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一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一篇

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注释#FormatImgID_0#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1)将晓:天将要亮。(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5)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10)南望:远眺南方。(11)王师:指宋朝的军队。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历史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赏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二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三篇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分类标签:爱国诗忧国忧民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难词注释]①三万里河:指黄河。②五千仞岳:指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③胡尘:这里指金人入侵中原。④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对于诗歌艺术颇多会心之论,他曾以小幅绘画为喻,揭示绝句短诗含蕴深广意境的特点,是很有启发性的。其说见《姜斋诗话》卷二: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在方尺的画幅中,收摄万里的风光,决不是将山河城郭按比例缩小而罗列于纸上。艺术作品塑造了生动的典型形象,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虽着墨不多,而意境则浩无际涯,颇难以道里计。不过王夫之认为只有盛唐绝句能得意余言外的妙境,则未必尽然。他所举崔颢《长干行》,含情脉脉,蕴藉有致,实为诗意之一境,如司空图《诗品·含蓄》标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前人论诗歌意境的,常常向往于这种境界。清王士禛的崇尚“天外数峰,略有笔墨,意在笔墨之外”(《蚕尾续文》),便是例子。然而,我们还可以看到,别有一种凌云健笔,龙腾虎跃于尺幅之上,而气吞万里,有如司空图所云“真体内充”,“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诗品·雄浑》)的风概,一般出于长篇歌行或律句,而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二》也深得其妙。此诗仍属绝句,其为咫尺有万里之势,与崔颢《长干行》相比照,似乎更当得起“墨光四射,四表无穷”的崇高评价。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有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指出了对立情景的辩证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强艺术感染力量。陆游这首诗,用歌颂高山大河的奇观美景来衬托神州陆沉的悲痛,抒发广大民众的情高意切来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将时代社会的矛盾冲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地概括于二十八字之中。理想与现实,热爱与深愤,交织辉映,所给予人们的启示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又哪里是“百年”“万里”所能限量呢?这种恢宏壮阔的境界,在盛唐绝句中还不多见,却于中唐以至宋代诗人笔下不断有所开辟,是值得我们特殊注意与珍重的。 (顾易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四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注释#FormatImgID_1#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1)将晓:天将要亮。(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5)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10)南望:远眺南方。(11)王师:指宋朝的军队。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历史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赏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五篇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时陆游八十六岁,正闲居山阴(浙江绍兴)老家。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创作的九千多首诗,突出的特点就是“言征伐恢复事”,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他诗作的显著特色,奠定了他在我国诗坛上的独特地位,素有“史诗”之称。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被任用为严州(浙江建德)知州后,于淳熙十五年任满,卸职回家,不久奉诏到临安担任军器少监,第二年又改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付官。这时宋光宗赵惇即位,陆游曾连上几道奏章,希望他励精图治,收复中原。但被赵惇以“嘲咏风月”为罪名,罢免官职。从光宗绍熙元年(1190)到宁宗嘉泰元年(1201),诗人一直在山阴老家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刈茅以苫屋,缚柴以为门。故人分禄末,邻父饷鱼飱。前门吏征租,后门质襦裙。不敢谋岁月,且复支朝昏。”(《困甚戏书》)“粗饭寒菹到手空,属餍也与八珍同。”(《雨中夕餐戏作》)然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语),“孤鹤从西来,掠沙汀”(《吾庐》)。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并没有消沉,他仍然像孤鹤一样,在沙汀上鸣叫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正是这只孤鹤鸣叫出的一曲动人之歌。

原作第一首是实写。先写眼前所见,再由景及人,抒发了平生壮志未酬的感慨。“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第二首是虚写。由眼前景物到沦陷区的大好河山,由“小我”的悲怆到“大我”的感伤,意境更趋辽远宏阔,感情益臻悲痛深沉。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与关注,而且是对昏庸又怕老婆的赵惇及其统治者的呼吁和鞭笞。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但这并非实现,他是久埋在诗人心中的景物,它代表着北方广大沦陷区的山川河流,倾注着诗人的满腔爱情。“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河”,指黄河。“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剑南诗稿》卷三十四《寒夜歌》里说的更明白:“三万里之黄河入东海,五千仞之泰华摩苍溟。坐令此地没胡虏,西京宫阙悲荊榛。”“三万里”,极言其长。“五千仞”,极言其高。这里作者在夸张的基础上,用了“入”“摩”两个动词,化静成动,写出了黄河、泰山、华山的威势。然而,如此美好的河山却沦陷敌手,这对于终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并为之奔走呼号的陆游来说,能不愤慨万端吗?难怪诗人笔下的河和山,仿佛有一股劲,有一腔仇。“东入海”,“上摩天”不仅象征着诗人与年俱增的亡国之恨,也象征着沦陷区人民与日同长的流离之苦。这两句气势大,意境宏,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作了蓄势和铺垫。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是抒情之笔。如果没有前两句辽阔意境的描写,就没有这两句沉痛感情的直泻。“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泪尽”二字极写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尤其是一个“尽”字,写出了痛苦之深,酸辛之重。自“靖康耻”徽钦二宗被俘至今六十多年,北方山河沦陷,人民遭受蹂躏,生活流离失所,他们怎么能不流干了眼泪呢?又怎么能不希望摆脱苦难呢?“南望”表现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表示多次,说明遗民盼归时间之久。虽然六十多年过去了,但是遗民望归之心依然未泯。这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提醒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恢复大业。同时说明,多少次南望已成为泡影了。从这个意义上看,“又”字还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的鞭笞。

诗人正是运用了这样极其平易而简练的诗句,表现了在胡人铁蹄下苦苦挣扎的人民那无数次盼望又无数次失望的痛苦的心理过程。苍凉,悲壮,荡人心胸。清人赵翼评陆游诗“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瓯北诗话》)。此话极是。

这首诗灌注着诗人两种强烈而深刻的思想感情,即是对沦陷区的人民的缅怀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警告,它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其意境雄浑,感情悲愤。读来“浩渺闳肆。莫测津涯,掩卷太息者久之”(《剑南诗稿序》)。这首诗不愧为为一代诗史。

【附】译诗

三万里黄河呵,

汹涌澎湃入东海;

五千仞泰山华山呵,

巍拔耸立摩苍天。

北方沦陷区的人民,

在胡人铁蹄下流干了眼泪,

他们南望宋朝的军队,

一年啊,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一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4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