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影评600字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影评600字_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看完《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心灵倍受震撼,这次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从中体会到了该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对待朋友。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三傻大闹宝莱坞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
《三傻大闹宝莱坞》,起初刚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我感觉这无非就是一部搞笑的电影。但看完影片后,它给我留下更多的是感动与激励,让我明白了该如何对待朋友,在面对未来的时候该用什么态度,在面对迷茫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两个好朋友拉杜和法兰在去寻找另一个失散已久的兄弟兰乔的途中遇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通过倒叙的方法,影片重现了他们三人在皇家工程学院学习时的点点滴滴。主角兰乔不随波逐流,用他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用智慧打破学院死记硬背的学习风气,帮助两个好朋友追逐自己的梦想。他那乐观的态度、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机智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财富,我们确实应该好好珍惜。当拉杜的父亲病危时,兰乔第一时间赶到了拉杜家。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兰乔用电动车及时地把他送到医院抢救,挽回了拉杜父亲的生命,幷和拉杜一起陪在他父亲身边。“考试多的是,而老爸只有一个!放心,只要邮政局长还在这里我们就不会走,不用怕!”“谢谢哥们!”,看着他们相拥在一起,听着这些的话语,我眼中的`泪水在不停地打转,自己有了一种心灵上的震动,心与心似乎在电影中找到了平衡点。他们之间的纯真的友谊,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宝贵。是朋友,陪我们走过了艰难的时刻,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乐趣。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珍惜每一份感动。
执著地做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情,追逐自己的梦想,你的生活将是快乐的。“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法兰从小就梦想着做一名摄影师,但迫于家里压力而上工程学校,梦想一直只是埋在心里,所以他活得很痛苦。在兰乔的鼓励下,他终于勇敢地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最终,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摄影家。兰乔一直追求着自己的机械梦,他快乐着,并最终成为了印度闻名的工程师。想想当今的我们,许多人都感觉到迷茫,感到无聊,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什么呢?我们当初的梦想呢?寻找我们的梦想,并执著的追求吧!只有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人生才有意义,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有一天我们的梦想会实现的!
兰乔有一句口头禅:All is well(一切顺利)。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我们离成功会更近一些。其实我们的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出去工作,我们面临的压力都是很大的,如何在这竞争中快乐的生活呢?这就需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支撑。或许“All is well”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它至少给了我们面对问题的勇气!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穿裤子跟着你跑。”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朝气蓬勃,不要再迷茫了,乐观地面对生活吧!让我们珍惜朋友,追逐梦想,追求卓越,相信成功会来敲响我们的门的!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2
《三傻大闹宝莱坞》原名为《3idiots》,片名虽然翻译的太烂了,但不影响其内容,这是一部印度题材的影片,一部关于教育题材的影片,很搞笑,但不要以为这就是纯粹的喜剧片,影片抨击的是印度的应试教育,把青年学生迫到自杀问题严重、扼杀年轻人的创意以及贫穷问题和社会发达令人与人之间为前途问题而成为奴隶的实况反应出来,发人深醒。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教育片,比起小时候学校家长组织要求看的影片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片中主要人物是兰彻、法涵、莱俱,三个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个人身上都承载了家庭太多的希望。兰彻是花匠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善良调皮,他代替小主人来这里上大学,任务是四年以后为主人拿回一张光宗耀祖的文凭,但是对于传统的以分数论等级、以分数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满和抵制,引来了众多教师的斥责和刁难。法涵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他来这里上学的目的就是有钱让爸爸治病、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让姐姐可以有出嫁的嫁妆,由于压力太重,他胆小而谨慎,学习成绩一直垫底。而莱俱喜欢野外动物摄影,由于惧怕父亲的权威,选择了不喜欢的工程专业,学习成绩更是倒数。三个年轻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无奈,因有缘相逢在一所大学的屋檐下,共同分担着彼此的忧虑和不幸,笑中有泪,充满人情味,他们以各种方式排解着内心的压力和处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影片的主角兰切展现了一系列非传统教育下所培养出的令人折服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他提倡兴趣学习,他挑战传统教育,挑战权威,整个影片中他教育了同学,教育了老师,教育了校长,教育了整个教育。他用知识拯救了人的生命,使别人建立了人格,让别人找到了梦想,同时成就了自己。这些知识是来源书本,但绝不来源于传统课堂。同时影片让你更加走进了自我,梦想不再是理想,生活不再是生存,学习不再是分数,人生就是你自己的人生。兰彻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法函说:“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说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意义?而目前我们的教育又走到了哪里呢?中国的应试教育,成了孩子论资排辈的依据。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会决定孩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而剧中的院长,总是教育学生们:生活是场比赛,当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践踏。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下,像兰彻那样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长边由专人刮胡子、边听歌剧午睡的一幕,配合着两个学生的自杀,而他却无动于衷,对这个体制的讽刺达到了顶峰。
最后结局一段众学生在学校抢救教授女儿的孩子时更有惊险而不失幽默,表现少年人的创意。结尾的那一幕,兰切在穷乡僻壤起学校去教小孩天然工程学。这反璞归真的意义﹐对比之前的学生在名校的读书苦况﹐反映政府不应扭曲少年的天性......
这样的一部经典之作,作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人们应该好好看这部电影,因为这部作品反映的现象和中国有些相似:分数决定一切,中国的创新体制受到各种思想和体制限制、崇拜权威、根据“钱”途决定事业而并非个人兴趣、成功的标志是财富和地位......看完后细细咀嚼,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3
对成功的期望是人的本能,而有多少人追求了卓越呢?追求卓越,成功往往会赶上你!这耐人寻味的一句话,让我对这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久久不能忘怀!
悠扬的音乐引出了那华丽的篇章。影片从三个人寻找兰彻开始,回忆起和兰彻在一起的大学时光。兰彻刚进学校时,开始不被重视;而他用巧妙的电学实验惩罚了学长——那个歧视他的人。兰彻活学活用,最后成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和一个同学打赌:看十年后谁的成就大。兰彻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灵活地运用身边各种常识和他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创造发明。而那个同学只知道死啃书本知识。在当时,两个人的成绩不相上下,而十年后,影片以一种极其有趣的方式见证了兰彻的成功。
这部电影深深地震撼了我。为什么兰彻会有如此大的成就?应该是永远追求卓越的精神,往往成功会离你不远!在所有同学都屈服于学长,点头哈腰时,兰彻运用所掌握的电学常识,隔了一道门就电击了学长;当所有学生都在拘泥于背公式,读课文时,兰彻边做实验边理解知识;当同学们都讨厌机械学,抱怨没有好专业时,兰彻正专心地投入到发动机的试验运行中……这就是兰彻的过人之处,他会活学活用,运用各种常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他爱好机械,并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机械。他会用最简洁的关系来概括齿轮传动等繁琐的公式。这些都是他追求卓越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他收获了四百多项科学专利,而成功已经悄悄地降临在他的身上,在他运用的时候,在他理解的时候,在他喜爱的时候,在他追求卓越的时候!
大家都知道不读死书,不做书呆子。而学习的真正方法是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二战时期,美国用‘弹指虾原理’大败德军主力潜艇;张衡运用地震波发明了地动仪名扬四海;德国工程师赫尔曼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最早研制了磁悬浮。他们都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常识等,巧妙应用,为人类发明创造了最用价值的东西。我们也不能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应该像兰彻那样,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懈的追求卓越,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4
首先,我要说,无论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还是《三个白痴》的译名,都翻译的太烂了,完全使人的思想误入歧途,根本没有把《Threeidiots》的神韵翻译出来,也使得一部好电影差点蒙尘。但是群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豆瓣、时光和IMDB上极高的评分以及许多网友的力荐,我终究没有错过它。
看完这部电影,也使得我对国产电影更加悲观和失落了。不得不说,这绝对是印度电影史上不多见的经典之作,也是宝莱坞的一朵奇葩。导演成功的将歌舞、教育、亲情、友情、感情、学业和事业等因素融为一炉,让人在欢喜中感动,在感动中微笑。
请允许我用A、B、C来指代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名字实在难念。剧情就不再复述了。我只谈谈这部电影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和感想。首先是教育的理念。
片中的主任,长期以来严酷的推崇竞争,相信只有不断奋进去追求成功,才能真正成为成功者而不被淘汰,于是学校的学风也就变得个性严厉。大家疯狂的学习,背书,考高分,在皮鞭下奋进拼搏,你追我赶。这种学风,很像目前中国许多高校所追求的那样。
在印度,似乎工程师和医生是最受欢迎的职业,对子女抱有极高期望的父母都期望儿子成为工程师,女儿成为医生。成为工程师,就能够获得成功。于是,A,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父亲像希特勒一样独裁和暴躁,逼迫儿子放下摄影的梦想而来到那里学习。学校里的主任,也不负众望,用极大的压力和残酷的竞争逼迫学生去追求卓越。
但是,这种即使在中国也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学风建设思想,却遭到了一个富家子弟C的鄙薄。“不要去追求成功,当一个好工程师,成功自然会来追求你!”他幽默的讽刺教条式的死板教学。“为什么要用那么复杂的定义去定义一个事物呢,它明明能够说的很简单。”于是他不断被赶出课堂。但是他对知识狂热的热爱,使得他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奇迹,并且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死板教条和开朗活泼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也许,主任抱有的治学态度确实使得学校成为了国内第一,并且培养了许多成功的工程师,但是,却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天才来。所以,主任的那支太空笔,始终送不出去。看看学校里的那个大家眼中的模范生吧,他对教授很有礼貌,无论对错,都一律理解,每一天教条式的背诵课本,不理解的地方也无所谓,全部背下来,考试就有高分,坚持下去,就会有好工作。这样的“优秀”学生能成为真正的人才么?C替我们回答了这一点,利用其从外国回来,不懂印度本地语言的特点,他修改了这个模范生的教师会发言稿,而根本不注重词语内涵只会死记硬背的模范生,在台上慷慨激昂的时候,却无意中把下方在座的主任和教育部官员都羞辱了一番,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一幕,和《闻香识女人》中帕西诺的精彩演绎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主任对学生的高压,也使得许多学生因此而自杀,包括自我一向拒绝承认而谎称为被火车撞死的自我的孩子。极端的理念,极端的方法,也造就了无数的杯具,许多可用的人才,就把大好的青春葬送在了那里。
大学是什么,不就应成为一个机械制造厂,只会生产死板的背书机器,它就应是知识的乐土,人们在那里追求知识本身而不是功利的为了成功。有时候,我们就是在这样光辉灿烂,甚至冠冕堂皇的借口里迷失了真正的方向。主任的儿子,也许本来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却被逼上了不入流的工程师的行列,最终在高压中自杀。
影片中,许多次,聪明而真正热爱知识本身的C都灵活的运用了所学的知识。比起那些只能在黑板上默写公式或者教条的记忆课本的教授而言,他出色得多。尤其学业结束时,帮忙主任大女儿产子的那一幕,灵活的将工程学现场发挥,而学术权威的主任只能吃惊的干瞪眼。鲜明的比较,再次扇了僵化的竞争体制两耳光。
其次,人生的信念与价值,人生就应追求什么,成功么?确实是,但是只以成功这样一个空泛的词语作为追求,是不是太迷茫了。C对我们说,要追寻自我的内心。
主任的女儿的未婚夫,用C的话来描述这人以及两人的关系,就是“他先读工程学,再读MBA,最后在美国当银行家,你在他眼中就是一张利润表,他不在乎你,他在乎的是你的身份,主任的女儿,医生,这就是他想要的。”所以,当弄脏了他的衣服,他只会大叫“你毁了我180000的衣服!”当手表丢了,他根本不关心女孩的想法,只关心那块昂贵的手表。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小段:当你对大人们说,有一座装饰着鲜花,颜色鲜艳的房屋,他们根本没有概念,但是当你对他们说,有一座价值1000万的房子,他们必须会大叫,那真是漂亮的房屋啊!许多人都是这样变成庸俗的大人,其他人在他们眼中都变成了标签,“女医生”、“主任的女儿”就是这样。当女孩发现这一切,明白这一切时,不在屈从于世俗,而是追随自我的心时,她才发现C才是真正的爱人。
A一向相当摄影师,他有很高的天赋,但是当所有人都对他说不时,他也就收起了自我的梦想,开始了工程学的学习。当C帮忙其再次踏上梦想之旅时,他追随着自我的心,最后成为了那个偶像摄影大师的助手,最终取得了成功。
B作为A和C的死党,但是来自家庭的重担让其对学业产生了很深的恐惧,于是,他拜神,烧香,尤其发成绩的前夜。长期,虽然他得到了AC作为朋友,但是当主任用家庭和学业作为逼迫的压力时,他也动摇了,他开始远离C,去和其他人一样,走模范生的道路,去“成功”。友情,知识,真正的价值被抛弃了,高分和老师的认可成了B新的价值目标。但是,当C终究救活了他的父亲,并且对他说,考试有许多次,父亲只有一个时,他最后被友情折服,最终,在学业与友情的两难选取中,他跳下了三楼,再次站起来的他,最后理解了,有些东西是不能被屈服,不能放下的,追随自我的心,准没错。所以,作为最后一名,他却感动了面试官,拿到了想要的工作。残酷竞争和枯燥的压力,当然没有友情、亲情来得可贵,更能培育一个真正的人才。
而主任,作为最严酷的管理者,确实带领着学校完成了历史性的飞跃,但是却因此失去了大学真正的内涵。他用高压把一个个学生逼上死路,把一个个家庭送人绝境,甚至也逼死了自我的孩子。他却越发固执和偏执。竞争中被淘汰的都是弱者,只有分数才能证明学生的价值。也许,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却拒绝承认,自我确实是一个“谋杀犯”。先谋杀了学生的精神和创造力,再把落在后面的人的身体也谋杀。
那个模范生呢,一向把成绩看做学习的一切,所以考了第二名的他悲哀不已。根本不关心知识,而是为了虚荣学习的他,最后在大会上洋相尽出。最终,他回来履行誓言,成功是什么,在他看来就是跑车,有枫木地板的别墅和昂贵的西服。但是,他依然不得不在社会里夹着尾巴做人,到处求人才能得到生意。而C那惬意的生活,跟随心的脚印,最终成为大发明家,一边创造,一边教育孩子,快活的生活,而且还是模范生一向要求的人。两人的比较,不仅仅彻底证实了模范生的失败,也再次凸显了形式主义的教育的危害。
可喜的是,C最终实现了梦想,并且跟随他的人也都拥有了幸福的生活。而影片中反映的教育现象,在中国却颇为流行,并且成为了从小教育孩子的思想。我们有多少天才夭折在了这样的体制里?而从家长到老师,却都把这种体制奉若圭臬。
影片里,A的父亲最终能够体谅了A的梦想,把电脑卖了买相机支持其发展,使得最后A成了出色的摄影师,在中国,却没有多少父母能有这样的觉悟。也许他们不如A的父亲那样独裁专制,但是却终究走不出教育的误区。孩子在看《红楼梦》,那就是浪费时光,不务正业,只有看物理化学英语,才是值得夸奖的好学生。
影片里,严酷的主任也最终认可了C的才华,把那支留存了35年的太空笔找到了传人。当他抱着孙子时,亦老泪纵横,不用去当工程师了,你想当什么就是什么吧,足球运动员怎样样?而在我们身边,只有一个学校比一个学校喊的更响的口号,一个学校比另一个学校抓的更严的管理和更大的压力。并且乐此不疲。我不禁要想,如果C在中国,他能得到太空笔么?
电影终究是电影,现实终究是现实。也不难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在中国会引起这么高的反响和追捧。虽然说的是印度,却也和我们如此相似。
究竟谁才是傻子,C看起来很傻,做事和大部分都不一样,追求也一样。甚至,会为了别人的父亲而疯狂的奔向医院,会即使得不得学业证书也要来上学。但是周围的“聪明人”们,难道真的聪明么,难道不是被世俗的糟粕所捆缚同化,最终变成了一样的平凡而卑微。而C,完全漠视世间的陈规陋习,他心中只有最朴素的我们都明白的道理。庸俗的事业和金钱不能和亲情家庭相比,形式化的证书与成绩不能和知识相比。他只是天真的奔向自我的目标,而抛弃了世人的俗见。究竟谁才是白痴?
许多人不喜欢印度电影,因为不能理解其中的歌舞,其实这只是文化的隔阂造成的,不能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认定有印度歌舞的电影就是不好的。正如科恩兄弟的电影在中国很难引起大的反响,就是在于科恩兄弟的电影太“美国”,我们不能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意思与反应的现实。但是,这部电影鲜明的主题以其通俗但不媚俗的叙述方式,也使得其拥有极大的潜质成为一部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的广泛传播且被喜爱的电影。
最后,我想说说导演的剧情与情感的把握极好,使得这样一部电影没有落入俗套,插叙的使用以及峰回路转的剧情,使得观众一向在思考,C到底去哪了,到底怎样了,时而乐观时而悲观,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整部戏亦是如此,悲喜交集,悬念迭出。当C成功的帮忙那个延迟交作业的学生完成飞行器而高兴的载歌载舞时,飞行器的录像机却突然拍到绝望上吊的学生。当各种温馨与流泪都不能唤醒沉睡的B时,免去嫁妆的一个玩笑就使其立即从封闭中苏醒……我们跟着导演的镜头,时而欢喜大笑,时而感动泪流,欣喜中蕴藏悲伤,感动里带来欢笑。接近三小时的电影,却一点也不嫌冗长与臃肿。众生百态,嬉笑怒骂都在其间,值得细细体味。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但很多人由于家庭等外在因素而不敢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像在已画好的圈儿中生活。我们要敢于做自己想做的,摆脱掉恐惧,大胆的去挑战自己应该做而一直没有勇气做的事。只要你大胆的迈出第一步,做一次,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我们要努力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生活是场赛跑,跑快点,不然你就被别人踩到”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很多次。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理解这句话,为了实现这句话,我们就是努力学习。但是大家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途径通常是背定义,背题,又有几个人去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真正含义。我们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电影中兰乔说的为将学到新的东西感到激动。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束缚我们思想的观念,敢于挑战,敢于创新。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而一个人快不快乐完全是由他自己的心态决定的。遇到问题,告诉自己“一切安好”,解决不了问题,也可以给人解决问题的勇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乐观的面对生活,快乐将成为人生的主旋律。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我们要不为单纯的追求成功,只为内心对自由的召唤和对优秀的渴望!抛开虚假的生活方式,放下对生活的恐惧;不论发生什么,只要对自己说:“一切安好”,尽力过好当下的每一个片刻!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影评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