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感800字高中
孟子有感800字高中
读孟子有感1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
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读孟子有感2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读孟子有感3
孟子一贯的形象:机智、尖锐、善辩,一开口便是排山倒海般大气磅礴的言论,字字为营,“请君入瓮”,君也不得不入。
可一句“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道尽了多少无奈。雄辩并非目的,只是无可奈何的手段,士人都讲道理,讲抱负,讲修身治国平天下,他亦有他的鸿浩之志,可惜生不逢时。
世衰道微,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众多人渴望攻城掠地,渴望称霸称王,一统天下,于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所以注定这场为理想而奔赴的征程走得无比艰辛。
他心中的仁政,大同,实在太过遥远。他也对诸侯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就像一杆秤,左边千斤,右边无物,千斤固然必胜无误,可能不能提起,也是个问题。事实上,他也并没有提起。即使他花了半生的时间,千斤之物也丝毫不为之撼动,倒是蹉跎的岁月。
三宿而后出昼,是他最后一点希冀,可奈何齐王不追,你是浩然有归志。尽管他如何如何高风亮节,如何如何矢志不渝。但现实就像面包,一捏便尽是碎渣。理想到此时也只能希冀于心矣。不是不为,只是不能。
这可望而不可即的,如同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前,太过美好又太过虚幻。
可纵使在颠沛流离,终其一生,为理想而赴的征程也未断过;纵使理想之船已经搁浅,然而心中的夙愿也从未变过;纵使时代使然,为了权势名利,用悖逆理想的方式换所谓理想的人太多,不胜枚举,他依旧无怨无悔,其灵魂纵使落地,也必铮铮有声。
所以纵使最后山穷水也尽,他也可宁静,也可心安。至少不曾辜负你,不曾辜负岁月。
于是,便以一本《孟子》作为这场并不浩大却刻骨铭心的征程的终结,那内里包裹着的,使他无限的希冀与期望,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够看见王诸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是风霜雨雪洗蚀不去的信念与理想。
可像如今,虽然人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若“初心”尚不知为何物,又哪来的“方得始终”呢?那些纸醉金迷的,充斥着奢靡,那些灯红酒绿的,充斥着堕落,让理想又何处栖身呢?它毕竟清高、傲世,拣尽寒枝不肯栖,是从它只能蜗居在拳尺大小的心间吗?
这些是不为,还是不能呢?为一场夙愿与理想而奔赴的征程,如今,何时才能开始呢?
读孟子有感4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读孟子有感5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
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孟子有感800字高中相关文章:
孟子有感800字高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