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Q正传小说读后感范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阿Q正传小说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到各位。

读阿Q正传小说读后感范文1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运用大量带有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呢?我想了很久,他不只是为了想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同时更要警醒人们反抗旧制度的压迫与欺凌,争取一个自由民主的新生活!

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想法,看后不禁暗暗感慨他那种超凡的“良好”心态。“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去解决问题,只能转身就跑。

说到阿Q被践踏的人权,是因为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卖苦力才能生活,文章中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舂米,撑船什么的,但阿Q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面落脚,还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和气愤!阿Q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生活在人吃人的社会中,是多么不幸啊!但是他不敢勇敢地反抗那些欺压他的人,不敢为自己的尊严和自由放手一搏,又是多么令人气愤!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现实社会中有人想完全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我想这将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领导愿意用这样的员工,先不说工作,就说作为一名学生,若在学习中有这种心态,估计在同学中是不可能站住脚的。举例说明,考试失手的同学,有的会及时总结问题,并适度采用精神胜利法鼓励自己,力争下次考好成绩;也有的同学完全依靠精神胜利法来麻痹欺骗自己,觉得无所谓,也就这样子啦,那其结果肯定会越考越遭。正如文中的阿Q一样,为了减轻外力带来的欺压和凌辱,采用了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逃避现实,选择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越陷越深,使得阿Q活在了自己的世界,很难真正了解除了他自己幻想的那个世界外的另一个人际交往复杂甚至说是危险重重的大世界。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生哲学吧,自己明明已处于劣势,但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真的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不过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

但有时,每个人又不得不使用阿Q这种精神胜利法来帮助调节自己的心态,就正如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人都在为生活学习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压力侵蚀着我们每一个人,没有本领,没有手艺,没有知识就不能在这社会上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弱肉强食的现象极为严重。现在的人们,有时也正需要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遇到挫折时,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社会上一些人就因不能进行自我精神的解放,从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那短暂的生命。这样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不敢勇敢地面对自己,被社会淘汰了。或许过多的使用阿Q精神胜利法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封闭,但适时学会阿Q的那种精神,是会让人们更好的适应生活,适应环境,适应整个社会的。

在看过这篇文章后,不禁暗暗佩服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作艺术和手中那杆神奇的笔,他既准确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人们的腐败与堕落,同时又生动地描写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因没钱而被有钱人欺辱耍弄的无助,既告诫每个人应勇敢地去面对生活和社会中的难题,靠自己能力在社会上生存,同时又警醒烦躁不安时的人要学会合理地调节自己。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读阿Q正传小说读后感范文2

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读阿Q正传小说读后感范文3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读阿Q正传小说读后感范文4

出自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以喜剧形式开头却以悲剧收场的复杂的人物形象。《阿Q正传》主要讲述了阿Q孤苦伶仃,靠打短工过日子,备受欺辱却用他的“精神胜利法”艰难度日的故事。他是一个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的流浪农民形象,开头就写到赵家老太爷不允许他姓赵,还随意打骂他,可以看出赵老太爷的蛮横,但同时也看出阿Q虽然勤劳能干,但是自己仍然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路人都可以随便欺负他。

挨打了却说自己终于被儿子打了,人们嘲笑他头上长了癞疮疤,他因此忌讳说光,明明自己没有老婆,却还吹嘘说“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些都是他精神胜利法的体现。但是这种精神胜利法虽然能够对自己产生心理安慰,但是却显得很卑微,很懦弱,这是说明他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与磨难,而选择了逃避,正是因为他的一次次逃避与自我安慰才导致了最后悲惨的结局,直到死,他也没有喊出“救命”这两个字,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被处死,但是他的骨子里却有一种韧劲,这种韧劲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靠自己解决,自己承受,无论是精神胜利法还是偷萝卜,自己追女孩子,进城打工等等,虽然偷萝卜,偷东西来卖是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没有因为走投无路而向别人摇尾乞怜,他把自尊看得如此重要,只是走错了方向而已。

从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来看,阿Q是革命期间有病态心理的中国国民的'象征,同时,阿Q充满了矛盾的思想性格,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深受封建宗法的毒害。小说中出现的阿Q的“革命梦想”正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他进城的日子里,亲眼见过新鲜的“砍头”事件等等,大开眼界,回村后,便翻身妄想成为村里人的“统治者”,在读书人面前佯装很有见识,为了向村民们炫耀一番,宣称自己也要“造反”,加入革命的大军之中,而革命的人却将他视为草芥。阿Q本来就是粗浅的人,怎么可能懂得革命的事情,这也正说明了,目光短浅深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农民无法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个道理,这是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

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当时人们战争失败却还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现实,同时意识到农民的局限性以后,才创作出来阿Q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看清中国备受欺辱的真相,希望破除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残害,希望国民能够正视失败,痛定思痛,这样,才能够挽救中国。

读阿Q正传小说读后感范文5

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读阿Q正传小说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阿Q正传》读后感5篇范文

《阿Q正传》读后感5篇优秀范文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6篇优秀范文

《阿q正传》读后有感模板5篇

读阿q正传有感700字5篇范文

阿q正传读后感5篇800字范文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五篇赏析

阿Q正传读后感经典范文

阿q正传读后感汇总5篇

读阿Q正传小说读后感范文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阿Q正传小说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到各位。读阿Q正传小说读后感范文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47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