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第二集精准发力观后感心得10篇

第二集精准发力观后感心得10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第二集精准发力观后感心得范文10篇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是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又是啃下最后“硬骨头”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第二集精准发力观后感心得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第二集精准发力观后感心得10篇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第二集精准发力观后感心得范文一

“知人之道,圣贤所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考的是党性,看的是作风,比的是能力。只有建立分类考核、日常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将“精准”二字贯彻考察识别全过程,才能把一批真扶贫、扶真贫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力量支撑。

“精准识别”贵在分类考核。突出考核重点、标准差异化是精准识别干部的基础。在制定考核指标时,不能搞“大锅饭”,既要设置政治素质、为民情怀、工作实效等共性指标,也要根据不同层次领导班子和不同领域党员干部的特点,实行分级分类考核,把精准化、差异化贯彻考核过程。对乡镇的领导干部,着重了解抓脱贫攻坚统筹调度安排、职责任务履行、指导督查等情况;对驻村工作队员,着重了解是否做到“门清、人熟、情况明”和全身心开展驻村帮扶情况;对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领导干部,着重了解对各自领域内的脱贫攻坚业务的推进落实情况;对有帮扶任务的领导干部,着重考察开展采取的帮扶举措、到村开展经常性结对帮扶情况。

“精准识别”功在日常考核。“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考察识别干部不是通过一次两次接触了解就能得到精准“画像”的,而是必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常态化走访调研机制、谈心谈话制度,搭建好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表现信息“大数据库”,实时了解掌握履行工作职责、推进脱贫攻坚、联系帮扶群众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帮扶贫困村、贫困户任务完成、具体措施落实等情况,确保考察识别“画”全、“画”实、“画”活。要聚焦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等“硬骨头”,看干部是否能发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拿出“硬核”举措,一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让敢扛事、愿做事、能干事的“宽肩膀”“铁肩膀”有机会、有舞台。

“精准识别”重在近距考核。“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精准识别干部,就要走出办公室,走到脱贫攻坚一线、产业现场和贫困户家中,近距离看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是否担当、思路措施是否有效、工作成效是否明显,防止出现“光凭印象”“只讲感觉”的考察识别现象。要尽可能扩大座谈交流的范围,多从“他联系的贫困户”“他服务的群众”“他身边的同事”等知情人听言外之意、听民意评判,在“乡语口碑”中考精考实干部履职情况、德才表现。要通过“现场察看”“突击提问”等方式,看其是否能“啃硬骨头”、是否能对脱贫高度负责、问其学习动态、思想动态、工作动态以及生活动态,真正把黄文秀式干部精准识别出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脱贫攻坚已进入全力冲刺阶段,唯有通过360度全方位辨底色、识本色,让业绩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凝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伟力。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第二集精准发力观后感心得范文二

基层是人性的万花筒,所有人间的善和恶、美和丑都有所呈现。从事基层农村干部培训工作多年,对“三农”工作的苦和累、繁和杂,对基层干部的苦和乐,对其中义和利、公和私的取舍随处可见,这些年,看着基层治理一步步走上正规化、科学化轨道,看到农村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不断提升,看着“三农”面貌焕然一新,内心是愉悦的。这次,结合脱贫攻坚工作,谈谈个人粗浅的理解。

“精准”本是件良心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精准”体现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党性和良心。

全面小康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就要突出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范围和人员精准、对应的帮扶政策施用精准、具体的项目和资金到位精准,简言之,就是人、财、物的适用精准,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点穴式”精准滴灌。在前些年“江苏大走访”期间,我曾随单位多次走访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初次所见所闻触目惊心,对脱贫攻坚的难度有了充分的认知,但,后续的补充讯息传来,让我对“精准”二字有了更深的认知。比如,走访慰问贫困户,所带物品分配问题,我们完全依托村里一同发放,其实就等于把物品的处置权拱手相让,至于最后这些物品是平均分配、重点分配,还是定向某家某户的分配?都是含糊的。比如,贫困户提出的问题,是口头重视还是“真拿来当事情办”?对我们来讲,是件良心活。我们既要依托镇村党组织解决问题,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如何将市帮扶单位、县、镇、村四级力量“拧成一股绳”、相向而行,而非相反?其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一遍遍协调、沟通、执行,但这些工作是必须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一个“入”每一个“出”都要逐一核实界定。有些工作单靠“网来网去”意义不大,很容易成为“数字脱贫”“纸上脱贫”“算术脱贫”的代名词,所有纸上的数据都要靠实际走访去逐一核对,这样和群众“面对面”既有利于干群之间的充分沟通,又有利于发现潜在问题和风险,有利于为重度贫困户量身制作脱贫攻略,这是必须的必要的,也是目前任何信息化工具所替代不了的。

对于贫困户提出的问题,面对着群众企盼的目光,有些时候我们内心是冷汗直冒、是虚的。因为我们需要一级级沟通,没法给出确切的结论,更多时候只能认真记录下来,再逐级汇报交流沟通。大体上,当年村里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都得到较好的解决,但限于工作性质,如何促进村里产业发展,如何提高贫困户收入?我们能做的还很有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由此,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做好脱贫工作事关党的承诺,更事关每名一线扶贫干部的党性和良心:是“一过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还是“扶上马、送一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能够有心有志有力带领贫困户脱贫,以百姓心为心,才是一名共产党员最大的良心。

好政策更勤落实。扎实做好“两不愁三保障”等托底政策的贯彻落实,让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在每一件政策的落实中涵育、绽放。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可靠的工作经验和政策措施,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好政策,需要我们每一名扶贫干部学好用好,让贫困群众该享受的保障、该获得的待遇一条条用足用好,不能“坐等贫困群众找上门求政策”,应当在掌握适用政策的基础上,主动“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让处在贫困泥淖中的“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早一天得到改善,早一天看到更美好的生活的希望。比如,走访中有残疾人询问可不可以解决一个新轮椅的问题,完全可以依托残联针对残疾人的相关政策获得公益性捐助。再比如,村里文体设施不足的问题,我们给乡村书屋捐赠了1000余册书籍,联系文体局,依据相关政策,免费取得一批公益性体育设施。这些工作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为民是具体实在的,只要有心、愿意用心去做,不空不虚,这一桩桩具体工作就是实实在在的为民。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脱贫攻坚不单是哪部分人的事,比起专业的扶贫一线干部,我们掌握的政策,能够熟练运用的政策还非常有限,但只要肯干、愿意干,总可以做一些力所可及的政策落位工作:全面脱贫需要每个人挺身而出、合力施为,共产党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不“奇”难以致胜。勇于创新、妙招迭出,才有望在“一对一”“点对点”的精确打击中把重度贫困这块“硬骨头”敲碎砸烂。

《孙子兵法》有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现有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551万贫困人口,大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硬骨头”盘桓多年,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常规的办法、原有的老办法能否行得通,能否靠谱管用?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必须敢于创新、转换策略,不能粗枝大叶,一味猛打猛冲:面对年老体弱、患病残疾、重度贫困户,拖底保障政策应当及时跟进、应保尽保;面对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应当善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产业扶贫项目、公益服务岗位、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工具,体现巧心思、微创新;面对新冠疫情的侵袭,应当统筹思路,一手托生命安全、一手托民生生计,发扬战“疫”精神,在真抓实干、巧妙施策中体现真担当、大情怀;要传递仁心善意、智慧力量,综合运用好扶贫扶智扶志,赋能激活重度贫困户潜在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提升“造血能力”。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些具体而现实、具体而微的工作无不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新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寻计问策、问计于民,走好脱贫攻坚的群众路线;无不需要党员干部创造性运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心用力用情,精准施策、匠心独运;无不需要党员干部以“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愚公移山”的意志、“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志气,把每一项具体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切实抓紧抓细抓实。“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拦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而脱贫攻坚注定只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迈向更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是中华民族复兴航程中的浪花一朵!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第二集精准发力观后感心得范文三

近日,政论专题片《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在央视播出,习近平总书记一句句饱含深情的嘱托,是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心之所系,行之所至,一次次大山深处的亲切交流,是一切为了人民的最好彰显。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拿出那股坚持劲,用真心用真情全力以赴为脱贫攻坚交出一张高分答卷。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集聚力量书写战贫史诗,创造了人类战贫史上的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扶贫先扶志”“今后要发展,要靠什么发展”……一句句殷殷嘱托,饱含深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老百姓最真情的牵挂。24个贫困村的深入调研,处处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跋山涉水的身影,记录着他与基层群众拉家常、问冷暖、听心声的关切之情,一幅幅动人的场景,一句句深情的嘱托,无时无刻不彰显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无不映射着“让各族群众过上幸福日子”的不变初心。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冲刺跑的号角已经吹响,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精益求精,敢于向问题开刀,向困难进军,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顽强斗志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聚焦问题短板,将查漏补缺做足成色,下足绣花功夫抓细各项基础工作,奋力向前奔跑,争做实干的新时代奋斗者,以无私奉献的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书写冬日里最温暖的诗行。

“凡做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在离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60余天的日子里,时间紧,任务重,剩余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党员干部更是要深扎基层,走进群众,奔忙在一线,打通基层的“神经末梢”,跑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关注群众心声,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奋斗担当的旋律与时代主旋律同频共振,一步一个脚印,走实走稳,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最后,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着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任务,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发生,脱贫攻坚的阻力更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担子更重,这种关键时刻越要认真体会总书记的那份嘱托,读懂这份嘱托里的人民立场和政治责任,把总书记的嘱托变成每名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根本动力,把人民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以百姓心为心,坚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尽锐出战,合力攻坚,把各项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人民群众的生活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一定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书写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攻城拔寨之时,党员干部更要拿出干劲、拼劲,不松散、不放松,合力攻坚,奋力拼搏,攻克最后的堡垒,如期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第二集精准发力观后感心得范文四

近期,备受社会关注的“悬崖村”——四川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批搬迁至位于昭觉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曾经,村民出入需攀爬800米悬崖藤梯;2016年底,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藤梯换成了更好走、更安全的钢梯;如今村民搬进了通透敞亮新房子,出行只需上下楼梯。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悬崖村”的“梯变”,为精准脱贫提供了一个“活样本”。

精准识贫拔穷根。精准扶贫只有摸到“穷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拔除“穷根”。一是派人精准。被派往悬崖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帕查有格是土生土长的昭觉人,从小在山里长大,又接受过高等教育,善于自身优势做好群众工作,扎根立足悬崖村实际条件,精确地扭住问题关键,投入真感情,用真心帮扶,连续4年坚守第一线,立志“悬崖村不脱贫,坚决不撤离”,迈出精准扶贫的第一步。二是扶智精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被认为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2016年底,悬崖村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家家户户安装上了宽带电视,互联网的引入打通了悬崖村的信息“峭壁”,为村民打开一扇与外界沟通的窗户,使他们第一时间聆听党的声音,及时了解国家扶贫攻坚、惠农利农、义务教育等方针政策。随着更多有效信息的流入,村民认知模式得到扭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拔掉贫困代际传递的“穷根”。

精准扶贫换穷业。精准扶贫关键在产业扶贫。一是产业发展基础分析精准。悬崖村交通极其闭塞、产业基础弱、发展缓慢,却拥有独特的峡谷、溶洞、温泉、原始森林、攀岩等旅游资源和颇具神秘的彝族文化资源,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辩证地看待悬崖村产业条件和资源禀赋,在精准施策上找准结合点,变劣势为优势,为实现“新业”换“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精准。通过模式创新,成立养羊合作社,村民入股分红;因地制宜发展脐橙、青花椒、油橄榄、核桃等种植业,不仅直接增加村民经济收入,还进一步丰富旅游体验;组织村民们学习旅游行业相关知识,引导村民开设小卖部和民俗接待点,发展直播带货小网红,以天堑钢梯为引爆点,把悬崖村打造成旅游“网红”打卡地,让游客不仅有“看头”,更有“玩头”。2019年来爬钢梯的游客就接近10万人,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进一步增强了村民脱贫的动力和信心。

精准脱贫挪穷窝。悬崖村村民出入从爬藤梯到钢梯再到异地整体搬迁,不是选择一刀切,而是一个因地制宜、遵循规律的精准施策过程。一是扶贫近期与长远目标实现关系处理精准。要致富先修路,但客观分析悬崖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经济发展具体条件,修路施工难度大、费用高,且势必会对当地宝贵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短期内将钢梯换成藤梯,长远实施异地整体搬迁对最大程度保证村民出行安全、改善贫困人口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都有积极的意义。二是异地整体搬迁思想疏导与组织动员把握精准。“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老屋”,异地整体搬迁意味着故土情节剥离和熟悉的生活环境被打破,悬崖村村民祖祖辈辈习惯了大山里的生活,加上信息阻隔,定式思维需要时间调整和适应,决定了异地搬迁只能是渐进过程。此外,这次整体搬迁是双向选择,孩子和老人可就近上学、就医,青壮年可自愿留在悬崖村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对确保扶贫成效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示范意义。

52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