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八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优秀征文1000字
推荐文章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第八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优秀征文1000字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第八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优秀征文1000字篇一
以“窗口”意识践行“两山”理念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如今,古人笔下优美的田园生活正从书中的诗句变为人们眼前的风景。科学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一张新时代的绿色长卷正在浙江恢弘展开。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为建设美丽浙江提供了科学指南。“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围绕“两山”理念,对标“重要窗口”,浙江乐清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如火如荼地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今天的乐清,山青,水美,人民安居,全年接待游客数达230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1.72亿元。乐清向着山水田园相融、鸟语花香相伴的诗画家园转型升级,成为浙江实践“两山”理念的排头兵。
践行“两山”理念,走文旅强村之路。地处乐清北部山区的下山头村,原本长期存在环境脏乱、治理混乱等问题,当地流传着“金山头,银山头,嫁女不嫁下山头”的顺口溜。村党支部下决心拆除淘汰了铸造企业,与“聚优品”公司合作,邀请专业团队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几年来,全村种植6万多棵绿化观赏树木、建成6米宽的环村公路,完成2.8公里河道治理,打造了300亩主题乐园,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村庄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下山头村打开致富发展新局的关键,在于抓住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政策,在于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实践中检验了“两山”理念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践行“两山”理念,走生态富农之路。从乐清市清江镇北塘生态农业园园区入口进,顺着笔挺整洁的大道往山脚方向行驶,沿路大棚林立、花果飘香。通过流转210亩新村土地,建设北塘村花卉种植基地项目,清江镇北塘村重点打造“生态农业+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特色生态休闲产业链与乡村振兴示范带,每年带来220万元收益,为村民提供150余个就业岗位。北塘村的成功生动诠释了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园不仅成了北塘村村民们的“金名片”,更成了村民们的“摇钱树”“聚宝盆”,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篇章。
践行“两山”理念,走“全域美”之路。乐清市委市政府以“重要窗口”的担当,高度重视、全面布局,以全域全员的阵势、决战决胜的态势、干就干好的架势,倾力打造县域“全域美”建设的示范标杆。深刻挖掘乐清“旅游之城”“港湾之城”“历史之城”“水乡之城”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禀赋,全力塑造“雁荡云起、清湾风扬、双塔宁望、百溪镜流”的“全域美丽”独特气质。重点攻坚环境卫生整治、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八大专项行动,以“美丽共识”绘就“美丽蓝图”,全力改善环境,努力提升品质,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乐清以窗口的担当、窗口的责任、窗口的使命、窗口的形象,以最真挚的感情和最有力的举措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的嘱托。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乐清将致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既以旅游休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推动乡村振兴,又抓实抓细“全域美”建设,持续提升城市“颜值”和“气质”。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乐清用高站位、明路径、新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通过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环境,用精准规划引领美、精致建设打造美、精细管理成就美、生态文明彰显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乐清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理念,以“窗口”的自觉和“窗口”的意识,坚定向绿色转型、向美丽转型、向生态文明转型,大力发挥“两山”理论蕴含的澎湃力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积极接轨融入浙江省“大花园”大战略,展示亮眼“绿富美”名片!
第八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优秀征文1000字篇二
聚焦“四化”构筑有温度的“人民城市”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在前不久闭幕的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关城市工作的内容被多次提及。这不仅为今后的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还为建设人民城市提供了遵循。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既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城市治理的全部,构筑有温度的人民城市意义重大。应该看到,人民城市建设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摆在首要位置,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建设人民城市的底色思维,聚焦生产生活现代化、生存环境生态化、城市肌体健康化、文化底蕴具象化,全面提振城市的精气神,使得人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改善、家园颜值得到提升、热点问题得到解决、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夯实发展根基,聚焦生产生活现代化。在所有构成城市的要素中,人是排第一位的。这不仅意味着城市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民、为的是人民,还意味着人民和城市的关系是和谐共生。这就要求城市发展必须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聚焦生产生活现代化,让人民能够真正地享受到发展所释放的“红利”,这也是让城市能够留得住人、聚得起人的重中之重。对此,一方面要认清当前之“形”,瞄准城市固有的资源禀赋,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制定发展规划,解决资源碎片化、管理条块化的问题,推进“多规合一”,充分拓展发展空间,让一张蓝图能够干到底。另一方面要谋划长远之“势”,加强应变识变求变能力,扎实推进“六稳”和“六保”工作;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加强创新能力,锚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为人民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味奠定坚实基础。
遵循绿色路线,聚焦生存环境生态化。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家园的“颜值”高低,关乎人居环境的舒适程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价值必然举措。目前,我国大中城市正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绿色发展路线正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这不仅助推了城市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还聚焦了人民生存环境生态化。要把绿色路线融入到城市产业发展中,把低碳环保、科技含量高等绿色产业作为城市产业发展的第一选择,推动工业体系走向绿色、走向集约、走向高效,让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达到双赢。要把绿色路线融入到城市治理中,加强人民群众的绿色教育,体现绿色治理的人文关怀,引导人民在吃、喝、住、行中充盈绿色意识,争做绿色的先锋者。要全面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落实落细,把“绿色元素”摆在突出位置,扮靓城市容颜,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更加浓郁的氛围。
整治痼疾顽症,聚焦城市肌体健康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发展路程,这让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得到巨大提升,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秩序混乱……这些热点民生问题促使城市宜居度和各种边际效用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阻碍了城市整合资源谋求发展,造成要素流动不够顺畅,损坏了城市的肌体健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正是其重要体现。要提升城市管理者的理念智慧和执政能力,立足于当下,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精准把脉“城市病”,以“绣花功夫”破除民生难点堵点,探索城市治理新途径,制定更加贴切人民群众的政策和措施。要打造“智慧型”城市,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数字信息建设,以精细化管理实现城市运转智能化、便捷化、流畅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健康的城市肌体空间。
留住乡愁记忆,聚焦文化底蕴具象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我国历来是一个注重“根源”的国家,不管历史如何变迁,乡愁记忆总能够穿越时光,把家国情怀的激荡画面嵌入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形成了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身份标签和文化符号。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6%,这充分表明我国正经历千百年来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我国正从“炊烟袅袅”的乡村中国向着现代化中国发生剧烈转变。因此,留住乡愁记忆,让城市文化底蕴具象化,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追求的迫切需要。对此,一方面要注重保护“记忆场所”,保持特色风貌,比如传统古民居、历史遗迹、文化古迹,甚至是公共场所等,要加强建设、定期维修这些承载着人民情感和眷恋的场所,使得乡愁也能够成为拉动内需的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注重传承历史文脉,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发扬好,彰显出城市的个性与特性。
人民城市建设永无止境,是一个具有时代内涵和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谋划长远,为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把舵定向、擘画未来,我们要顺应时代大势,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聚焦“四化”科学系统地回答时代课题,绘就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人民城市新画卷。
第八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优秀征文1000字篇三
践行“两山”理念 创建“绿色”小康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进入快车道,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小康路。
依托生态,做强“绿色”产业。长宁县依托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蜀南竹海,辖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44平方公里的成片绿色生态楠竹林,做强“绿色”产业,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发展小康之路。第一,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业。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工业、林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服务链、经营链,为贫困群众提供旅游就业岗位和自主创业岗位1200个,让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挣到旅游钱、融入旅游业。1400余名贫困群众依靠乡村旅游,实现人均增收2571元。第二,强力振兴现代农牧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产业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将475个专业合作社、389个家庭农场“串联”在产业链上,建成宜长兴酿酒专用粮基地8.5万亩、绿色果蔬种植基地10万亩、竹荪种植基地2.5万亩,带动2300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7500元以上。引进东方集团、正邦集团等龙头企业投资40亿元建设规模化养殖、加工基地,建成10000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场1个,发展年产值1000万元肉牛养殖专业村4个,发展肉牛养殖适度规模户及家庭牧场350户,发展生猪养殖适度规模户及家庭牧场680户,全县年出栏肉牛4万头、生猪44.4万头,带动150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7万元。第三,大力发展特色竹产业。充分利用宜泸高速、成贵高铁、宜宾港长宁香炉滩码头的快速出入优势,把竹纤维、竹缠绕、竹食品、竹生活用品、竹工艺品等项目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长宁竹产业名片。长宁县开发公益护林岗位115个,竹加工企业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4个,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841元。
关注民生,做实“绿色”新村。长宁县按照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并重,以“清风摇曳、竹影婆娑、四季宜游”的生态宜居理念,打造回归自然的绿色新村。第一,建造青砖黛瓦的现代民居。以川南特色民居为模板,统一设计易地搬迁户型,确保住房质量、面积达标,基础功能齐备。长宁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371户8122人实现搬迁入住。第二,打造设施齐全的人居环境。大力实施路、水、电、网“四通”工程,全面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长宁县投入4174万元,新建通村硬化路73.58公里,新建分散式供水工程135处,新建供水管网108公里;投入2237万元,完成8个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退出的9个贫困村,均已实现卫生室、文化室、通信网络、光纤宽带全覆盖。第三,建立功能完善的民生保障。按照“不掉一人,不漏一户,应保尽保”原则,全面筑牢教育、医疗、低保“保障网”。发放教育扶贫救助基金112万元,发放卫生扶贫救助基金273.56万元,为498名贫困学生发放教育补助资金1680万元,为2598名贫困群众报销医疗费用645万元,为7006名贫困群众发放低保兜底资金450万元,累计为2953名贫困群众提供产业扶持基金532.2万元,为2000余名贫困群众发放扶贫小额贷款8308万元,开发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等公益性扶贫岗位309个。县域内无因贫辍学现象发生,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以梦为马,行者无疆。中国自古就有“绿色田园梦”“金色致富梦”,但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圆梦需要努力奋斗。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一定要以更高的斗志、更足的干劲、更久的耐力,推动“生态梦”“经济梦”和“复兴梦”多梦同圆,让山更青、水更绿、人更富。
第八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优秀征文1000字篇四
顺应人民“新期待” 描绘乡村“新画卷”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任务,要着眼于人民的“新期待”,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啃下脱贫攻坚路上的“硬骨头”,催生美丽乡村蝶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探索产业发展,描绘富美乡村卷。“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推动产业振兴,要积极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各村特色,打造“一村一品”,培育特色产业。通过旧村复垦、土地流转等形式,整合盘活闲置土地,发展果蔬种植、水产养殖等多种产业,并试点发展林下经济,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引导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深化村企帮扶脱贫模式,引进“企业+农户”的扶贫车间,拓宽贫困户就业渠道。依托本地生态人文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引进乡创文旅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创收,村民在家就业创业。
提升生态环境,描绘秀美乡村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宣传教育先行,通过印发卫生知识宣传单、发送短信、推送微信、广播等形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并成立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党员会议、党群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各种会议,进行自上而下的发动,号召全体村民自觉保护环境。紧紧围绕“路面干净、水沟畅通、边角清楚、门前整洁”的目标,精细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强力开展厕所革命、裸房整治、“百路千村”、“两违”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涵养文明乡风,描绘和美乡村卷。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群众在优秀传统文化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下,拥有厚实的“里子”,成为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和践行者。要积极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推进农村文化广场建设,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注重保护和开发并重,保护古村落、古民居,从乡村记忆、家规家训中挖掘优秀文化,守住文化根基,让乡村依然保有浓浓的“乡韵”,让乡愁有归途。持续深化移风易俗,组织成立红白理事会,简化红白喜事流程,牵头筹备设立基金,弘扬外出乡贤注重孝道、热心公益的优良传统。
第八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优秀征文1000字篇五
让绿色成为美丽家园的底色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然而,不可否认,曾几何时,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简单地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短期增长,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往往只注重近期直接的效果,而忽略由此可能产生的那些涉及长远利益的后果。有的地方为了追求GDP绝对数字的增加,没有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力,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结果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
事实上,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而言,绿色发展就是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一定意义上来看,保护好生态就是推动发展,而且是更为重要、更高质量的发展。只有强化“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树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错误,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干一些“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傻事,而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该看到,环境污染问题由来已久,保护生态历来任务繁重。从其他国家发展的教训来看,一旦忽视预防和保护,认为先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等经济发展了再来治理环境也不迟,就会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中。为此,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危机意识,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在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的时候,始终紧绷生态文明这根弦不放松,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美好生活离不开美丽家园,社会文明少不了生态文明。只有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切实改变重开发、轻保护,重速度、轻质量的倾向,才能真正使生态环境优势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成为美好生活的标配,让绿色成为美丽家园的底色。
2021第八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优秀征文10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