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简要读后感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吕氏春秋简要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吕氏春秋简要读后感1
这一学期读了不少书,感觉每一本书都蕴藏无穷的奥妙。然而我最想谈的是我花了近一个月读完的《吕氏春秋》在我看来,它实在不失为一本好书。我更加认为它不仅是一本历史书,不仅具有研究价值,它更是一本谏书。上谏君王,下谏臣子百姓,甚至于我认为这本书的作用于今世之人亦有可谏之处。
书里面讲了很多道理,大致可分为:珍惜生命,君子品行,为王之道以及如何作战,这四个方面。当然这只是我自身总结概括的,可能不是那么准确。不过这四个方面却又可以伸出许多细节旁枝来。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了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对于其是如何看法,举例为证一一叙述。我读时觉得它是一部真正能使人心情平静的书。
我想就珍惜生命和为王之道来说吧!珍惜生命,与现在所认为的不同。那时是说如何保养身体。保养身体不在于用美味佳肴,锦罗绸缎来使味蕾丰富;使外表华丽;使内心满足。而是要顺应自己的身体,给它所需要的。并非顺应自己的欲望来使身体劳累。这和现在的人不同,现在的人所谓享福,无非是什么也不干,吃好喝好。非把自己得出富贵病不可。可是古人呢?书中说。君子并非佳肴,绸缎,而是知道这些不利于保养身体。自然也就称不上爱惜生命了。因此许多人宁愿食五谷。穿麻衣。
因而朴实无华的生活,才算是对生命的珍视。
为王之道又在于要顺应百姓,顺应四季,礼贤下士等。“顺应四季”在我看来多具老子思想。吕不韦也看得很透彻嘛!很多帝王就是不顺应四时变化,仗权势而改天换地。“夏天要让它下雪,冬天要而它艳阳高照”等类似做法,才会导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事发生。其余两项自不必多说。
在读《吕氏春秋》时,我发现初中学过的几篇文言文中,在《吕氏春秋》中也有涉及,不过也会有些东西是不受用的。并非全是精华,总之是一本不错的书。
吕氏春秋简要读后感2
杂家,诸子百家之一,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学派出现相对较晚,故博取众家之长,集各家之大成,以吕氏春秋为代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之有吕不韦十三年的从政经验在里面,可谓有理论更有实践,绝非其他学派可以相提并论的。
杂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尸佼、吕不韦、刘向等。
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伍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为代表著作。杂家著作而今只留下《吕氏春秋》、《淮南子》、《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
假如嬴政按照吕氏春秋来治理国家的话,秦朝很大可能不会二世即亡,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始皇选择了法治理天下。可要知道,在封建集权社会谈法治那必须要有强硬的手腕和无比坚决的君主在背后支持,否则必然半途而废,像楚国吴起变法,楚王一死立马废除变法,像宋王安石变法等等。不幸言中,秦始皇嬴政一死国家就动乱了。
什么原因导致嬴政不用吕氏春秋来治理国家呢,我觉得有几点原因:其一吕氏春秋的.作者吕不韦出身商贾,古时候尤其战国时期商贾社会地位低,与奴婢差不多,尽管吕不韦书写得不错但始皇帝压根就瞧不起他这个人。其二吕不韦犯了政治家大忌,卷入嫪毐政治丑闻漩涡中,嬴政欲除之而后快,对其施政方针吕氏春秋自然不会有好感。其三吕不韦也是嬴政亲政的绊脚石,凡是吕不韦认为对的一律反过来说是错的,凡是错的一律反过来说是对的,吕氏春秋就自然不会被采用了。
一句话总结:人穷不说话,位卑莫劝人,欲劝人必先修身律己,修身为根本。
吕氏春秋简要读后感3
在假期中,我选购了一本古代传世名著《吕氏春秋》,读后颇为感慨!《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关于此书还有一段佳话:为使此书精益求精吕不韦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中间包括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寓言如《引婴投江》,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剑》告诉人们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类似的还有《循表夜涉》告诉人们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最著名的就要数《去私》了,它告诉我们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确地举荐人才;从被举荐的对象实际考虑,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做到大公无私。看完全书,觉得《吕氏春秋》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
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难怪司马迁称它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来它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富有教育意义,很值得我们去阅读一番。
吕氏春秋简要读后感4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汉武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个有着合理内核,同时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而后,
中国的思想被强制归于儒学,儒家学说中优秀因素得以发扬光大,但儒学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吕氏春秋》出现于先秦诸子晚期,针对当时的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可以说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比如关于君臣关系、亲子关系方面,儒家主张忠与孝,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少有下对上的矫正和叛离,其实,想一想,这合理吗?现实吗?科学吗?
儒家根本不讲科学不科学,完全是旧对新、老对少、君对臣、亲对子的一边倒,体现其腐朽、顽固的一面。
咱们再看看《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吧。
“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有始览/第一》)
在总体上坚持臣对君的服从,子对父的服从的情况下,又提出了要有个是非曲直,要有原则。
什么原则呢?
“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
也就是说,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极端,你把鸟巢毁坏,把鸟蛋都拿走,那凤凰不会再来,你把动物全部杀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杀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来了,你竭泽而渔,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龟神龙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极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拥戴你了,甚至会走向反面。
所以,要坚持,“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这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矫正。
引申一下,对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样,臣民(国民)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政府虽强,以白为黑,民可以不服;官员虽尊,以黑为白,民有权不服从。
这就把群众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论证。
当然,这也是始皇帝不喜欢吕不韦的原因啊。
其实吕不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大学问家,《吕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吕氏春秋简要读后感5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杂家学说的代表作,相传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编纂而成,含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一百六十篇。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采诸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同时保存了医学、音乐、天文历法及农业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当然《吕氏春秋》还有很多介绍这里就不再详细的阐述了,我今天就我所读的其中一部分的感触来说一说。
《吕氏春秋·论人》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其实之弥远。意思是说为君之道要简约无为,君王的仁守在自身,首要的是返回到对自己的要求,然后才要求别人。他对别人的所求越深远,别人就越疏远他;他对人的要求越强烈,他失去的就越多。修养自身首先应回到自身,修己身,而不强求别人,是作为君子的首要条件,推己及人,世上的君子会越来越多。同样的道理,放到飞速发展的今天,也非常有用,在开放的现代环境中,我们讲究求同存异,也同样要求我们作为新生代中坚力量,要修养自身操守,对自己有要求,有原则,对他人要少要求,少索取,要宽容他人。凡事少推卸责任,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做人要有严于律己的毅力,亦要有容人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