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寻找青春记忆献礼建党一百零一年主题征文
推荐文章
2022寻找青春记忆献礼建党一百零一年主题征文5篇
建党101周年,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同努力,那寻找青春记忆献礼建党百年主题征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寻找青春记忆献礼建党一百零一年主题征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2022寻找青春记忆献礼建党一百零一年主题征文篇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们”是70、80、90后……“他”是20后。作为一名90后的基层年轻干部,25年来在家人熏陶下我始终耳濡目染于“他”的伟迹,在我25年的见证中,似乎“他”的澎湃激情和奋斗伟力不曾有丝毫减退。是“他”在101年血与泪的搏杀中,为“我们”换来了幸福安宁的万家灯火;是“他”在101年来持续不断的自我革命里,为“我们”迎来了愈加有温度、有正气、有信仰的社会;也是“他”101年来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和进取创新,为“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条件。101年走来,初心未改,“他”始终坚持干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件大事,如今正值“他”101岁诞辰之年,也该由“我们”为“他”唱首生日歌,祝“他”生日快乐,未来“我们”希望再与“他”一起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共同为新时代发展谱写美丽赞歌。
汲取“他”奋斗伟力中的长征精神,再唱《十送红军》给“他”听,告诉“他”,“我们”有新时代为民担当奋斗新风采。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是人民对“他”最亲切的呼唤与思念。两年长征,二万五千里路,途经14省,翻越18座山,跨过24条河,吃过草、饮过冰,趟过河、睡过地,纵使是在天寒地冻、忍饥挨饿的条件下与敌人展开“深入浅出”的殊死搏斗,“他”也未曾占用老百姓一锱一铢、一草一木。是啊,这就是“他”的作风,有如铁一般沉重又如微风一样轻柔,严守律已而亲近群众,同当地老百姓都缔结了深厚的革命亲情。是的,面对新时代奋斗浪潮,“我们”不仅要领会“他”为了人民、为了革命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更要发扬“他”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群众的高尚品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走好群众路线。秉承一股浩然正气,打开新时代为民服务新风采,秉持一颗不改初心,摒弃私心杂念,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并通过不懈奋斗,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汲取“他”奋斗伟力中的延安精神,再唱《延安颂》给“他”听,告诉“他”,“我们”有新时代敢于自我革命的气魄。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1942 年延安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是风暴聚集、战况最猛烈的地方。但在如此战况下,毛泽东同志却说“整顿三风必须要搞,对目前,对将来,对领导整个中国革命,关系很大,我们一定要下决心把这样的事做好”,党的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延安整风运动”悄然而至。整风运动中全体党员积极开展自我革命,明确坚定了党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根本上把党从不正“三风”和主观主义中解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开放之路还在进行,“我们”在贯彻学习优良作风的同时,更要坚持发挥“延安精神”中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品性,要勇于赋予自己开展自我革命的大气魄,敢于对顽瘴痼疾开刀,敢于冲破陈词滥调的束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伍,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深化改革开放之路最坚定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汲取“他”奋斗伟力中的大庆精神,再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给“他”听,告诉“他”,“我们”有新时代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担当。
“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说到大庆,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大庆有位党员王进喜,因用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被称为“铁人”,后因长期积劳成伤、生活作息不稳定而导致胃癌病逝。2009年王进喜被评为“101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他曾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光要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底线思维,和勇于自我革命的优良作风,更要有王进喜这样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大担当,敢于把复兴国家、复兴民族的使命主动扛上肩,把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责任揽入怀,始终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国担当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是中华儿女,更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之路!
与“他”歌一曲,请“他”为我倾耳听!
新时代,“他”的奋斗在继续,“他”的辉煌还在续写,“我们”也该乘势而为、乘风而起,为新时代谱写出“我们”最热血澎湃的青春之歌、奋斗之歌!
2022寻找青春记忆献礼建党一百零一年主题征文篇二
101年来,党建引领下的公共卫生运动如火如荼;101年来,中华大地上的公共卫生境况大步跃进。回溯101年党建历程,结合医疗业务进展,党员干部得以演绎出一首中国特色公共卫生体系的动听乐曲。以歌证史、以史串歌,广大人民百姓得以聆听到一首首党建引领业务、业务促进党建的动听歌谣。
“爱国卫生年年搞,年年都有新气象”。透视党的发展历程,党建引领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奠基密不可分。回眸爱国卫生运动,医疗卫生更是在党指导下被升华到“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重要高度。从高处看,党指导下的医疗卫生建设以新思想为抓手,从理论上彻底翻新老百姓的医疗卫生知识图谱。往细处看,党指导下的医疗卫生建设紧密结合我国城乡现状,有力抗击非典、甲流等一次次公卫挑战。向外处看,党指导下的医疗卫生建设探索出了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在数次全球性流感危机中交出了中国答卷、拼出了中国速度、走出了中国体系。
“你用生命抗战我在背后支援,团结一切力量控制疫情蔓延”。回望过去一年,新冠疫情席卷五湖四海,党员抗疫身影遍布神州大地。新冠疫情不仅是对全国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次冲击与挑战,更是对党领导下中国公卫体系的一次检验与阅兵。抗疫是一场没有看客的战役,人人都是抗疫主力军;抗疫是一场没有死角的战疫,处处都是抗疫第一线。抗疫战争中,没有观众、没有路人,人人都是主角、你我皆是导演。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战“疫”。一封封请愿书、一个个红手印、一幅幅白手套,共同交织、串联,为神州大地公卫现状搭建起一张有力的健康防护盾。
“致敬最美逆行者,欢迎英雄凯旋归”。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党的第一个百年生日中,必能打好疫情防控“下半场”阻击战;我们笃定在党的第二个百年历程中,必能唱好健康中国建设“下半首”交响乐。过去一年,党员干部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毅力抗击疫情,替广大人民群众保障一个卫生家园;未来一年,党员干部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扫除障碍,为党的101年生日维系一个平安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成功经受了非典、甲流、新冠等数次环球公共卫生危机检验。党员干部要继续坚持扛牢政治责任,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加快绘制健康中国瑰丽画卷、加快探索党建引领行业建设。
2022寻找青春记忆献礼建党一百零一年主题征文篇三
101年,对于一个人,也许很漫长;对于一个国家,弹指一挥间;对于一个政党,恰是风华正茂。1921年的星星之火,经历了101年的风雨同舟,101年的励精图治,一路风雨兼程,但初心未曾改变。101年的峥嵘岁月,让我振奋不已,打开播放器,一首《我们走在大路上》,轻轻哼唱着,感受着曲调中的气势恢宏,犹如我们走在这“101年”的大路上,革命气势不可阻挡,万里河山的每一帧都将是最美的风景线。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翻开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史册,记载着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壮举,记载着101年的历史沧桑、风云变幻。历史昭示未来,沧桑成就正道。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历经101载风雨洗礼,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力挽狂澜的担当和气魄,用鲜血和生命挺起了中华民族脊梁,实现了祖国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创造了一个又ー个的“中国奇迹”。现实与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革命红旗迎风飘扬,中华儿女发奋图强,勤恳建设锦绣河山,誓把祖国变成天堂。”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面对每个时代的问题。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迷茫。但那些从风雨如晦的旧中国一路走来,历经风云变幻和生死考验的革命先辈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承是为了把党的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个重要时间节点,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坐标。
“我们的道路洒满阳光,我们的歌声传四方,我们的朋友遍及全球,五洲架起友谊桥梁。”从红船启航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通过强党建、抓改革,保民生、促发展……放眼全局,中国改革发展各领域成就斐然。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未来的道路阳光明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五洲架起了深厚的友谊桥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能解决当前全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朋友圈”也不断扩大,在这101年的道路上,我们阔步前行。
时代,总会以出卷人的姿态,站在我们面前。时间不会暂停和倒转,也没有中场休息。我们走在“101年”的大路上,“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
2022寻找青春记忆献礼建党一百零一年主题征文篇四
“妮儿,起来吃饭了,奶奶炖的乌鸡汤呐!”鲜亮的汤汁,香气四溢,一大早就吃上了奶奶亲手做的“大菜”,这在小时候可是想都不敢想的。闪电在泛红的天空中裂成花束,时光折叠,飞雨簌簌,我仿佛看到破败院落里那抹浓浓的炊烟。
“咳咳”。奶奶头上顶着块抹布从“锅屋”里走出,迈着小脚步子,颤巍巍端着大铁锅,从早上五点起来忙活,已经过半晌了,一道鸡汤才悠悠的出来。大人们饿的前胸贴后背,小孩们早就耐不住性子哇哇大哭了。浓浓的炊烟还未散尽,缭绕的烟雾中央掺杂着些乌黄色,奶奶取下头顶上的抹布擦拭了下眼睛,许是被烟熏的,眼眶子红红的。“开饭咯”,大人小孩们一拥而上,一大盆鸡汤不一会儿就见了底。“做饭的没有功劳呀。”奶奶边收拾着碗筷边感慨。
书上总把炊烟当作一种意象,来表达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自由、惬意、洒脱。殊不知村子外的人拼命想归隐田园,村子里的人却想拼命过上好日子。炊烟,至少村里人并不觉得是个好意象。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锅屋”,黑漆漆的一个小屋子,四面墙也被熏成了黑的,两三架灶台摆在靠门的那面墙,后面囤着各式各样的柴火,有玉米秸秆、花生秧、捡来的小木棍、棉花柴……一个小箱子里专门盛着生活垃圾,以塑料袋为主。到了该做饭的时候,全村的女人们像是约好了一齐下手,每家每户的烟囱里都冒出了浓郁的黑烟,然后变成乌黄色,再后来变成轻烟,那便是烧火进入正轨了。一同升起的炊烟,壮观又无奈,像是既定的时辰,是那个年代普通农村人的日程分割线。
8岁的时候,奶奶教我烧火做饭,“穷人家的孩子要早当家咧”。我吃力地抱着柴火,头上顶着个小抹布,学着奶奶的模样,将塑料纸夹在干柴中,左手拿着干柴,右手拿着火机,呲溜的一声点住了塑料纸,滴答滴答,塑料纸的油在淌,可干柴却没能燃烧,一连好几遍,气得我直哭。这烧火是有学问的,奶奶常说看烟囱里烟的颜色就知道这家的女人是不是个持家的,若是青烟,就说明女人烧的一手好饭,若是黑烟、黄烟,这家的孩子可是遭殃了吧,连口热乎饭也吃不上,奶奶常这样说。她很会烧火,一缕青烟随风飘动,饭香也在炊烟之下更加浓郁。但是阴雨天情况就不一样了,奶奶也有做不好的时候。
夏天是个潮湿的季节,雨季一到,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一家人的吃饭全靠“锅屋”那点受了潮发了霉的旧柴。为了让全家人吃上一顿热乎饭,奶奶总是在一大早就起来钻进“锅屋”,支好锅灶,开始跟火较劲。点燃火柴,一根,呲溜,灭掉。又点燃一根,燃烧,呲溜,再灭掉。这样的动作重复了好多次,半盒火柴下去了还没见火生起,奶奶气的直跺脚,也顾不上外面下着雨了,一路小跑去屋子找那些不用的塑料、废纸箱子,截几段塞进灶里,点燃火柴。这次,终于有了点小火苗,燃烧燃烧,眼看就要成功了,呼的一缕小青烟,又灭了。奶奶边叹着气边寻找着干柴,嘴里说着:“今天能不能吃上饭,就看运气了”。是的,运气好的时候角落里会有干柴,用干柴一引,灶火便起来了,运气不好的时候,整个小屋里的柴全是潮湿的,一整天都吃不上热乎饭。这样的日子奶奶过了半辈子。
一股浓浓的香气扑鼻而来,思绪拉回现实。明亮的厨房,整洁的灶台,各式各样的厨房用具,现代化的设施和奶奶头顶上的抹布略微不协调,奶奶蹒跚着步子有条不紊的关上灶上的煤气,盛出最后一碟小菜,打开高压锅,尝了尝汤汁的咸淡,又从小电锅里盛了一碗八宝粥。窗外的雨渐渐小了,一道道雨帘随风而动。
“党对老百姓好呀,国家富强了,老百姓也富了,今年88了赶上了好日子,这么个雨天要是赶以前啊,咱得啥时候才吃上热乎饭啊!”奶奶望着院子里的积水笑着说,“现在好了,不用烧火了,空气也新鲜,想吃什么打开煤气灶,通上电压锅。你爷爷最爱吃新鲜花样儿,前些日子你姑姑来教了我几道菜,说是啊,从网络上查的,哎呦,是真好呀,那个时候怎么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好日子!”奶奶一边感慨着一边拿起手机竟说要和姑姑视频通话,真是个老小孩咧。
民以食为天,从孩提到成年,从炊烟到普及电气,从饱腹到营养丰盛,短短十几年间,奶奶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日子流逝,时代更迭,我也从当初的烧火小娃娃变成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即将在这片曾经养育我的大地上挥洒青春与热血!
天放晴了,我走出院子,呼吸着绿水青山带来的新鲜空气,远去了浓浓炊烟,瓦蓝的天空飘着棉花糖似的云朵,大街上蜿蜒的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口,一排排太阳能板路灯正在汲取能量,新时代来了,新生活来了,美丽新农村正在以昂扬的姿态走进新未来!
2022寻找青春记忆献礼建党一百零一年主题征文篇五
老家的老屋是1994年盖的,九十年代的农村,万元户尚且不多,老爹硬是把那几年做小本买卖积累的三万多块钱拿出来,盖起了六间敞亮的砖瓦房。那时候讲究“私人订制”,老爹都是请木匠到家里去,窗户、门框、房门、屋门,一件一件地细细打磨,甚是讲究。不论屋内陈设,只看外观,现在来说老屋都丝毫不显落伍。
老屋的天井最初是泥土地,农忙时节,收获下来的小麦、玉米、花生、棉花都晒在上边,每每这时就特别期待大晴天,这样泥土地就能立马“起干”,庄稼晒得就好。后来,时兴砌水泥凉台,老爹就把院里院外都用水泥砌起来,这样晾晒粮食更加方便。小时候每到粮食收获的时候,都跟着老爹到镇上的粮管所交公粮。后来国家取消了“三提五统”,不再交纳“皇粮国税”,压在农民身上的担子一下子减轻很多,真正是“让利于民”。
如今再看老家四邻,家庭轿车基本上是“标配”,后邻大哥拥有3辆农机,有管土地耕耘、打畦子的,有管播种的,有管庄稼收割的,可以给乡里乡亲提供一条龙服务。前段时间刚开回一辆崭新的联合收割机,接着就加入镇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跟着去外省收割小麦,打个二十来天的时间差,就马不停蹄地赶回收割当地的庄稼,正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老百姓越过越红火的日子,更是因为赶上了新中国发展的好时候。
我们姐弟几个在不同的城市都各自安家立业。以前家庭聚会时大家等等这个、看看那个,往往半天的时间就消磨了。现在虽然距离变远了,可快速发展的交通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时空距离,只要工作时间允许,坐上如今国产的“复兴号”高铁,不消一个小时,便能“回趟家”。从最初的骑单车,到乘坐公共汽车,到私家车,再到疾速飞驰的高铁动车,交通的方便,让“走娘家”成了一件乐此不疲的事。
如今,老爹和娘已经进城居住,老家的老屋闲置起来,铁将军把门,让人不觉有种岁月斑驳的伤感。可老爹说,“时代发展了,一辈一辈都是这样的,只能越过越好。但不论走到哪里,这里都是我们的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忘根,习总书记都说了要留住乡愁,所以老屋坚决不能卖”。于是,时不时老爹还会回趟老家,把老屋周围收拾得利利索索。依依不舍的恋乡情结是亘古不变的,承载着更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个小家幸福圆满了,才会有我们祖国大家的和谐昌盛。岁月如梭,老爹已是古稀之年,以前每次我打电话他都能给点意见建议,可这次他说,“老了老了,我不想操心了,关键是也不用我操心了。”这话说得在理!如今我和弟弟都奋斗在基层一线,感受着基层的温度,体味着百姓的生活,也更明白一个道理:老百姓安居乐业,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幼有所教,贫有所扶,困有所帮,病有所医,正是新时代我们党和政府奋斗的动力源泉。
斑驳的老屋,留存了老爹和娘这些多年穿越风雨、披荆斩棘为家打拼的一幕幕记忆,更是见证了流金岁月里普通人与祖国同奋斗、共成长的美好历程。祈愿新时代的“赶考”路,你我并肩奋斗,不忘初心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