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风为话题的记叙文
“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这些周代民歌真实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并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它们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的明珠。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以国风为话题的记叙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国风为话题的记叙文1
寓言故事里的书虫在书本里大嚼特嚼,乱咬一通,还洋洋自得:我看不懂的,都是糟粕。同样的,中国文化面向世界舞台,如果世界人民不理解,那又何谈对中国文化的欣赏呢?因此,在我看来,在保持文化民族性的同时,也要兼容并蓄,与国际接轨,以谋求自身高质量的发展,让“中国风”走出“国际范”。
在这里,我所指出的“国际范”不是“国际化”。“国际化”是为了迎合世界而不惜对本民族的文化大刀阔斧的加以修改,那样只是生硬的照抄照搬,对传播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毫无意义。而“国际范”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与国际文化有机结合,既不失自己本来的色彩,又能被国际社会认可。在这一点上,——强调“要先守好本来,才能发展未来”,我们要保护民族文化的根,更要让民族文化的方向传向世界。
如果只有“中国风”,这就像是让林妹妹去巴黎时装周走T台。娇花照水,弱柳扶风,这样温婉的黛玉是国人心中的女神,一旦走上国际舞台,却会与外国人的审美格格不入。
如果只有“国际范”,那无疑是让我们的林妹妹穿上皮衣皮裤浓妆艳抹在欢呼尖叫里绕场三周。这样的林妹妹外国人能忍,我们不能。
由此可见,“中国风”与“国际范”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林妹妹上台之前,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让观众们对《红楼梦》有一个大体了解,不至于让他们联想起过去的“东亚病夫”。林妹妹上台之后,我们可以邀请各国佳丽共同体验大观园里的离合悲欢,以期对林妹妹的形象进行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这样,林妹妹与众名模一同走T台时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而且相比较之下,还是中国的林妹妹更为动人。
不想让外国人看不懂,就得让中国文化走国际路子,但国际路不好走,所以中国文化还是要穿好自己的“鞋”。穿自己的“鞋”,走得舒服;走国际的“路”,走得长远。中国日益富强,蓬勃生长的文化自信力正是让“中国风”走“国际范”的强有力的支撑。长于传承,善于包容,勇于开放,敢于展示,我们要坚信,我们的文化一定能在世界舞台上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中国范儿!
以国风为话题的记叙文2
当今社会总是有着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说-----流行因素。若问2008最流行什么,您老就落伍了不是,我来告诉你吧,2008最流行中国元素。
很多人认识中国风都是从周杰伦的音乐开始的,当然,还有更早的。我始终认为,每一代人都主宰着一个时代,当然,每一代人的分界线自然没有70后,80后,90后这些清楚的专属名词来的准确。
2008中国人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无疑是向外国人民展示华夏魅力的最好的平台,加之现在中国一直都是世界较关注的国家之一,这中国因素的流行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奥运会比赛过程中,我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在一个看台上,聚集了许多西班牙人,他们国家的运动员在场上奋力地拼搏,他们在场下奋力地呐喊,令我惊奇的是,从他们口中吐出的,却是我们的中国话,他们喊着“西班牙加油”,虽然发音并不标准,还有些咯咯噔噔。当时我的感受就是,这群外国人真可爱。他们这样做,自然是有很多因素的,比如我能分析出来的,一是他们客随主便,入乡随俗;二是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友好;当然,还有更深一层因素,可能他们是在以我们中国人听得懂的方式告诉我们他们的奥林匹克精神。中国风的流行,这是其一。
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国家,中国人尤其如此。不是说我们中国人是最热爱家乡的民族么?谁能舍下这块养我育我的土地,谁能舍下自己的母亲。我们身体中流的是炎黄的血,我们的皮肤是黄河的颜色,我们的语言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我们的祖先早在我的骨头里烙上中国印,不论身在何方,魂牵梦绕的却都是家乡。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有中国情结的,那些古诗词我们第一次见到,就仿佛是上辈子就已经结了缘的,我喜欢中国风的原因,一大部分都是因为它辞藻的美丽与哀伤。我始终认为,只有中国话,中国文字,才能将她的意境淋漓尽致的演绎。在经历了外国人的爵士,摇滚等风格的来袭后,我们蓦然回首,原来我们悠远的祖国,也有这样美丽的一面。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不是一时说得清,道得明的。心中,升起的是一种莫名的中国情愫,真得,只是莫名,没有原因,就喜欢上了这些文字。
现在很流行一种小说类型,叫穿越。可能如我所说,每一个爱做梦的中国孩子,都是希望回到原来那些时代的。经历了虎门的硝烟,清末的堕落,列强的侵略,圆明园的毁灭,还有那些让人不堪回首,不愿回首,不忍回首,不得不回首的腥风血雨,中国人可能更希望过称霸世界的日子,这就是中国人的骄傲情怀。中国有着灿烂的曾经。每一个女孩都幻想着自己能穿上古装电视剧那些飘逸美丽的服饰,邂逅一生;男孩也幻想着自己能到达某个时代,或满身戎装骑于战马,看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或仗剑江湖笑看红尘,叹壮志凌云几分酬。而中国风中,就将这些少年时代美好的梦想用略带惆怅的文字演绎,仿佛我们就是那个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人,仿佛我们就是那个一箫一剑走江湖的人。
中国风不是单纯的中国风。若只是古典乐器混着宫商羽徽角(古代音调有五,没有我们现代所说的“发”音“西”音)的音调,怕是也不会像现在这么风靡。与其说它是中国风,不如说它是中国风与世界音乐的结合。中国风的音乐有着摇滚乐温和的鼓点,有着中国乐器温婉的旋律,有着诗词般的歌词,不知不觉就沉沦了心田。他们唱风月之事,他们唱月下惆怅,他们唱知己难逢,他们唱朝如青丝暮成雪,他们唱慷慨拂袖,他们唱千里离别…….这是音乐的交融,这是文化的结晶。
外来文化的侵入,使我们逐渐遗忘了自己的文化,在这个时候,出现这样一群年轻人,虽然他们也非主流,虽然他们也稍显叛逆,但他们却是深爱着祖国的。如果我们只是将中国风当做一种音乐来听,那是远远不够的,它让我们更爱我们自己的文化,更了解我们的文化,那是一种民族自豪感。
以国风为话题的记叙文3
家风是一个家庭流风余韵的智慧基因,也是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文化密码,更是一个国家欣欣向荣的精神血脉。正如《曾国藩家书》展现了曾氏门风的学识造诣;崇德向善、勤劳果敢的民族美德则凸显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精髓;相让有礼、兼容并包的礼仪风范更是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气度。由此可见,家风是国风的土壤,国风是家风的升华。
家风是培育崇德向善之民风的源泉。伦理感与道德感的养成无不源于家庭教育与门风素养,曾国藩的“治家八诀”成就了曾氏一族的“清芬世守,盛德日新”;周总理节约简朴的懿行嘉言造就了周氏一族的崇尚节俭之风;同样,洛克菲勒家族“财富来源于勤奋”的家训更是成为了美国现代社会财富观的主流。“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根,基于此”,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会促使家族门风世代兴旺、清正,更会通过一个家族挺拔门风带动一带乃至一代民风的教化与升华。因此,需将家教的功能上升至强国固根层面。
家风是滋养公平正义之社风的甘露。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元,家风也是社会道德、群体氛围、大众文化的原始“生产”场域。然而,无论是“我爸是李刚”式的嚣张跋扈之风还是“有钱便任性”式的强权逻辑,不仅助长了为富不仁的残暴,还会加剧阶层之间的对立,更淡化了规则意识、践踏法治尊严、侵蚀社会秩序,从而社会公平正义之心、之礼、之行都难以推进。相反,遵规守法、诚实经营、奖惩有度的社会规则无不源于遵纪守礼、诚实守信、乐善好施、赏罚分明的家训、家规。因此,需重视家风建设的常态长效,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
家风是建设廉洁勤政之政风的根基。“贪腐亲兄弟、寻租父子兵”成为近几年腐败案件的高发表征,而这种“亲缘腐败”的根源主要还是在于“老子搭台、儿子收钱”式的贪婪家风。一些领导干部不仅不能以身作则、廉洁齐家,更对家人的特权思维、虚荣之心、贪婪行径默许无视,甚至包庇纵容。腐化的家风直接吞噬了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党纪国法的红线。由此可见,党员干部必须注视家风建设,将家风建设与党风、政风密切联系在一起。
家风关于家运,更关乎国运。家风不仅能生生不息地传承着家族繁荣,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精神支柱的稳固。只有以齐家的智慧方能铸就治国的伟绩,也惟有如此,方能以家风养国风、以国风育家风,不断壮大国家软实力。
以国风为话题的记叙文4
不知大家可否注意,反感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少,喜欢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故宫系列口红空前来袭,受尽了女孩们的欢迎;国风歌曲遍布大街小巷,还有三福的国风耳环也受到了追捧……这些年来,国风大规模地闯进了人们的生活,而每个中国人,都越来越能发现她的美丽。
遥想几年前,好像还是西方文化遍布的模样。不仅如此,在我印象深处,几年前的韩流风也刮得厉害,《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火得不行。多少女孩从此哈韩,有了一个韩国梦。中国的文化认同稍占下风,仿佛传统文化是小众,外来的新鲜事物才叫洋气。
当古装剧里槽点满满的阿宝色变成雅致的莫兰迪,当白话的对白变成韵味满满的半文言文,当细致入微的镜头描绘着中国古时的每一处美丽,人心浮躁的社会里,这样美好的镜头何尝不是一方净土呢。古典风韵的东方美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荧幕上,人们也通过此越来越多地了解古代的中国。《长安十二时辰》的盛唐景象,《知否知否》中的明朝市井,还有《九州缥缈录》中架空的各种中国元素,无不让人享受着视觉盛宴,更经受着精神洗礼。
随着科技强大,电视电影作品越来越饱满,各导演细究每一个细节,尽量还原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还添加了许多美的元素。这使得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国风之美妙,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人们,让人们去发现中国之美,进而欣赏和追捧。再者,国家强大,盛世之象,人们归祖之心愈重,文化认同感愈强,也使得国风越来越盛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独特的东方韵味牵动着华夏子孙的梦,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只见那各地书院揭竿而起,国学教育夏令营此起彼伏,越来越的人觉得孩子应从小学习国学,浸润在仁义礼智孝的氛围里。中国风开始席卷,国学文化开始蔓延,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而落实到每个人心里。常常有人赞叹中华诗词之精妙,用外语难以翻译,常常有人向往中式婚礼之美丽,渴望凤冠霞披、十里红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国风赞”虽只是侧面的表现,但这却也暗示着这些年来中国人的物质变化、心理变化。不可否认的是,山河犹在,国泰民安,我们仍在努力。
以国风为话题的记叙文5
我的爸爸是一位新时期的建设者,常年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东南沿海,华北平原,长江流域,西部开发都有他们的身影,在京沪高铁,重庆枢纽等等承载祖国发展的大动脉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当拿到家风家训这篇作文题目的时候,我问爸爸:爸爸,什么是家风?
当问到家风家训的时候,爸爸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刚刚建国的时候,我们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也没有过硬的科学技术,就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地图上,建铁路修桥梁造高楼,一座座小村庄变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在艰难的山区沟壑里,一条条铁龙飞架而过,将山沟与外界架起一条条生命带!
有了路,就有了希望,有了路,才有发展!
这种架桥修路的精神影响了一个时代,也铸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爸爸说:先国后家,舍小我顾大家,这是我们华夏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家国风!
我3岁就经常跟着爸爸修桥铺路的节奏,来到了宁波、杭州、上海,在现代的高铁站来回穿梭,但是我能记得的就是这几个瞬间:在40度的高温天气指挥建设汗流浃背的爸爸;看到在深夜仍然要在第一线披星戴月为完成最后高铁站铁轨验收工作的爸爸,看到在夜深人静的隔壁房间还在伏案加班辛劳的爸爸……
以前我不懂,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周末的时候都可以陪孩子去玩儿,而我的爸爸却要一遍一遍地保障工程进度而连周末节假期都不能休息,我在宁波读了3年,可是爸爸能够和我们呆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很少,让我幼时的记忆都只停留在那几个瞬间!
今年暑假我又和我的小伙伴儿们乘坐高铁去了北海,看到宽敞的高铁大厅,舒适整洁的设施,还有当和谐号上以200公里的速度穿行的时候, 虽然爸爸此时仍然在铁路建设的第一线,顶着火烧的太阳穿着汗水湿透的衣服,但是每当我转向窗外,我仿佛就看到了车窗里爸爸的影子!他带着头盔,晒得黑黑的脸,正朝我微笑!
他在告诉我,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我仿佛听见爸爸在对我说:“艰苦奋斗,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以国风为话题的记叙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