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往往形成两极分化: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1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2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3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
(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积及原因比较:
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
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
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
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11)西北地区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
主要区位因素是:水源
关于沙尘暴
(1)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①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广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毫米)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人文地理环境: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集中;交通不便;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4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①自然条件:
A、区域位置;
B、自然环境条件:a、气候;b、地形;c、水系水文特征。
C、自然资源:a、矿产资料丰富;b、水能资源丰富(比降大决定)。
②人文条件:A、生产力水平;B、经济基础;C、交通航运条件;D、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2)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具体内容包括:
①防洪;②发电;③航运;④灌溉;⑤旅游;⑥土地利用;⑦提高水质等。
(3)综合治理的主要对策措施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5
【区域的基本含义】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