,顺势卧底蜉蝣,无一不彰显着他的胆识。

  文中姚汝能说张小敬身上的气质很矛盾,能狠辣的杀小乙,又能为百姓卖命,在我看来不是矛盾,是无奈。做西域兵是为国为百姓,做不良帅是为了照顾闻无忌,杀上司是为了替闻无忌复仇,下牢狱是为了闻染,追狼卫是为了长安百姓,大概,他从未为自己活过吧,而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与三教九流结识来往和杀暗桩等等,还是那句话,都是该做的错事,世道如此,形势逼人,且还有权势相阻,想让结果圆满,那就只能不要规矩了,迫于无奈才只能不讲规矩。想到这里,我觉得张小敬是可怜的,因为读完全文,我都不知道除了家国安康以外,他自己可有一二私愿?或许正因为他没有私愿,才如此高大。

  作者对张小敬的刻画很饱满,也抓住了人们喜欢的角色特征,勇敢、无畏、聪明、果断、武艺高强、深谙世事,情义双全,无所不能。这样的人本该如李泌一般在高处受人敬仰,可他却深入百姓家,在暗处发光发热,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人,现在几乎找不到了,谁会除了大义大爱以外没有一点私愿呢?所以他能一下就抓住读者的心,也担得起这个主角。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张小敬,那就是铁汉柔情,有铮铮铁骨,也有涓涓柔情。

  二、矛盾综合体李泌

  李泌在我眼里就是个成功人士的典型,一个从小到大顺风顺水,带着天才之名,与太子做玩伴,可以追道做仙人,亦可入世做高官。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有九品量表;还有古人说人分贵贱,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无论是论品级还是贵贱,李泌都是成功人士。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古代做一个衣食无忧的上等人,成才的风险便大了许多。幸好李泌不像仲永一般昙花一现,他心性坚毅的成了栋梁,担大任,受下属尊崇。文中李泌的形象不如张小敬丰满,除了一个天才之名以外,作者对李泌性格的塑造,都是只言片语,但从这三言两语中依然可以看出李泌性格中带有的一些强烈色彩,这些色彩里满含矛盾,或许是因为笔墨太少,难以解读全面导致的,或许是李泌自己也还未做出选择,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解决眼下最紧急的事。

  控制欲与放手的矛盾,私以为李泌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李泌仅是靖安司司丞,在他之上还有一个上司贺知章,但作者却说李泌是靖安司的灵魂,仅这一句就可以点出李泌对靖安司的掌控是高于贺知章的;其次望楼的作用是监控长安,维护治安,传递消息,李泌身为望楼的研发者和最终消息接收者,足不出户,尽掌天下事;合作前期派姚汝能跟随张小敬办事,那时候还没建立起信任,为了不让张小敬脱离控制,做了监视安排;他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对贺知章下手,这件事之前,贺知章能做李泌不想做的事,因此留着他,现在贺知章阻碍了他要做的事,因此对贺知章下手;这些都表明李泌是一个有控制欲的,他不喜欢事态脱离自己的掌控,这是上位者的一种姿态。但是后期鉴于张小敬的一系列表现,李泌敢大胆将望楼的指挥权交由张小敬,将檀棋派去替身救张小敬,把拯救长安百姓的希望都放在张小敬身上,这些表现却都是让一切事物有具备脱离他掌控的可能的,所以,他到底是因为信任了张小敬觉得他已在掌控中才放手让他去做的还是纯属事态紧急不得已放手去赌的?

  果敢与优柔的矛盾,李泌的果敢不是体现在张小敬问他杀一人可保百人时他的回答,而是体现在“我不信任他,但他是现在最好的。。。。不,是唯一的选择。”长安汇集天下英才,满城人物,而李泌却把张小敬看作唯一的选择,除了一眼看清形势的洞察力和才智外就是果敢了,敢用。但后文中太子与李相同出兴庆宫时,李泌犹豫了,与太子的情谊影响了他,先是怀疑,在得知李相也同出后感到解脱,其实天子去世于谁有利,以李泌的聪明只需一想便知,但是他逃避去想,出于逃避的心理他强迫自己将李相当作主谋。这里的李泌是优柔寡断的,和张小敬的果敢不同,张小敬即使是面对自己一力护下的小乙和被萧规要求杀掉李泌时他也没有优柔。所以这样的李泌是果敢还是优柔?

  道心与杀心,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心为道心,道心越胜,人心越善,道业越深。李泌修道,他的道心在大爱,在贺知章一心想要保住靖安司的时候,他要保长安,靖安司和长安孰轻孰重,局外人一看便知,而身处利益中心的局中人却大多像贺知章一样,只有李泌能丝毫不为所动,坚定的要保长安。而为了保长安,他先气贺知章离开靖安司;后对贺知章下手,灌他喝药王的茵芋酒,从而诱发大风疾,重病昏迷;在抓靖安司内奸时又以姚汝能做饵,诱敌现身;最后误以为太子是主谋时又意欲杀李相,这些都是与道心相悖的杀心啊!

  其实,就刻画来说,私以为作者刻画李泌的功力更深,张小敬形象的鲜活是用了大量的事迹和描述来铸就的,而李泌仅只言片语甚至后半段属于失踪状态,仍贯穿全文,成为主角,不仅是靖安司的灵魂也是全文的灵魂,出场不多,却能让读者感觉,他一直在以及没有他不行。

  三、死神来了,L和月终于成了朋友

  在看完李泌和张小敬第一次相见时,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两个人,死神来了里面的L和夜神月,两人同样的有勇有谋,做为对手可谓是旗鼓相当,而让这样惊艳的两人互相厮杀,难免可惜,张小敬和李泌圆了我的可惜,这一次,他们是队友。

  张小敬和李泌之间有心机的碰撞,李泌派姚汝能跟着张小敬以便掌控,张小敬骗李泌救王家大小姐以保闻染性命,他们虽从一开始就是合作的状态,但其间依然有互相套路的你来我往。

  他们也有孤独的惺惺相惜,张小敬是孤独的,萧规回乡后,面对亲人受辱致死,自身功勋被夺,官家追捕欺辱后选择的是复仇,不计任何代价的推翻皇权,也纠集了一众有这样相同经历的蚍蜉,他们都是遭受皇权不公平待遇的“英雄”,他们的选择都是推翻皇权,或者说报复皇权庇护下的人,而张小敬却要护着百姓,为了百姓阻止蚍蜉,在萧规眼里这无疑是还想着为皇权卖命,这是萧规和其他蚍蜉们不能理解的,因此,张小敬是孤独的,他不受皇权庇护,也不被同经历的人理解。李泌也是孤独的,他是太子一派,而在追捕狼卫这件事上,无论是太子还是贺知章想的都是如何保全自身,永王一派想的还是如何压倒太子,只有他,一心想的都是护长安百姓周全,两个孤独的人走到了一起,惺惺相惜。

  他们之间还有信任,这信任不是针对他们彼此的,而是相信彼此想护住长安百姓的心,他们在其他事上或许有分歧和猜忌,但在这件事上是互相信任的,所以李泌会为保张小敬对付贺知章,派檀棋和姚汝能去牢狱救他,而张小敬被抓后也坚信李泌一定会来救自己,那一句“我知道他一定回来救我的,还不到藏弓烹狗的时候嘛。”足以说明这一点,他们都没有怀疑过对方想要救长安百姓的心。

  李泌和张小敬之间有很多相同点,敢于去做应该做的错事,骨子里有大爱也有杀心,但他们也有很多不同点,和身份地位及成长环境相关,他们就像成为了朋友的L和夜神月。

  四、虎头蛇尾的结局

  说实话,对于结局我是不喜欢的,甚至任性一点作为读者来说是不满意的,前面局势大开,步步生花,读来荡气回肠,心思千百转,而结局却有惊无喜,颇有有始无终的意味,我宁愿相信是安禄山布了全局,也不愿看到是贺知章或他义子所为,这个结局说得通也说不通,虽然悬疑的结局就是要让人想不到,但专为了让人想不到而这样粗浅的收尾实为败笔。

  当然也或许是作者想以此讽刺什么而刻意如此安排就不得而知了,不把它当阅读理解来看的话,这个结局是让人不能接受的,就像你换好新衣,收拾好妆容准备去吃满汉全席,最后变成了在路边吃二两牛肉面一样。

  五、盛世长安

  其实读完长安十二时辰后,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故事,也不是里面的人物,而是盛世长安,恢弘的宫城,精妙的一百零八坊,环绕其间的水渠,无一不让我沉迷。最初我对长安的印象来源于一句“长安,长安,长治久安。”其面貌也仅从野史和一些小说中窥见一斑,而读了长安十二时辰后,我对长安有了浓厚的兴趣,遂查阅了一些资料以作了解。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颁诏,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煲为监丞,开始营建新都,而后唐代将其进行了增修。遂从大兴城到长安城,长安历经了两代创建与修葺,坊数也有一二之差。

  所谓“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建都是国之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重影响,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就有一定的原则,古代信奉风水玄学,长安城的建造也遵循其法,据宋敏求《长安志》引《隋三礼图》记载,大兴城的街数、坊数的设计也都有所依凭。一百零八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

  长安城在当时有各国往来贸易,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商业十分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等地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盛世长安名不虚传!

  不知道作者将故事背景和地点设定为唐朝长安城是否也是因为对盛世长安的喜爱和向往,抛开长安城的精妙不言,总的来说,这还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值得一读的故事,也是个让人深思和难过的故事,现在的北京城就如同当初的长安一样,繁华,却也因繁华而有了更多的黑暗,只希望北京城不会变成一个吃人的怪物。

  《长安十二时辰影》影评以及观后感【3】

  看豆瓣一个网友一针见血,这本书就是为了电影或者电视剧写的,说的简直太对了。

  就像马亲王自己在后记里面说的一样,《长安》这本小说,难的不在于剧情结构,不在于人物刻画,而在于唐朝天宝年间那个盛大的背景,所有的细节,所有的设置,所有似是而非的情节, 都因为唐朝这个背景而焕发了神采。

  这本小说,不是为小说爱好者写的,而是为那些还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小编剧们写的,让你们知道,一个对标好莱坞大片儿的剧本,应该怎样写,才能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这本小说在豆瓣上还算高分,当然,超过8分,简直是过誉。人物很脸谱,剧情很传统,套路感很重,但胜在脑洞够大,给人的阅读快感也够强。一本现代小说放到一个古代的世界,那爱恨纠缠,那惊心动魄,就增加了很多分。所谓的大案牍术,其实就是大数据嘛,所谓的跑窟,其实就是跑酷嘛,甚至所谓的上元节,不就是刚刚闭幕的某某大嘛,当你把这些情节与细节一一对应,你就知道,马亲王究竟是想要说些什么。

  基本上, 故事讲圆了,环环相扣,明扣暗扣,一点点剥开,一点点解开,只是看到结尾,你确实有点失望, 最后的华彩部分无疑是楼塌的场景,在那之后,本可以通过张小敬将整个故事的主题再升华一下,但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做,依然把他的悬疑牵强地留到了最后,其实,于我来说,我根本不在乎大boss是谁了,我只是好奇,张小敬是怎样的结局,他这样心怀苍生的人,面对国家机器,最终又会如何选择。

  但是没有,至始至终,张小敬只是一个脸谱人物,担任的是串联作用,真正丰满的人物,不是一体两面,而应该是明暗交织,你分不清哪一方面是他,但那恰恰都是他,狠辣凶拗绝,五尊阎罗,说的虽然如此,但全篇看下来,这些标签可以是龙波,可以是封大伦,甚至是李泌,但绝不是张小敬,当然, 作者写到最后也有点发现了,于是借龙波之口,说出了小敬的善良与犹豫,其实完全可以在这里面深挖,将张小敬这个人物写透的,但却戛然而止。他没有前生今世,只有为了剧情的赴汤蹈火。

  至于主题,其实很简单,但这种简单,对于不少人来说,却是启蒙,尤其是在中国,爱党爱国与爱政府是一体的,但其实,它们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在萧规心中,政府就是国家,而在张小敬心中,黎明百姓才是国家。前者,可以为了反抗政府而不惜葬送这个国家,而后者,则可以为了救这个国家而投身向政府,一个是快意恩仇,为自己的理想而死,一个是忍辱负重,为自己的心愿而活,两人都是英雄。但相比之下, 这个嚼着薄荷叶的龙波,反而比张小敬更加丰满立体,因为人性中更多的是恩仇必报,恩将仇报,而不是以德报怨,摒弃前嫌。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小敬,简直就成了《三体》中的圣母程心。

  原本这是一篇书评,但看到有电视剧了,于是也写几句。从整个《长安》的构造来看,确实是非常值得也合适拍成电视剧的,想必亲王在写作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这个ip,有古装,有悬疑,有破案,有奇观,有胡人女子,有王孙贵胄,也有历史的真实。从现在看,雷佳音的张小敬是可以的,易烊千玺若是姚汝能可以,但演李泌,或许有些太年轻了,剩下的吴秀波,周一围,简直就是《绣春刀3》的班底,至于檀棋,想必不是古力娜扎就是迪丽热巴(在此我又想起那句著名的相声贯口,打南边来个古力娜扎,打北边来个迪丽热巴。)

  最后,我想看的场景,不是那火石电光间的最后一刻营救,不是最后激战大boss,而是望楼上那紫色的灯笼升起之时,张小敬掸一掸空洞的眼窝,远处,一轮明月升起,月下人声鼎沸,诗人岑参握着闻染的手,慢慢地吟出一句——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

  朝廷事,只是事。

  江湖事,才有情。

  《长安十二时辰影》影评以及观后感【4】

  在我看来,根据IP改编的电视剧,首先要做到形似。但目前来看,不要说长安108坊能否复原,就是官宣的两个演员,一言难尽啊⋯⋯

  书中的张小敬是个独眼龙,但雷佳音并未带眼罩。千玺演技应该不差,但十八演二十七八就有些勉强了,况且李泌在书中是个忧思过众的形象。他演岑参更合适。另外,张小敬跟檀棋差不多高,你找了个近一米八的雷佳音,檀棋是想找何穗还是奚梦瑶?

  最后,一天的事,竟拍了48集!莫不是要硬凑CP吧?这书好的另一点便是几乎没有男女之情,即使书中以红拂李靖喻檀棋张阎罗,但两人应该没什么感情线。

  此书受到的一大诟病就是张小敬又回归坑害他的朝廷了。但拍电视剧应该也只能如此。顺便说一句,经考证,唐代儒学的地位还是很高的,(高中历史题也做过类似的)各位主角的做法也体现了这一点--李泌那样好道的人都积极入世了。

  《长安十二时辰影》影评以及观后感【5】

  微博刷到剧照和卡司,不可谓不精良,于是特地去看了原著,忍不住来叨逼叨。

  《长安十二时辰》可以说是一本标准的商业小说,亲王文笔没得说,节奏可圈可点,字里行间的画面感非常强!缺点也是有的,下册开始躁动,仿佛看到作者脸上写满了“哎呀终于要写完了”的急切,两个男主的塑造太过脸谱化,尤其是张小敬。

  张小敬是一个在战场中浴血活下来的人,被他的国家背叛,成为死囚,这些经历必定会在他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虽然说他这么拼命是为了长安百姓,和皇权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他心中毕竟还是有恨的,这种恨会成为他不大不小的绊脚石,不一定绊倒他,却会让他犹豫。然而,在书中几次面对抉择的时候,张小敬的挣扎几乎都是因为完成任务无望而导致的灰心,完全没有表现出心底他对百姓的大爱和对官僚的憎恶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他太完美了,太公式了,太英雄了,在这方面简直像美国队长一样伟光正,这种样板戏般的伟光正往往会让读者不能很好地与主角“共情”,最终造成了人物的扁平。

  反观萧规(龙波),我倒是认为他是全书最丰满、完成度最高、也最像“人”的一个角色。这个反派非常的出彩,他的转变,他的心路历程是有理由、有迹可循的。战场上的萧规吊儿郎当嚼着薄荷叶,却可以为了守城悍然赴死。家姐的去世,让他变成龙波,一个致力颠覆长安城不顾百姓死活的疯子,这种性格的转变来源于他的恨。而在与张小敬会面之后,我们看到一个原本步步为营,处心积虑的龙波,分分钟化身青少年,几乎迅速地选择了相信昔日战友,甚至将点火的重任交与他。这个设定看似突兀,却恰好映照出了龙波心中最后一点属于萧规的爱。这种强烈的冲突使得他在下册的行事一度变得幼稚而轻率,直接导致计划失败。有人觉得龙波的转变属于bug,我反倒认为更展现了他的人性。

  关于电视剧的选角。看到一个评价说演员不符只能拼演技。首先这句话就侧面证实了演技过硬;其次,在我看来,选角不是说长相合适就合适,更多的是看气质。周一围的圆鼻头确实和龙波的大鹰钩鼻非常不符,但是从定妆照来看,他又仿佛就是龙波。

  说回角色。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谈及五尊阎罗长安人人色变。雷佳音虽然头大了点(??),好歹张小敬也是个大头,从定妆照看他眼神中的狠辣还是蛮有戏的。李泌年纪轻轻养尊处优,但是心怀天下,做事雷厉风行。四字弟弟我没有看过他的表演,不予评价,谨慎期待。好在他也是努力拼命的人,应该不会错。最惊喜的是周一围饰演的龙波!周本身就是自带正压的男人,气场外放。他的丁修和铁林,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台词和眼神里的戏都太贴切太亮眼。看过周一围的采访,感觉他对角色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会去探究人物背后的行事理由和深意,是那种想得很多的学院派。有他来饰演龙波,真的期待。韩童生老师和杰曼翰苏的加盟是点睛之笔,尤其是杰曼翰苏。至于导演,曹盾摄影出身,对画面的构图和美感都运用自如,反而是在全剧剪辑和节奏的把控上让人不安。十二个时辰的故事,拖到48集是十分危险的,一个不小心就会拖成又臭又长的裹脚布。而曹盾又有《海上牧云记》75集片长和剧中连篇累牍的闪回“珠玉在前”,让人不敢不担心。

  总的来说,《十二时辰》是非常适合在银幕上展现的一部小说,而剧组在选角和服化道方面已经做到相当不错了。个人期待值四星,等播出了再来追加评论。

2019年观看《长安十二时辰》后的影评以及观后感【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4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