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读阿Q正传有感范文800字

读阿Q正传有感范文800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时期的优秀作品。那是个激情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阿Q正传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阿Q正传读后感1

阿Q,这个惹人发笑,发人深思的小丑,把旧中国的国民之愚昧,麻木,落后,还有那么一股可悲的朴实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和王圆路(此字应为:竹字头下面加录)那个道士一样,人们把愤怒的洪水向他们倾泻是一件无聊透顶的事。可悲的是那个黑白的年代,正是那个可悲的年代造就了王圆路也凝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阿Q,再加以先生精心的雕琢,这种愤恨虽隐于笑料之后,就如千钧巨石一般压在心头,然而人们往往只把眼光放在了阿Q的年代,殊不知这不仅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伟大的批判,更是对社会发展的一个精准的预言,因为阿Q的后人非常多!而且不仅是阿Q的后人,还有王胡,假洋鬼子,邹七嫂,以及那些零星的看客的后代也不少!

先言阿Q的子嗣。他们的祖上传下一种精神胜利法,“妈妈的,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与状元一样,都是第一,而你是什么东西呢?”如是而已。现在,阿Q的后人把这一点不仅完美的继承,而且还有所发展。倘若联系到自己身边的事,恐怕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听说你考试没考好?”“嗨,我故意的,又不是最后的考试,不争天不争地的,下那么大心思做甚?”说的真漂亮,一句“故意的”,便把自己的失误死死压住了,还让自己成为了深不可测的“高人”,不仅不丢面子,还巧妙的往脸上贴了金!这一点与阿Q不同,他们不仅自己欺骗了自己,还让别人心悦诚服的点了点头,而阿Q仅仅让自己满意,看吧,这便是继承与发展的巧妙,古人云:今必胜昔。由此观之,如是果然!

还有一传统,便是忘却。如何忘却,阿Q做了充分的诠释。受到王胡和假洋鬼子的欺辱后,把小尼姑当成了泄愤的对象。欺软怕硬!当人们给阿Q鼓励时,阿Q便愈加喜悦,直到把伊弄哭了,才肯罢手,为的是他“十分的满意”和看客们“九分的满意”,而后自己受辱的事烟消云散!阿Q的子嗣们在生活中,亦是如此,有人捧场便更来劲,出洋相,哗众取宠,笑的声音越高,看的人越多,越有面子,把场子捧的越满,越光彩。可是玩弄别人姑且算是玩笑,然而有的人却着实在戏耍自己,就是一种炫耀。为什么当今的人那么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悲不喜,不伦不类,不大不小,不俗不雅,总之就是要引人注目,就是要成为焦点,那是一件多么出众的事!这正是人心浮躁的表现。

说到欺软怕硬,还不得不说一说王胡后人。王胡,他荣耀一个第一,便是第一个让阿Q受辱的人,假洋鬼子则是榜眼了。阿Q与王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癞”。阿Q滋事惹怒了他,他便抓住阿Q碰头,同样是换得一份有喝彩的光荣。到了阿Q中兴回来,他便莫名的表现出一种猥琐,当众听官听阿Q讲“好看的杀革命党”时,阿Q只是夏了他一下,他便几天一蹶不振,何等的愚昧!如果是阿Q中兴之前戏弄于他,他就算硬着头皮也会早早上演一出“人大虫豸”!王胡的后人将其改变,但是那股欺软怕硬的气息却是依然留于心尖。有那么一种人,似乎是天生的明珠碧玉,对一些不如自己的人总会送去鄙视,这种不如是广义的,力气,身高,相貌,身材,体魄,运动,成绩,家境,只要有不如王胡后人的,人打虫豸到是不会,但是总会在心里讽刺,三言两语的挖苦!而遇到正值中兴的人,那种摧眉折腰的猥琐使他们变成了奴才相。地主皇帝没了,却剩下了一群奴才!

再论炫耀,还不得不说一说假洋鬼子的后人,在阿Q眼里,这没了辫子的人拄着一个哭丧棒,“里通外国”的假洋鬼子,注定要让阿Q深恶痛绝,“妈妈的假洋鬼子!”恨屋及乌,他的老婆和一个没了辫子的人困觉,一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除非第四次跳井。这个假洋鬼子,满嘴鸟话,算的上是一个思想较为前卫的先进人物了,大概和他的“洪哥”是一类人,即使“洪哥”与他这个“急性子”说“NO”!在未庄的人看来,他应该算是一个亮点了。他的子嗣也是现代人的亮点,虽不是假洋鬼子了,但是却有另外一副嘴脸了。记得一个叫“什么女”的节目团体里出来一群时尚的人,人们很喜欢,但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玷污人们的喜悦,把语言进行了改革。一个在外国一个角落待过几天的人说:“其实像‘R&B’啦,‘Hip--hop’啦,‘酱紫滴’音乐我也是有学过的。”“酱紫滴”谓之“这样子的”,是啊,文学有一贵,在简练,这种不伦不类的话出现在网络,谓之网络语言,但是出现一些面向大众的公共场合,该叫它什么?“我也是有学过的”,我一直不明白“酱紫滴”话是哪来的灵感,英文的译之是“I have learned it”,“I”是“我”,“HAVE”那一定姑且算是“有”了,“LEARNED”是“学习”,“IT”为代词,抛弃文法的羁绊逐字译之是“我有学过”,不知道是不是这么一个玩艺儿,港台的歌星我们不能过分要求,从发音与语言逻辑上,自有其不同,况且他们也一定在改进自己的普通话,而大陆的一些人却在“学而时习之”,而且忙的“不亦说乎”!面对这一切,中文的光辉日渐暗淡,他们说的话应该怎样称呼?“鸟语”不雅,“汉语”亵渎,那就当时在新世纪说的一种语言吧,取之“世说新语”,妙,真妙!

还有太多的小角色的后代继承发扬着那些嘴上“深恶痛绝”的传统,前一阵我住院了,出院时有人说“咱们校的说你一定会瘫痪的!”“那谁告诉我说你一辈子躺在床上了”,我淡淡的冷漠了这些话,仅仅是告诉他们:“回光返照!”到底是谁传播的谣言,我无从查证,只好用“老谁家小谁”代替,但是一定是邹七嫂的后人吧。还有那些与对自己有利的人拉关系弄个“转折亲”,那一定是“举人老爷”的香火了,也可能是赵白眼的。还有对力所能及的帮助不给予赠送的一些人,一定和他们的先人一样围着一个桌子,当着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看客。还有那些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帜趁机敛财的人,不知道他们祖上的那个秀才和假洋鬼子“革命”“革”来的宣德炉祖传到了谁的手中!

还太多太多,怎么说的完,读罢《阿Q正传》,我的心情也很恐惧,生怕在那些角色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对于自己身上灵魂的空洞,也只能直面其暗淡,哪怕把自己弄的鲜血淋漓。在阿Q的可笑可鄙之后,我对阿Q更多的则是怜悯和同情。为什么要让他生活在那样的暗淡污浊当中,怎么不能施舍他一点幸福?让阿Q革命,我视其为一种“逼上梁山”,但是他的革命却着实是为了当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要什么有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他生计的悲哀,中兴的悲哀,末路的悲哀,爱情的悲哀,生命的悲哀,将那个时代的悲哀无情的揭露,有时真的想跳进书本间帮一帮。在看到阿Q钱被抢时,我多想进去帮他讨回,哪怕是一半;在看到阿Q被打时,我想像着阿Q的惨叫和看客们的狞笑,我多想进去“手持钢鞭把这群无赖打”,即便阿Q本身也是一个令人厌恶的无赖;在看到阿Q跪在堂下含混不清的解释时,我真想进去帮他喊一声“他是冤枉的”;到了阿Q被枪毙时,我却只想替他喊一声“救命”!我知道,枪声过后,只会留下一声“好”,或是一声咒骂,“妈妈的,一句戏也没唱,白跟着了!”或是纷纷的议论,“阿Q被毙了,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看着,想着,思索着,回忆着,我流下了哀痛的类,就算是读阿Q寄予的哀思。同时心底也怀念着鲁迅先生,先生一生奋斗于文艺事业,为了一个新纪元。然而旧时代走了,人性依旧。如果先生那激发一代又一代堪称为民族脊梁的不屈毅魄归来立于云端,看着这一切,会说一些什么呢?

笑化成恨,恨化成痛,痛化成静,静化成思,思化成警。人们往往鄙弃尘封以久的悲哀,却不知自己也即将被未消逝的污浊所掩埋。倘若会神于一些现实,怎不会在与过去的对比中引发感慨。“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生活还是美好的,只是仍有瑕疵,可怕的是意识不到,反到付诸一笑,仅仅是耐人寻味。物欲横流是物质的喜剧,颓废沉沦则是精神的悲剧。《阿Q正传》,这伟大的批判与精准的先觉,但愿人们能够机警于心。对于自己,我不会自以为是,也不会妄自菲薄,只好在苦叹之后冷漠:“妈妈的,————满门抄斩,————嚓,嚓!”

阿Q正传读后感2

鲁迅先生喜欢嬉笑怒骂,讽刺是他常用的写作武器。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刻薄的人。他的嘲讽用在那些不识时务的政治家身上比较贴切,而用在那些本应在世间受到怜悯的可怜儿身上就不尽人情了。看看鲁迅先生写的每个章节的标题:优胜纪略,恋爱的悲剧,从中兴到末路,大团圆……让人看了只能赶到无奈而又无力的微笑。

他是一件工具,在家务繁忙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起他的存在,他是一个被人遗忘在角落的社会最底层人物,他很可怜,但又不至于让人们对他像对祥林嫂那般产生怜悯,因为他也有可恨的一面。

他虽然会迫于生计去做短工,但也是得过且过,对于与他的命运那样悲惨或比她更不幸的人们他采取的是其它人对他采取的态度——侮辱、欺凌,是个典型的流氓混混,其实在我看来阿q是未庄所有人的缩影,又或者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愚昧无知,阶级思想严重,没有人权意识,具有嘲笑别人的不幸从而达到自身心理平衡的精神胜利。但这又怪得了谁呢?当时的人们都没有知识或思想上的觉悟作为武器,来抵御压迫。

他是一个小丑,在人们空虚到百般无聊的时候,便去招惹他,将他仅有的自尊心都踩在了脚底下。俗话说,狗急也还会跳墙。阿q被羞辱后本能地与别人打了起来。他打不过而他也终究不是勇士,受了一肚子气最后还是自取其辱。但他只是在形式上失败了,在精神上,他还是个胜利者,以他的想法是: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样一句话就能让他心满意足地离开。

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怜又恨的人,因为小事丢了工作,赔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唯唯诺诺地受摆布,受压迫,还能麻木到将变卖家当所剩的几文钱拿去若无其事地喝酒。我真怀疑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灵魂!他除了本能地吃、喝、拉、撒外,过的日子都是糊里糊涂,后来,他到城里作了贼,偷了小东西回到未庄,身价就一下子涨了不少,但好景不长,因为参加了“革命”被捕,成了杀鸡儆猴的替罪羊。但鲁迅先生终究是睿智的,他将阿q的愚昧借着去杀头又深刻地,血淋淋地刻画了一番。最精彩莫过于文章最后两段,将民众的麻木地平淡描述了一番。

阿Q正传读后感3

鲁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经典之作,《阿Q正传》我读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认为鲁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为代表,去描写当时旧社会人们的共同特征和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我觉得阿Q他的个性非常突出,他与赵太爷,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认为阿Q是个可怜的人,因为,他总是受尽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两碗黄酒,便说自己是姓赵的,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结果第二天就被赵太爷骂了一顿,还被打了。看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他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赵的呢?为什么赵太爷可以姓赵,而阿Q却不能姓赵呢?只不过是个姓氏而已。这或许是与贫富有关吧,赵太爷是有钱人家,而阿Q只是个给人打散工的农民,是个下等人。别人根本不尊重他,在这种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己骗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别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还有胜利感呢!

不久,阿Q进了城,还赚了钱回来,结果,别人都对他恭恭敬敬的,赵氏一家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一些。我认为这里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弊处:富人受人尊重,而穷人只能受人欺凌。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单止是他一个人,想必当时的所有穷人也是一样,受尽富人的欺凌,压迫与剥削,真是悲哀!

《阿Q正传》这部小说十分的短,但却表现出当时旧社会的弊处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是当时民众痛苦生活的缩影。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与感受。

阿Q正传读后感4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

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

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

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阿Q正传读后感5

《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

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读阿Q正传有感范文800字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阿q正传》读后有感模板5篇

《阿Q正传》读后感读书笔记300字五篇

《阿Q正传》观后感300字范文精选分享

读《丰碑》心灵感悟范文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范文五篇

最新朝花夕拾800字读后感范文五篇

《呐喊》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呐喊》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

读后感400字范文大全

30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