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电影《中国有故事》观后感范文

电影《中国有故事》观后感范文

若水1152 分享 时间: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中国有故事》观后感,仅供参考。

  《中国有故事》观后感一

  9月26日,《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在全网开播。该节目由共青团中央出品,中国青年报社、中央企业团工委、江苏广电总台互联网产品中心联合出品,是为新中国70周年献礼之作。

  点击量到多少了?弹幕和留言都有什么意见,是批评还是表扬?

  每次节目上线后,推广组的小伙伴就成了最活跃的人。搜集用户意见反馈给节目组,再进行节目调整,这是全新的工作方式。

  第一集《一种相思 两段传奇》播出后,讲述人的开场穿越,成为被“吐槽”最多的点。网友毫不客气地批评抠图粗糙。节目组进行内部反思,改进技术,等到制作《那一眼,看破星辰》时,仍然使用抠图技术,但是没有用户再批评,甚至有人认为讲述人真的去了贵州“中国天眼”出差,表示“羡慕”。

  每一集的标题,都要出十几个备选,反复讨论。《一把二胡震天响》这个标题,就是因为颇具“网感”而胜出。

  每一次,《中国有故事》在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信、微博播出,都会收到大量用户留言。

  《可可托海的秘密》讲述的是“两弹一星”功勋矿可可托海被尘封多年的传奇,最多时有上万人保守同一个秘密。“团团太棒啦,这系列都很好看!伟大的中国人民!”“六月份的时候刚去过,看到那个螺旋型的矿坑,我被震撼了”“这样的节目好有意义,期待”“我就是可可托海人,每次说到三号矿脉,备感骄傲!”

  推广组的胡果果想搜集一些负面评价,结果除了第一集抠图粗糙和希望增加男讲述人之外,“真没找到其他批评意见”。

  《中国有故事》由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微信首发后,在中国青年报社所有平台发布,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并获得学习强国App、腾讯视频、优酷、PPTV等大流量平台首页关键位置推荐。被称为“青少年网络聚集地”的哔哩哔哩网站和QQ空间上,也有大量用户关注了《中国有故事》。

  在微博上,#中国有故事#话题阅读量已近4000万,@共青团中央发布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地方团委账号@江苏新闻@荔枝新闻等上百家媒体账号转发。

  截至发稿时,该节目已播出9期,全网累计播放量超过7000万次。

  《中国有故事》还被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训练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并以视频的内容作为实例课程讲解。

  《中国有故事》观后感二

  《中国造“星”记》送审那天,因为纠结于节目中一处细微的表述,导演组决定重新拍摄。那个周日的凌晨1时,讲述人梁艳被电话叫醒,从通州赶回报社补拍。

  11月13日0时12分,《中国有故事》项目组的群里又热闹起来。在每一集节目送审和上线的日子,这种半夜讨论已经是一种常态。

  刚在医院打完点滴的导演高旭,在回家路上就对样片“狠狠地”提了多处修改意见。讲述人蒋佩珊忽然有了灵感,重新设计了一个开场穿越情节,这个设计和原来的脚本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路,编导、后期、撰稿人都“冒”了出来,各抒己见,最后干脆发起一场投票,看哪个方案更好。

  讨论进行得正热闹,群里的高旭突然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陌生的ID通过二维码入群,开始对修改方案“指手画脚”——原来,高旭从医院回到家,父母担心他身体状况不佳,没收了手机。高旭只得偷偷拿出备用手机,重新进群加入讨论。

  最后的结论,是让后期团队和讲述人早上9点奔赴大兴机场,把两种方案都拍摄一遍,再根据效果选择。然而,等编导母建鑫剪完片子、摄像苏诗写完稿子,天都快亮了,他们抬上机器,直奔机场而去。等其他同事来上班时,他们已经在拍完回程的路上。

  这一集的讲述人蒋佩珊偷偷用手机录了一段花絮——编导和摄像在出租车上睡着了。她自己也只睡了两个小时,“梦里一直在等审片,感觉才看了两遍片子,大家还有好多修改意见,然后导演说了句‘拍去吧’,我的闹钟就响了。一看才4时30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睡着没有。”

  拍摄《“北漂”去荒原》时,他们设计了讲述人穿越到田野上参与开荒的镜头。贾梦梦、张勇、陈一雄把设备和绿幕都搬到北京郊区一块农地里。为了有较好的融入效果,三个男生扛起锄头锄地,把泥土翻出来。结果锄了一阵子,发现下面是水泥地,完全出不来效果。只好换一块地,重新锄地,等效果满意了,再架起绿幕。大家自嘲,没想到拍个片子,还要真当一次农民。正是这样“接地气”的工作方式,换来了节目的高质量。

  《中国有故事》观后感三

  为讲好中国奋斗故事,使微纪录片呈现完美的效果,主创人员深入档案馆、资料室,接触当事人,寻找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精心筛选素材,挖掘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每一集的剧本都数易其稿,有的甚至改了十几遍,力争讲得曲折动人。

  《中国造“星”记》和《那一眼,看破星辰》,讲的都是科学领域重大成就。一个讲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另一个讲的是“中国天眼”FAST提出者、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从字面上看,一个讲的是物,一个讲的是人,但其实都是中国科技成就背后的人文故事。

  不管是“东方红一号”还是南仁东,都是各家媒体已经反复报道过的题材。当记者和中科院对接时,对方一开始也有疑问,还有什么新的报道空间?

  一位关心节目的领导在和节目组讨论时说:我们当然可以说,节目有穿越设计的新意,但当用户看完一期节目之后发现,很多东西他之前都知道,那就会对节目丧失兴趣。“新闻新闻,你不新,别人怎么会愿意闻?”

  对撰稿人来说,挖掘出旧题材中的新内容,筛选出旧故事中的新角度,就成了重中之重。“务去陈言”四个字,被传达给每一位团队成员。

  《中国造“星”记》前期团队进行了两次深入采访。一次前往北京郊区的航天城,采访造卫星的航天五院的相关同志。遗憾的是,只得到一些间接线索,并确认当年造卫星的这家科研单位并不具备影像录制的能力。第二次采访是在一位参与造卫星的老人家里。聊到一些比较鲜活的故事,也翻拍了很多老照片。可惜,这位老人的故事和整体脚本并不完全契合,最终不得不舍弃。

  通过这两次采访,记者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就是东方红卫星升空之后,人们抬头睁大眼睛找寻的这颗中国“星”,并非卫星,而是它的“围裙”——观测体。和团队交流之后,发现用户对这样的细节挖掘非常有感觉。

  顺藤摸瓜,发掘了类似其他细节。比如当年为了保障通信顺畅,出动60万民兵,每一根电线杆底下都站着一位民兵。这样的细节,这样的影像,就是那个年代中国集中资源干大事的最好写照。

  “铁人”王进喜也是一个被反复报道的老选题。最初的脚本设计是描述大庆三代“铁人”的传承,从而展现新中国石油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记者查阅了大量石油产业数据,读了行业论文和中石油、中石化的年报。讨论剧本时,“砍”掉了其他所有副线,只保留了王进喜一人的故事。而他在鞋子里藏了300元钱,临终前交给弟弟,嘱咐他“给母亲买些奶粉”的感人细节,是从大庆博物馆提供的上百张资料照片中发掘出来的。

  为了写好南仁东的故事,记者读了有关南仁东的报告文学、南仁东报道集,看完10多部长短不一、总时长将近20个小时的纪录片,终于找到一个此前未被聚焦的细节——“小飞人”试验。那一年,南仁东69岁,主动要求被吊到半空中,第一个做这项关乎着“天眼”锁网成败的试验。节目组好不容易找到当时试验现场仅有的两张照片,并对照片进行技术处理,把静态的照片变成动态的,还原了南仁东做试验的现场。

  参与的记者们都很感慨,《中国有故事》是一个融媒项目,但好新闻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综合素质。最让人感动的细节或者故事,很可能还是“带着泥土味儿”的,一定是用脚板“踩”出来的。

  《中国有故事》观后感四

  为讲好中国奋斗故事,使微纪录片呈现完美的效果,主创人员深入档案馆、资料室,接触当事人,寻找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精心筛选素材,挖掘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每一集的剧本都数易其稿,有的甚至改了十几遍,力争讲得曲折动人。

  《中国造“星”记》和《那一眼,看破星辰》,讲的都是科学领域重大成就。一个讲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另一个讲的是“中国天眼”FAST提出者、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从字面上看,一个讲的是物,一个讲的是人,但其实都是中国科技成就背后的人文故事。

  不管是“东方红一号”还是南仁东,都是各家媒体已经反复报道过的题材。当记者和中科院对接时,对方一开始也有疑问,还有什么新的报道空间?

  一位关心节目的领导在和节目组讨论时说:我们当然可以说,节目有穿越设计的新意,但当用户看完一期节目之后发现,很多东西他之前都知道,那就会对节目丧失兴趣。“新闻新闻,你不新,别人怎么会愿意闻?”

  对撰稿人来说,挖掘出旧题材中的新内容,筛选出旧故事中的新角度,就成了重中之重。“务去陈言”四个字,被传达给每一位团队成员。

  《中国造“星”记》前期团队进行了两次深入采访。一次前往北京郊区的航天城,采访造卫星的航天五院的相关同志。遗憾的是,只得到一些间接线索,并确认当年造卫星的这家科研单位并不具备影像录制的能力。第二次采访是在一位参与造卫星的老人家里。聊到一些比较鲜活的故事,也翻拍了很多老照片。可惜,这位老人的故事和整体脚本并不完全契合,最终不得不舍弃。

  通过这两次采访,记者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就是东方红卫星升空之后,人们抬头睁大眼睛找寻的这颗中国“星”,并非卫星,而是它的“围裙”——观测体。和团队交流之后,发现用户对这样的细节挖掘非常有感觉。

  顺藤摸瓜,发掘了类似其他细节。比如当年为了保障通信顺畅,出动60万民兵,每一根电线杆底下都站着一位民兵。这样的细节,这样的影像,就是那个年代中国集中资源干大事的最好写照。

  “铁人”王进喜也是一个被反复报道的老选题。最初的脚本设计是描述大庆三代“铁人”的传承,从而展现新中国石油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记者查阅了大量石油产业数据,读了行业论文和中石油、中石化的年报。讨论剧本时,“砍”掉了其他所有副线,只保留了王进喜一人的故事。而他在鞋子里藏了300元钱,临终前交给弟弟,嘱咐他“给母亲买些奶粉”的感人细节,是从大庆博物馆提供的上百张资料照片中发掘出来的。

  为了写好南仁东的故事,记者读了有关南仁东的报告文学、南仁东报道集,看完10多部长短不一、总时长将近20个小时的纪录片,终于找到一个此前未被聚焦的细节——“小飞人”试验。那一年,南仁东69岁,主动要求被吊到半空中,第一个做这项关乎着“天眼”锁网成败的试验。节目组好不容易找到当时试验现场仅有的两张照片,并对照片进行技术处理,把静态的照片变成动态的,还原了南仁东做试验的现场。

  参与的记者们都很感慨,《中国有故事》是一个融媒项目,但好新闻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综合素质。最让人感动的细节或者故事,很可能还是“带着泥土味儿”的,一定是用脚板“踩”出来的。

  《中国有故事》观后感五

  在1984年的时候,联合国评出了“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第三名是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二名是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那第一名它是什么呢?

  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它其实是中国的一条偏僻的铁路——成昆铁路。

  这儿地质环境极为恶劣,被外国专家称作是“铁路禁区”。

  在那个装备技术落后的年代,建设者只能凭借血肉之躯去挑战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埋骨他乡的23座烈士陵园至今仍静静地守护在铁路两旁。

  在老成昆铁路建设期间,仅铁道兵就牺牲2100多人,平均每一公里就牺牲一名铁道兵战士。

  他叫韩礼芳,曾是成昆铁路30万铁道兵的一员。1965年,他挥别了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

  多年后,家人仅仅收到了一张他的照片,和一封未寄出的家书。

  转眼到了2016年,中铁隧道集团重返大凉山,再战成昆线。新成昆线的建设队伍中有一位名叫母永奇的年轻人。

  在他离家时,外婆叮嘱他:“你呀,是替外公去完成心愿的,一定要把他没打通的隧道打通。”

  2017年的一天,母永奇和同事们来到附近的一座烈士陵园给先烈献花,在一座座墓碑中,他看到了一个名字和自己的外公同名。他急忙拍照发给了母亲,等待确认的电话,像是等了整整一个世纪。

  铃声响起,电话那头的母亲已经是泣不成声,85岁高龄的外婆连夜赶来,颤抖着双手捧出外公留下的唯一照片,在墓碑旁长跪不起。

  母永奇和外公两代人半个世纪的青春接力,使成都到昆明由19个小时缩短到6个多小时,促成了成昆铁路从通车到高铁的质变,也换来了新中国铁路网建设的蓬勃发展。


电影《中国有故事》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2019电影《中国机长》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观看中国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700字5篇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优秀范文600字5篇

《厉害了我的国》电影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电影《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5篇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优秀范文600字5篇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范文五篇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2019迎接祖国建国70周年爱国电影推荐观后感范文5篇

2019献礼建国70周年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电影《中国有故事》观后感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4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