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莫言著作读后感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蛙莫言著作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蛙莫言著作读后感1
《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莫言小说。因为是中国文学巨匠的佳作,我读的非常仔细认真,不像以往浏览小说一目十行,了解大概的情节就行,而像读技术参考资料似的不漏过每一个字,逐字逐句直到读完全篇。按篇幅而言应该是我阅读所有小说费时最多的一次。
莫言所说,他的小说就是讲故事。《蛙》就是以他的姑姑一生所交往的人、经历的事为主线,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特别是关于姑姑所从事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所发生和遭遇的种种“乱象”的描述,看似离奇古怪,却是真实情节的再现。
有过“知青”经历的我,曾目睹耳闻农村的计生工作,莫言讲述的故事绝不是虚构杜撰出来的,在领略莫言所讲的故事的同时,当年我所在的生产队那些不愿做“结扎术”的适龄已婚妇女被健壮的“基干民兵”连拉带扯弄上马车,有哭闹不从的甚至被抓着胳膊拎着腿“抬”上车,一路颠簸强行押送到公社卫生院做绝育手术的情景也活生生的浮现在眼前。社员无奈的调侃道“和劁母猪一样”。
我相信莫言记述的是生活中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故事,所以语言朴实,语句流畅,读起来让人容易理解接受。如有虚构,故事的情节不可能显得那样的充实,难免流露轻薄,如是杜撰,所涉及的人物的心理活动也不可能刻画得那样真切,难以掩饰轻浮。所以读过后,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曾听过一位“古典武侠言情小说迷”讲,看了那么多书后,他也能编写出一部经典的古代武侠言情小说。听后,我十分惊愕,没有历史知识,没有文学积淀,凭空遐想编造出来的作品,难道会有读者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后生可畏啊!
中国的文人,近代的、现代的不知有多少,唯独莫言独领风骚,令人肃然起敬。他的成功,在于他写作的真实。贴近生活写真写实说真话,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可,作品才有市场。
真善美与假恶丑充斥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历史赋予作家社会责任。一个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政党、一届政府的所作所为,都会成为历史的记载,历史的评价是公允的,作家的作品应该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好作品必将流芳百世,那是不以个人的意愿所决定的。
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知道获奖者的尊姓大名的也是屈指可数,可我知道了中国的作家莫言享有此殊荣。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曾做过巨大的贡献,期盼泱泱的文化大国出现更多的象莫言这样的文化人。
蛙莫言著作读后感2
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
———题记
莫言的书读来总是会让人感受到现实社会的残酷,他可以描写历史,也可以写实现代。而《蛙》这本书,就是描述的新中国60年代的故事,我虽未经历,但读过一篇却好像走过一遍,
主人公万小跑是一名知识分子,她的姑姑是根红苗正的共产党员,最初姑姑万心是拯救了千个婴儿的佛手,而后计划生育时代来临,姑姑万心则成了扼杀百条生命的阎王,最终她嫁给了捏泥人儿的,用千百个泥娃娃,赎去心中的罪恶。你不能用绝对的好与坏来评判姑姑这个人,她是时代造就出来的,正如你不能用绝对的对与错来定义“计划生育”这个政策。但是不可以否认其中的弊端,当中“人权”的沦丧,以及重儿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在我们现代年轻人心中就像一根导火索,似乎提及此就可以让我们心中的怒火,似乎提几次就可引燃我们心中的怒火,尤其是在三胎政策的开放下。读完这本书再结合现在的三胎政策背景,突然的思考:人究竟是人还是时代的工具?社会人口基数大时,我们要用一些“非常”手段来控制生育,而社会缺少劳动力时,又要用政策来促使生育,看到书中有一句话说到人生一世,许多事都是命中注定的,逆水撑船不如顺水行舟,而我们应当如何做呢?作为一名新时代女性,很想提出疑问,“孩子”,“蛙”,也就是“生娃”到底是应该顺应社会政策,还是应该勇于提出不满将生育权关于自愿呢?
蛙莫言著作读后感3
介于莫言作品风格多变持续不断,所以很难用以往对他的评价去分析他的新作品。这本《蛙》给我的感觉也有些陌生。莫言的民俗语言狂欢在《生死疲劳》达到顶峰以后,在《蛙》中显然已经退回到一个落点。
谈莫言小说,仍须从形式说起,多视角/人称叙事已是他的拿手好戏乃至家常便饭。而在《蛙》的叙述里,视角似乎少了很多,仅剩一个“我”,但这“我”亦有两个写作主体:一个是记叙姑姑等一长串历史事件的“我”,学名万足,乳名小跑,是小说主角姑姑万心的侄子;另一个是给杉谷义人写信的“我”,著名作家,笔名蝌蚪。
这两个“我”从剧情上是同一人,而在叙述上却因年龄的不同,而成为两个不同的心理活动者。万小跑和姑姑万心的故事从50年代开始直到2008年,长达半个世纪。而蝌蚪写这个故事,从给杉谷义人的第一封信的时间“二〇〇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到最后一封信的时间“二〇〇九年六月三日”,持续七年多。这也就是说,蝌蚪用七年的时间讲述了一个五十年的故事。
最后讲到万小跑2008年出生的小儿子,就是蝌蚪写第四封信的时间。万小跑的故事进行速度是比蝌蚪快的,就好像是万小跑不停往前跑,不断接近蝌蚪,赶上蝌蚪,在第五部的九幕话剧《蛙》里面和蝌蚪合二为一了。蝌蚪讲故事实际上只讲了四部,第五部是万小跑和蝌蚪共同的故事。而蝌蚪作为被叙述者,也只在第五部里出现。
前四部的作者都是蝌蚪,只有第五部的作者不是蝌蚪,是莫言。
在这种记叙时间向自己所处时间不断贴近的过程里,有些值得注意的变化。有人批评莫言在作品中对待历史态度暧昧,我觉得这个质疑是值得思考的,而它的答案往往因为读者的固定阅读模式而看不清晰——在我看来,实际上并非“暧昧”。而在《蛙》这部作品中,我们或许可以从万小跑和蝌蚪的时间赛跑里,窥得一点“莫言式反思是什么样的态度”的答案。
蛙莫言著作读后感4
多克托罗曾说,好的作品会唤醒读者的感觉,不是正在下雨的事实,而是被雨淋的感觉。出生于这个年代的我们读到此作,也许就有“被雨淋”的感觉。
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被写入宪法,被确定为国策,本书讲述了主角的姑姑,一位烈士遗孤:万心,作为第一批妇产医生,并作为一名坚定忠诚的党员为响应国家号召,在这段历史洪流中的经历。
最初,万心是荣耀万丈的烈士后人,那样好的出生,加上她是第一批学习过科学接生的妇产医生,替代了曾经会把胎儿和子宫一起从产到拖出来的“老娘婆”的暴力接生。一度被大家誉为“活菩萨”“送子娘娘”,并且交往了当时有头有脸的空军王小倜,那些年是万心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后来,王小倜的叛逃令她在十年动荡时背上“牛鬼蛇神”的骂名,那时的她像一匹摆动鬓毛的烈马,站在台上高昂着头颅,哪怕头皮被扯掉也不向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低头。高傲、倔强又坚韧。再后来计划生育开始实施。姑姑从“活菩萨”变成了领头的“侩子手”。曾经接生过数千条生命的受人景仰的送子娘娘变成了人见人唾骂的恶人,她坚定的固执地执行着她的使命,在这过程中,她误伤了不少孕妇的生命,包括我们主角的妻子,也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
她有过愧疚,但她却依然顽固。在那个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生下儿子传宗接代为使命,所以那些生下女儿的家庭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偷偷违抗计划生育的政策,不惜挺而走险。人民腐朽的思想、政策执行的极端,造就了一幕幕的悲剧。
在宏观的历史下,那也是是我们可以一笔带过的尘埃,可在当时落在微观的人民身上却是沉重的大山。就像莫言在书里写到:
“但那是历史,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的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在万心暮年之时,她神志不清,内心被愧疚与悔恨充溢,嫁与泥人大师郝大手,日复一日的形容曾被自己杀害的孩子们的容貌,让丈夫一个个具象化的捏出泥人赎罪,可这样的行为仿佛并未奏效,她的愧疚仿佛沼泽般吞噬他那些死去的婴儿化作他。幻象中的青蛙一点点啃噬他的躯壳。
“蛙”这个字可以形容万心姑姑的一生。
蛙莫言著作读后感5
前些日子,爸爸从六合带回一本小说,小说名叫《蛙》,我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们农村里青蛙多得是,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是。
《蛙》描述的是姑姑——万心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的斗争。结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记得四年前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也有同样的遭遇,妈妈因超生而东躲西-藏。我从小就一直待在妈妈身边,从未离开过她的怀抱,我整天以泪洗面,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爸爸回来帮我挂了十天水。后来听大人们说弟弟没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妈妈回来以后我一点没怪她,相反,我觉得妈妈是伟大的勇敢的!
妈妈是幸运的,书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顾她的生命没有轻易离去。妈妈回来时明显瘦了许多,她看见别人的孩子总要 抱一抱,我知道妈妈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当这时我就心如刀割。2009年一个新生命降临在我家,这个家又充满了朝气!
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蛙》由四封信一个剧本构成,讲述了“我的姑姑”一位平凡的乡村妇产科医生六十年来落实计划生育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新中国波澜壮阔的生育史。
蛙莫言著作读后感相关文章:
★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