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行漫记有感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自己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的一部纪实性访谈和感想。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读西行漫记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西行漫记有感1

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西行漫记》这本书,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对于它也只是仅仅停留在听说的阶段。进期利用这次活动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特地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

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政党新闻的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昔日的历史与今日的感动。

读西行漫记有感2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根据对中国西北根据地的考察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对中国和中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红星照耀中国》终于诞生了。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道路。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这一种思想武装,使得一批青年,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读西行漫记有感3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特地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

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政党新闻的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昔日的历史与今日的感动。

读西行漫记有感4

在家里书架的最上面,有一本封面早已泛黄的书,封面的颜色是已经褪色的橘黄色,一个吹军号的红军战士侧身像成为封面的主角,这本书就是《西行漫记》----一本我父亲小时候的书。当我得知这次作业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个红军战士的侧影--尽管我还是在高一的时候读过它。也许,曾经读过的这本书,还藏在记忆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刚读这本书,对它的名字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叫《西行漫记》呢?难道不知道还有一本赫赫有名的《西游记》吗。后来上网查资料得知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其实应该是《红星照耀中国》,尽管《西行漫记》这名字更诗意,我还是觉得前者更贴切些。

细读这本书,仿佛跟随作者的足迹,来到1936年的陕甘宁边区。年代的久远,让我们难免对有些文字感到生疏,可是这丝毫不妨害斯诺告诉我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好像就在昨天。这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据地。当面对误解和扭曲,红色中国的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的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无拘无束的告诉他他们所知道的一切。然后信任地通过这个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斯诺仿佛是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中国,而他笔下的周恩来、

彭德怀、林伯渠,直至毛泽东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这些此前国民党通缉令上的人物,突然之间活生生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让人迷醉。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各种形式去同情或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牲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扎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反映出当时当时的社会情况,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

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在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他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书中记载了斯诺与共产党领导人及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热情。他发现了一个" 活的中国" ,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回想起《西行漫记》,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书中所体现的红军精神——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应是静止的,而是历久弥新的;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新时期新阶段,应当高举红军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在我们的学习中要坚持 “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不怕吃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丰富我们的内涵,成为对社会的栋梁之才。

读西行漫记有感5

斯诺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的所作所为真正体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原则。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革命的先烈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包括抗日战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等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斯诺没有像其他西方的记者一样,片面听取国民党的“一面之词”,而是深入实地,深入前线,用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而真实的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恐怖统治”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其用自己的行动真正体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忠实的报道事实”的天职。

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的体悟到共产党员的含义。正如斯诺在接触指挥员李长林之后所感悟的: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他认为这种特有品质铁一般的团结在中国革命家身上。这是一种什么品质?这是一种被千百年来统治阶级压迫下自发形成的革命的品质,这是由于共产党是真心为解放群众而形成的品质,这是天下所有共产党团结一致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

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的明白了群众的力量。正如斯诺在书中所说,国民党也意识到了苏区之所以在前四次围剿中能取得胜利,是因为红军的唯一真正基础不是枪支弹药,而是他们真正在人民群众中,人民群众是真心拥护共产党,他们不是在和共产党打仗,而是和共产党和苏区的几百万人民在打仗,所以,国民党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采取了“有步骤的消灭老百姓”的丧尽天良的无耻手段,企图根除共产党的根基。一个政党以消灭老百姓为手段,一个政党以解救老百姓为宗旨,其实,在这时候,中国革命的胜负已经定了,毕竟“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向背”决定了一个政党的命运。

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的了解了革命胜利的不易。斯诺了解的长征数字: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斯诺评价这是“近乎奇迹”。我觉得世界上除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应该没有别的军队能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进行这样的战略转移,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党员改变中国旧命运的无比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明白,我们的革命成功胜利的果实的来之不易。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长征将我们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保存下来,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我们现在很难有如此幸福美好的生活,更不用说现在的小康生活。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宣传的重要性。《西行漫记》对共产党的宣传可以说是功劳巨大,这本书反驳和纠正了在当时对共产党的众多误解,让人们认识了真正的共产党,尤其是以一个外国记者的身份讲述的事实。他不仅如实的反映了苏区人民的生活,也如实的反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传奇人物和党中央领导的丰富人生经历。可以说,斯诺在介绍这些情况的时候,已经无意识的对共产党进行了公开的宣传,为日后组建抗日统一战线和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也许正是由于共产党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沧桑,所以我们党才能在现在的世界各国政党之群中愈加自信,愈加光彩。


读西行漫记有感5篇相关文章:

读西游记有感最新500字范文5篇

读西游记有感400字精选5篇

读西游记有感500字读后感最新精选5篇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5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5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00字范文5篇

读《愚公移山》有感5篇最新范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读书心得400字五篇

读书有感作文范文赏析【5篇】

2019观看《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3篇

读西行漫记有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3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