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作文素材
我的脱贫故事作文素材【五篇】
扶贫路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串联起人民领袖同扶贫事业的不解之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素材,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扶贫人物事迹作文素材【1】
川蜀大地干群“战贫”轨迹扫描
在世人眼中,千年都江堰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其实,在都江堰滋养着的成都平原之外,四川还有广袤的高原地区、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大连片贫困地区,千百年来与贫困抗争。
幸福来自奋斗,实干成就梦想。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川蜀大地上,广大贫困群众在党员干部带领下不懈奋斗,正在绘就全面小康的“新天府”画卷,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初心:“战贫”之役 尽锐出战
清晨,大凉山,通往“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的钢梯闪着银光。
驻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5月,村里的84户贫困户搬下山,住进了县城边的安置小区,但山上还有一些村民,还有农田、果园、牛羊,产业发展、旅游开发……还有很多事要做。”
2015年,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政府工作的帕查有格,被选派到阿土列尔村任第一书记。那一年,他29岁,女儿才两岁,而妻子正怀着二胎。
“那时到村上还没有钢梯,只有17段简易藤梯,最陡的地方接近90度,背后就是万丈深渊……”第一次到“悬崖村”,帕查有格爬了3个多小时。
艰险之余,更令帕查有格心酸的是村庄的困窘。“村民住在低矮的土坯房中,没手机网络、没自来水,光伏电仅能供照明,地里就种些玉米、土豆,广种薄收。”
“组织信任我、派我来,我就要干出个样子。”驻村第一书记任期一般为两年,帕查有格和其他帮扶队员在阿土列尔村至今已工作4年多。
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种脐橙、花椒、核桃,养羊;改建藤梯为钢梯,发展旅游;开办幼教点;搬迁贫困户……驻村干部和村民在各方的支持下,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干,阿土列尔村一年一变样。
“现在‘悬崖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帕查有格说,“但是,脱贫攻坚这场仗还没打完,我还得继续坚守。”
帕查有格是四川5.9万名驻村帮扶干部中的一员。作为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四川省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集结各方力量,调动各方资源,下足“绣花”功夫,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发起最强总攻。
打硬仗,要配备最能打仗的人。为集中力量攻克位列“三区三州”的凉山州贫困“堡垒”,2018年,四川对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组建11支专门工作队,在全省选派5700余名干部常驻开展综合帮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付出的,除了心血、汗水,甚至还有生命。“你走出穷山沟,又来到穷山沟,百姓的冷暖忧愁,总放在心头。你把村民当亲人,付出了所有……”一名网友的留言,道出对党员干部马伍萨的深情怀念。
出生在大凉山的马伍萨,生前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农机推广服务中心的一名彝族干部。在甘孜州甘孜县夏拉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他因过度劳累突发疾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5月13日不幸去世,年仅38岁。
据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在脱贫攻坚中因公献出生命的人员已达77名。在和平年代,这些英雄们以生命赴使命,在没有硝烟的“战贫战场”将为民初心淬炼成钢。
奋斗:宁愿苦干 不愿苦熬
秦巴山深处,重峦叠嶂,沟壑纵横。
身高仅1.5米的四川巴中市南江县小田村村民秦发章,走路一瘸一拐,但他黝黑的脸上写满了不屈与自豪。
今年51岁的秦发章儿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因家里穷没钱治病,落下了终身残疾。从14岁开始,他到外地学手艺、打零工,又回乡种地,百般辛苦,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魔咒”。
2014年精准扶贫启动,秦发章家被确定为贫困户。在干部帮扶和扶贫政策支持下,他内心“不认命”的倔强被充分激发。
“每天公鸡打第一声鸣我就起床,比任何人出门都早;坡陡路不平,我就坐在山坡上溜着走;背不起满背篼粮食,我就背半背篼、多跑两趟。”秦发章说,想脱贫,要靠奋斗。
如今,秦发章通过发展种养业,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仅甩掉“穷帽子”,还住进新房子,过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
左手缠绕着红毛线,右手握住一根织针,手指交错翻飞之间,一只婴儿毛线鞋逐渐成形。在四川阆中市王家嘴社区残疾人编织基地,双下肢瘫痪的李荣华是业务骨干。
李荣华今年36岁,是阆中市得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经想脱贫却苦于没有技能。2018年,当地残联建立手工编织基地,面向贫困残疾人开展技能培训。
“开始我不好意思出来,怕学不会被别人笑话。”李荣华说,残联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开导,既扶贫又扶志,坚定了她参加培训的信心。培训之余,她还上网找视频自学。
如今,李荣华通过一针一线的编织,不仅收入稳定、顺利脱了贫,家庭生活也经营得很温馨。“作为一个残疾人,能自食其力挣钱养家,我觉得很幸福。”李荣华说。
地处大凉山深处的凉山州昭觉县谷莫村平均海拔2300米,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由于丈夫长期患病,村民俄地曲西曾是村里最困难的贫困户,也是干部帮扶的重点。
打猪草、拌饲料……靠着养殖生态猪和土鸡,俄地曲西逐渐脱了贫,从土坯房搬进了新居,还开办了彝家风情民宿,年收入超过5万元。
昔日“最困难的人”变成了谷莫村的“致富带头人”。“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努力干、加油干。我还要带动更多妇女努力脱贫奔小康。”俄地曲西说。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20世纪90年代闻名全国的巴中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奋斗,生动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圆梦:走小康路 绘“新天府”
一片片白色大棚里,一串串各色葡萄,果实累累。
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的“好运来”家庭农场内,种着阳光玫瑰、夏黑、美人指等8种葡萄,33岁的农场主张雄在藤蔓叠生的葡萄架下忙着采摘。
“种上了好果子,娶来了好妻子,生了个好儿子,买了个好车子,住进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对于张雄来说,小康生活就是这六个“子”。
十多年前,果园村却名不副实。全村7000多亩土地,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村民普遍不富裕。
“我们四处考察,最后敲定葡萄种植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果园村党总支书记李永伟说,从最初试种2亩,到如今的5200亩,小葡萄成了增收奔小康的大产业,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1万元。
如今,行走在川蜀大地上,不论是成都平原、川中丘陵,还是西部山区,各地在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小康过程中,各有创新、各有特色,相同的是村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川中丘区的乐至县金鼓村,倡导乡风文明有实招。村民在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尊老爱幼等方面履行村规民约,即可获得“幸福积分”,并能在“幸福超市”里兑换生活物品。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67岁的村民王显荣和老伴用“幸福积分”兑换了一桶菜籽油、五包挂面、两提抽纸,笑呵呵地满载而归,“我们老两口赶上了好时代。”
在德阳市旌阳区高槐村,咖啡屋、扎染工作室、非遗“潮扇”等十余个新商户散布在青山绿水间,昔日贫困村成为网红打卡地,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3万元。
“小康对我来说就是诗和远方,在我的咖啡店里都实现了。”返乡创业的“芳华·旧时光”咖啡店主人刘雪梅说。
……
截至2019年底,四川贫困县从2013年底的88个减少到7个,贫困人口从625万人减少到20.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到0.3%。
当前,攻克最后“堡垒”的反贫困决战,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的“天府之国”定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扶贫人物事迹作文素材【2】
石头缝里“种太阳”
骤雨初歇,冀北山区的天空放晴。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牌楼乡东岔村内,一排排海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沿着山坡绵延近千米。
早饭过后,村民刘万财总喜欢到光伏板装置区走走看看,自发当起巡查员。
东岔村地处围场西部山区,山多沟深,全村500多亩地一半位于半山坡上,土地贫瘠,不少地常年撂荒。虽然刘万财名中带“财”,但与大多数村民一样,手里没钱。过去,他和妻子种地、养猪、养鸡,拉扯儿女。好不容易儿子结婚、女儿出嫁,家中却突遭不幸,儿子早逝,儿媳改嫁,留下小孙子和老两口相依为命。
小孙子渐渐长大,刘万财慢慢变老,体力活干不动了,贫困压得老两口喘不过气来。直到有一天,光伏扶贫要进村了!
2017年,在东西部结对帮扶中,天津市武清区与河北省围场县“结缘”。武清区扶贫干部、围场县挂职副县长刘继群说,在深入研究围场产业特色后,双方决定把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作为长远高效的增收产业,重点进行支持。
据刘继群介绍,截至目前,围场县共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55个,覆盖159个贫困村,总装机规模为4.89万千瓦。电站由政府监管,产权归村集体所有,除去地租和运营维护费用外,其余发电收益用于扶贫。
东岔村因有大片闲置山坡地,被选为附近13个村的联建电站所在地。2019年6月开工建设,当年12月全部并网发电。“围场山区光照时间长,每块光伏板每天能发电1度多;这个联建电站共有13440块光伏板,就是1万多度电。”负责当地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的木兰围场发展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经理丁凯千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东岔村电站已累计发电272万千瓦时,售电收益204万元。
光伏板占用村民的土地,每亩每年租金500元。被占4亩多地的刘万财已在去年拿到了头一笔租金2200元。“山坡地里全是石头,种啥赔啥,每亩地一年100块钱也没人愿意租,这一下高价出租20年,还能说啥呢。”谈起被光伏板占用的土地,刘万财咧嘴笑着说。
光伏产业,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种太阳”,它“照亮”了当地贫困户的脱贫路。
“做梦也没想到,山坡地里装上光伏发电板,晒着太阳就能挣到钱。”东岔村贫困户戴春生经历了光伏电站建设的全过程。从建设期参与施工,到建成后的日常维护,再到令人期待的集体分红,“光伏板把咱们的荒山铺成了‘金山’。”戴春生说。
东岔村驻村第一书记宋克勤介绍,光伏电站的收益60%用于贫困户收益分配,40%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
刘万财算了算账,光伏板占地租金每年2200元,光伏发电分红每年3000多元,他孙子担任生态护林员每年工资8000元、在光伏电站打工每月2000多元,再加上老两口的低保和养老金,全家年收入近5万元,顺利脱贫。
今年2月,围场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底的14.73%降至2019年底的0.28%。
扶贫人物事迹作文素材【3】
山沟里的店主养成记
沟岭川不宜发展产业,是不少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拦路虎”。记者近日在河南伏牛山区、太行山区等多个村庄走访发现,昔日穷山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度假休闲,山区群众当起农家宾馆、民宿的店主,吃上了“旅游饭”,奔向了小康路。
弄潮儿:拔掉思想的穷根
“这两天订房的特别多。山里凉快,空气又好,城里人来一住就是小半月。”盘算起避暑旺季的农家宾馆生意,西峡县东坪村村民王小华喜笑颜开。
东坪村位于老界岭脚下,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几年前,得知村里要发展旅游的王小华心里并不踏实,“建农家宾馆要投钱,万一赔了日子可咋过。”
拓荒沟岭川,先拓群众思想上的“荒”。为此,当地政府出资,村干部组织村民们包车到河南重渡沟、陕西袁家村等乡村旅游地,学经营本领。各地去了好几趟,王小华有了信心。
不久后,王小华的农家宾馆开业,当年暑假两个月收入近6万元。随着东坪村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源源不断的客源拉动当地400多人就业。
记者走进另一家农家宾馆,店主王国峰熟练地掏出自家名片,上面写着“城里人的口味 农家人的特色”。“前一阵客人少,我把大厨送到城里去学习,现在西餐也难不倒咱。”王国峰说。
“祖祖辈辈靠上山砍柴、挖药材的群众,不拔掉穷根怎么能发展。”在东坪村党支部书记吕振华看来,群众思想素质的变化是发展内生动力。
创客们:走在市场的前沿
开发于上世纪90年代的栾川县重渡沟,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近两年,多家店主谋求民宿转型,创意十足。
打开手机微信,通过小程序,未到房间前就可以调控房间内的空调、窗帘、灯光等……登记入住完毕,住客先开始的就是场科技感十足的智慧之旅。
据这家名叫“溪上鹊鸣”的民宿店主刘亮介绍,2018年底,他将农家宾馆改建为“全电”民宿,“供暖、灶具等设施也实现了电能替代,一楼设有洛阳市图书馆馆外阅览点,藏书3000余册,民宿风与科技感相融合,成为卖点。”
在民宿“栖上原舍”,私家泳池成了深山里的网红打卡地。“我们设计了浴缸阳台房、观山大床房等各种房型,床品等均是国内一线品牌。”店主赵玉波说,居住品质上来了,营业额就翻了几倍。
重渡沟变了。曾经为了看山看水来到重渡沟的游客,现在自驾来此却是为了“住民宿”。“我和闺蜜带着孩子来的,也不打算逛景区,就想换个环境住住,放空心情。”住客薛阳洁说。
燕归巢:铺筑乡村振兴之路
在焦作云台山脚下的岸上村,23岁的村民张杰退伍回乡后没有像哥哥一样外出工作,而是留在村里协助父亲打理自家民宿。
不同于父辈们经营农家乐时的简单粗放,张杰更加注重互联网流量的利用。“我们请了专业设计师设计民宿,并把客房挂在旅游网站上,游客在网上订房间、晒居住体验,不少新客就被照片和评论吸引来了。”张杰说。
石头房子,木质楼梯,青石板路,与民宿的名字“朴居”浑然天成;傍山的房间里,落地窗外群山环绕,有网友赠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你若住这里,犹如活神仙!”
“去年才开业,下半年收入就有近300万元。”在张杰眼中,父亲当年包下的这片荒山头是“金银川”,也承载着自己建设家乡的梦。
截至目前,河南已培育旅游扶贫示范县1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归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扶贫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助力了乡村振兴。河南将全面激活美丽乡村资源,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扶贫人物事迹作文素材【4】
长白山下,海兰江畔。蔚蓝的天空下,涌动着绿色的生机。一望无际的巨幅原生态“彩色水稻画”铺陈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的田野之间。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省考察调研。来到光东村,总书记留下了三点期望:要打出粮食品牌、新农村要进行“厕所革命”、全面小康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
5年后,“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团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回访光东村,聆听新农村发展脉动,感受山乡巨变。
稻花香 “共享稻田”拓宽致富路
刚到光东村,一位面孔黝黑、戴着眼镜的年轻人,便领着记者走进稻田。“2015年总书记就站在这里视察农田,现在这是我们村的‘共享稻田’”。这位满脸自豪、精神抖擞的小伙子,就是光东村第一书记玄杰。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踏上光东村的田埂,察看水稻长势,同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的村民和农技人员交流,叮嘱他们细化增产技术措施,争取秋粮丰收。
如今放眼望去,绿油油的水稻田间,一株株紫稻拼接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字样,与青山碧水、蓝天白云遥相呼应。
何为“共享稻田”?玄杰说,村委会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把零散的土地整合起来,再分割成块。一块100平方米,接受社会认领。每块土地的认领价格是1000元,认领人能得到全套“私人定制”绿色稻米种植服务。稻米成熟后,直接邮寄给认领人。
“共享稻田”占光东村稻田比例60%。2018年和2019年,光东村抓住东西部协作帮扶有力契机,成功推介“共享稻田”14000份,获得效益资金500万元,直接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1万元。此外,村里还通过发展旅游、民宿提高村民收入。
70岁的村民朱今淑是“共享稻田”试点项目的受益者,她曾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表演朝鲜族歌舞。见到记者和驻村干部,朱今淑阿姨热情地张罗着,让大伙到她家里唠一唠。朱阿姨家干净整洁、宽敞通透。她乐呵呵地算起了经济账:过去,除了种地没其他收入了,攒不下钱。如今把土地包出去,一年能得7千元,每人还能分到300斤大米。
“‘共享稻田’可直接省去中间商赚差价的环节,农民的利润就更多了。对于共享稻田的认领方而言,他们作为消费者,过去要在全国市场找产品,高价购买的大米品质也不一定好,共享稻田同样解决了这些困扰。”延边州委常委、和龙市委书记金烈对人民网记者表示。
“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5年来,光东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殷切叮嘱,做活农业文章。
“总书记在调研时,强调要打造粮食品牌,对我触动很大。”回想起与总书记交流时的场景,淳哲有机大米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金君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
金君是地地道道的光东村人,多年前返乡创业后,把全部精力用在水稻种植和加工上。站在自家的大米加工厂里,他指着庞大的水稻加工机器,滔滔不绝地介绍着生产加工、销售的过程。
“你们加工的米卖多少钱呀?销量怎么样?”
“一斤米最低6块,平均价格8块多,每年我都能全部销售一空。”说到这里,金君一脸得意。
“金老板,咱们在哪能买到你的产品?”
“我们大米主要做外销,现在也做线上销售。可以加我微信,直接购买。”
“在网上怎么买?您这大米有品牌吗?”
“我刚做稻米的时候,注册了‘吗西达’品牌,朝鲜语就是好吃的意思,总书记来过后,叮嘱我们要做粮食品牌,我又注册了‘海兰江畔光东村’,在电商平台直接搜就能找到,很好认。”
说起光东村的大米产业发展,玄杰有着明确的思路:“大米产业是我们村扶贫产业中的重要力量。未来,我们计划打造‘和龙大米’,将品牌知名度打出去,给村民带来更多收入。”
乡村美 “厕所革命”让“方便”更方便
零下20-30摄氏度的气温,上厕所要到室外的旱厕,冻得哆哆嗦嗦,下雪还得防着滑倒。东北农村生活,旱厕可以说是最艰苦的一面。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光东村调研时特别提出“厕所革命”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5年后走在光东村,道路两旁的花朵竞相开放,香气扑鼻。家家户户的院落里,不再有可能产生异味的旱厕。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关系着“大文明”。厕所问题不是小事,解决起来并非易事。“对于东北农村来说,旱厕改造最难的是污水排放问题,现在光东村采用的是集中污水管网方式。”和龙市住建局副局长顾亭边说边带着记者走进村民崔昌海家。
距离主屋几米开外的庭院里,原来的旱厕已然拆除。主屋的一侧,便是村里集中改造的室内卫生间。推开卫生间门,洁白的墙壁、乳白色的地砖一尘不染,坐便器、洗手池、淋浴器、洗衣机等一应俱全,跟城里的卫生间比起来,也毫不逊色。
“我们现在用上了室内卫生间,特别方便、卫生”“冬天不冷,夏季也不会有异味了”“感谢政府为我们改造了厕所”……在村里走访时,听到最多,便是村民们对“厕所革命”频频点赞。
说起这个话题,朱今淑老人连连感谢。她高兴地说,“东北的冬天特别冷,上厕所就是遭罪。现在的卫生厕所方便又干净!”除了环境洁净,朱今淑对于村容村貌、全村亮化也特别满意,“晚上的村里很漂亮!”
5年来,和龙市投资1700万元用于光东村“厕所革命”和集中污水管网改造,现在,全村210户村民都用上了免费的室内卫生间,209户家庭完成了支线管网接管,今年新建成的两座污水处理设备让村民“方便”更方便。
光东村的“厕所革命”,是和龙市农村人居环境新变化的一个缩影。延边州委常委、和龙市委书记金烈表示,到2020年10月,全市的旱厕将全部清零,污水处理全部做完,实现农村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向城市看齐。
百姓足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悦耳动听的旋律从光东村村委会会议室里飘来。
走进会议室,一群年过花甲的老人正演绎着朝鲜族舞蹈《红太阳照边疆》,一招一式别有韵味。
5年前,在同一间会议室里,习近平总书记被这群老人热情洋溢的民族舞蹈吸引,驻足欣赏。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我们朝鲜族群众舞蹈跳得好,一招一式就是不一样。”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朝鲜族民俗表演队队长金钟日言语间流露出满满的喜悦与幸福。
在这里,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发展产业是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策。除了大米产业,光东村还立足民族特色,着力发展民俗旅游和乡村民宿。
离村委会不远,一栋“两端翘立如飞鹤、中间平行如舟”的方形小屋掩映在绚丽的花丛中。小屋里,延边光东朝鲜族民俗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丽娜熟稔地介绍:“光东村现在是家喻户晓的旅游村,像这样的民宿有60家。我们雇用贫困户驾驶观光电瓶车,还聘请村里的朝鲜族舞蹈表演队,能帮助多个贫困户就业。”
听到这,玄杰忍不住接过话茬:“几年来,村里的民宿产业发展迅猛,一到旅游旺季,基本天天爆满,生意好得不得了,给村民增加了一笔不菲的收入。外地游客还喜欢到村民家的大炕上坐坐、唠唠家常,吃吃打糕、喝喝米酒,听老人讲抗战故事,一下子,人气财气都来了。”
“跟以前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人都来我们村旅游,现在我们舞蹈队一年能演100多场,以前最多也就30场。”聊起这几年的生活变化,金钟日眉开眼笑:“村里给了很多分红补贴,看病也有医保不用愁。”
谈及光东村的未来发展,玄杰的心里有一张清晰的规划图:下一步将继续发展粮食产业,把“共享稻田”推广出去。还要推进乡村旅游,打好“民宿+民俗”的组合牌。他希望,通过努力让光东村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返乡创业,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光东村,这个总书记到访过的美丽村庄,5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笑容挂在脸上,期盼着的全面小康生活也正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扶贫人物事迹作文素材【5】
巫溪深处有“新家”
重庆市东北部,渝陕鄂交界处,大巴山东段南麓数不尽的弯道山路尽头,是重庆最偏远的区县之一——巫溪县。
地远山险,发展滞后,使得巫溪成为重庆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县之一,2014年底,新一轮建档立卡时巫溪共识别出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8.6万人。
五年来,巫溪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截至2019年底,巫溪累计实现150个贫困村销号、减贫1050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5%。今年2月,巫溪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成功“摘帽”背后,是巫溪在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个坚实脚印,也是巫溪人民献给脱贫攻坚决胜年的一份满意答卷。
从“三大坨”到“四幅景”
农旅融合,村民观念变了
巫溪县西部,距县城122公里,红池镇是全县32个乡镇中最偏远的一个。紧邻红池坝景区,茶山村就坐落于此。
该村地形以山地为主,境内山大坡陡,立体地貌明显,长久以来,红苕、玉米、土豆是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被称之为“三大坨”。但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现实让这个村庄依靠发展农业产业致富成为“白日梦”。
如何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村子经济发展的必答题。而首先要面对的难题,就是如何改变村民陈旧的思想观念。于是,2018年底,村里开办了乡贤民德堂,组织起一批有德高望重的老人来为村民做思想工作,而张余国就是其中一个。
今年71岁的张余国是一名乡村教师,有着30年教龄的他是村里的老前辈,“很多村民都是我之前的学生,有些村民不愿意配合工作,我就跟镇长去做工作,告诉他们旧脑筋要改改了,一定要配合村里的工作,不能拖了茶山村发展的后腿。”
坚持不懈终于有了成效,2018年,由村集体牵头按照“确权不确界”方式,将土地整体流转,有效_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产业规模标准上不去等问题,流转土地1200余亩,建设标准化果园400亩、茶园370亩、中药材基地430亩,建立“农户保底收益+劳务派工+收益分红”利益链接机制。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茶山村的四大核心景观终于初见雏形:李花樱花菊花交相辉映的美景比比皆是;果园里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巫溪秀芽漫山翠绿贯穿春夏秋季;房前有树,屋后有花构成了独特的乡村“微田园”。
如今的茶山村,掩映在茶树、李树之中,红瓦白墙的二层小楼鳞次栉比,平坦宽敞的街道不时有轿车驶过,有些是回家探亲的家人,有些是前来游玩的客人。
“自从开始打造农旅融合示范片区,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去外面打工的村民回来,都找不到自己的家门。”红池镇镇长唐庆笑着说,目前村里已建成云中客栈(民宿接待中心)、“森林人家”示范户10户,启动15户星级农家乐建设,去年,茶山村被纳入重庆市乡村振兴试点村,2020年以茶山村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红池云乡国家3A级景区创建成功,如今,乡村旅游品牌越来越亮了。
从“埋头种地”到“抬头观天”
产业振兴,农民钱袋鼓了
每到7月, 在巫溪县城厢镇酒泉村的脆李园里,都能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脆李压弯枝头,农民正在忙采收,脸上的笑容难以言表。
很难想象,六年前,酒泉村的村民们还在埋头种地,而所谓的种地,也不过是“见缝插针”——山大坡陡,土地贫瘠,导致酒泉村成片的农田更是少之又少。
数据显示,2010年,酒泉村超过80%的青壮年常年外出,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 面对遍布石头的大山和一贫如洗的酒泉人,酒泉村该如何改变?
“现在的农民,不能只顾埋头种地,要学会抬头观天,要想好自己的项目,想好自己的品种。”2014年,巫溪县酒泉村的脆李种植大户陶家平在重庆培训学习时,记住了老师说的这句话。
抬头观天该怎么观,经过酒泉村村干部多方调研,酒泉村最终决定栽植青脆李。“选择青脆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村自然条件适合青脆李生长,二是我们村本身就有种植青脆李的传统。
而作为村里脆李种植第一批人,陶家平也成为了酒泉村脆李产业发展的领路人之一。
这天,在自家李子收购点,陶家平将这一季卖脆李收来的八万块钞票整整齐齐的码在桌上,一旁的村民楞楞的看直了眼睛。也就是这一年,陶家平所在的酒泉村二组40余户村民,全都种上了青脆李,用陶家平的话说就是 “就像一夜之间长出来的。”
为了彻底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2013年11月,酒泉村注册了“酒泉香脆李”的商标。“商标有了,通过几次展销会,酒泉香脆李的名声也有了,不仅销路不愁,更是供不应求。”
如今,酒泉村的脆李订单早已走出了深山,重庆、湖北、上海、福建、山东……每年,各个省市的订单络绎不绝,每到收获时节,农民在自家的果园里忙得不亦乐乎。
数据显示,到2019年,酒泉村李子专业合作实现总收入600多万元,盈利35余万元,帮助包括81户贫困户在内地210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0元,助推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从“治困境”到“美环境”
乡村治理,美丽家园净了
在凤凰镇木龙村,提起胡述奎,村民们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今年71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木龙村人,当过村、乡干部、电站厂长、乡党委副书记、乡人大主席。自2010年退休后,他回到了老家照顾年迈的双亲。
66岁这年,他被返聘为木龙村支部书记,五年来,他不断转变意识、进行乡村整治、解决实际困难、在他的带领下,木龙村乡村现代化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抓基础,重民生”,是他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关注的重点。
“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土。”曾经的木龙村,是典型的山区农村,村里道路年久失修,村民出行极度不便,胡述奎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三年来,木龙村在他的带领下,新修村级公路2.7公里,扩宽6米以上公路12.7公里,整治田间道路15公里,整修新修山坪塘20口。
路通了,胡述奎还是闲不住,又把视线落在了道路两旁的土坯房上:“都是过去村民自己盖的土屋,屋顶上乱堆乱放着柴草,极其不美观。”
2014年,木龙村终于争取到了县上的一个危旧房改造项目,本来统一采购的房瓦是青色的,但是胡述奎发现青瓦房屋在葱郁的树林中显得不好看,影响他打造观光旅游村的规划。为此,他四处走访考察文峰三宝、上磺羊桥等地农民新村,最终决定采用牢实的景德镇红瓦来盖。
然而,硬件设施做好了,离达到美丽乡村的标准却还差得远,“修路难,建房难,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更是难上加难。”
柴草乱放、粪便乱堆、污水乱排。对于乡亲们生活中的一些生活陋习,村里多次召开群众会,村干部更是从自家做起,身体力行为村民们树立榜样。“垃圾分类管理,日清月结,统一运往垃圾点,柴草规划码放整起,下水道连同市政的污水管网,在村民家中安装四格式化粪池处理生活粪便,动物粪便封闭式堆码发酵就近还田。”
如今,走进木龙村,修葺一新的田园小楼在青山绿水之中若隐若现,43000株美国红枫,10000株各类花草、2000株行道树,远远望去,像一幅美丽的山村写生画。
“如今,村里环境美了,蚊虫少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村民脸上的笑脸也多了。”胡述奎表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希望通过努力,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将木龙村打造成“巫溪后花园,美丽花果山”。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作文素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