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高二作文
哲人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是啊,只有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文明的弦,才能奏出有深度的人生之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高二作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查阅学习!
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高二作文1
伫步在社会的十字路口,静心谛听。大千世界,五彩斑斓的诱惑之云下,只见人们如蝉般为着更多的“面包”聒噪。君不见,多少人带着钦妒的语言谈论着福布斯富豪榜上诱人的数字,却忘了自己的灵魂是多么单薄;多少人又爱又恨地仰视这个老板、那个总裁的腰包,却不肯俯下身来静静品读一篇哲趣的小文;我们在富足之后,又开始为LV、爱马仕节衣缩食,却忘记了向心灵充一点氧,于是,那朵水仙花便无助地枯萎了。
掩卷而叹,情何以堪!物质已初步充足的今日之中国,又有多少人汲汲于更多面包的香气,扭曲了心灵的航向?要知道点亮生命灯塔的不仅是物质的泛滥,更应是灵魂的热度啊!
人,当生如夏花,之前所有对养料拼命的吸收,不仅为了生存,更为了那朵惊艳的灵魂绽放。“物质以自足,精神以富足”,智者如是说。
印度王子释迦牟尼原本生活无忧,但他却没有漫然迷失于物质的海洋,仅带清水干粮,诀别娇妻爱子,毅然踏上寻觅真谛的旅程。菩提树下苦禅无数日夜,一朝之间猛然顿悟,于是佛教之光从此照亮亚洲大陆。抛下的是多余的富足,捧回的是心灵的莲花。
一座小房子,一把锤子,三把椅子。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为那个工业时代染上了一丝澄明的蓝意。他说,自己只想证明,基本的物质保障之下,精神的财富更加重要。他躬亲播种,亲手收获,并借此深刻剖析自己,直击灵魂,他用内心的强大摆渡过所有寂寞或喧嚣,欣然驾船游弋于“面包”和“水仙花”的两岸之间,最终定格在了一个万人景仰的高度。
又如乔布斯,愿意“放弃所有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共度的一个下午”,早年去印度修行的他,多年以来一直过着朴素的生活。“过多的钱毫无意义”,他说,“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重视缔造了整个文明。”
掩卷深思,智者的声音带来氤氲的香气,真正的“富豪”,绝不应是一个又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所堆砌成的,而是一种“左手面包,右手花香”的从容,是一种“半身温饱,半身书香”的霸气,是一段“物质为底色,灵魂作音符”的乐章。当我们迷乱于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请停下匆匆追寻的脚步,收住汲汲探求的目光,为自己的生命栽一朵水仙花吧!
祈愿,人类终将能如雨燕,在物质的骤雨淋湿身心之后幡然醒悟而飞回心灵的家园,在阅尽千山秀色之后,魂兮归来。
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高二作文2
在岁月的侵蚀下,楼兰古国已经消亡,城内破败的建筑遗迹了无生机,显得格外苍凉、悲壮。在时光的轮回和交替中,玛雅文化在经历了突变式的发展之后倏然消失。尽管如此,玛雅人创造的精神财富,仍在不断地传承着。
人活在世上,其需要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一为物质需要,一为精神需要。只有同时拥有了物质和精神两种财富,一个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翁,才能保证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精神财富的获得,因为只有拥有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富有。
《史记》是一部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著作。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体例为后来历代史家所采用。同时,《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相较这部著作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来说,更能激励我们的却是司马迁坚守信念,努力完成伟业的崇高精神。与其说司马迁给世人留下的是一部千古传颂的巨著,倒不如说他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和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
当屈原顶着一头散发,毅然决然地投入汨罗江的一刹那,一位伟大的诗人离我们而去了。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人们开始包粽子,赛龙舟,过端午节,从而形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粽子固然香甜,赛龙舟固然精彩,但当我们在饭桌上享用美味,在江上挥洒汗水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想到屈原,想到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忠诚报国之志。这也许是端午节所包含的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人们时刻铭记屈原深沉的爱国信仰。
不仅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代先锋们也以其人格风范不断丰富着这座精神宝藏。马班邮路上的忠诚信使王顺友,教我们如何坚守信念;为友守墓30年的陈健,教我们如何坚守诺言;舞出千手观音的邰丽华,教我们如何笑对人生……
历史上的无数宝物已不复存在,但精神财富却能流传千古。在物欲横流的喧嚣时代,我们更应该看重并拥有精神财富,以此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位。
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高二作文3
中华自古便有众多为民请命、为国捐躯之人,他们用毅力与智慧撑起中华的晴空。而我的内心永远忘不了他——林则徐。
林则徐出生于1785年8月30日,于1850年11月22日逝世,家在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当时的中国,很多老百姓都不幸染上了鸦片,可恶的鸦片不仅染上之后容易成瘾,而且染上的人身材瘦弱无力,根本不能下地干活。吸食需要花费很多的银两,所以导致很多老百姓家破人亡,带着痛苦渐渐死去。当时清朝政府里面的官员因为受金钱的诱惑,甚至勾结洋人销售鸦片,使得洋人明目张胆、得意洋洋地碰着白花花的银子,这使得中国人非常气愤。
为了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林则徐多次启奏皇帝,要销毁鸦片,终于如愿以偿。可是,英国殖民帝国并没放弃,竟发起了“鸦片战争”,咄咄逼人。清政府里忧外患,就在这危急时刻,皇帝却听信了一些奸诈贪婪小人谗言,把硝烟后的林则徐辞去官位,贬为平民。
相反,不敢承担重任,既误人又害己,最终身败名裂的也同样存在。国贼琦善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摆出一副哈巴狗的嘴脸,这丧权辱国的卖国贼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丧失的不仅是个人的尊严,而且是民族的尊严。正因为这些卖国贼的存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才会遭到侵略者的践踏、蹂躏。
在祖国的危急时刻,在人民面临着要走上罪恶的道路上时;在洋人得意洋洋地拿着白花花的银子不了一世的笑着时。林则徐爷爷用“冷水”泼了他们,让他们把所藏鸦片交出来,他的人品令人信仰;他的精神令人崇拜,他的壮举世人不会忘记!
现如今的我们虽然年纪小,说不起担当,但面对物质生活的诱惑、游戏成灾的现状,面对国外叫嚣的反华势力。我号召全体少先队员们,应该担负起净化精神的责任,应该挥舞起爱国的大旗,我相信,等我们成人时,定能为国担当,使中华于今世闪耀无尽的光芒!
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高二作文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从5000年前追溯至今,中华文化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熏陶和心灵上的享受。随着时代的潮流,人们努力抓住时尚的尾巴。感受与众不同的生活面貌,可谁曾想到,自己身后那一步步的足迹,正是他们丢弃的最美好的思想。文化的理念又是否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深根?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与中华文化便紧密地连在一起。两个独立的个体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每天,我们都在同文化打着交道,就像一位要好的朋友—形影不离。筷子,人们生活所必需用品,你是否想过没有了它,生活又会变成怎样。很多年前人们用手或原始的棍条来夹取食物,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智慧的积累,筷子逐渐被人们所发明并运用于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用汉字语言进行交流,而你又是否知道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发明语言文字又是怎样运用于生活?促使他们的又是什么呐?又是怎样延续至今?
逢年过节,总会给人们带来喜气洋洋的感觉,这离不开鞭炮、对联、年画等充溢着浓浓文化气息事物对年味儿的烘托。端午节,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在这一天会吃粽子,划龙舟以表达对屈原的纪念,这难道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吗?屈原那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唐诗、宋词、元曲。我们所耳儒目染的三个名词。它们带给我们的是精神的熏陶。同时也带领我们领略古时的文化,让我们对事物有了更贴切的认识,各代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内心想法,所思所感全然跃于字里行间,引起人的的无限深思和暇想。诗中所告诉人们的道理难道不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吗?‘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天上鱼鳞般,晒谷不用翻’这些俗语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们的智慧。当然这不可否认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神农,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尝遍百草。虽险遭毒死,但他依旧有着一颗坚持不懈的心,正因如此如今才有茶的存在,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忙碌闲暇之际,泡一杯清茶,舌尖感受着来自茶叶所特有的浓醇、甘甜,久久环绕在口中,带给人们灵魂上的享受。这不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吗?
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正因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独特的见解,才有了所广为流传的经典名画,始得人们为之惊叹。王曦之,入木三分的代言人,话说他将一池子水染为黑色,这都来源于他练字所用的毛笔。然而正因如此,才造就出这么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一个所为人们流传的人。他的书法,成了永恒的经典,定格在了中华文化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翻山铰子,石桥所特有的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响亮的的敲击声,轻快的步伐,灵活的动作无不让人们所惊叹。追溯到过去,人们以此来表达内心的喜悦。这不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吗?
中华文化和我们之间似乎有着一股强烈的磁场,看似毫无交集,实则在无形中影响着彼此。在中华文化这个大环境中,接受着来自文化的洗礼,生活变得更加精彩,更加充实。文化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文化。
如今愈来愈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崇洋的过程中往往会丢掉我们传统的文化。欲来欲强的崇洋风的兴起,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高二作文5
复古精致妆容配上典型的东方面孔,一丝不苟的梨花配上肤若凝脂的肌肤,小巧可爱的高跟鞋配上做工精致图纹典雅的开叉旗袍。举止优雅,穿行于繁华的都市,蓦然回首,便是一幅展现着民国之色的画卷。
旗袍,一个优雅的名字。一针一线,勾勒着传世的美丽,一裁一缝,展现着如水的腰肢。它沉淀着岁月晕染的东方神韵,书写着民国历史的传奇。
关于旗袍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旗袍直接从满清旗女的服饰改编而来,也有人认为满清旗女的旗袍应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蜀汉服饰。不论来源,只论历史,旗袍文化源远流长。
回望历史长河,旗袍以其独特的民族气息,以其各样的形式,跨越数年来到当代。
现如今的旗袍多为民国时期改良的旗袍。《辞海》中对于旗袍有着这样的叙述:“辛亥革命以后,满清旗女之袍为汉族妇女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叉,袖口收小。”这样脑海中便有了旗袍的样子。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变迁并不只是服饰变化的意义,还蕴含着中国妇女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追美的深刻内涵。
北伐前夕,女子纷纷改穿旗袍,还将头发剪短,要投身于时代变革,与男子平起平坐。有“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的气概。因此,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而最早穿旗袍的,是女学生,她们洋溢着青春与活力,投身于争取自由与解放的运动之中。要求与男子平等,颇有一番英雄气概。
民国时期,有位知名的女作家是旗袍的狂热爱好者,不论是她的性格还是她的旗袍都是独树一帜,别有一番特色。她-----张爱玲,执着于自己设计旗袍。经常自己画出旗袍样式,交给时装店裁制。她辗转于旗袍的明丽与冷清之中。
在她的小说中,旗袍的出镜率也很高。《倾城之恋》、《沉香属.第一炉香》中都有出现旗袍。“靛蓝水滴纹缎的齐膝旗袍,小圆角衣领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样。”只几十字,就描绘了女主角的形象。
后张爱玲定居美国。1995年张爱玲在家中去世,身上也穿着朱红色的旗袍。所以说张爱玲是旗袍重视的追求着。
旗袍在期间,被当成“四旧”“封、资、修”的象征,进行批斗,备受冷落,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在大陆学术界中展开了到现在备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甚至在国际性会议中,被定为与会各国领导人的服装。有内涵的文化,注定不会被时间磨灭。
“一袭青衣,染就一树芳华,两袖月光,诉说绝世风雅,行走在芳菲的流年里。”旗袍所蕴含的风骨里,或得体优雅,或端庄大气,或婉约客人,都是不同女性用自己独特的气质所展现出来的。
夏宏萍曾说“旗袍很美,但我们不只是把它看成一件单纯的衣服,要把一件旗袍穿出神韵,必须有相应的文化内涵。”旗袍所对应的文化正是我们自身所学习的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继承中华传统服饰,将服饰的内涵展现出来,将中华文化的深度发扬出来,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释放出来,正是每一位热爱旗袍的国人的毕生追求。
旗袍,值得被发扬,也值得被珍藏。
享受高二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