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700字作文
我们和宋濂比,我们有更多的物质诱惑。或许正是那些物质诱惑,使得我们不能淡定十足地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安心读书;面对学业上的失败,我们更多的是把失败归结为教育制度,而不是自查、自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近日,读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细细回味,心中颇多感受。
宋濂自幼就喜好读书,但因为家境贫寒,无钱购书,只得向别人借书来读,为了能及时还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的举动,为他赢来了良好的信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最终,他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师!
从书中所述事情能看到诚信的重要性,它有时甚至能决定我们的人生走向。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得到了无数的事实论证。表现诚信的成语有很多:“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等等。最著名的是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因为季布的诚信,而使他在朋友中得到很好的声誉,后来,季布得罪汉高祖刘邦,刘邦悬赏重金捉拿季布,季布的朋友却不为重金所动,反而帮助季布出逃,如果不是季布坚持信守诺言,赢得“季布一诺,值黄金百斤”的声誉,他的朋友会不惜一切来助他出逃吗?诚信决定了季布的命运!
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是一个因为不诚信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典型例子。周幽王为博宠妃一笑,不惜动用点燃烽火台来戏弄诸侯救驾,结果,真正的敌人来了的时候,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在戏弄他们,没有一个人前来救驾,最终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堂堂天子,因为不守诚信,最终落得个国破人亡,身首异处的结局,可悲可叹!
诚信是立人之本,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它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的是一个人缺少诚信,将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任何事都没办法做成。《左转》“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
反观现在,却是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毒奶粉,地沟油,火锅红等事件层出不穷,在金钱面前,诚信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就连现在帮助他人,都要瞻前顾后,怕被讹诈。这让从小被教育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我们情何以堪啊!难道在创造物资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就要被束之高阁吗?难道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比起我们的老祖宗,思想道德的滑坡竟然那么厉害吗?
没有信仰,缺少诚信的民族是危险的!我还小,没有办法改变缺少诚信的社会现象,也想不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我只能默默的从我自身做起,我也希望生活中的每个人能尽量做到这点,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达到“吾以诚信示人,人以诚信示吾”。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今晚心血来潮,拿来一本《古文鉴赏辞典》来读,偶然间再读《送东阳马生序》,颇有感慨。
这篇文章被选为初中课文,意在激励初中生勤奋苦学,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永不言弃。但我们大人在编书的时候却只想到怎么教育孩子,殊不知自己才是学习的对象,大人要在孩子面前作一个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少年时代的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他渴求知识的欲望驱动着他亲自抄录,亲自誊录,而且计算着日子,这需要付出都么艰辛的劳动和毅力呀!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写《五人墓碑记》的张溥,被称为“七录斋”先生,他读书有一个特点,每读一本书,必亲自抄一遍,抄完便焚烧掉,如是者六,一直到第七次才保存下来,所以称“七录斋”先生。古人读书态度之严谨,毅力之坚韧、勤奋之精神,令今人望尘莫及,自惭形秽。“书非借不能读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和证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冰雪飞舞的季节,宋濂从未放弃过抄录,手指都不能屈伸了,也不敢有任何懈怠,因为他要在规定时间内把书还上,他要取得借书人对他信任,俗语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大学时代一位师兄,每到冬天,寒风彻骨,他在图书馆学习,无法抵御寒冷,便用抄书来驱赶寒冷,让自己置身事外,忘却寒冷,一遍又一遍的抄书,他最终以专业最高分考上了北大的硕士研究生。能吃苦方能成才,能吃苦命运才会青睐,能吃苦才能风雨之后见彩虹。
为了跟从老师学习,为了向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长者请教,他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学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用热水泡才慢慢恢复感觉。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克服一切前进的障碍,不惜长途跋涉,不惜在列风中“风雪夜归”.可是现在的孩子,尊师重教成了他们嘲笑的话柄,在宽敞的教室里与天斗,与地斗,与老师斗,其乐无穷。他们放荡不羁,他们前卫开化,他们消极地消磨掉它们的大好青春。他们有何求知欲?应试的重压早把它们压得抬不起头来,他们的课桌成了书海,他们的背小小年纪已不再挺拔,他们十几岁的脸上写的却是几十岁的沧桑和无奈。他们有何快乐而言?他们有何主动可言?他们只好用放荡不羁来对抗无形的有形的压力,他们用游戏人生来挤兑青春,他们用网络游戏放松自己紧绷的灵魂,他们用早恋来填补自己空虚的精神,到头来,他们发现,他们越这样,他们越空虚,造成了整个一代人萎靡不振,浮躁狂暴,不负责任,任性而为。我们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的社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祖国的未来谁来负责他们的成长?谁来负责承担人类繁衍的重任?
我想起了自己,想起了以前那个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自己,觉得自己现在好失败。以前的我,没有钱买作业本,便正反两面用,用完了用皮。刚刚进入大学那年,我英语特别差,初中英语水平直接进的大学,而且还是三年没有再碰过,我听不懂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老师讲一个笑话,全班同学哈哈笑,我很尴尬地附和一声,却到底不知道为何而笑,那时的我,为了赶上别的同学,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学英语,差一点引起宿舍公愤,因为大家好不容易摆脱了中学时代上早读的厄运,终于在大学来临的时候可以睡个好觉了,我便轻手轻脚起床,拿着书便出发了。现在操场上来几圈晨跑,5点半的大学校园操场,还是一片沉寂,整个跑道都被掩盖在黑暗之中,黑暗好吞噬了一切,跑道旁的树在黑暗中婆娑摇曳,像鬼影一样,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人绕操场跑步。那时不知道什么是黑暗,什么是恐惧,心里只有一个意念,我要锻炼身体,我要学好英语,我要赶上别人,因为我从来不比别人差。5点多的校园,没有灯光供应我学习,我便想尽一切办法,当时学校刚好在建房,于是我就借着建筑队刺眼的白光来学习英语,不时还有民工很好奇地盯着我这个“怪人”看,就那样,我坚持着,一个星期后,我从不会发音到准确独立地发音;一个月后,我能听懂老师讲的课了,任何一句话。那个时候,我是那么坚强,我都被我自己感动了,每每再回想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我都很感动,但同时也很惭愧。现在的我,不知道读书为何物,每天浪费着大好青春光阴,很多时间在电脑前游荡,在被窝里睡觉,时间就这样在指缝中溜走,一去不回。每每翻开一本书,读不上几十页,便让他溘然长睡,不再去打扰它,给它一个安静的休息空间。生活被无聊充满,被抱怨充满,被浪费充满,我横冲之闯,找不到生活的出口,好迷茫,好无奈。为自己的懒惰,为自己的肤浅,为自己的懈怠。
我相信有好多这样的人,他们用看电影代替了看书,他们用打扑克代替了下象棋。人们的夜生活极其丰富,深夜来临,城市就像一座皇宫一样,还是灯火辉煌,月亮羞涩地多了起来,在万家灯火面前,她自惭形秽,她暗淡无光,我好像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她了,星星也都隐藏起来了,小的时候看星星是我的一项爱好,可如今,这项爱好被城市无情地剥夺了,它们再也找不到存在的理由了。人们生活糜烂不堪,人们肆意地挥霍着自己的生命,觉得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任意而为,从不考虑后果。
古人对待学习如此,对待生命亦如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为一己而活,为天下苍生而活。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决定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不再严肃地对待生命中严肃的问题,我们含糊其辞,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自己的人生定位是什么。
好了,觉得自己今天心里很乱,写得很不着头绪,就这样吧,要不自己不能饶恕自己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
宋濂从小就家境贫寒,没有钱来买书,只有借书来抄录,他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抄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难道他不怕冷吗?他很冷,但他为了读书从未因为寒冷而放弃过。“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多么恶劣的环境,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条件不知道比那时的条件好多少倍,不仅有很多书籍可以免费阅读,而且还有温暖的教室。可是,这一切我们还不懂得珍惜,不知道书籍的珍贵,不知道我们现在的环境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还不努力学习。
宋濂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呵责时,他的态度更加恭敬,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先生高兴了,才请教问题。当时的老师很少,宋濂要到百里之外去请教问题。而我们呢?老师就在面前也不去问问题,和宋濂向比,我羞愧之极。宋濂对老师的尊敬,我们现在的学生有多少能够做到,我们不但不听老师的教诲,而且还与老师顶嘴,经常惹老师生气,我们的态度与宋濂相差很大。
宋濂在读书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从未羡慕过别人,他这种知足者常乐的精神是很可贵的。而我们呢?我们似乎失去了目标,只知道天天与同学攀比,“今天我买了某某牌的衣服。”“今天我买了某某牌的鞋。”我们只知道与同学比这个比那个,似乎忘了我们来学校是为了读书的,而不是攀比。宋濂他与同舍的学生的生活条件差距很大,可以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但他却并没有应此而失去了目标、方向,而我们却泡在蜜罐里不知道了自己的目标,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宋濂学习,虽然我们不能像宋濂那样在冬日的大雪里抄书,但我认为他那种读书的专心、对老师的尊敬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个好的学习态度。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
读罢《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看过网上有关此文的读后感,我开始思考。
我思考的不是我们和宋濂、马君则生活环境优越性的对比,也不是我们之间所处社会的优劣,而是为学的精神。
如何为学?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的开头就写到“余幼时即嗜学”。他从小热爱学习,而且,在从师之际,冒着冬天刺骨的寒风,背着行囊,忍着皮肤冻裂的疼痛,克服各种困难,凭借自己的努力,认真读书、做学问。
你看他,没有华丽的衣服和美丽的珠宝饰物,不会把自己装扮成天上的仙人;你看他,也没有更多的锋芒,不会把自己装饰成浮躁又自大的人,谦逊的他反而在官场和学舍里有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荀子在《劝学》中也曾说过类似的例子,螃蟹有着“六跪而二螯”,却成天假正经,找蛇和鳝的洞穴安身,浮躁又蛮横。而“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踏踏实实地“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闷头钻洞,反而拥有自己的厅室。正是有着默默无闻的坚韧、淡定和信念,宋濂和蚯蚓并没有碌碌无为,他们为自己打造出一片天地,享受成功后的喜悦。
因此,为学首先需要的是一份对学问的热爱与执著,其次是有一份“为”的行动与努力,最后就是拥有一份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可以使热爱常在,行动永恒。这三者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只有这份主观能动性,不足以成功,客观因素也在成功的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在为学求得成功的路上,要学会求助于他人,宋濂和马君则正是善于求助、利用他人的帮助,才把握住了成功的机遇。试想想,如果没有那户善良的“藏书之家”借书于宋濂,宋濂那份“嗜学”恐怕会被残酷的事实消磨殆尽;如果没有那位德高望重的“先达”为宋濂指点迷津,宋濂恐怕还要踏上更加艰苦的求学之路。当然,只有“自助”,才会有“人助”、“天助”。
很多人会去比较宋濂和我们之间的差别,他们说我们处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理应像宋濂、马君则一样有不错的成绩,有一肚子学问。这点我不完全赞同。我们和宋濂比,我们有更多的物质诱惑。或许正是那些物质诱惑,使得我们不能淡定十足地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安心读书;面对学业上的失败,我们更多的是把失败归结为教育制度,而不是自查、自纠。这样比较下来,我们和荀子笔下躁动的螃蟹有何区别?!再者,面对机遇,我们不懂得把握。机遇像手中的流沙,有多少个幸运被我们丢失?有多少成功被我们摧毁?
我想,关于为学的思考,还有更多更深;但是,更重要的是行动,而六百多年前的宋濂,早为我们指明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700字作文相关文章: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700字作文
下一篇:荷马史诗读书心得7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