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笔记800字5篇
庄子其人不为名利所困,逍遥一生,无牵无挂。虽贫穷至极,但不为困顿所累,庄子告诉我们:“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行,这才是困顿。”、“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对于物质上的富有庄子告诫我们:“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中的分量。”对于不能按照本心生活的人庄子说:“是别人给了我这么多委屈呢?还是我自己看不破名和利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庄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读后感1
经济滑坡,名不聊生,贪腐横行,物欲横流。
合纵连横,人才辈出,制法变革,思想汇集。
这,便是战国。
时代呼唤英雄,人民期盼变革。商鞅、毛遂、白起、赵奢……无数英雄豪杰汇成了不朽的诗篇。在历史的星河上闪烁。然而,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屑锦衣与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烂泥巴里快乐而又自由地打滚。其人谓谁?蒙城庄周也。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宏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读《庄子》,读到的是豁达与超越。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的知识、标准不一。所以“人为”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绝对的标准。就像《逍遥游》中所述的那只庞大的怪鸟,当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的浑然苍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相对”。昭文不再弹琴,因为他在弹琴时,只要发出一个声音便失掉了其他的声音,只有不弹时,才会五音俱全。这正如陶渊明的“五弦琴”。
读《庄子》,读到的是洒脱与淡然。何谓逍遥?列子御风而行,自由自在,这是逍遥吗?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飞行忘不了风,也只能成为世俗的幻想与浅见。真正的逍遥在我们的心。如庄子“无为而无不为”“天人合一”,面对世俗,嬉笑怒骂,皆由性情,他逍遥于世间,淡泊于名利。面对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吓吾也。”何等淡然。正如南朝诗人柳恽就曾在他的《咏蔷薇》里有言:“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读《庄子》,读到的是坦然与欣慰。庄子妻子死时,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谴责,但他却悠然地依旧如此,因为他渗透了生命的真谛,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贺,死何尝不是回归,一如中国民间的红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庄子》是哲学的天籁,更是我们心灵的琴音,他让我们找到了那个最本质的自己,花开花落,静谧无声,这是心灵的盛宴。
无论你再走多远,请你一定一定不要忘记,自己原来出发的目的。
庄子读后感2
有些人身游四方,但是他的心灵未必行之千里;有些人即使身有所役,心却也可以无所束缚。而庄子正是这样一个可以“游心”的人。
说他“游心”、无所束,其实是觉得他是一个内心很少受牵绊的人,不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也不受周围的环境所动摇,己喜己悲似乎都不被外界干扰。也许“潇洒”二字就是为庄子造的吧。
中国历史上,被说是“洒脱”的人不少,但是他们的“洒脱”和庄子的似乎不是一个境界。譬如李白,也许李白不是洒脱而是豪迈,他可以“看空”所有的贬谪和坎坷,但是这些“看空”终归都是有前提的,都是在自己的仕途中有所阻挠时恢复信心和元气的药剂,假使他一帆风顺,也许就不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使我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样的豪言壮语了吧——再说其他很多人,兴许多少都是如此,都是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折损受伤以后才看开这些东西,但骨子里可能还是希望得到这些东西的,所谓的“看开”也很有可能是“得不到”的自我安慰的理由。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许看开“利”容易些,但是名,至少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看开“名”就谈何容易了:“赢得生前身后名”说出多少代仁人志士的心声啊,著书立言,不都是为了一个“名”么?
然而,庄子却不是这样,他真的是看破了名和利。对于利,自好理解,在《山木》中他就有回答过,认为人生的困顿不是贫穷,贫穷也不会是人困顿的根源。那么再看名,《秋水》里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庄子的态度:他把名,把梁国的相位比作是腐烂的老鼠!
其实,看清了名和利是看清了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东西,就是看清了自己的真心,不会再为他人的标准而累,不会再为了别人的价值标杆而奔波拼命,也不会为了其他人的眼光而去为难自己去弃自己的真心于不顾。我们可能已经有书读,有书读的已经毕业,毕业了的有了工作,有了工作的有了房子……我们不断被别人羡慕着,可是又不断羡慕着别人,总觉得自己离幸福很远,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又总觉得完成了才会更幸福,但是事实呢?等到那些事情完成了,我们真的幸福么?这个大概只有自己知道吧。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很努力地去追求一些东西,但是这些所追求的东西是不是出于本心,大概连自己都不会知道,但是确实有很多人,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反而并不是那么快乐,反而还有点失落,或者没有自己所想象的那么快乐。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是去旅行的人,走的太远反而不记得自己为什么而出发,走得太多反而关心一路上的交通、住宿等一些东西多于关心自己的目的地。
为什么要追求自己的真心?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么怎么追求呢?
追求真心就是以自己的真心为指标,而不是在意所谓的有用还是无用,世界上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就像所谓的垃圾也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一样,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不是由可见的价值所决定的,现在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会是没有用的,相反很有可能是对未知的未来而言至关重要的。就像《庄子》中的一个寓言,对于小鸡而言,但从飞翔这点去判断,很可以说翅膀是没有用的,但是对于鹰来说却完全不是这样的,那么鹰如果拿小鸡的价值观去判断自己的翅膀,那么它很可能永远无法飞翔,相反,它如果去试一次跳崖,这样一件对于鸡来说可笑的事情,也许它飞翔的潜能就会被激发!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说,可能没有人想过一句“谢谢”,一次轻轻地关门或者一个弯腰捡纸这样的事情会带来怎么样的结果,但是确实有人因为这样的小事得到了一份工作甚至一份尊敬。
没有人可以随便去预先判断有用还是没用,曲线救国不见得比直线前进来得没效率,相反看似“绕远路”反而会是捷径,而且按照自己的真心去做,这一路想必会是鸟语花香。
回头看看60前我们祖父辈所过的生活,再比较一下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我们真的会觉得自己幸福很多,至少我们真的拥有了很多,我们的物质生活真的好了很多;而近几年,我们也越来越开始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我们不仅仅可以寻找自己的喜欢的书籍去看,去想去的地方寻找一段历史或者追求一段回忆,又抑或仅仅去一个咖啡馆享受一个下午的好天气、一个人的好心情,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分享精神上的快乐,单从电视媒体上的节目就可有所管窥蠡测。
还是要感谢我们的祖国,给我们足够稳定的环境去追求自己的真心和真正的幸福,少了那么许多前人的“身不由己”的艰难。相信我们将很快看到比现在层次更高的幸福社会和梦想社会。
庄子读后感3
读《庄子》,我懂得了许多。借助于《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庄子也是犬儒主义的创造人,庄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显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国倡导庄子精神实在不是时候。《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驼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大骂世俗,一方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外”,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方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庄子一方面是大胆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想像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触及实际的“神游”而已。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生态度。
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公元5世纪的希腊,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的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犬儒主义不仅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现实世界中道德的颠倒和价值的真空状态,更是人们对于这种颠倒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乃至积极认同,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
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的黑暗,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庄子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精神界的导师,它应和了当今中国的普遍的社会冷漠,试图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社会中的无奈。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所导致的只能是全社会的犬儒主义,它可许能够培养出一批不问世事的逍遥派,却永远也不可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这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庄子读后感4
不是《庄子》里所有的文章都一定是庄子本人所做,大家要正确看待,读《庄子》要用心去领会,考别人教的话,顶多是他人消化过的看法,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理解,再结合各种观点去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奥妙。再说这本书又要翻译,《庄子》原文内容又多,怎么可能是全本呢,选的时候自然要注意。很多人喜欢拿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来诟病他们,切不可如此,试想再过20年有谁能保证后人不拿我们的局限性来诟病我们呢?……
当当网上书店网友bleue读《庄子——中华经典藏书》有感:“古来谈哲学以老、庄并称,谈文学以庄屈并称。”同时,闻一多认为,庄子具备了一个杰出文学家和诗人的基本素质:“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崖际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其次,庄子是一个文学家,那么《庄子》的文学性何在?闻一多说:“南华的文辞是千真万确的文学,人人都承认。可是《庄子》的文学价值还不只是在文辞上。实在连他的哲学都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这里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多情与灵敏,体悟到了《庄子》文章中诗性特征:一是其抒情性,庄子“是一个抒情的天才”。闻氏引述了明人吴世尚对《庄子·则阳》中“旧国旧都,望之怅然”的评论:“庄子妙得于诗”,并补充道:“这里果然是一首妙绝的诗——外形同本质都是诗。”闻一多不仅于庄子情感外露的地方看到了诗意,而且在玄妙莫测的哲理中悟出了庄子的深情。如他对“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理解:“庄子仿佛说:那‘无’处便是我们真正的故乡。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乡。”闻一多在庄子哲学中探究到的情感趋向,让人感到庄子对生活体验的深刻和情感的浓烈,并进……
看完大家的读后感,再来回顾一下《庄子——中华经典藏书》的主要内容:《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庄子读后感5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读后感《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庄子读书笔记800字5篇相关文章:
庄子读书笔记800字5篇
上一篇:文化苦旅高三读后感800字
下一篇:细节决定成败读书笔记范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