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起源与习俗

若水4063 分享 时间: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夕节的起源与习俗

七夕节的起源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两汉时期,是当今世界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广大的汉族人民便迎来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这一天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毋庸置疑,七夕节其实只是女人的节日。

七夕最早的时候叫做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著名诗人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也说:“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对于七夕,《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有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不难看出,“七夕节”是古代女子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追根溯源,七夕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习俗

1)乞巧: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穿针乞巧的记载。在民间,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

2)观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像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3)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为求自保,装病在家。魏武帝派亲信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在家中晒书。魏武帝得知,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收押。司马懿只好遵命。另外,《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4)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5)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出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为何变成了情人节

农耕文明逐渐淡化,农耕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原本在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有着天然的崇拜感,男耕女织是社会常态。七夕是通过妇女穿针乞巧来表达人们对手艺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现在早已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即使是农业文明也开始借助于现代技术推进,依附于男耕女织这一社会结构的七夕,对于现代人来讲意义不算深刻,作为传统节日而存在,不像宣扬孝道、团圆那样更有时代共鸣感。

牛郎织女作为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悲切的爱情故事一直广为流传。经过不断演化,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与七夕结合在了一起,因此七夕本身就带有少女对爱情的美好祈愿。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七夕原有的乞巧含义逐渐被淡化,反而是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话题被突出,并渐渐成为七夕的主流含义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古代七夕节怎么过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这一天各家女儿围坐一团,以五彩丝线穿针,速度快为巧者。

2、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七夕夜,陈列瓜果于庭院中,有蜘蛛结网则得巧,网密得巧多。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夕中午,投针于水,借日影而验工拙,成花鸟云兽影,则乞得巧。

4、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5、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借以求子。

6、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为了祭奠老牛让牛郎刨皮,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的牺牲精神。

7、晒书晒衣

古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盛行。据载,司马懿为避祸晒书装疯。而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8、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流行于清代风俗,七月七日,妇女忙于拜织女,而男子则忙于屠狗祭魁星,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

9、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于案前焚香礼拜后,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

10、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七夕节的起源与习俗相关文章: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000字5篇

美好元宵主题作文

家乡端午节小学作文

过七夕话题作文5篇

国庆节的来历故事

关于节日的说明文600字

介绍传统节日的初三语文作文5篇

2022最新端午节收获作文十篇

七夕节的起源与习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7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