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的议论文600字
利是义的衡量。道德仿佛是一架天平,义在这头,利在那头,义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义的议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议论文相关内容推荐↓↓↓
关于义的议论文1
自古,中国便是一个坚守道义的国家。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在春秋战国时期,义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春秋战国多侠士,他们可以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可以知恩图报,不惧一死;可以为素不相识的人只因“激于义”而挥剑上前,哪怕付出的是自己的性命。侠士不一定是武功盖世,但他们的心中一定有着自己的信仰,忠诚于自己的义。
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我们是否会感到,社会上缺失了一些东西,它们名为忠诚、善良、坚持……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义。
当你因被好友出卖而心痛不已时,你也许如背中暗箭,愤怒质问,但你的好友也有自己的好友。许诺时的信誓旦旦,转身后的欢喜奔走,只余一人伤心流泪。不因为何,只因当今的社会缺失了人与人之间的忠诚。自利的现实让人与人之间披上了保护色,好似一层看不见的房,将人心阻隔。缺少应有的忠诚,社会将越来越冷淡,即使在温室效应的现在,也会全球变冷。
当你因意外而摔倒在地时,你是渴望有人伸出双手,还是盘算着“扶起金额”?柏油路刺骨的温度传递到身上,心难道不会期待温暖;等待善良吗?善良的外延很广,似乎普天之下任何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都可以用善良来完成,但真正心存善良的人又有多少?没有人敢说自己全身心的善良,但每个人的.遗传因子都隐藏着它,和罪恶一样,不去触发,不会萌生。善良,其实很简单。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无数坎儿时,你是咬咬牙坚持下去,还是叹口气就放弃。也许认为无能为力,也许认为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最终还是会输,但,那有啥?人不会输,输的只有自己,放弃才算是输,只要没有放弃,只要还活着,就永远没有“最终”。坚持走下去,哪怕暂时被打败,但那又如何?胜利总会来临。但现在,还有多少人明白坚持,有多少人因无力坚持而走上歧路,背叛了义?谁也无从知道。
是的,可能钱币装满了人们的口袋,却填不上人空虚的心;可能贫穷会使人衣衫褴褛,却不能让人心灵痛苦。泰戈尔说过:“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义,就是信仰,它永远在人的内心深处,等待着人的坚持。
义,其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关于义的议论文2
我曾经嘲笑廉价的人情味。如今,连人情味也变得昂贵而罕见了。试问,不花钱你可以买到期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丁点儿恻隐之心?
不过,无须怀旧。想靠形形色色的义和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价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于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不容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了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生,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你权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创造不同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判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有真性情的人,在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的时代,他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菱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检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器度些。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关于义的议论文3
“义”者,正义也。古人云“忠孝仁义”,“义”虽为最末,非最次也。相反,“义”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谱写出一曲豪迈奔放的史诗。
“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伯夷、叔齐二人眼中的周武王姬发。作为殷商的臣子,他们懂得什么叫“义”。本来去投奔西伯侯姬昌的他们毅然转身,走上了前往首阳山隐居的道路。武王得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薇菜见证了他们的潦倒,见证了他们“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的歌声,也见证了他们身后绚烂开放的正义之花,不枯不败,傲然挺立。
在生活的窘迫如山般压来时,你会选择接受别人的施舍,抑或是坚守心灵的底线,做些低劣的工作来应对?千百年前就有人为我们做出了选择。吴季英二十岁时丧父,居无檐石,却不受赡遗,而是自己去做牧猪这样低劣的工作来养活家人。无论别人如何劝说,“义”字大旗早已在他的心中竖起,从未降下。他对“义”的坚守终于打动了伯乐,发现了他这匹千里马。
想着坚守正义的人们,心中也就多出一份浩然之气。汇集起这气,便成了头顶的青天。于是,包拯的名字有自然地被人们想起。他黑色的面庞代替不了他赤子的心,为了端平那一碗水,这位“青天大老爷”一生断案无数,却无冤假错案,以一己之力为百姓撑起了一片正义的青天。他也因此收到了人民的爱戴,名垂千古。谁能说,坚守正义不是一件美妙的事呢?
生死之间,总有人给我们留下纪念。“生命诚可贵”,的确,“死生亦大矣”。然而面对心中的义,面对心中大爱,无数人选择了抛头颅洒热血,“舍生而取义者也”。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母亲被捕后,为了让儿子坚定抗战的决心,愤然绝食,用生命渲染了母爱的伟大,也用鲜血染红了新中国飘扬的旗帜。这便是“义”,这便是不屈的中国人!
义,不像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它是一种植根于人心里的骄傲,一曲古色古香、源远流长的旋律。但正是这“义”字,使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无论是风雪阻断了归路,还是奥运圣火传递受阻,无论是地震袭来还是泥石流突发,无论是分裂传闻还是大火蔓延……我们都没有倒下!为着心中的大义,为了人间的大爱,伟大的中国昂首挺胸,不屈的中国人顶天立地!
义,需要坚守。坚守义,让义永存心底。不必要用箫音筝骨的语言描述,不必要用过目难忘的风景装饰。义是那样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坚守义,“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国,不一定能使自己富强,但坚守义,一定能使自己昂扬!
在今日,让我们把“义”的酒埋下。千年后,当后人打开,必将是全世的芬芳!
关于义的议论文4
人们都说,舍生取义者,君子也;舍义取生者,小人也。可在我看来,有时为了长远的利益,舍生而取义,未免是可取的,舍义而取生,不一定不可.
西楚霸王项羽是人们所公认的“义士”了,潇洒威武,大气豪迈。可就是这一个“义”字,蒙蔽了他的双眼,不辨是非黑白,错失了杀死刘邦的机会。而在最后生死关头也就为了这一个"义“字,不肯渡江,乌江自刎,留下了千古遗恨。关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被称作是”义绝“之人,却也因”义“字而战败,一失足成千古恨。 可见,舍生取义者,虽为君子,却非真君子,有些情况下也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会选择,该舍义时便舍义,该舍生时便舍生,是毫不会犹豫的。他们的双眼是清亮的,他们会洞察局势的变换,他们明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能屈能伸,敢于放下与舍弃,才是真正的豪爽与大气。而不是如项王、云长一般,一味的追求那所谓的义,不懂得取舍的道理,而失了江山,误了大事。 越王勾践应该算是真正的君子了。在国家灭亡之后,放下了”义士“所追求的情操与原则,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时时不忘复国之大计。若干年之后,一举反击,打得对方毫无还击之力,他便成功了.此所谓真君子也。再仔细想想,汉王刘邦也算得是真君子了。虽说为了达到目的而舍弃了”义“而遭人唾弃,可他终究是成就了一番霸业,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书写了一曲神话。在我看来,人们所说的能屈能伸之士,莫过于此了吧! 可在某些人看来,舍义者是可耻的,是不够称是君子的。其实不然。在某些关键时刻,为了长久的打算,舍义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与人生的挑战。其实,这些舍义者,并不是真正的“舍义”,他们只不过是将义放在以后来实现了。而“义”,却也是永存于他们的心中的。只是他们敢于暂时舍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更大的勇气者与胜利者。
舍生取义,固然是好的。可有时舍义而取生,也是为了厚积薄发,也是为了成就事业,也是为了完成梦想,不管过程多么艰险;也是为了有一番作为,不管会遭到如何的眼神与待遇。舍义而取生,有时也是未尝不可的。
关于义的议论文5
仁,即“仁者爱人”;而义,则是“情义”。两者结合起来,便是仁义—“仁爱与正义”,这便是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
——题记
一谈起义,我们便会想起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人。而他们的故事,让我每时每刻都在感受“义”……
忠义—关羽
关羽是人们都赞颂的“武圣”。但不仅是武,他的义更让人为之敬佩。在下邳时,关羽为保护嫂子,迫不得已“投降”了曹操—在找到大哥的下落后便离开。曹操送她金银财宝,他不要;劝他留下来,他不留……
在他斩颜良文丑后,刘备给他写了封信,他才得到大哥的下落。于是他给曹操留下书信,毅然踏上寻找大哥之路。他一路不畏艰险,过五关斩六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大哥。
那一刻,我明白了忠义。
仁义—刘备
刘备实际上武功并不高强,谋略也是凭借他人,但是因为他的义,给他带来了许多文臣武将。赵云正是因为他的义,才来投靠他的。
赵云在长坂坡七次敌阵,连斩曹操几十员大将,只为救阿斗。当赵云浑身是血地将阿斗交给刘备时,刘备将阿斗扔在地上,骂道;“为了你这小子,几乎损我一员大将!”
那一刻,我明白了仁义。
情义—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的臣相,一生鞠躬尽瘁,他的事迹,让人不由感动。在他“初出茅庐”后,用他的计谋为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在白帝城刘备托孤时,刘备说;“如果刘禅不可辅佐,那请先生自为成都王。”但诸葛亮并没有为此动心,在刘备去世后,走南闯北,一直为蜀国扩大统治范围。在他逝世前,仍想着如何让大军安全撤离,而不让司马懿察觉。
那一刻,我明白了情义。
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是,我又感到了义,感到了忠义﹑仁义﹑情义……
关于义的议论文600字相关文章: