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的读后感

若水0 分享 时间:

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生活希望一片渺茫的情况下,赫胥黎创作了这个完全虚拟的未来世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美丽新世界的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丽新世界的读后感1

带有预言性质的小说,常趋向于把未来世界描绘成高度的集权社会,赫胥黎的学生奥威尔的《1984》是这样,这本《美丽新世界》也是这样,600年后,把汽车大王福特奉为神明,把时间记为“福帝”纪年,它的元年是从福特第一辆T型车上市那一年开始算起1908年,西方世界的十字架变成了“T”字架。世界处在一种极其稳定的控制中。

人这种复杂的个体动物,生存的特性就是不稳定,差异的个体、喜怒哀乐的变化,总是在动荡漂浮。可矛盾就在于,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确定。发展与变化,带来新奇,可也带来永远无定性的矛盾和痛苦。赫胥黎的方式,是一定程度的基因培育与后天教育。将批量生产的胚胎育成五种先天条件不同的类型,然后在教育过程中,思想上让他们完成对自我阶层的拥护;知识技能上进一步分化。看起来是荒谬畸形的机械化社会,但它却如此的真实,在这种技术条件程度的情况下,没有陷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滥用,仍然保留社会的原本面貌;固化社会阶层,又消除了个体对于阶层流动的欲望;并且采用的是一种“无痛苦”的方式。

在今天,爆炸式发展的时代,太多的变化与不稳定,一个人飘忽行走一辈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灵魂的动荡与心灵的虚妄让整个社会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我们对稳定社会的渴望,并不少于八十年前经济危机的时代。这种固化的阶层,看似是对人性的挑战,到不如说是说出了社会的渴望,各司其职,一个萝卜一个坑,互不扰乱,每个人心满意足的在坑里获得幸福。

可它显然是不太对的,我们是在经历生命,不是工厂化傻乐的一生,这种绝对稳定,不过是人形的机械加之肉欲满足的器官,毫无存在的意义。这种高度的“文明”,不如直接毁灭。这场“美丽新世界”的预言,至始至终打着“稳定”的旗帜,最终是帮人否定了“稳定”这个选择,那么剩下来供人选择的东西已经十分明了。它在肯定人的“不确定”,生是为了永远无限的可能,飘忽不定,跌宕起伏,才是生。对于社会来说,它则提供了悲观的预测,没有稳定,除了走进这种绝对的机械社会,要么就是选择动荡。

这场“新世界”里,“家庭”这种伦理关系消失殆尽,更进一步的,它把父母、家庭视为肮脏、污浊的野蛮人产物,“胎生”这种方式是一种羞耻。所有人的产生方式,是通过装瓶“析出”,没有人有“父母”,没有人有任何亲人。理所应当的,人失去了生育繁殖后代的任务,所有男女,从小时候开始,随意的交往结合,然后回归到自己的工作生活。

“新世界”里声称,没有了家庭,所以每个人都属于所有人。实际上只是彻底丧失了爱人的能力,与所有人的和谐,是因为不在乎所有的人。假如有爱,是不可能和谐的,书里那段对家庭的嘲讽性描写,我认为并不夸张。家庭就是这样燥热、喧嚣、充满了冲突,这是爱存在的痕迹,爱带给人的,是外在的喧闹、内在的充实,不是表里如一的波澜不惊。

随着时代的向前流动,技术让必须由集体群居完成的工作越来越个人化,人越来越不需要相互依赖,人际自然的在冷淡。一个人的学习,一个人的目标,一个人的成就,一个人的未来。这是一个正在走向现实的预言,一旦真的拥有了体外繁殖技术,斩断了最后连接人与人的亲子关系,恐怕未来一定会走向赫胥黎笔下的世界。有时候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可怕,过于繁杂的人际依赖关系,对于很多人来说,正在成为负担,很多时候,我们正在渴望着一个人呼吸的空间,在许多爱与盲目的事件新闻中,无数的人在呼吁“理智”。可是理智与爱,总是一对反义词,当越来越理智、越来越“文明”,就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缺失“爱”。八十年前的预言,是我们的明天。

野蛮人约翰,是在“保留地”长大,被迎接到“美丽新世界”去的居民,或者说,就是从今天的社会,走到预言未来社会里的人。“野蛮人”在被引领着观赏了新世界人的培育过程、面对开放的关系、随时的欲望享乐、对死亡的漠视后,彻底的疯狂了,他在与元首最后的对话中说:“我就是要求不开心的权利”。并避世,自我惩罚、折磨。

我们是都是“野蛮人”,和约翰一样,我们原本渴望做一个“幸福、努力工作、消费商品的完美公民”,追求天堂般的环境。但是这种天堂般的环境,太过完美、太过文明。所有人在设定好的限制内尽可能的满足,物欲与精神双重满足,节外生枝的烦恼可以由无毒的“毒品”解决,所有人都是幸福而满足的,因此没有罪恶,但没有罪恶何谈高贵?人在这种无穷的快感中沉溺迷醉,丧失为人的尊严。这是一个来自泛娱乐化预测的警示,全社会人的享乐,理所应当的享乐,即是人堕落的开始。这又是给人自己的选择,痛苦使人清醒,高贵的思考带来“不幸福”,幸福和高贵,如何选择?

赫胥黎创作的小说预言,以警示教育为目的。故事叙事是想对简略的,自身的逻辑背景仍有许多的漏洞疑点,比如,这个社会的管理阶层“十大元首”真的存在合适的人选吗?在如此发达的社会中,给予人继续存在的想法是谁的意志?被放逐的“异端高等知识分子”真的不会对新世界存在任何影响?

美丽新世界的读后感2

书中描绘了一个科学无限发达、秩序极度稳定的乌托邦——人类的幸福是精英治国下的科学工程,人类的出生由“孵化和设置中心”用试管和器皿在流水线上精确地操作,“胎生”成了被淘汰的污秽词汇;人在出生前,被设定成五个从高到低的等级、不同等级人类将在出生后担任辛苦程度递增的工作,但无论被设置的条件好与坏,每一个人都乐于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因此感到庆幸和自豪;不愁吃穿,没有疾病,不害怕死亡,青春永驻,没有衰老和丑陋,人人彼此相属;想要什么就能立即得到,绝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万一出现了不良情绪,也不需要担心,吞几片对身体无害的药物便能立即忘记烦恼——人民热爱集体、热衷于消费,被设定为“永远幸福”。

这个世界被设定得“完美”,没有痛苦,没有冲突,没有求而不得的忧虑,没有面对困境的忍受或抗争——没有强烈的情感,没有闪耀的思维火花,没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这个“完美”世界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

人类再不需要依靠自由意志去通过个人创造、情感体验、艺术和美的追求来获得幸福;人自出生就已拥有一切。

刘瑜在序里问,“你还要些什么”,她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个体努力去争取幸福比“被幸福”更体现生命的价值。

整本书也通过用反讽意味十足的笔触来描绘出的可怕乌托邦,来证明,真实的自由的人生虽然伴随痛苦,但因此获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距离这本书出版已过去近百年,事实证明乌托邦正在慢慢实现,反乌托邦文学的预言性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啊。

美丽新世界的读后感3

《美丽新世界》是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但同为反乌托邦小说,《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画风迥异。

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阐述了一种被称为苏摩的药物。这种药物吃下去之后不仅不会危害社会和自身健康,而且会让人感到快乐和充实。

不禁会想假使小说里的苏摩真实存在,现实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记得王小波说一句话,快乐和痛苦本来就分不清楚,只求他货真价实。毕竟王小波只有一个,同他一类的人也是少数。

各类层出不穷的综艺节目,各种流行的短视频APP,各种直播平台等等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廉价的娱乐和消费中不断获取短暂的快感,在不需要大脑思考的垃圾文化和快餐文化中汲取快感,并且像依赖药物一样依赖娱乐,娱乐至死。

这些都何尝不是我们身边的苏摩。

《美丽新世界》里阐述了一个宁静统一的社会。没有纷争和硝烟,统治者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调皮捣蛋”。通过废除家庭等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自主地放弃创造性的活动。《一九八四》权力是通过施加痛苦而得到满足,但《美丽新世界》里,是通过给予化了妆的侮辱——快乐。

每一个人都想要“放荡不羁爱自由”,但面对生活必需品不会产生顾虑的生活,嗯,真香!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参与政治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生活能维持着习以为常的繁荣富足,实在没有戒心去质疑由上至下的由各类专家组成的寡头政体的.统治,如此可能便进入了秩序乌托邦的操纵圈套,就像美丽新世界里的人在睡梦中被告知千万遍的那样:无论他是谁,当他活着的时候他很开心。现在每个人都很开心。

如果你现在很开心,你是在睡梦中,还是醒着?

美丽新世界的读后感4

在那个美丽的新世界里,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已被安排得妥当,妥当得不像一个人,更像一个又一个的机器。

五个阶级的社会,和现实情况没多少区别。条件预设之下,人人都感到幸福,这样的社会看似美好,但能不能算是社会这一点很值得怀疑。更像是一个幸福大机器。

大机器里的小机器,人人都幸福。野蛮人的极端反抗,愚蠢又动人。难道证明我们独立思想的唯一手段就是痛苦?可我们却想逃离痛苦追求幸福?这不是太讽刺太矛盾了吗!

现实中的条件预设实则不少,只不过都有个度。比如给你一个标准,标准之上是好,标准之下是次,标准存在的意义是给不会自主意识到标准存在的人一个心安的环境和体系,只有在那样的体系之下,他们才不会胡作非为。

而意识到标准存在的人,有的主动,自主选择,于是成为了我的人生我做主;有的人被告知,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凌驾于标准之上,引发骚乱。

痛苦始终都是社会立足之本,革命是因为痛苦,改革是因为痛苦,前进是因为痛苦,人类基因里的趋利避害,害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动力。

何时才能因为极致而极致,恐怕得等到我们摆脱了这沉重的躯壳,成为单纯的精神之体的那天才有可能吧。

但那时人类也已不是人类。

ps:这本书里的东西,就是大刘缺的。不是文笔,而是对未来人文的深刻思考。

美丽新世界的读后感5

这个“美丽新世界”,难道不是人们一直心心念念向往的生活吗?难道不是社会发展正在努力实现的宏愿吗?“世界稳定,人民幸福(不必为土地和主权争论不休了,没有了战争)。人们要什么有什么(不必为生存发愁了)。决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富足、安全(每个人都无条件相信自己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不会生病,不害怕死亡(解决了人类终极难题)。对激情和衰老一无所知(永葆青春、性无禁忌,丝毫不用压抑本性了)。没有父亲、母亲的烦恼事,没有妻子、孩子或爱人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免去了多少人七情六欲的枷锁)。如果有问题,有嗦麻帮忙(不必再为坏情绪苦恼了,分分钟到达“彼岸”)”。伟大的作者啊,将人类的理想国、乌托邦,用文字勾勒出来后,所有人都不淡定了。这个美丽新世界,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向文末自杀的野蛮人致敬,敢于坚守做自己的人都是胜利者。像极了当今社会那些拥有鲜明个性的人,不认命,敢于活出真实的自己,当然也要能背负的起相对的责任。最近特别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这个信念:“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谁只有我自己说了算!”口碑一路飙升,说明人的潜意识是渴望独立自主,掌控命运的。无可奈何,大多数人只能在心里澎湃一番,回归现实依然无力改变。

回顾这本书,突然感觉我身上所有的缺点,像失散多年的老友,庆幸它们还在,至少能让我感觉,自己还活着;庆幸现在的世界,有纷争、有欲望、有激情、有爱…才有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的时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点没错!

美丽新世界的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2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