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
2022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10篇
2021年,只要家国安好,每时每地都能过上团圆、美满的中国年。那2021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篇一
【回眸】
日月其迈,岁序更新,年关将至,思绪万千。回眸过往,关于过年的记忆如清泉在心中缓缓流淌,无声地感受岁月的变迁,唤起心底最纯真的情愫。
儿时最清晰的过年记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农村居民生活还比较艰难。我家在当时算是家境较好的,过年的时候相对好一些,可其他人家过年就不那么轻松了。腊月二十九那天,表叔愁眉苦脸地来了,一进门就低着头喃喃地说没钱过年。父亲沉默片刻后,打开锁着的抽屉拿出三张十元的钞票递给他,表叔接过钱,头也不回地走了。腊月三十那天,姥爷匆匆赶来,从盖着塑料布的篮子里拿出几条鱼,小声告诉母亲:“赶紧给孩子们炸了吃。”三十中午母亲就开始蒸面食、蒸年糕、炸丸子、煮肉冻,面食有糖包、花卷、面鱼等,年糕是用小米面和红枣做的,丸子是用面糊和萝卜做的,肉冻是用纯猪皮来煮。父亲则开始切白菜、切肉,准备除夕晚上的饺子馅儿。大人们各自忙活着,我和姐姐在一旁玩沙包。准备炸鱼时,母亲悄悄告诉姐姐去关上大门,等炸完了再打开,母亲是怕邻居家小孩闻到鱼味儿找来,但是只有几条鱼又不够分。
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收音机里放着吕剧《借年》。父亲说,他小时候过年时饺子不够吃,奶奶给每个人盛上大半碗汤,汤里只有四五个饺子。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钟,睡梦中的我就被母亲叫醒,要起来吃饺子了!母亲为我穿上新衣服,头上戴上海绵花,我揉着惺忪的双眼,跑到镜子前去臭美一番。起床时天还不亮,外面就有鞭炮声响起来,噼里啪啦,越响越多。刚吃过饺子之后,就开始有堂哥堂嫂来拜年了。拜年是要跪下磕头的,还要说一声“过年好”。
大年初二,全家要去姥姥家拜年。父亲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满了大包小包,母亲坐在自行车后面,我坐在横梁上。一进门姥姥就给了我五块钱的压岁钱,舅妈们又每人给我两块钱的压岁钱。这在当时,这个压岁钱的数目并不算小,只是那时压岁钱并不能归小孩子所有,回家后得如数交给父母。
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满大地,农村居民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过年时几乎家家有肉馅儿饺子吃,孩子有新衣服穿;表叔不再来借钱了,家里还买了电视机和摩托车;舅舅家表哥来拜年,带来舅妈包的饺子是纯肉馅儿的;母亲炸鱼也不用关门了,而且不光炸鱼,还要炸藕合、炸肉、炸虾。哥哥中学毕业后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于是在过年前就有邻居乡亲不断来找哥哥写春联,大家在等哥哥写春联时顺便拿几颗糖果吃着,抓一把瓜子嗑着,边吃边说笑,场景非常热闹。父亲也早早地把一对大红灯笼挂在大门口,灯笼在微风中摇曳,为新年增添了祥和欢乐的气氛。
九十年代初期,父母搬到了城市里居住,年过得更加丰富多彩了。父亲每年都要买很多漂亮的烟花来燃放,就是图个高兴。母亲准备的过年食物也更丰富繁多了,鸡鸭鱼肉虾,各种蔬菜水果、干果,一应俱全。大年初一,父母也不再宅在家里等人来拜年了,而是去广场看秧歌舞表演。
2000年以后,我们家下一代的孩子陆续出生,家里的人口增多,也更增添了许多欢乐。只是这一代的孩子们从不盼过年,因为过年跟平时没有多少差别,好吃的随时有,新衣服随时买。年初一,大人也不会叫他们早起床,而让他们睡到自然醒;孩子们收到的压岁钱都是成百的,大人们也不要,让他们自己存放着。再后来,科技通讯越来越发达,给亲朋好友拜年不仅可以用电话拜年,还能通过网络视频拜年了。
通过网络给老家的舅舅视频拜年时,舅舅正穿着崭新的衣服端坐在皮沙发上,面前的茶几上摆满了橘子、葡萄、火龙果等各种水果。舅舅说,现在老家也不兴磕头拜年了,移风易俗新风尚,见面互相问声好。表叔家也盖起了二层楼,还在微信上给孩子们发来了大红包,还说等过完年天暖了就来看哥嫂,以前他困难时哥嫂没少帮他。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__年,这一年的春节不一样。这一年,人人隔离在家中过年,不能走亲访友;这一年,广大医护人员和其他防控工作人员日夜奋战在第一线,不能回家过年……
2021年的春节,仍会是一个不平凡的节日。新冠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仍然要做好防护防控工作,不可松懈。但我相信在众志成城之下,我们依然能安然无恙地度过这个严冬,依然能过一个祥和安康的年。
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篇二
【味道】
元旦放假前夕,母亲打电话问我回家想吃什么饭,好提前准备。最近我和儿子又开始想吃母亲做的藕盒了,于是给母亲提议回家炸藕盒。母亲在电话里笑问:“你娘俩这是都想过年了?”一句笑语勾起了我对往日过年的回忆。
七十年代出生的我,生长在物质生活不够富裕的农村。一年到头吃肉的次数屈指可数;哪怕是一个鸡蛋也要被列入家庭日常生活收入。在那些漫长的等待春节到来的岁月里,我感觉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
进入腊月的农村一天天有了年的味道:“小孩,小孩, 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八粥腊八蒜,吃完粘糕就过年”。腊月初七的晚上,母亲就开始吩咐我和哥哥剥蒜,然后洗净晾干备用。腊月初八早晨起来,母亲就把蒜放进两个干净的大玻璃瓶子里装满,倒入提前买好的临清济美酱园的醋,然后封好瓶口;等到二十几天后过年的时候,再拿出瓶子倒出碧绿的酸中带辣的腊八蒜就着吃饺子,那滋味美得很!
当然腊八粥更是小孩子腊月初八那天必不可少的重要期待。那个年代尚未有罐装的八宝粥普及,家家户户都是自己配料熬制的。母亲总是会提前预备好花生、红枣、黄豆、绿豆、红豆、大米、小米、冰糖等物品,在前一天晚上洗净泡好,第二天早上在地锅中放入物料加水烧开再转入小火慢慢熬煮,等到睡梦中的我被甜甜的味道唤醒,粥已经黏软香甜可口了。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在农村人的传统习俗里,灶王爷的地位仅次于老天爷,一家人的吃喝全得靠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呢!所以怎么能让灶王爷对自家的糗事闭口不言,那就蒸黏糕糊住灶王爷的嘴吧。一般而言,普通人家都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蒸黏糕和花糕,借取降吉祥和步步高之寓意。对老天爷和灶王爷无比虔诚的母亲,当然也不会例外。她总会提前很多天就准备好红枣、黏米面等物品,直到二十三这天拿出来,和面、发面、蒸枣一系列程序,然后蒸一锅粘糕再蒸一锅花糕。黏软的粘糕只有一个样式,而贵气的花糕则花式繁多。我对粘糕或花糕的制做过程不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是浓郁枣香对我胃口的诱惑。
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尚不发达,没有超市、商场之类的综合性店铺,不像现在:基本上可以随时买到你想要的任何食物。母亲会在小年过后的几天里蒸好几锅馒头和包子,放置在屋外的搪瓷缸内,预备着年后的亲戚朋友来家里串门的时候吃。在那些我一觉醒来的深夜,总是看到母亲里里外外忙活,桌子上放着雾气氤氲着的馒头和包子......那些麦香浓郁的气味刺激着我的味觉,甚至于现在的梦中都能清晰地感知。
小时候我的最爱除了八宝粥就是藕盒了。所以我最喜欢的是腊月二十八的早晨,每年都是等我起床的时候,母亲已经把炸藕盒的面糊和好,藕片切好,葱姜芫荽肉剁碎备齐了。母亲把调制好的肉馅均匀地夹到每一个藕盒(底部相连的两薄片藕)中,我则把母亲夹好的藕盒次第放入面糊盆中,父亲再用筷子把藕盒放到油锅里炸,哥哥负责烧火。藕盒炸好一大碗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开启了边吃边炸的模式。等到外酥里嫩馅香的藕盒全部炸完,全家四口人个个嘴角流油,早饭和中饭合二为一了。
在那些等待春节的日子里,勤劳能干的母亲总会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给我的味蕾制造出一些惊喜。其中母亲的炸饼也是我的味觉小主。还记得第一次吃炸饼,应该是我在镇小学上五年级的冬天。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母亲正在和面揉馒头。我跟母亲说,下午要考试,现在蒸馒头等馒头熟了再吃,时间紧张恐怕会迟到了……母亲说:“天冷了,发面开得慢。妮儿不怕,我不会让你饿着肚子去考试。”说着话,母亲在炉子上放锅倒油,然后把蒸馒头的面重新揉成一大团,再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圆形厚片,在上面撒上一些葱花、花椒面、盐,再倒上几滴香油搅拌并涂抹均匀,把圆形面一点点卷起来再用刀切成馒头大小的小块,揉搓成圆团再擀成一个个碗口大小的薄饼。等锅里的油开始沸腾的时候,母亲将小饼放进锅里,那饼在热油的激发下瞬间膨胀起来,两面各鼓起一个金黄的大包,从裂口处滋滋滋地冒着热气……我在旁边看得口水都要流下了。母亲用筷子夹起一个小饼放在盘子里递给我,嘱咐我小心烫嘴,我接过盘子用筷子夹起炸饼一口咬下去,酥脆的外皮和葱香的饼芯完美融为一体,好吃到眉毛都要飞起来了。
时隔经年,不惑之年的我也已经为人妻人母。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想吃的东西随时可以买到吃到。偶尔我也会带着儿子去餐馆大快朵颐或者心血来潮做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以期树立贤妻良母的高大形象。可是,再高级的酒店大厨,再色香味俱全的食品,都无法让我品尝到往日母亲做出的食物味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悟出:母亲腌制的腊八蒜、熬制的八宝粥、蒸的馒头、黏糕、花糕、包的包子、炸的藕盒和油饼,那些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那些食物寄存着我童年的美好时光,是独有的年代味道,是记忆深处留存的年的味道,家的味道,爱的味道!
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篇三
【忙年】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腊八蒜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忙年的大工程从腊八那天拉开序幕。
腊八这天,勤劳的家庭主妇会腌腊八蒜。拿出经过夏、秋、冬三季已经有点发芽的大蒜,削去根部,然后放进准备好的瓶瓶罐罐或者小坛子里,倒上上好的山西香醋,把盖子拧紧或者用厚塑料布密闭起来,让醋一丝一丝地渗进大蒜里。在除夕到来之际,把已经浸染成淡青色的大蒜端上年夜饭的餐桌,轻轻咬一口,那香香的、酸酸的、辣辣的味道便在口腔里回荡。
进入腊月,家家都开始了大量采买。赶集的人多了起来,有推着自行车的,有拉着地排车的,不宽的马路熙熙攘攘。集市上花花绿绿的布料、成衣、纱巾,成功地吸引了女孩子们的注意。过年穿新衣,是让每个女孩子兴高采烈的事情。记得有一年,母亲给我们姐妹三人每人买了一条纱巾,我的那条是褚色的,上边是一些暗的龙凤花纹,软软的,系在脖子里,那感觉、那色彩,至今还在我的记忆里熠熠闪光,永不褪色。还有年画,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
打扫卫生,则是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存空间的一种方式。扫屋时,必须先用破床单把家具罩上,然后用长长的竹竿绑上一个没有用过的笤帚。大人们用毛巾包上头,举着竹竿,扫过苇席,扫过墙壁。灰尘在冬日的阳光下飞舞,屋子里充满了尘土的味道。等到尘埃落地,空间仿佛更开阔了。然后卸下窗帘,放在一个大铁盆里,耐心地把棉布洗出本色。还有炊具和餐具,那时我母亲是用碱面来清洗的,烧一锅开水,放碱面,把锅盘碗碟都一一清洗擦拭。
除夕到了,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父亲这天会早起,烧热炉子。然后开始炸鱼、炸丸子、炸藕盒,以及一切需要炸的过年的东西。除夕的下午,家家都开始包饺子了,一般包饺子的面和得比较硬,容易保存。除夕之夜,如果赶上下雪就更完美了,漫天飞雪打在新贴的春联上,红白交织,雪花静默无声,美不胜收。
夜里十一点左右要喝辞岁酒,摆上一桌丰盛的酒菜。春晚的钟声将要敲响的时候,母亲煮的饺子就要出锅了,吃几个饺子,这个年就完整了。在午夜的鞭炮声中,守岁结束了,我和姐妹们哈欠连天,父亲往炉子里再添一堆炭,在炉火声中,在家人热热闹闹的话语声中,我安静地睡着了,在美梦中迎来了新年。
春节这天,人们都走出家门,走到大街上,喜气洋洋去拜年,见面就说“过年好”,其乐融融。这个时候我会和同龄的伙伴们到处乱逛,穿着崭新的衣服,奔跑在田野中,奔跑在春日乍暖还寒的阳光里。这是我永不会忘记的幸福。
从大年初二到元宵节,是热闹的拜年时间,中国人的人情味得到充分诠释。在我们这里,大年初二,新姑爷给岳父拜年,会得到特殊礼遇,入座时会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可能还要请几个善喝酒的人相陪。菜肴也相当丰盛,有鸡肉、鱼肉、方肉、新鲜蔬菜、水果等,就连包的饺子也是有讲究的,饺子要控制在正好一口一个,不大也不小。
对于过年期间的美食,我更喜欢炖白菜。坐在小凳子上,看着母亲有条不紊地舀上大半碗菜,然后放上几片瘦肉,浇上一勺浓汤,再将五六个丸子盖在肉上,端上桌来,最后淋上香醋、香油。只看到碗上升起的白烟,我便醉倒在这充满乡土气息的美味里。
元宵节的灯火和那明亮的月光,会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门楼的两侧,角落里的石头上有两个深深的石窝,那是专门为元宵节的灯准备的。手巧的家庭会把青萝卜挖空,注入煤油,放上火捻,放在石窝里,有的直接把集市上买的红色蜡烛放进去。胡同里亮起来了,简陋的屋子和院墙有了一种沧桑的诗意,灯火影影绰绰,和月光交相辉映,真是盛世太平的好光景!我和我的伙伴们提着自制的灯笼(把蜡烛放进空罐头瓶里),开心地走着,叽叽喳喳的女孩子,哈哈怪笑的男孩子,在灯火里注视着彼此的笑脸,在月光下品味着幸福的绵长。是啊,当门口的灯火熄灭、月华隐去,我知道,旧年走了,带着人们的祝福和期待,带着恋恋不舍的情怀,消失在光阴里。
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篇四
【过年必备之年粿】
在闽东山区的年俗中,打糍粑是重要环节,不仅因为糍粑好吃、好保存,更重要的是打糍粑,能带给人们非常重要的仪式感。
不过,要说好吃和仪式感,在我的老家寿宁县下党乡海坑村,则还要数打年粿。
打糍粑,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水在木桶里泡上一夜,第二天用木箍的饭桶蒸熟,然后放到石臼里用木锤打烂,即可。
虽然打糍粑已经很复杂,但和打年粿相比,还是简单多了。
打糍粑用的糯米,而打年粿用的则是粳米。打糍粑泡米用的是清水,而打年粿泡米用的则是木碱水。年粿之所以美味,奥秘全在于这木碱水。
在老家的山中,有一些灌木烧成灰,放在水中煮沸后,会产生木碱。
做最好的木碱水,自然要用上好的灌木,而上乘者,就叫碱树。先把碱树砍回来,然后烧成木炭,再让木炭慢慢化成灰。上好的碱木灰,白色而细腻。烧一大锅开水,把碱木灰放进滚水中,再煮个10几分钟。煮好的木碱水,用棕片或纱布进行过滤,把煮烂的木碱灰去除,木碱水继续在木桶里沉淀,最后把桶里透亮明澈的木碱水打出,和上好的粳米一起浸泡。经过一个晚上的泡发,粳米变成鲜亮的绿色,抓一把在手,再闻一闻,香喷喷的木碱味,让人产生无限期待。
米泡发后,就要装进饭桶里蒸了。
在大铁锅里盛上水,再将饭桶放进铁锅里。灶膛开始烧大火,等铁锅里的水开后,木桶盖的缝隙慢慢开始冒热气,此时最为关键,碱米饭烧得不够熟,打出来的年粿口味不够纯正,而烧过头了,打出来的年粿不够光滑,做成粿坨粿饼则不够美观。
因而,在饭桶盖开始冒蒸汽后,有经验者,就会不时用手掌抚摸饭桶,通过桶壁的热度和桶盖冒出来的蒸汽,判断桶里的碱米饭是否熟得正好。
将碱米蒸成带着浅绿色的碱米饭后,倒进石臼里,再用木锤进行锤打。
由于年粿比糍粑硬,打起来比较吃力,一桶碱米饭的年粿,需要几个成年男人轮流打。打的过程,技术含金量非常高,通常是男的高举十来斤重的木锤打粿,而女主人则蹲在石臼旁,不停往石臼里洒温碱水,两个人要配合得天衣无缝,否则女主人的头就有可能被锤到,以至受重伤。
通过男女主人的精妙配合,经过20多分钟的锤打,方可大功告成。
刚打好的年粿,看去浅绿透亮,闻之清香扑鼻,手摸弹软嫩滑……这样的食物,又有谁见了会不动心?
而吃到嘴里,柔软和Q弹并存,木香和米香齐放,这样的美妙,是吃其他任何食品都难以体验的。
年粿打好,即可食用。女主人通常会先犒赏孩子们,无论是自家还是旁人家的孩子,总是见者有份。
然后,将一大坨年粿,整个搬到餐厅,放在饭桌上的一个抹了香油的竹匾上,再进行“艺术”加工。有的加工成流线型、两头小、中间粗,20厘米长的粿坨,那是正月走亲戚时用的,送礼要送一对,甚至用红纸条拴起来。有的加工成粿饼,有椭圆形,也有圆形的,放到储物间保存起来,在正月里自家食用。
而储存起来的粿坨、粿饼,由于木碱的原因,会慢慢变硬,但不容易变质。变硬的年粿,再食用,就得用刀切成片,重新蒸煮才能食用。有的因为放久了太硬,切之前还得放在清水里泡上几天,这才切得开。
最让人难忘的,是用油菜花煮年粿,菜是绿的,粿是绿的,汤是绿的,碗里漂起来的热气,似乎也透着绿。这样的食物,虽非山珍海味,却真正称得上色香味俱全,吃上那么一回,也将让人难忘。
只是,前几年回老家过春节,已经很难吃到这样的传统美食了。而今,大多数人家都已习惯去超市里购买工厂里加工、添加了面碱的年粿,虽然看上去还是原来的模样,但味道早已不是原来的味道。
好在,而今富裕起来的乡亲们,也开始怀念并向往那过去熟悉的味道,不少人家又像以前一样,快过年了,提刀去山上砍一把碱树回家,烧碱灰泡一桶粳米,在除夕的傍晚再打一回年粿。
在充满年味的山村,听着木锤锤打在石臼上那空灵而熟稔的声音,感觉比什么乐器敲击出来的音符都更加悦耳。
而那刚出炉的年粿,散发出淡淡的木碱清香,总能让我这样的游子,对远离的故乡更加留恋,以及对新时代的乡间生活更加向往。
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篇五
【饺子——家的味道】
一直觉得饺子是最有年味、最有家的味道的美食,包饺子工序繁琐,费时费力,但为何国人这么爱包饺子吃饺子呢?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这么偏爱的饺子呢?现在想来或许是饺子最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吧,特别是儒家思想,儒家倡导仁爱,推己达人,千百年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和万事兴,团结协作的价值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结特别浓重,亲情和乡愁更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主题,而饺子这种美食恰恰把这种家庭至上,相亲相爱、团结协作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饺子最有家的味道,最能代表家的温度、家的幸福,饺子也是最有仪式感的美食。现在想来饺子最大的魅力并不在吃饺子,而在包饺子,包饺子绝不是一个人的活,一家人都参与进来才能感受到包饺子的仪式感和幸福感,一个人包的饺子再美味却也是孤单和凄凉的,吃不出家的味道,更吃不出家的温馨和幸福。
小时候每当放假回家妈妈总是说今个晚上给你包饺子吃,那时生活在农村,刚解决温饱,物质匮乏,最爱吃的美食就是饺子,特别是肉馅儿的饺子。冬天放假后无论是朔风凛冽还是大雪纷飞,母亲都会让父亲骑着自行车到镇上去割二斤猪肉且千叮万嘱不要买血脖子一定要挑前腿肉,割完肉回来,父亲来不及烤烤火,便拿出磨刀石将那把用了多年的老菜刀磨的锋利无比,小时的肉馅儿都是自己动手剁的,父亲搬个马扎坐在门口的肉墩子旁,把猪肉去皮切块然后加盐水剁馅儿,一剁就是半个多小时。有时候看父亲额头上沁出了汗珠,我就接过菜刀接着翻剁,一直剁到父亲检验合格为止,腌上肉馅等着晚上包饺子。
夜幕降临,无论外面是风雪交加还是寒星冷月,温暖的小屋内总是一派忙碌祥和的光景,橘黄色的灯光下是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母亲忙着切剂子擀皮儿,姐姐包饺子,父亲劈柴烧火,我呢则剥几头大蒜捣蒜泥儿,一家人没有一个闲着的。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的拉着家常,忙碌中充满了温馨和幸福,包饺子让一家人紧密的聚在一起,心走在一起。至于吃饺子,那更是水到渠成的幸福,情景交融的美食享受了。包饺子要用心,吃饺子也要用心,我喜欢单纯的吃饺子,饺子也应该是餐桌唯一的主角,饥肠辘辘的时候吃一盘家人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喝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汤,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身心熨帖的呢?很不喜欢在饭店里点一桌子菜,酒足菜饱后再点几盘饺子冒充主食,打着饱嗝装模作样的再叨几个饺子,那样的饺子还能吃出什么味呢?简直是对饺子的亵渎,是暴殄天物!饺子馆里的饺子总不如家里的好吃,也吃不出家的味道,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吃饺子要专一,专一的吃饺子才能品出饺子的美味,才能吃出亲情的味道,才能吃出爱的味道,才能吃出家的味道!
居家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合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的时光了!而今年近不惑,对于饺子更是倍感亲切,只要有空就陪爱人陪母亲包饺子吃,特别是在周末的晚上。周末身心放松,心无牵绊,一家人安心聚在一起一块忙忙乎乎的包顿饺子,想想都觉得幸福满足!周末我买好包饺子的食材,妻子和母亲在厨房忙碌着,孩子们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父亲坐在茶几旁给孩子们削水果,我呢当然不会闲着吃现成的,我忙着打扫卫生拖地擦桌子,把家里打扫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打扫完卫生再跑到厨房帮妻子打下手,冲洗盘子,捣蒜泥儿,拿醋碟......忙的不亦乐乎,一想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饺子幸福感就溢满全身。吃饺子,不在乎什么馅儿,什么味,最让人心动的是包饺子的过程,一家人的身心凝聚在一起,充满了满满的仪式感和幸福感!当然了最诱人的当属大年夜的饺子,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饺子把新年美好祥和的祝愿升华到了极致,饺子把家人们聚在一起,把亲情融合在一起,这或许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偏爱饺子的原因吧!
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篇六
【琐忆过年】
多年异乡漂泊,最忆是家乡“年”。
我的家乡大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是一座苏北小城。这里有本场人和启海人,一般来讲,讲江淮方言的,是本场人;讲吴语的,是启海人。启海人大多是100年前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时,从南通启东、海门一带移民到大丰沿海滩涂的。
作为本场人,孩提时代的我最期待村里有婚丧嫁娶,这是饱餐一顿的大好机会。本场人有“六大碗”的说法,饱含着主人家对来客们的尊重。过年自然也少不了“六大碗”,而且是天天有“六大碗”。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会腌鱼、晒腊肉、做肉圆。而最让小孩子喜欢的,还是划糕(年糕)。大人们会在秋天将稻草存下,晒干堆在屋后。制作划糕时,这些稻草就会发挥作用。大人们会提前将稻草堆在屋内,以防制作划糕那几天下雨。我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在草上翻滚打闹,这算是我们当时比较有趣的游戏之一了。到了制作划糕的那一天,满屋子的蒸汽,热气腾腾的年糕,还有香喷喷的包子,让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根本都想不起来去草上翻滚,都守在了灶边等着开锅。
本场人的除夕是很有仪式感的。首先,当天中午要祭拜祖先,然后晚上6点多早早吃完晚饭,守在电视机旁等待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接着在夜里11点多,在饭桌摆上冻鱼和大蒜拌卜页等菜,一家人围坐着,道一道对来年的祝福和期许,这在当地叫做“守岁酒”。当主持人道出第一声“新年好”的时候,原本沉寂的乡村瞬间响起爆竹声,天空被烟火点亮。这时,父母会给孩子们红包,叮嘱来年要好好学习,同时将孩子们大年初一要穿的新衣袜准备好。
除夕夜那天,大家一般都睡得很晚,但是丝毫不影响大年初一早早起床。我穿上新衣新袜和新鞋,洗把脸,赶紧拿上一串小鞭炮到门口燃放。噼里啪啦的声音告诉我,属于咱家的新一年开始了。大年初一这天,按照本场人的惯例,一般是不出门拜年的。至亲会聚在一起,男人们嗑着瓜子,女人们在厨房忙碌,孩子们则拿出新年各自收获的玩具开始“比拼”。大年初二,是我记忆中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属于本场人的拜年正式开始了。大人们的摩托车后面普遍有一个行李架,绑上拜年的物品,一家人踏上拜年之旅。那个时候,交通还没有这么便利,有些远在外地的亲人可能就只有过年期间可以见到。趁此机会,我还可以在他们家留宿,父母也不会苛责,可以放肆地玩耍,每顿都有“六大碗”,还可以领红包。
大学毕业后,我到广州参军。10年从军期间,我曾两次回家过年。父母说,家中人少就再也没有制作划糕了,亲戚之间平时走动多,也不拘泥于过年拜年这样的形式。此时,过年成了“家里蹲”,着实让我有些失望。不过,准备新衣新袜新鞋的传统,还保留了下来。
在军营里过年,是非常热闹的。除夕夜,领导们会将站岗的重责扛起来。单身的干部们,会先在中队长家吃一顿年夜饭,然后到其他相熟的已婚干部家里蹭饭。大年初一早上,早早起床,挨家挨户拜年“索要”红包。过年期间,部队里的活动丰富多彩,有游园会、包饺子、唱歌、打篮球等。这期间,干部们也会获得更多外出的机会。不过,这期间的大省城广州,由于很多人返回自己的家乡过年,街头显得相对冷清。
转业后,我在珠海这边,与家人们吃完团圆饭后,会去找伙伴们一起跨年。作为本场人的我,还是十分怀念和父母一起钻在被窝里看央视春晚的除夕夜。我的儿子,也不像我小时候那样期待新年换新衣服了,只是嚷着要去小镇的桥头点燃烟花。
走南闯北的这些年,我总会跟友人聊起各地的年味。有人说这年味越来越淡了,也有人说北方热气腾腾更有年味,还有人说南方五彩缤纷的花市别有风味。所到即所爱,每一个地方都有让人喜爱的年味。日益强盛的中国,吃“六大碗”不一定等过年,制作划糕也不一定要在腊月,换新衣新袜不一定要等大年初一,综艺节目也不只有春节联欢晚会。当然也有没变的,不论相距千里,不管天寒地冻,除夕夜家人喝杯“守岁酒”,大年初一道一声“新年好”,这不就是年味吗?
我的同乡曾说:“我往往看重家庭与来源地文化对我们的作用,但我也深深地感到,是这种有差异的事物打破了自己最亲近事物带给自己的硬壳,孕育了自己的包容心与跨越心,甚至塑造出一个更强大的自我,遇到让自己感兴趣与为之动情的事业目标和人生理想。”我很庆幸,生活在交通如此便利的时代,能够轻而易举地品味各地的年俗。我更为我的孩子感到幸福,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的中国,必将会赋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心和跨越心,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
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篇七
【过年 儿时的新衣】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在感觉中已经有些遥远,对于过年穿新衣服更是没有了小时候那急切的期盼。怀念儿时过年,成为增加年味的调剂品,虽然是久远的回忆,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鲜活生动。
小时候的过年,除了能吃到平常吃不到的好东西,能收到压岁钱,更重要的是能穿上新衣服。女孩子爱美,在年还没到来的时候,就开始想算着过年自己该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催促着自家的母亲快去扯布,裁缝那儿快不收衣服了,过年穿不上新衣服可怎么办?
我印象中好像没有那样去催促父亲,到过年时父亲准能给我带回新衣服和我意想不到的好吃的。记得那会儿只要供销社到了新货,只要与我有关的学习用品、吃的、穿的、一些小玩意儿,父亲都给我买,好多东西已经在前些时给我买过了,但还是重复着买,尤其是学习用品。清楚地记得那年供销社回来的年货中有我穿的花尼龙袜,四元钱一双,父亲都给我买,周围簇拥的购年货的婶子大爷们都说,小孩子还买那么贵的。
我九岁那年春节,在快过年的前两天,父亲从乡政府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拉开挂包找新衣服,一看又是学生蓝,左上兜还挂好了明晃晃的两支笔,一支钢笔,不同的是比前两年多了一支红蓝芯圆珠笔,我满脸的高兴劲儿一下就消失了。因为连着两个“年”的新衣服父亲都是让裁缝给我做的学生蓝,一样的蓝上衣、蓝裤子。我好像受了委屈似的说:别的女孩子都是花布衫、花灯芯绒布面料的花鞋,我穿上一身学生蓝再配一双蓝网鞋,跟男孩子似的,不如其她女孩子的新衣服那样花哨和俏美。父亲说:这才有学生样,钢笔能随手拿出来写字,红蓝笔可画图画,要么再给你装支毛笔,过年出去玩看你给谁家写的春联掉了,随手给补一笔方便。父亲这一说让我哈哈地笑起来,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要有学生样。
到了除夕的头天晚上,我就把新衣服拿出来,套在我厚笨的棉袄棉裤上试了试,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感觉有点肥大,便对父亲说,父亲说你长得快,等夏天的时候就不大了。我觉得父亲说得还是对,高兴地把新鞋、新袜叠好摆在枕头边放平,生怕乱放压出褶皱。
想着明天就要过年了,穿上新衣服去和同伴比美,真是高兴啊!想着想着,带着甜甜的笑意进入梦乡。
除夕一大早,我被鞭炮声从睡梦中惊醒,父亲叫我起床去放鞭炮。我穿好新衣服装了一挂鞭炮去找小伙伴玩,在花花绿绿的新衣服中,我那身学生蓝显得神气十足,左上兜的两支笔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晃眼,我打心眼儿里多了一种傲气,是因为兜里的笔,还是那身四个兜的学生蓝,我也不知道。
在鞭炮声和打闹的欢笑声中年三十的白天很快就过去了,等到夜色渐浓,玩了一天的我们各自准备回家,拍拍身上的新衣服,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亮,摸爬滚打了一天,衣服上斑斑点点沾了许多脏迹和吃东西随手抹的手印。此时,家人唤回家的声音在张灯结彩的冬夜回荡,煤油灯火苗亮起的灯笼在冬夜的黑暗里跳动着,在白雪的映衬下充满了祥和与神秘感,我们便向家的方向飞奔,身后隐隐约约有一种沙沙沙的声音,但不敢扭头看,怕看见鬼。
乡村的除夕夜,守岁叫熬年,据说要是一夜不睡的话,会变得聪明,脑子反应快记忆好。这一夜,感觉到穿着新衣服熬年真是好累。
零点的钟声敲响,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和烟花旺火的燃烧声响彻除夕的夜空,预示着驱散旧年的所有晦气,迎接新年的吉祥,鞭炮声越响亮越吉祥。等这沸腾的烟花爆竹声渐渐远去,我们几个同伴相跟着,迎着有点刺脸的风,去挨家挨户的院里,在铺满炸碎的鞭炮纸堆里捡没有响过的瞎捻炮。一地的碎红弥漫着火药味儿,捡来的花炮筒把新衣服的兜子塞得鼓鼓的。
长大以后,告别了童年,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一次比一次走得远。对家乡过年的红火场面渐渐地变得遥远而模糊起来,关于新衣的期盼,已积压在记忆的最底层,早已被随时想买就买的现实生活所取代。
今年的春节由于疫情流行,我们只能宅家自乐,回忆儿时过年,如同一条细软柔韧的丝线,穿起萌动的春草、复苏的柳芽,和着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热浪,一路奔涌,迎接盎然春日的到来。
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篇八
【在年味里守望乡愁】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就过年。过年又好耍,瓢羹(勺子)舀汤汤,筷子拈戛戛(肉)……”前几日,我与住在乡下的母亲通电话,临结束的时候,侄女在电话那头给我朗诵过年儿歌。甜甜的童声带着浓重的乡音很动听,恰到好处地将我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情发酵,我忍不住泪水涟涟,不禁回忆起前几年过年的时候。那时候,学校一放假,我就购了车票,急切地往老家赶。
我的老家在渡槽村魏家湾,它位于四川省遂宁市的桂花镇。那里有我的童年和少年。
忆儿时 年味趣事多
20世纪70年代末,家乡还很穷很落后,每一个人都在为温饱而努力。
记忆里,吃一次腊肉,添一件新衣,成了我们一年里最美好的期盼。过年的时候,腊肉成了最显眼的美食。经过柏树枝的熏制,一片片腊肉晶莹剔透,夹一片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香香的、脆脆的,十分过瘾。
那时候,庙会很热闹,扭秧歌、踩高跷……四面八方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戏台围得水泄不通。我个矮看不到台上表演,就爬上树,骑在树桠间与大家一起呐喊。
而正月初一,是我们一年中最高兴的日子。早上,大家都要吃汤圆,还有一枚鸡蛋,小孩子可以得到几分到几毛不等的压岁钱。在傍晚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晚饭都没吃,就邀约小伙伴一起,翻山越岭到离家二十里外的村子看电影。电影散场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我们又冷又饿,翻山越岭往家赶。途中,总有一些小伙伴不小心掉进冬水田里,但大家谁也顾不了谁,拼命地往前赶路。落水的孩子只好自己爬起来,边哭边追赶。
回故乡 一家团圆话发展
故乡很美,蓝蓝的天空盛开着朵朵白云。村口的黄桷树仍然枝繁叶茂,在轻风中舞动着。一条明如玻璃带子的小河倒映着山脚下一座座农家小院,比画里的景色还漂亮。
走在故乡任何一条小路,我都有一种亲切感。如瀑的阳光,婀娜的山湾,潺潺流淌的小溪,它们时时调动我的情绪,我整颗心都愉悦了起来。
母亲知道我们要回家,早早地站在院前那棵山楂树下守望着。她已近九十高龄,很庆幸她身体还健康。
母亲知道我喜欢吃水饺,一刻也不肯停歇,理菜、剁馅、调料,她亲力亲为,连大嫂帮忙也不肯。看着忙碌的母亲,我的鼻子有些酸酸的,终究没有忍住,泪水涌了出来。
团圆饭很热闹,亲戚好友坐满了屋子。虽在乡村,食材却很丰盛,家里养的鸡鸭,自家地里种的蔬菜,还有塘里养的鱼,经过家人精心烹饪,味道极佳。
餐桌上,大家的话题聊到了发展,谈到了老百姓的好日子。最激动的要数二哥了,他一脸自豪地说:“我们乡里头的人原来走的是烂泥路,吃水靠肩挑,煮饭烧柴火。不过现在好了,你们看看嘛,咱们农村的面貌变好了,一拧水龙头就流出干净的自来水,一扭灶上开关就燃起蓝色的天然气火焰,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公交车还开进了村里。”大哥接着说:“是呀,是呀,国家政策好哦!还有医疗保险,让我们的健康也有了保障。前些年我得了矽肺病,开始的时候很气馁,觉得生活无望,后来我们家被确定为扶贫对象,我不但治好了病,还脱了贫。现在,我们家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一年有好几十万的收入,生活好着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满心都是喜悦,满脸都是幸福。“对啊,现在的中国确实让我们骄傲!高铁让我们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嫦娥四号让中国人的嫦娥奔月故事更加美丽……”我补充道:“所以呀,只有国家富强了,社会和谐了,才有咱们老百姓今天的好生活。来来来,端起酒杯,我们一起祝福国家越来越好,一起祝福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干杯!”
正月初三,魏家湾举办了庆新春坝坝宴。这一天,魏家湾的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
湾里一派喜气洋洋,树上挂着大红灯笼,老年秧歌队在池塘边的广场上表演节目,年轻的姑娘跳起了时尚的拉丁舞,吸引了许多人围观。
十二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大家纷纷入席。席间,大家彼此都很热情,握手再握手,问候再问候。他们中有的是我的长辈,有的是我儿时一起游戏的伙伴。在祝福声中,我喝下了家乡的亲情,体味到了家乡的甜蜜。
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篇九
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在外过春节的经历,由于习惯,从来没有想过家乡过春节的风俗其实是很意思的,细细想来,家乡的春节倒是别有一番趣味。
家乡是广东梅县,因是山城,即使是严冬,到处依然是郁郁葱葱的,家乡一年四季的绿,总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家乡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场面,到处都是欢欢喜喜的人群。和那绿一样,给人阳光般的感觉。家乡人一直沿着旧习俗,都重视过节,从一月到十二月,月月有节过,每个节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过法,但,春节是过节中最重视的。家乡的过年,是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人们都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活。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杀鸡杀鸭,还有杀猪,把这些将要成为年货之一的东西腊好,在正月里用来招待客人。同时要做印有“福”字的米糕,蒸放了红色香料的“发”糕,意思是“发财”,还要炸“煎堆”,酿客家娘酒,酿豆腐等,一切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除此以为,还要给全家老少准备新衣服,因为过年了,全家都要换新衣服。小孩是重点,里里外外都要换新的,大人不全换,也得换件新外衣。所有的房舍、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以示新一年新的开始。
除夕的前一天,家家贴对联,挂红灯笼。从那时起灯笼一直要点到元宵才能熄灭,意为驱邪消灾。到了除夕那天,早上要虔诚地点香烧纸敬神放鞭炮,以保佑来年全家幸福安康。午饭后,全家人都要沐浴换新衣,毕后长辈们会给未婚的晚辈们压岁钱,意示长辈长寿晚辈健康成长。随后便开始祭祀祖先,祭祖仪式结束后便开始张罗除夕的团圆饭,太阳还没下山就得开始吃晚饭,意为“早年早节,团团圆圆”。晚饭后还会在灶边放一盘食物,用来孝敬灶神一年的辛劳,也意为一年灶火不断,不缺吃喝。除夕夜来临,屋里所有的灯彻夜长明,意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也有“守岁”的意思。除夕夜结束前,还要把屋里打扫干净,因为年初一是不能打扫卫生的,意思为“辞(扫)旧迎新”。到了除夕夜的12点,要大开屋门,在屋门口摆放食物和放鞭炮,意为“接财神”。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因为这天是不能睡懒觉的,不然谁家春耕时便会塌田,真实性如何,无人去深究,总之大家都早起。起后的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表示开门大吉。接着,大人们忙着去接“灶君”,小孩就跑去拜年了。见到大人都说“恭喜发财”,长辈便喜滋滋地给小孩“利事”,“利事”即红包,意思也是让小孩健康成长。在这一天,是不能到别人家里吃饭的,以示家里一年到头都团团圆圆。这天的午后,重头戏就是“舞狮拜年”,村里的舞狮队挨家逐户,敲锣打鼓,每到一户,舞狮的人会在屋里舞一圈,向主人作揖祝福,此时气氛热闹,满院生辉,主人便高高兴兴给舞狮的人发“利事”,以图吉利。
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三回夫家(一般在娘家留宿一晚),正月初四拜大家(意为拜访亲朋好友),正月初五不离家(不可以去别人家窜门),正月初七吃七样菜(每一种菜代表一种意思,如:葱:聪明,芹:勤劳等)……这些,在家乡都保留着不变的风俗,也给家乡的春节增加了趣味。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春节的高潮。那天,所有村的舞狮队都进城“闹元宵”。入夜,皓月当空,彩灯齐明,锣鼓喧天,鞭炮声声,人流如潮。舞狮比赛是“闹元宵”的开场节目,比赛结束后由各村代表选出前三名,以后只要县里有活动这些获奖队都是首要的表演队。“烧烟架”也是元宵的必行活动,人们用竹杆撑起一条用竹条编成的长长的龙,龙身上装有各色各式的烟花,转龙开始,所有烟花一同点燃,烟火齐齐喷出,形成一条火龙,此时火光熊熊,鼓乐铮铮,欢声笑语,人群鼎沸,人们尽情欢乐,在火光鼓声中宣汇着满腔激情的热望。俗话说:转火龙,人活九十九。火龙点完了转完了,意味着新的一年将消灾伏祸平平安安。除火龙外,花灯随处都是,花灯之下,十字街头,人们围圈席地而坐,锣鼓手、小镲手等热烈演奏,而山歌也正唱得火热。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颊。演奏都们奏的如醉如迷,歌唱者们唱得激情飞扬,听众们聚精会神聆听,人们思绪被乐曲山歌牵引着飞驰流奔,忘掉了一年的辛勤劳累,憧憬着新的美好一年。
家乡过春节的很多活动都带有迷信色彩,即使人们不相信,但风俗还是这么一代一代地传着,家乡人都认为,这是一种传统,一种娱乐,一种祈盼和希望。
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篇十
【舌尖上的好戏】
在位于北纬30.36°、东经117.28°的秋浦仙境大王洞的西南面,有一个神奇的小镇,叫牌楼镇;这个神奇的小镇,孕育了一个灵秀的村庄——济公村。每到春节,这里都会上演一幕幕舌尖上的好戏。
好戏一:山粉圆子
大年三十庆团圆。这第一道菜,必得圆圆满满。所以,农家主妇们喜欢将年 夜 饭的第一道菜定为山粉圆子。这不仅是因为它圆满,还因为它美味。这道菜说简单也简单,制作起来,总共只有那么几道工序;说难也难,新手做山粉圆子,不是做成了一锅糊,就是做成了一个硬邦邦的球,球里面满是白色的山粉粒子。
我的大姨是山粉圆子制作的高手。首先,她会做出一碗红烧肉,烧红烧肉的时候她将肥肉里面的油尽量熬出,然后,加入瘦肉、酱瓣和姜蒜。这时,锅里的肉油汪汪的,亮晶晶的,还不时做出“呼吸运动”,鼓出一些小泡泡,散发出猪肉的浓香,让人垂涎欲滴。大姨利用烧肉的间隙,和起了山粉。她把山粉倒在盆子里,边倒入现开的水,边用筷子搅拌,让水和山粉充分融合。这可是一道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序。如果开水多了,山粉少了,做出来的山粉圆子就会像一锅粥,夹不起,吃不上;如果开水少了,山粉多了,做出来的山粉圆子就会像个硬硬的石头,嚼不烂,咽不下。但是,我的大姨总是恰到好处地掌握了水和粉的比例,做出的山粉软硬适中,呈现一种半透明的琥珀色,让人心旷神怡。这时,合成工序开始了。大姨用汤匙将和好的山粉舀入“咕嘟嘟”冒着气泡的红烧肉中,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慢煮上十分钟,好让山粉圆子入味,起锅时,会再撒些小葱蒜,味道便更上一层楼了。等一大盘子红烧山粉圆子上桌,吃一口,嚼劲绵软,滑爽异常;咂咂嘴,猪肉的浓香和山粉的清香汇合成的鲜香,充溢了你的口腔和鼻腔。这时,你就会感受到做一个牌楼人是多么的幸福。
好戏二:荠菜
荠菜,俗名地儿菜,长在乡间的小路边、菜地旁,每到春节,我们家都会去挖些荠菜。迎着并不寒冷的风儿,头顶和煦的冬阳,踏着轻快的脚步,哼着也许不成调的小曲,我们出发了。大家先去寻找一块长有荠菜的地块。爸爸用他的火眼金睛寻找着荠菜,妹妹负责提篮子,我和妈妈手拿菜刀、剪刀挖荠菜。荠菜的茎和叶一般紧紧地贴在地面,我掀起它的茎和叶,找到它的根,轻轻地一剪,一棵完整的荠菜便收入到了妹妹的篮子里。一棵,两棵,一把,两把,篮子里的荠菜不断地增多,而我的手也开始发酸,腿也开始发麻。爸爸说:“你确实需要这样的‘劳动改造’,要不然,你就不知道劳动的滋味。”终于,小篮子满了。妹妹拎着篮子骄傲地走在前面,我们拎着工具畅快地走在后面,浑身轻松。
回到家,外婆把荠菜仔细地洗净。这时的荠菜早已不像刚才那样灰头土脸,变得青丝秀美。然后,大家迫不及待地备好一锅肉汤,把一大把荠菜丢入锅中,让它们在锅中惬意地翻滚。这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原先褐色的菜叶变成了碧绿色,原先碧绿的菜叶变成了翠绿色。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变化呀!夹起一筷子烫熟的荠菜放入嘴巴,嘴里立刻好像有一支名为“清香”的爆竹被点燃了,荠菜的鲜香在口中游走,齿缝、上颚、舌根,无处不留下了它走过的痕迹。再轻轻地咬一口,荠菜的汁水尽数地喷涌出来,让人感到口舌生津。把荠菜咽到肚子里,从舌尖到喉咙以至肠胃,全都唱着响亮的歌。
用荠菜包饺子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咬一口,荠菜汁水马上流到你的嘴里,那是何等的美味啊。如果再佐以老醋和蒜泥,那更是锦上添花,妙不可言了。
好戏三:风味腌菜
说起腌菜,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饭店里上米饭的时候,就会附送上一点腌萝卜什么的。可是一碟小小的腌萝卜也是有学问的。大姨说:“腌腌菜的人,手上的汗毛不能太多,汗毛太多,说明汗腺发达,腌出来的菜会发酸。”看来,“万事皆学问”这句话真是不错啊!
腌菜的种类很多,有腌豆角、腌黄瓜、腌蒜子、腌刀豆、腌萝卜、腌辣椒、腌白菜、腌洋生姜,还有腌雪里蕻,甚至还有腌蒜苗,各有风味,各有特色。白嫩嫩的腌萝卜清脆可口,非常下饭;褐色的腌蒜子酸中带甜,清热下火;火红的腌辣椒,刺激味蕾,提神醒脑。每次过年,大姨都会做出一瓶瓶的腌菜送给我们品尝。吃下的是小菜,感受的是风味,收获的是快感,品味的是生活!
有网友说,过年就是胡吃海睡。可我不同意,品尝人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美味能叫胡吃吗?辛勤劳动后的小憩又怎么叫海睡呢?
在皖南的池州贵池区牌楼镇的济公村,有着一群勤劳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演绎出了一幕幕舌尖上的好戏。对此,我铭记在心,终身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