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攀登者》电影观后感大全_看吴京《攀登者》有感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攀登者》观后感

  我们为什么登山?我们为什么挑战?不是占有,不是征服,而是我们从不屈服。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屋脊,美丽的雪域。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珠穆朗玛峰是美丽的女神,她在中国,她也属于世界。

  喜欢吴京,喜欢他的电影。从《狼牙》到《战狼1》《战狼2》这些军旅题材的电影,让人热血沸腾,激起我们爱国的热情。我们一直爱着我的祖国。只是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嘴上不说,把国放在心里,从心底里热爱着。

  这次《攀登者》,让人动容。登上那座世界最高的峰,那座在中国领土上的最高峰,那座我们的峰。我真的不想剧透,但是又不得不说。因为真的很感人,拍的真好。演员的演技特别棒,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他们哭,我也想哭。观众很安静,生怕出一点声音破坏气氛。这部电影更像一部纪录片。记录了我国登山队员的大义,记录了不屈。

  《攀登者》是我们中国在最艰难的时候,勇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壮举。这其中的艰辛真的是不为人知。太难了,可以说是一步错万劫不复。我们应该知道。幸运的是在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功从北坡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开创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历史。可惜、可叹由于没有留下音像资料,西方国家不相信我们中国可以攀登上那座峰。怀疑、质疑、猜测、嘲笑声传来。我们的攀登队员用生命换来的荣誉不应被怀疑。我们要向世界证明我们登上了顶峰,就需要证据。

  佩服我们中国人。我们总是不抛弃、不放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登山队员在等待“窗口期”,一个适合登顶的日子。队长等了15年,而中国也等了好久好久。幸哉,中国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8名男队员和1名女队员潘多成功登顶珠峰。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骄傲,我们创作了——中国的高度。

  我们中国人登上了自己的山,自己的峰顶,创造了中国高度。这其中的艰难险阻,我们要知道。为了保护好录像机,留下登顶的证据,我们付出的是生命。那是生命啊!都说这世间生死之外无大事。可是在中国的登山队员看来,祖国的荣誉是第一位的,自己的生命是在后的。我们只是在这世间渺小的人类,渺小到不能抵抗海啸、地震、泥石流、洪水、雪崩……。在自然界中,我们是那么的无力。但是我们不屈服。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屈服过。这世间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我们中国的文明不曾中断。无论多难,多混乱,我们华夏不曾倒塌。

  那座山,就在那里。我们看得见,摸得着,为何登不上呢?!我们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可以,我们中国人可以。

  看过《攀登者》心像被捏了一下。敬英雄,不畏生死;敬英雄,国之荣。

  2019《攀登者》观看心得

  题材很好,演员阵容很强大,投资力度也很到位,但是感觉说实话差点意思。影片整体体现了登山项目的艰难和登山队员的精神,但是前期铺垫过于生硬。

  文戏方面有些画蛇添足了,强行加入感情戏突出演员但是对角色刻画过于生硬,感觉看的是演员而不是剧情中的人物。几段感情戏的戏剧冲突让我一度以为在看言情剧。前期铺垫更多的是主观上的介绍,对于登上珠穆朗玛峰发历史意义,各方人员发付出流于表面,人员训练和装备等介绍基本等同于没有,科普性较低,很对关键的历史人物和人物行动看的云里雾里。

  武戏方面,开头的登山与中后期的高潮画面感觉刻画的过于戏剧化。尤其是吴京的动作戏方面,如果只是个商业片来说是足够的,但是作为主旋律电影感觉有点过。继中国队长之后,吴京喜得中国蜘蛛侠技能,石头砸了能不倒,徒手能爬上废弃工厂。攀登队的整体决策更像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非经过科学决策的过程。

  说实话如果不是吴京,这个片子对我的吸引力并没那么大。影片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合在一起就显得极其不协调,尤其是在关键时间点的转折,过于片面和戏剧化,伟光正过于明显。片子能看,但是只是作为商业片而言,不值得因为情怀买单

  2019《攀登者》观看影评

  我并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走进戏院之前是对影片充满期待的,至少我没有。相反,我对影片毫无期待,原因很简单:李仁港。这位曾经导出了被世间称为“飞碟帽四部曲”(见龙卸甲、鸿门宴、锦衣卫、天将雄师)的名导演,相信熟悉他的人不会有谁怀疑他毁片的能力,这一次依然不负众望。然而我还坚持走进戏院的原因也很简单:黎允文,这位我一直偏爱的香港作曲家。虽然导演对美学尤其是帽子的独特品味一直被人诟病,但是烂片出好音乐的优良传统却让人对他的音乐品味颇为认可,这一次的配乐果然没有令我失望。在和声效抢表现力的同时,配乐依然存在感十足,不足之处,就是音乐铺太满,满到窒息;另外就是音乐被剪辑滥用,造成部分场景的情绪表达失控,但这并非作曲家的锅。

  太多大咖演员栽在导演手里了:华仔、黎明、真子弹、成龙大哥,这次冥冥之中轮到人民英雄吴京了。然而在我看来,最尴尬的,还要算国际章,天啊,看着一把年纪的老阿姨扮纯情装嫩装害羞,我都感到害怕,浑身不舒服。

  在很吃特效和声效的登山片中,本片的声效真的有点偷懒,一点震撼效果都没有,摄影的表现力也很差,难道是摄影棚不够宽吗?让人失望。燃鹅,更失望的是影片的节奏,随着几次登顶失败而显得混乱不堪。井柏然临危受命不存在大前提——即是,他们已经身处没有退路的上山路,所以此处和吴京首次登顶的情况完全不同。之所以安排上了,其原因就是为了“弄死”井柏然,别无其他用处。两位主角在几千米海拔上,不停“打电话”煲粥聊天谈情说爱,真是够了。这一通电话,还直接通死了个人,我完全不敢说话,任由主创把脑子在地板上摩擦摩擦。

  私以为,本片片名应该叫:谈谈情爬爬山!片中女人几乎都是只知道爱情的傻白甜,男人都是志向高远的傻大个,首长领导是众人里刻画最精准的人物形象了。勉强算是半部好片,就题材而言,国内同类登山片不多,和国外比较差距明显,远的如好莱坞的:垂直极限、绝岭雄风、绝命海拔;近的如日本韩国的:神之山岭、喜马拉雅,都有不小差距。也许少了飞碟帽的加持,李仁港的内心恐怕也是拒绝的吧。

  2019《攀登者》观看体会

  9月30日,《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三部重磅影片正式登陆院线,掀起十一影市新热潮。然而,汇集了吴京+章子怡+张译的神仙阵容的《攀登者》上映后却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一部,豆瓣评分只有7.0,且处于继续下滑状态。

  下面,就来简要地谈谈口碑失利的若干因素。

  一、缺乏共鸣性

  所谓共鸣,通常情况下越是接近现实的就越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也便因此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选择通过将真实事件进行改编搬上银幕。

  一句“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足以使电影格调倍增。然而,当影片的取材是现实中出现大众难以理解的事物时,观众还能产生共鸣吗?《攀登者》告诉大家,还真不一定。

  2015年,由塔伦·埃格顿主演的影片《飞鹰艾迪》讲述了来自英国的运动员艾迪·爱德华兹由于热爱滑雪运动,哪怕高度近视、屡战屡败,也将坚定不移地参加奥运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看过《飞鹰艾迪》的人很多,不见得每个观众都是滑雪爱好者,然而从艾迪的努力中,观众依旧能感受到那股屡败屡战的精神。可《攀登者》与《飞鹰艾迪》不同,艾迪滑雪失败大不了是被人笑话两句,而登山队的代价是重伤甚至丧命,这便叫观众难以理解,爬个山有这么重要?

  两个月前上映的《烈火英雄》同样讲述一群高危从业者,然而消防员的风险背后有着拯救生灵的意义,因而对消防员而言风险越高、意义越重,他们的形象也就越高尚。

  而《攀登者》有着如同《烈火英雄》般的风险,却不具备相对应的实际意义,缺乏意义的冒险便很难打动观众。就像前阵子上映的纪录片《徒手攀岩》主创就曾表明许多人都对他们的攀岩行为不理解,觉得他们都是疯子。

  为了使登山队员的形象高度化、合理化,影片也给出了一个高大上的理由——爱国。

  邓稼先制造了原子弹,这是对中国的军事具有实际意义;杨利伟飞上太空,这对我国的航天事业具有实际意义,若将他们的行为与爱国形成联系观众都是能够理解的。可登上珠穆朗玛峰这对国家的意义在于哪里?电影所表现的仅仅只是一个虚名,并没有将其实际意义展现出来。​

  实际上,人类第一次登上珠峰,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歌颂的话题,影片只需提及这里的“人类”是中国人,观众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敬意。而电影似乎有些本末倒置,将重点放在登顶者的国籍上,却忽略了“人类首次”的意义,使得影片缺乏了“历史性”所带来的震撼。

  当然,就算重点刻画国籍而非历史性,影片其实也是可以在为国争光这条线上进行挖掘的。

  譬如《叶问》《霍元甲》《黄飞鸿》等影片,这些影片的主人公都是武术大师,而他们所生活的年代都是洋枪洋炮普及的年代,表面上看功夫就像登山一样在热兵器面前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但这些功夫片的亮点就在于通过主角打败洋人来打破海外对中国的偏见、捍卫国家的尊严。如此一来,习武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攀登者》的情况与上述的功夫片大同小异,从“我们自己的山,自己一定要登上去”这句台词可以看出影片同样袒露着一股要在外国人面前表现中国实力的意味。

  然而电影里并没有详细刻画出中国遭受歧视状况,既然没有歧视,那么凭空冒出一个捍卫国家尊严的主题未免显得突兀,与影片的内容契合得不够自然。观众只能看到他们的辛苦、坚强,却看不到他们的行为有何伟大之处,对他们的英雄形象便难以产生敬意,从而阻断观众与电影的共鸣,使得影片感染力不够深刻。

  二、两个不明白

  1)类型不明

  当我们说起某部电影时,经常以影片的内容给它归类。比如《我和我的祖国》可归类为主旋律电影、献礼片;《中国机长》可划分为行业电影、传记片、灾难片等。可到了《攀登者》我反倒不知如何给它分类。

  若说它是灾难片吧,可暴风雪在片中仅仅只是主角们成功路上的阻碍之一,并不是影片重点;

  若说它是传记片吧,可影片只是大致地挪用了历史事件的轮廓,人名及故事细节都做过修改;

  若说它是主旋律电影吧,不过观众看完了也没明白爬山和爱国有什么关系。

  若说登山是一种运动,那我们可以把《攀登者》划分为体育电影,可这样一来又引出了第二个“不明白”——主题不明。

  2)主题不明

  《攀登者》与传统的体育电影不同。传统的体育电影剧情都是围绕着某项运动展开,表现主人公为这项运动所作的努力及这项运动所蕴含的精神。

  如《飞鹰艾迪》描绘了一位滑雪运动员屡败屡战的追梦精神,《大灌篮》宣扬了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这些精神品质都是借由他们所参加的这门运动体现出来的。可《攀登者》让一群人登山究竟是想表达什么主题呢?

  答案很明显:爱国。

  然而在《攀登者》这部影片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有主人公坚强勇敢,却没能看到登山运动有何精神象征。

  也就是说,登山和风雪一样,都只是作为体现主人公精神品质所用的陪衬,它们自身并不具备何种意义,以至于爱国的主题很难融入爬山的内容中,它俩的结合就像鸡蛋炒鱿鱼一样不伦不类。

  三、人物塑造

  1)男女爱情

  此外,影片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戏过于冗长,发展得也较为突兀。

  据了解,1965年出品的经典影片《地道战》导演任旭东原计划在片中加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但最终考虑到这些戏份加进来对故事毫无帮助,还会冲淡影片主旨,便忍心删去。

  而《攀登者》偏偏没汲取前人的经验,影片中的男女爱情非但没有增色添彩的效果,反而冲淡了爱国的主题,使观众看得不知所云。

  2)中国版巨石

  跳峡谷、撑冰柱,吴京俨然成了中国版的巨石强森,在具备票房号召力的同时也使人物脸谱化,仿佛在任何影片中都是一个样子。

  3) 配角之死

  《猩球崛起1》《拆弹专家》《我不是药神》请问这三部电影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是它们都有一个戏份不多但死的时候很催泪的配角。在《攀登者》这部影片中,当我看到李国梁从方五洲手里接过队长一职时,我甚至眼前一亮,心想,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吴京居然愿意把出风头的机会让给别人!结果这人马上便当了。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编剧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一个像《拆弹专家》里的小警察那种戏少泪多的角色。可惜李国梁催泪效果不佳。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影片具有多处不足,但实打实的大场面拍摄依然看得出片方的诚意。如果电影能够瞅对方向,对剧本细细打磨,避开那些潜在的漏洞,影片或许能成为一部口碑佳作,而非像如今一样让观众走出影厅后只想着待会儿夜宵吃什么。

  2019《攀登者》观看有感

  攀登者

  推荐指数:四星

  推荐原因:

  1.演员演技精准到位,主推章子怡与张译。

  2.老道的快节奏把控,利用有限时间将内容铺满。

  3.动作场面一气呵成,场景相似但是动作层层出新,特效出彩。

  扣分原因:

  1.商业片气质略显浓重,是缺点但同样也是优点。

  2.有些场面的过渡显得不是特别自然,有明显的断档,快节奏剪辑的副作用。

  2.集体牺牲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之间的冲突,或者说是融合,不过分离感大于融合度。

  3.多条情感线稍微有点拖沓节奏。

  4.后期配音处理有些粗糙,某些场景声画明显不同步,服化道还是缺少点年代感。

  备注:

  只有一条,不要吐槽故事线简单粗暴,强行加感情戏。原因在于事件本身就很容易描述清楚。说老实话,登山活动最适合的类型是纪录片跟纪录电影。不过拍成纪录片固然细节考究,但是小众内容先天就不适合在影院放映,尤其中国现在的观影环境,那么也就同样起不到现在这么好的内容主题宣传效果。当下这种将简单的故事线适当外延的做法,必然会引起求实党的不满,但是带来的结果已经基本实现了在精准控制范围内的利大于弊。阿来的这次编剧背书,虽然没有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但是显然很稳。所以故事情节不够作为卖点,但也绝对不是槽点。


相关文章:

1.2019献礼70华诞电影《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大全

2.2019《攀登者》电影观后感影评心得5篇

3.2019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攀登者》观后感优秀范文6篇

4.2019迎接70周年献礼专题片《攀登者》观后感范文3篇

5.2019最新献礼70周年专题片《攀登者》观后感优秀范文3篇

最新《攀登者》电影观后感大全_看吴京《攀登者》有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0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