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村有感5篇
最近拜读了《渐行渐远的乡村》一文,感触良多。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读乡村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乡村有感1
现在使我想起前几天,和去年刚分配到我校参加工作的蒋晓侗老师的谈话。蒋老师老家是淄博临淄区的,在家是独生女,父母都是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家庭条件优越。刚分配到我校,用她自己的话说当时第一个月也没什么,感觉很新鲜,对工作很有热情,干劲很足,也很快乐。可是慢慢的感觉挺无趣的,再加上生活上失去了父母的呵护,白天还好,有同事们相互的照顾关怀和紧张工作的氛围,还感觉不出来。可是到了晚上那种委屈、沮丧,感觉无依无靠的心情油然而生,常常自己躲在被窝里哭,工作上也失去了动力和激情,人也憔悴了很多。好在在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帮助下逐渐走出来了,人也开朗了,恢复到了以前那阳光、有朝气那个本属于她这个年龄段的人生本色。她说:现在看到可爱天真的学生们那一双双用心求知的眼睛,再有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和帮助,尤其是县教育局去年推行的关注乡村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使自己的工作更加有干劲和动力。我开玩笑的说:如果现在有机会调到条件好的学校去工作,你愿意去吗?她想了想说:当然愿意,但是我的学生们谁来教他们啊?我会心一笑,说:看来你真正融入到了我们学校生活的大家庭里了。末了我推荐她有时间读读李素怀的这篇文章,她高兴地应允了。确实近几年,随着各级领导关注乡村教育,特别是去年我县通过国家级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示范县验收,使得乡村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提高,又加上近几年县教育局关注乡村教师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教师们工作积极性,从而带动了乡村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发展。
李素怀老师的经历其实是每一位乡村教师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人生旅程,正如她说的“生命本身是富足的,不会因为乡村资源的相对匮乏而屏蔽学生成长的无限空间。当教师打开思路,去经营,去构思,去努力的时候,乡村教师和学生一样可以书写精彩的教育生活。”
读乡村有感2
2020年是特别而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新冠横冲直撞骤然而来,席卷华夏大地;这一年“十三五”规划如约而至收官在际;这一年脱贫攻坚决胜之时迫在眉睫……2020年我们攻坚克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能否激流勇进浪遏飞舟、能否够迎难而上夺旗取胜、能否交上满意的答卷,都是对党员干部的一次考验,在攻坚克难服务群众中还需多一些人情味、泥土味和火药味,才能决胜千里不负使命。
为民之心是饱含深情的温暖,是最为平淡的人情味。攻坚克难能不能取得最终胜利,关键在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都懂,但如何让水温柔以待,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有一颗为民的赤子之心,饱含对群众的深情厚意,在服务群众中多一点人情味。以民为本,当问需于民,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多一些人情味。我想,如果武汉市某社区能够对居民服务多一些人情味,从他们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关心关怀,那么“隔窗喊话”也不会发生了。越是艰难时刻越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共进退,他们是我们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他们是我们战疫胜利的坚实基础。脱离了人民的战争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们才能够攻坚克难,取得最终的胜利,对群众的那丝“人情味”就是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带着“烟火”气息到群众中,当好群众的“勤务兵”;带着对群众的“人情味”就是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对策;带着“人情味”就是要心存群众,用实际行动五温暖群众的心。唯有这涓涓细流的温情方能汇集成江海之力,助我们扬帆远航、凯旋而归。
担当之情是最坚定的步伐,是最为朴实的泥土味。什么是爱民如子?什么是以民为本?笔者以为只有将服务群众之事做实做细做好,主动担起为民的职责,用脚印去丈量出为民的深情,方式为民最朴实的话语。“有多少深情就有多少泥土”,道出的就是我们的干部用行动去丈量为民深情,用脚印走出为民之路,用实干担起为民之责。坐在办公室里空谈“爱民如子”是谈不出真情的;在文章里“渲染一腔为民热情”是没有根基的浮萍……越是攻坚克难的时刻,越是考验干部的担当和实干能力,领导干部没有深入基层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就没有权力说自己“爱民”;领导干部没有走向田间地头,没有和群众同甘共苦过就没有权力说自己“担当”。领导干部的“爱民味道”是脚上泥土堆积的味道;是在实实在在走基层沉淀出的泥土气息。
实干之力是最无畏的护甲,是为了人民敢较真的火药味。我们在这场战疫中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就是因为有一群实干较真的战斗英雄——无论是与死神争分夺秒赛跑的科研人员;亦或是不畏生死与病毒斗争的医护人员;亦或是不眠昼夜在一线筑起防线的基层干部……这些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从不敷衍;在面对问题时绝不逃避,在越是艰难之中越是将一切可能想在前面,将战疫的各种可能考虑在方案里,以极尽苛刻的措施为打赢这场战争做了完全准备。如果没有他们充满“火药味”地挑刺眼,又如何能够找到对症的药?如果没有他们较真地细化方案,如何能够在这次灾难中书写“中国的教案”。充满火药味的较真就是在困难面前不当墙头草,在危险面前不做缩头龟,在干事解难中不当和事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出发,将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幸福指数当成是最高旨意,他们才能如此理直气壮地带着火药味直面困难,直击问题。
读乡村有感3
我被这篇文章感动的原因,可能正是文章中真实的情感和平淡朴素的叙述。作者并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去修饰他理想中的乡村,反而仅仅是描写了“柳树”、“鸟儿”、“砖井”等平淡无奇的事物。在常人看来,这些实在是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但殊不知“平平淡淡才是真”,越是贴近生活的语言,才越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气息与思想,也更能让人联想到自己的回忆。
踩在这熟悉的土地上,看着柏油路面把那饱含热情的土壤封住,看着那一砖一瓦在上面尽情地卖弄风骚,它们都想要抹去那片老屋的影子,因为老屋的破败,因为老屋的落后,因为老屋与这个日新月异的城市的格格不人。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再小的裂缝也会从中吹来故园的风。而那百年的银杏便是那道最深最深的裂缝。
我走到银杏的固前,久久伫立,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了,万千思绪一同涌上心头……银杏啊,你可记得小时候我们总是在你身上乱涂乱_,在你身上东跑西窜?你可i己得奶奶总是在树下向着在树上玩耍的我们大喊道“别玩啦,吃饭啦”?你可记得每到逢年过节我们邻里三家一同围在树下吃饭喝酒的热闹景象?当然还有那年大水,政府的工作人员来劝我们大家撤离时的场景;还有得知我们将要拆迁,将要离开这片土地时,爷爷的“坚决不走”让我们费尽了口舌;还有还有,还有无数个还有。这些我想你一定记得,正如你的根,牢牢地扎在土里,与这方水土紧紧地连结在一起,深入地下。
记得老屋内的人都亲似一家:饿了,可以去“金家阿婆”家吃她刚刚出锅的红烧肉;渴了,可以去“何家阿婆”家采她的无花果,只要记得进门时说句“阿婆好”,然后你就可以把那里当成自己家一样,想干啥就干啥。但如今,为了安全,为了美观,两扇厚重无比的防盗门阻断了邻里间的来往,邻里不再亲热,谁家的饭菜再香,也不会拿起筷子去吃了。老屋淳朴的人,美丽的景,何尝不让那些久居都市、厌烦了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的人向往?
然而,再牢固的城池也会有被攻陷的一天,老屋曾经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到底还是挡不住城市建设的步伐,就和那些挡不住城镇化大潮的农村一样。当聪明智慧的工程师把这片区域划为人造景区的时候,老屋就已经不复存在。推土机的一声巨响响彻云霄,那美好的事物,那难以忘怀的回忆,都随着老屋的砖瓦一同安详地躺在了地下。取而代之的是做作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还美其名曰“某某景区”。只有银杏,因为它的珍贵价值被保留了下来。
现在只剩下你了,银杏。我至少还能看着你回想那逝去的家园,而文中的作者却只能依靠以往的点点滴滴来回忆他的农村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年少的我心中你庞大的身躯永远像一个巨人。你一定要撑下去啊,因为你是我回忆过去的桥梁!
在你的身下,可能就有那一堵爷爷教我练字的墙,可能有那辆自我记事起就没动过的自行车,可能有那无数被我们当作宝贝的漂亮的贝壳,但它们都被这“美丽”的人造景观无情地压在了地下,唯有你,经历了一百年风风雨雨的银杏,还孤独地站在那里,并且可能会一直孤独地站下去。
思绪从过去跳回到现在,看着眼前的这一片景象,我站着,和银杏一起,眼眶不禁湿润了。
银杏啊,你可千万不能倒啊!你连接了我的家园、我的回忆,这里只剩下你是我最熟悉的事物了!都说你是有灵性的树,你若真的有灵,把这儿变回原来的样子吧!哪怕是一秒钟也好。故土的一切我都无法忘怀,难以割舍,哪怕老屋再破再旧,在我心中都是无可比拟的。因为它是我的家园,是我生生世世永难忘怀的故土!
读乡村有感4
本学期,收到学校发来的必读书湖北黄梅吴再柱老师的大作——《乡村教师突围》。或许是好奇于这个不同寻常的题目,忙里偷闲时,我开始拜读。此书分为四辑:一为心灵突围,二是理念突围,三则课堂突围,最后为学校突围。每一辑都是有着系统的联系与关联,层层深入而又和而不同。虽未曾读完,但早已被大师的笔法佩服的五体投地,正如被一锅心灵鸡汤所慰藉。
我也是一名乡村教师,乡村学校被农村包围,农村有它独特的朴实和宁静,但却面临着一些窘状,一则乡村教师与外界接触不甚广,信息相对闭塞,一不小心就将自己固封起来,时间一长,就会对现状麻木,现状只要有一点点变动就会觉得异常恐惧,这样便很容易成为教育改革阻碍者;二则无论是教学的硬件措施还是师资软件,都难以达到正常的标准。出现了师资流失、学生离散,几乎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的确,乡村教师要不断突围,只有突围才能让人感觉自己是活着的,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找到“一线生机”。所以吴校长提出“不突围,毋教学”的口号。
吴再柱老师,在行走乡村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要时时刻刻突围。在突围中提升自己。在教师突围中反复地提到两个概念“课内比教学,比的是理念”与“让教学充满爱的味道”。当前不少乡村中小学,在寻求教育教学改革。有些学校花了不少财力和人力外出学习,模仿他人的办学经验,套用人家的教学模式。学来学去,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太急功近利,谋求短期出成果,出成绩。二是没有学到实处,很多时候是学样子,没有学到内涵。殊不知,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改革课堂;要改革课堂,就必须先改变教师。乡村教师不改变,就不会有乡村教育教学改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一个长远而又复杂的工程,切忌急功近利。我们要有不厌其烦的耐心、持之以恒的恒心、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将学生、教师、学校打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以校荣,教师以校为家,学校以师生为傲。相信,一点小小的火种,终有一天会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燎原之势。
读乡村有感5
一篇散文,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清华园荷塘里的朦胧、忧伤之美;一篇散文,让我们仅仅通过文字,就能感受到春天的萌发和勃勃生机。这些散文的作者便是朱自清,他的散文被称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他的.散文创作语言清新,凝练明净,字里行间渗透着清秀之风,显示了极高的艺术功力。
《背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谋事艰难的凄惨境遇。文中采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运用大量细致的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心里和性格。本文语言朴素真切,充满深情,字里行间自然的流露出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朱自清一生勤奋,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大量著作。他的这些文学遗产,不仅是他个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学财富!
读乡村有感5篇相关文章:
读乡村有感5篇
上一篇:读小兵张嘎有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